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残留奥氏体

残留奥氏体

残留奥氏体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晶体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8932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材料导报、材料工程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第十届全国固态相变凝固及应用学术会议、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等;残留奥氏体的相关文献由393位作者贡献,包括唐荻、李麟、白秉哲等。

残留奥氏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7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8932 占比:99.26%

总计:19074篇

残留奥氏体—发文趋势图

残留奥氏体

-研究学者

  • 唐荻
  • 李麟
  • 白秉哲
  • 刘劲松
  • 景财年
  • 江海涛
  • 王作成
  • 李辉
  • 符仁钰
  • 金成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保磊; 王俊峰; 王华; 何燕霖; 李麟
    • 摘要: 对一种含0.17%C、0.15%Si、2.44%Mn、0.04%Cr、0.05%Nb和0.18%Al(质量分数)的新型DH钢进行了温度为780~840°C的模拟连续退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及拉伸试验等检测了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钢的抗拉强度先降低后升高,断后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810°C退火的钢断后伸长率最高为16%,断后伸长率的变化与钢变形时残留奥氏体产生的TRIP效应密切相关;随着在贝氏体转变区持续时间的延长,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略微下降,断后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在贝氏体转变区持续90 s的钢强塑积最高,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相应为1001 MPa和17.9%。
    • 梁江涛; 赵征志; 刘锟; 韩赟; 潘辉; 惠亚军; 曹荣华; 路洪洲; 郭爱民
    • 摘要: 设计了不同相构成的超高强DH钢,抗拉强度均大于1300 MPa,组织由铁素体、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极少量碳化物构成.对比了不同相构成对超高强DH钢力学性能和应变硬化行为等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残留奥氏体在超高强度DH钢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大,铁素体体积分数的减小,实验钢屈服和抗拉强度同时升高,而延伸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软韧相铁素体体积分数的减小和硬相马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大导致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增加.相对于回火马氏体,淬火马氏体对强度的提升更显著,在拉伸过程中转变的残留奥氏体的量是引起延伸率变化的主要原因,组织中显著的带状组织会造成颈缩后延伸率的明显降低.通过对应变硬化行为的分析表明,随着真应变的增大,应变硬化率呈减小的趋势,在真应变大于2%后的大范围内,对于应变硬化率,DH1>DH2>DH3,主要与铁素体体积分数有关;在真应变大于5.73%后,DH2钢的应变硬化率高于DH1钢和DH3钢,主要与DH2钢中更显著的TRIP效应有关.除了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残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对TRIP效应同样有显著的影响.较高比例的硬相马氏体组织结合适当比例的软韧相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有助于DH2钢获得最良好的强塑积13.17 GPa·%,其中屈服强度达880 MPa,抗拉强度达1497 MPa,均匀延伸率为6.71%,总伸长率为8.8%,颈缩后延伸率为2.09%,屈强比0.59.
    • 罗刚; 梁祥祥; 张剑桥; 卫争艳; 李筱; 李俊; 李国平
