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周疲劳
超高周疲劳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力学、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70346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 、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第十三次全国机械维修学术会议等;超高周疲劳的相关文献由364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子华、聂宝华、洪友士等。
超高周疲劳—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0346篇
占比:99.82%
总计:70476篇
超高周疲劳
-研究学者
- 赵子华
- 聂宝华
- 洪友士
- 陈东初
- 王清远
- 惠卫军
- 翁宇庆
- 孙海波
- 何柏林
- 刘永杰
- 王弘
- 陶春虎
- 顾玉丽
- 张峥
- 李守新
- 李永德
- 程礼
- 董瀚
- 薛红前
- 何玉怀
- 彭文杰
- 杨振国
- 柳洋波
- 王东坡
- 白秉哲
- 邓彩艳
- 钱桂安
- 何超
- 刘抒
- 周承恩
- 张真源
- 李全通
- 蒙宇
- 赵海民
- 赵爱国
- 轩福贞
- 陶华
- 龚宝明
- 侯方
- 宋亚南
- 崔文龙
- 康国政
- 张宏
- 张福禄
- 彭川
- 方鸿生
- 曲士昱
- 朱明亮
- 李久楷
- 李力
-
-
周韶泽;
郭硕;
陈秉智;
张军;
兆文忠
-
-
摘要:
超声波疲劳试验是获得焊接接头超高周疲劳强度的实用方法.目前还没有有效方法能够预测和评估任意焊接接头形式的超声超高周疲劳寿命.文中提出了一种超声简谐共振条件下,评估焊接接头疲劳寿命的瞬态结构应力法,以及超声超高周疲劳主S-N曲线拟合方法.基于已公开的300个焊接接头试验数据,拟合了铝合金焊接接头20 kHz超高周主S-N曲线.通过共振模型瞬态仿真分析,后雨流计数获得响应等效结构应力谱,与超高周疲劳主S-N曲线预测焊接结构疲劳寿命.结果表明,结构应力集中系数不会因焊接接头受到振动或外载大小变化而改变;拟合的超高周疲劳主S-N曲线是一条新的m=16.5的窄带,将主S-N曲线法理论的适用范围拓展到了超高周区域,可用于任意接头形式的焊接结构件超声振动超高周疲劳寿命预测.
-
-
吴涛;
姚卫星;
黄杰
-
-
摘要: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lastic,FRP)具有强度高、密度低、抗疲劳、可设计性强等优点,自被开发以后便迅速在航空航天等现代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对FRP失效机理研究的深入及工程设计水平的提高,工程中FRP材料的设计许用值逐渐提高,FRP材料的疲劳问题变得不容忽视。尤其是高铁、飞机结构中的FRP材料,常常由于气动原因承受着高频振动载荷,从而引发FRP材料的超高周疲劳(Very high cycle fatigue,VHCF)失效问题。对FRP材料的超高周疲劳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FRP超高周疲劳试验方法;(2)FRP超高周疲劳损伤机理;(3)FRP超高周疲劳性能曲线特征;(4)FRP超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其中疲劳试验方法为研究提供基本试验数据,是所有研究中最基础的部分。FRP超高周疲劳试验技术主要沿用金属材料的超高周疲劳试验方法,但由于FRP材料阻尼大、导热性差且对温度敏感,难以直接提高试验的加载频率。目前,主要采用减小试验件厚度、间歇加载以及强制冷却等手段来控制试验件温度,从而提高加载频率,缩短FRP超高周疲劳试验时间。超高周疲劳与常规疲劳的本质差别在于疲劳损伤机理的差异。超高周疲劳载荷下,FRP材料的基体裂纹损伤可能转变为局部点蚀,并且分层损伤可能先于基体裂纹萌生,这与典型的“三阶段”损伤演化过程有所不同。超高周疲劳载荷下,FRP材料的S-N曲线也表现出三种不同形式,分别对应存在疲劳极限、疲劳强度持续下降以及疲劳强度阶梯式下降三种情况。FRP超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主要沿用FRP常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其中基体裂纹密度方法可以降低对超高周试验数据的依赖程度。目前对FRP超高周疲劳损伤演化及性能曲线等问题的研究停留在对试验结果的观察阶段,缺乏系统的总结与研究。本文回顾了FRP材料超高周疲劳问题的研究进展,对FRP超高周疲劳研究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FRP超高周疲劳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
