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氏体

马氏体

马氏体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3832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8篇、会议论文150篇、专利文献2224篇;相关期刊474种,包括材料科学与工艺、机械工程材料、理化检验-物理分册等; 相关会议95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第十届全国固态相变凝固及应用学术会议、第十次全国热处理大会等;马氏体的相关文献由731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柯、单以银、严伟等。

马氏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8 占比:38.05%

会议论文>

论文:150 占比:3.91%

专利文献>

论文:2224 占比:58.04%

总计:3832篇

马氏体—发文趋势图

马氏体

-研究学者

  • 杨柯
  • 单以银
  • 严伟
  • 王威
  • 刘宗昌
  • 黄群英
  • 刘永长
  • 白秉哲
  • 吴宜灿
  • 戎利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世锋; 宋玺; 王岩; 薛彤; 王建; 石英
    • 摘要: H13钢是使用最广泛和最具代表性的热作模具钢。采用电子束选区熔化(SEBM)技术成形H13钢能够有效解决其组织均匀度不理想的问题,而且可使其具有相当可观的力学性能表现。通过改变SEBM技术的电子束束流制备H13模具钢,并采用电子密度计、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显微维氏硬度计表征了成形件的致密度、微观组织和硬度,探究了电子束束流对成形件微观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电子束束流成形的H13钢主要存在弥散的纳米尺寸微孔、局部的微米尺寸微孔以及熔合不良区域;微观组织主要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及碳化物;随着电子束束流的增加,马氏体会发生晶格畸变,基体强度增加,继续提高电子束束流,马氏体逐渐粗化,基体发生回复与再结晶,同时弥散析出二次碳化物,基体强度趋于稳定。
    • 徐接旺; 郭太雄; 朱宁芳; 尹晶晶
    • 摘要: 采用不同量防锈油对DP590钢进行涂装。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DP590钢的微观结构;通过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盐雾腐蚀试验等研究了防锈油涂油量对DP590钢表面润湿性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P590钢组织主要由粗大的铁素体和少量马氏体组成,平行板条状马氏体穿插分布在铁素体内部,与铁素体交错形成类似纤维状双相混合组织;DP590钢表面的腐蚀坑主要为由夹杂物诱发的尺寸较小的点蚀孔和马氏体相与铁素体相之间电偶腐蚀形成的尺寸较大溃疡状腐蚀坑;随着涂油量的增加,DP590钢表面接触角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趋势;防锈油在短期内对DP590钢表面具有较强的防护作用,按800 mg/m^(2+)中涂油量对DP590钢进行涂装,不仅能获得最好的防护作用,而且还可以节省防锈油的涂装成本。
    • 谢志勇; 朱娟芬; 李鑫; 张计谋; 吴进; 赵明纯
    • 摘要: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半锻造余热淬火”工艺生产挖掘机斗齿。“半锻造余热淬火”工艺的关键是确定完成珠光体转变的临界温度。系列实验结果表明,40Cr钢完成珠光体转变的临界温度为650°C。“半锻造余热淬火”工艺与“锻造余热淬火”工艺相比,可以获得更好的冲击韧性;与“锻造常规淬火”工艺相比,可以节省能源和工时。
    • 夏明明; 梁晓飞; 黄强; 李宝宁; 范赵斌; 史盈鸽
    • 摘要: 某弯管发生刺漏现象,为明确该弯管开裂原因及失效机理,本文采用宏观分析、理化性能、微观分析、腐蚀模拟试验等手段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弯管开裂失效机理为硫化氢应力腐蚀,失效的主要原因为,该弯管热煨弯工艺不合理,导致弯曲段产生大量的马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硬度较高,对硫化氢应力腐蚀开裂较为敏感;该弯管输送的天然气中含有游离水和硫化氢,硫化氢溶于游离水,对金属基体产生应力腐蚀作用,导致弯管发生开裂。
    • 陈双生; 曹燕光; 杨庚蔚; 李昭东; 赵敏丹; 陈润农
    • 摘要: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拉伸试验和冲击试验等,探讨了回火温度对高速列车车轴用DZ2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Z2钢经850°C油淬后高温回火,组织均为回火马氏体。在600~675°C回火1 h的条件下,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DZ2钢内部铁素体、合金渗碳体和MC相析出物逐渐增多,基体中固溶的C原子减少,DZ2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逐渐下降,延伸率、断面收缩率和冲击吸收能量逐渐上升,冲击断口均由韧窝组成。当回火温度高于625°C时,DZ2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断面收缩率和冲击吸收能量均满足高速列车车轴用DZ2钢的性能要求(抗拉强度680~850 MPa,屈服强度≥450 MPa,断面延伸率≥18%,冲击吸收能量≥50 J)。