    • 摘要: 将低铬铁素体不锈钢于930°C保温3 min奥氏体化,然后在不同温度的盐浴中淬火至20、150、200、225、250、275和300°C,再于500°C保温1 min配分处理,水冷至室温,以研究中断淬火的温度对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淬火-配分处理后,钢的组织由铁素体、马氏体和少量残留奥氏体组成,马氏体处于铁素体边界,尺寸为数微米至数十微米.中断淬火冷却的温度对钢的显微组织影响不大,但对残留奥氏体含量有一定影响;在200~250°C中断淬火的钢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最高,约5%;随着中断淬火冷却温度的升高,钢的抗拉强度从824 MPa降低至780 MPa,后又升高至812 MPa,而断后伸长率从16.5%升高至20.5%,后又下降至17.6%.从改善塑性的角度考虑,低铬铁素体不锈钢淬火-配分处理的最佳中断淬火冷却温度为200~250°C.
    • 姜霞霞; 贾涛; 王会; 王昭东
    • 摘要: 利用EPMA与XRD等实验方法对航空轴承钢在渗碳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行为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渗碳淬火处理后,试样表层及次表层组织中有大量的碳化物及少量的残留奥氏体,其中碳化物为M23 C6和M6 C.随着渗层深度的增加,碳化物含量减少,残留奥氏体含量增加.经过二次淬火处理后,奥氏体与马氏体中碳质量分数增加,使得淬火后残留奥氏体质量分数大幅度增加,在渗层0.1 mm处达到22.7%.经过两次深冷与回火处理后,马氏体与奥氏体中碳质量分数降低,碳化物含量增加,渗层硬度提升.
    • 朱科; 田林; 贺飞龙
    • 摘要: 以某型号高负载链轮冷处理后出现裂纹为案例,通过宏观观察、应力分析、材料成分分析、金相分析、硬度梯度检测及碳浓度剥层分析,推断出链轮失效的开裂特征,深入分析了链轮失效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改进和预防措施.
    • 李秋寒; 郭子峰; 郭佳; 张衍; 冯军; 杨业
    • 摘要: 冶炼了含1.0% ~1.5%C、5.0%Mn(质量分数)的中锰钢,热轧后水冷至600、630和660°C保温1 h炉冷以模拟卷取工序,并进行了在600、640、680和730°C保温1~16 h后炉冷的退火处理.通过金相分析、X射线衍射(XRD)、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拉伸试验研究了模拟的卷取温度和退火工艺对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不同温度卷取的中锰钢组织均由马氏体、少量贝氏体和4.5%(体积分数)左右的残留奥氏体组成,力学性能变化不明显;退火后钢中残留奥氏体含量显著增加,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残留奥氏体由片条状转变为块状,钢的屈服强度降低,抗拉强度先升高后降低,断后伸长率升高.经680°C保温10 h炉冷退火的钢中残留奥氏体最稳定,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为890 MPa,断后伸长率达29%.提高退火温度和缩短保温时间使钢中残留奥氏体稳定性降低,TRIP效应减弱,力学性能降低.
    • 贺凯林
    • 摘要: 一种QT700-2球墨铸铁零件,调质处理后要钻直径为17.5 mm的孔,但钻孔时钻头多次断裂.为分析钻头断裂的原因,检测了球铁零件的化学成分、表面和截面硬度以及显微组织.结果 表明:零件的化学成分符合要求,表面硬度为29 HRC,符合要求,但心部硬度过高,达35~39 HRC;组织中存在TiC,并且心部有较多共晶碳化物.零件心部硬度过高及组织中存在硬质相是钻头断裂的主要原因.
    • 张霆威; 杨继兰; 郭正洪; 顾剑锋; 刘庆冬
    • 摘要: 对不同温度淬火的含碳化钒颗粒的淬火-配分-回火(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Q-P-T)钢以不同的试验力和试验时间进行了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并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能谱分析研究了摩擦磨损试验前、后试样的表面形貌和磨屑的成分,并与不合碳化物的淬火-配分(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Q&P)钢作了对比,目的是揭示其千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结果 表明:热处理后Q-P-T试样的显微组织由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碳化钒颗粒组成;摩擦磨损试验前Q-P-T试样的残留奥氏体含量(体积分数)为9%~15%,摩擦磨损试验后残留奥氏体含量大多低于3%,说明在摩擦磨损试验过程中残留奥氏体发生了马氏体相变;相同磨损试验条件下,Q-P-T试样的耐磨性明显低于Q&P试样,其磨损机制主要是黏着磨损、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
    • 文志旻
    • 摘要: 研究了04Cr14Co9Ni6Mo5马氏体时效不锈钢的超低温(-196°C)韧性,研究结果表明:残留奥氏体与Cr、Ni、Co、Mo等主要合金元素含量有关,残留V、Ti也有一定的影响,将这些元素计算成马氏体形成的Cr当量CrMeqv,则CrMeqv≤-7.5即可大幅改善超低温韧性,但过低的CrMeqv会损害室温屈服强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