康贺铭;
李明凯;
李永平;
郭扬;
刘兵;
于欢;
邓海龙
-
-
摘要:
针对现有模型对TC4竞争失效预测的不准确性,建立了基于最大应力强度因子的竞争失效模型。在室温以及两种应力比下,针对TC4钛合金进行超高周疲劳试验,通过试验与最弱键竞争失效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研究其超高周疲劳性能。通过对试样断口形貌的观察,可将其失效模式分为如下两类:表面失效以及内部失效。对试样表面缺陷以及内部解理刻面尺寸进行测量,并评估其最大应力强度因子值。进一步通过正态分布得到最大应力强度因子的累计分布函数,基于两参数泊松分布建立了与最大应力强度因子有关的竞争失效模型。通过模型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在任一最大应力强度因子下试样发生各种失效模式的概率,且经分析对比,本文中TC4两种疲劳失效模式的失效概率评估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为分析TC4钛合金超高周疲劳状态下的疲劳失效模式提出了新的评估方法。
-
-
张晓东;
王佳薇;
李清松;
王天剑;
巩秀芳;
张宏
-
-
摘要:
采用超声振动疲劳试验机、SEM等手段,分别在室温、22%NaCl室温和95°C水蒸气的环境下,对895 MPa强度等级的05Cr17Ni4Cu4Nb钢进行超高周疲劳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09周次寿命循环下,该材料在三种环境下的疲劳极限分别为490 MPa、460 MPa和360 MPa。对断口进行SEM分析,发现95°C水蒸汽环境下对材料疲劳失效断口特征影响较小。而在22%NaCl环境下会在材料表面凹凸处产生局部腐蚀,造成裂纹易于从此处萌生,降低疲劳寿命。
-
-
王博涵;
程礼;
李冬春
-
-
摘要:
针对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在实际工况下的超高周疲劳断裂问题,研究了三种锻造温度下TC4钛合金三点弯曲–轴向拉伸复合加载的疲劳破坏行为。试验结果表明,S-N曲线呈直线下降型和双平台型,采用985°C近锻造时疲劳性能最好。随着应力幅值降低,裂纹由表面萌生向次表面萌生转变,断口形貌呈现准解理断裂特征。表面裂纹萌生于α晶界或α-β相界,由位错滑移堆积导致;而次表面裂纹萌生于刻面,由初生α相解理导致。疲劳寿命由裂纹萌生阶段主导,且所占比例随总寿命的增加而变大。双态组织中初生α含量和尺寸均小于等轴组织,且β转变组织含量更高,从而具备更好的疲劳性能。轴向拉伸改变了试件的轴向应力分布,有利于提高裂纹萌生于次表面的概率,使裂纹起源点向内部迁移。
-
-
王金龙;
高斯博;
杨宇星;
鲍永杰;
彭文杰
-
-
摘要:
为了研究FV520B-I在腐蚀环境下的疲劳失效行为与机理,本文在不同介质条件下对FV520B-I做了的疲劳失效分析的工作。利用超声疲劳试验系统对FV520B-I进行空气、水及3.5%NaCl溶液环境下的疲劳试验,使用扫描电镜显微镜对断口表面进行观察,分析不同试验环境、不同寿命范围的断口形貌特征,确定引起失效的损伤形式。根据断口能谱分析结果研究腐蚀介质对FV520B-I疲劳失效行为,分析不同的试验环境对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小应力幅值条件下,腐蚀介质在疲劳失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应用经典幂函数公式建立超高频率载荷作用下不同环境的FV520B-I的应力-寿命曲线模型。研究内容对FV520B-I零部件维护及失效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
-
洪友士
-
-
摘要:
关于合金材料超高周疲劳,笔者提出了裂纹萌生特征区及特征参数的概念,并提出了“大数往复挤压”模型揭示裂纹萌生特征区形成机理.对于高强钢,该特征区为断裂面的细颗粒区;对于钛合金,该特征区为断裂面的粗糙区.近年,关于合金材料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过程与机理受到疲劳领域广泛关注,并有若干研究新进展.对此,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论述,包括:(1)微结构细化并演化为纳米晶层的裂纹萌生特征区是发生在裂纹形成之前或之后?(2)特征区的形成与加载应力比的关系?(3)特征区纳米晶层的厚度、连续性和微结构细化程度?(4)特征区的形成是否需要真空环境?此外,不同高强合金和不同加载方式的特征区形态也有新的进展.本文将基于近年文献中的结果,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论述.本文还简要论述了裂纹萌生特征区概念和大数往复挤压模型的启示,包括:合金材料超高周疲劳特性的评估与预测、提高增材合金材料超高周疲劳性能的途径、制备纳米晶薄层材料的可能性.在郑哲敏先生仙逝一周年之际,以此文告慰我的导师郑先生.