    • 张雲飞; 赵英利; 樊明强; 袁书强; 陈炯; 赵楠; 宋月
    • 摘要: 采用DIL805A型淬火变形膨胀仪,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绘制了40CrMnSiB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冷却速率对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40CrMnSiB钢相变温度A_(c1)为770°C,A_(c3)为823°C,M_(s)为322°C,M_(f)为176°C;随冷却速度增加,组织由软相铁素体+珠光体变为贝氏体和马氏体,显微硬度也逐渐提高。40CrMnSiB钢淬透性较高,当冷速为2°C/s时,开始发生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冷速为10°C/s时,组织为全马氏体。CCT曲线的测定为该钢种的生产实践和热处理工艺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 刘庚; 李慧杰; 王庆海; 叶其斌
    • 摘要: 研究了长时间回火(2,4和8 h)对海洋平台用齿条钢A514 GrQ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过程中,淬火态马氏体板条组织发生回复,C,Cr,Mo和V等元素扩散,析出MC,M_(2)C和M_(23)C_(6)型碳化物,回火2 h后碳化物类型趋于稳定,并发生Ostwald熟化现象;随着回火时间的增加,实验钢的抗拉强度由淬火态的1100 MPa逐渐降低到回火8 h时的813 MPa,屈服强度由淬火态的931 MPa逐渐降低至回火8 h时的725 MPa;淬火态实验钢回火2 h后,-60°C冲击功由淬火态的187 J增加至238 J,继续增加回火时间,冲击功趋于稳定,约为245 J;延伸率由淬火态的15.2%增加至回火2 h时的16.7%,并且随着回火时间的增加,升高至回火8 h时的19.5%.实验钢在600°C回火2~8 h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回火稳定性和强韧性匹配,最佳回火时间为2 h.
    • 艾琳; 官计生; 刘曼; 徐光
    • 摘要: 为改善中碳Ti-Mo高强马氏体钢的机械性能,分别采用传统淬火-回火(QT)、一步和两步Q&P工艺对Ti-Mo钢进行热处理,结合SEM、XRD、TEM、EDS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比研究了不同工艺处理后Ti-Mo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QT工艺处理后,Ti-Mo钢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经Q&P工艺处理后,钢的显微组织均由一次马氏体、二次马氏体、碳化物和少量贝氏体组成。与传统QT工艺相比,经Q&P工艺处理后,Ti-Mo钢的抗拉强度略有降低,但其延伸率及低温冲击韧性均显著提高,其中两步Q&P工艺处理后钢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其抗拉强度、延伸率和低温冲击韧性分别达到1442 MPa、13.61%和76.3 J。
    • 齐海东; 王晶; 陈中军; 吴忠华; 宋西平
    • 摘要: 采用同步辐射技术研究了温度对马氏体和铁素体晶格常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马氏体和铁素体的晶格常数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但马氏体的衍射峰有分峰现象,而铁素体的衍射峰没有分峰现象.对马氏体的{110}和{200}衍射峰进行分峰处理,得到马氏体晶格常数a和c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但晶格常数a的增大速度要大于c的速度,即马氏体的正方度逐渐降低.当温度升至500°C时,马氏体正方度c/a=1.铁素体的晶格常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马氏体晶格常数a的基本相同,而与马氏体晶格常数c的明显不同,表明了温度对马氏体晶格常数的影响本质.除此以外,通过对同步辐射数据的分析,建立了马氏体和铁素体晶格常数随温度变化的数值方程.
    • 赵江; 盖领军; 张占杰; 许用会; 冯超
    • 摘要: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分析了弹簧钢55SiCr拉拔钢丝延迟断裂的原因,发现钢丝表面存在高碳回火马氏体组织形成的硬化层,且存在细小裂纹;断口呈现脆性断裂特征,在表面异常组织区域存在含F的CaO-SiO_(2)-Al_(2)O_(3)-MgO-MnO-Na_(2)O大型复合夹杂和C成分夹杂。追溯此批材料的炼钢过程,发现连铸过程的非稳态控制是造成钢丝表面增碳和卷渣的原因,而夹渣部位形成的异常组织则是55SiCr拉拔钢丝延迟断裂的直接原因。通过稳定浇铸过程,细化操作规程及要求,55SiCr盘条再未发生延迟断裂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