-
-
许巍;
陈新
-
-
摘要:
针对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用TC17合金的超高周疲劳性能数据需求,自主设计超高频板材试样并在电动振动台上开展弯曲振动疲劳测试,获取了109循环数范围内的超高周疲劳S-N曲线,并通过升降法得到了该合金109循环数对应的疲劳极限强度,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有效激振频率达到1756 Hz左右.此外,与相同材料的常规疲劳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超高频弯曲振动疲劳试验结果与常规疲劳试验结果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尤其是在超高周寿命区间的测试结果的接近程度较高;超高频弯曲振动试验方法在提高测试效率的同时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
-
-
李茜;
张福禄;
赵子华
-
-
摘要:
镍基单晶/柱晶高温合金具有高温强度高、抗氧化性强、抗疲劳性能优异等优点,是目前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主要材料.超高周疲劳(疲劳寿命>108)是涡轮叶片在服役中后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对镍基单晶/柱晶高温合金的超高周疲劳进行综述,分析结果表明,单晶/柱晶高温合金在高温下存在反常屈服现象;对比不同频率下的疲劳研究,未发现明显的频率效应;分析断裂机理,发现裂纹主要从内部孔洞等铸造缺陷处萌生.总结了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展望了镍基单晶/柱晶高温合金超高周疲劳的发展方向.
-
-
邓彩艳;
李建宏;
龚宝明;
王东坡;
许全军
-
-
摘要:
采用USF-300超声疲劳试验机对焊态和热处理态的7050-T7451铝合金搅拌摩擦焊(FSW)接头进行超高周疲劳试验,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TEM)等手段对接头微观组织和疲劳断口进行观察,研究焊后热处理(PWHT)对7050-T7451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循环次数为1×109时,热处理态的疲劳强度比焊态提升了25%,并且随着应力水平的降低提升的幅度越大.焊态接头疲劳试件的失效位置大多位于热影响区,而热处理态试件大部分断裂于搅拌区,试件的断裂位置与疲劳裂纹萌生机制有关.对于焊态接头试件,疲劳裂纹起源于表面粗大第二相处;而对于热处理态接头,搅拌区内部异常长大的晶粒是主要的疲劳裂纹源.热处理后热影响区内部粗化沉淀相含量减少、晶界无析出带的宽度减小,使得热影响区的薄弱属性得到改善,而搅拌区内细小等轴晶的异常长大降低了搅拌区的疲劳强度,这也是焊态和热处理态接头超高周疲劳行为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
-
Cheng Cheng;
程骋;
Guhui Gao;
高古辉;
Xiaolu Gui;
桂晓露;
Zhunli Tan;
谭谆礼;
Bingzhe Bai;
白秉哲
- 《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
| 2016年
-
摘要:
贝/马复相钢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轨道交通、机械工程等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前期研究表明,贝/马复相钢相对于传统的马氏体高强钢对夹杂物的敏感性较低,显微组织成为影响其超高周疲劳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新型的BQ&P工艺在贝/马复相钢中获得了贝氏体、马氏体和膜状残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并研究了各相组织对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影响规律,特别是残余奥氏体的作用.研究表明,经过BQ&P处理的贝/马复相钢超高周疲劳强度(σw9)为875MPa,其与抗拉强度的比值(即疲强比)约为0.52,高于传统的回火马氏体钢,显示了良好的超高周疲劳性能.分析表明,经BQ&P处理之后,残余奥氏体多呈亚微米级或纳米级膜状分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可以发挥TRIP效应释放应力集中、推迟局部塑性变形出现,进而有利于超高周疲劳性能的改善.
-
-
-
宋亚南;
徐滨士;
王海斗
- 《第十三次全国机械维修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超高周疲劳是指材料经受107循环周次以上而发生断裂损伤的疲劳行为,彻底打破材料“无限寿命”的传统观点,逐渐成为疲劳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热点问题.本文回顾近几十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超声疲劳试验方法的进展和应用,分析了金属材料超高周疲劳S-N曲线的典型特征以及内部断裂的裂纹萌生机制和扩展特征,探讨了影响超高周疲劳行为的主要因素——加载频率、材料组织和氢含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超高周疲劳研究的一些方向.
-
-
-
-
-
-
-
- 《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
| 2008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两种低合金钢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基本特征和裂纹萌生机理.采用旋转弯曲实验机对腰鼓形试样进行频率为52.5Hz的疲劳实验.试样疲劳断裂周次从104到108,对应的S-N曲线为阶梯状趋势.断口特征观察表明超高周疲劳的裂纹往往萌生于试样的亚表面且裂纹源区域呈现"鱼眼"和"暗区"斑图.rn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参量来说明裂纹起源位置由试样表面向内部转移的机理,即裂纹源位置受控于夹杂物尺度,晶粒尺度和施加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