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裂纹
微裂纹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2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8篇、会议论文79篇、专利文献180070篇;相关期刊470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72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行业第一届无损检测学术会议年会、34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北京金属学会第八届冶金年会等;微裂纹的相关文献由330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存富、吴斌、焦敬品等。
微裂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0070篇
占比:99.49%
总计:180987篇
微裂纹
-研究学者
- 何存富
- 吴斌
- 焦敬品
- 王勇
- 张升达
- 张颖
- 曾庆东
- 汤雷
- 王如星
- 贾宇
- 钟文
- 乔利杰
- 刘建华
- 宋国荣
- 李楠
- 潘家祯
- 褚武扬
- 迟晓鹏
- 陆永浩
- 倪骁慧
- 印万忠
- 唐庆菊
- 张志杰
- 张盛行
- 张立军
- 梁柯欣
- 王振
- 程璇
- 罗主平
- 蔡国强
- 邢修三
- 高英俊
- 刘佳杨
- 刘佳琪
- 刘宁
- 包涵
- 卢东
- 向宇
- 吕炎
- 孙晓帮
- 孟祥吉
- 宫耀旺
- 尹武良
- 巴发海
- 张卫民
- 张坤
- 张磊
- 张雷
- 曾鹏
- 李军
-
-
陈彤;
李永亮;
秦红波;
高江涛;
孙天昊;
张中华
-
-
摘要:
针对供冷轧QP980高强钢用热轧原料生产中存在中间坯断裂的问题,通过观察裂纹缺陷的宏观、微观形貌,以及分析其热轧工艺和化学成分,找出了裂纹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板坯导热系数小且冷装以及加热速率快导致板坯内应力过大,使板坯在加热炉内产生微裂纹,并在粗轧过程中不断扩展,是造成热轧中间开裂的主要原因。板坯热装,降低加热升温速率后,实现了QP980高强钢的稳定生产。
-
-
全兵
-
-
摘要:
采用Hertzian压痕法与截距法,对WC-Co材料从弹性形变到断裂的机理过程进行初步研究。形变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是WC-Co材料塑性变形的一个主要原因,微裂纹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于材料中,即WC晶粒与Co晶粒内部的微裂纹,WC-WC颗粒间的微裂纹和WC-Co颗粒间的微裂纹。对WC-Co材料中微裂纹的数量与其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高Co,大WC颗粒,高的Co平均自由程和低的邻接度时,WC-Co材料能形成更多的微裂纹;低硬度和高断裂韧性的WC-Co材料也会产生更多的微裂纹。
-
-
李磊;
朱武军;
刘立帅;
项延训;
邓明晰
-
-
摘要:
金属结构在早期服役过程中易出现微小裂纹,对早期微小裂纹扩展方向的检测与跟踪对避免结构失效而导致的突发性灾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非共线超声混频方法,开展金属材料微裂纹扩展的定位与表征研究。研究中选择两列横波相互作用产生混频纵波的非共线混频模式,通过实验测量验证了其混频效应和信号的传播性。选用铝合金7075-T6中预制的垂直和倾斜微裂纹为研究对象,提取每个测量点的超声混频非线性参数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绘制成扫查成像图,从而表征微裂纹的长度与扩展方向。最后,将扫查成像图与光学显微镜的金相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超声混频方法能够有效定位和跟踪铝合金材料中不同扩展方向的微裂纹,可为金属结构中微裂纹扩展提供检测方法。
-
-
周建川;
李红俊;
李静;
张继永
-
-
摘要:
夹杂物对高强钢性能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冲击性能偏低试样断口形貌及夹杂物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试样断口形貌以脆性断裂为主,并在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区存在的B类、DS类以及大尺寸TiN夹杂,夹杂物破坏了基体组织连续性,促进裂纹萌生,是导致冲击性能恶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精炼、连铸工艺和化学成分进行优化,使材料冲击性能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
-
-
张晓钦;
吴海虹
-
-
摘要:
通过对探伤不合船板钢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的分析发现,钢板厚度方向1/2处存在偏析带;其微观组织主要表现为贝氏体组织;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分析发现,偏析带内存在断续分布的300~500μm的微裂纹,裂纹内部观察到MnS、(Nb,Ti)N夹杂物。微裂纹的存在是造成船板探伤不合的直接原因,心部偏析产生的贝氏体组织及MnS、(Nb,Ti)N夹杂物是造成船板钢探伤不合的根本原因。
-
-
白琦;
代恒军
-
-
摘要:
为更深入了解层状岩体的力学特性,首先基于细观损伤力学理论,运用体积平均化的方法,推导了微裂纹对岩体弹性柔度矩阵的贡献;然后基于不可逆热力学框架,导出了损伤矢量的损伤破坏方程;最后建立了层状岩体的损伤破坏本构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层状岩体的损伤破坏特征,与室内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巴西圆盘劈裂数值试验研究表明:岩体试样的破裂面均从加载点起裂;层理倾角0°、90°时,破裂面为通过加载中心和试样中心的近似平面,层理倾角为其他角度时,破裂面为偏离了加载中心的曲面。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可知,本文二次开发的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层状岩体渐进破坏的各向异性。
-
-
张秀华;
钱江;
宋林红;
张文良;
王雪;
高爽;
马俊铁
-
-
摘要:
针对试验过程中金属波纹管的泄露情况,对试件依次进行宏观检测、μ-CT检测、裂纹观察、断口观察及能谱分析、金相观察及显微硬度测试。根据观察及检测结果,分析得出金属波纹管发生泄露的主要原因可能为焊缝附近波纹管上存在微裂纹,为其他波纹管的泄露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
-
陈思佳;
王芳芳;
贾丙中
-
-
摘要:
在某石化厂蜡油加氢装置的停工检修现场检验检测中,发现了湿H_(2)S环境下的高温高压临氢管道微裂纹,共计8处。管道材质均为TP321,情况较少见。文中分析了湿H_(2)S环境下的高温高压临氢管道微裂纹现象及成因,并针对缺陷位置完成了返修,涉及壁厚测定、宏观检验、渗透检测(PT)、金相检测等检验方法。
-
-
陈毅湛;
吴昊;
邹鼎森;
洪家琪;
赵石凯;
蒋天博;
钟振华;
袁建智;
马国强;
曾庆光
-
-
摘要:
为了提高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光电转化效率,本文对运行了数年的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便携式光电检测,观察到光伏系统中一些组件不能正常工作.光伏组件的受热不均匀导致其局部受热,是造成光伏组件微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该现象,论文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受热进行优化设计.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半片及多主栅技术的PERC太阳能电池组件、减少光伏系统的阴影遮挡,可以使光伏组件受热均匀,从而有效减少光伏组件微裂纹的产生.通过PVsyst@软件对光伏发电系统进行模拟,实验表明了优化后的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可提升15%以上.该设计方案可以提高分布式光伏系统的稳定性和光电转化效率,对正常工作时间达25年以上的光伏发电系统尤为重要.
-
-
齐立涛;
彭文举
-
-
摘要:
为探究激光辐照Al_(2)O_(3)陶瓷不同深度位置处的温度及应力的变化特性,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纳秒激光与Al_(2)O_(3)陶瓷相互作用过程,基于光热作用机理分析激光功率密度对Al_(2)O_(3)陶瓷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获得纳秒激光辐照Al_(2)O_(3)陶瓷时微裂纹的产生特性。结果表明,在30 ns时,Al_(2)O_(3)陶瓷材料表面出现温度和压应力峰值,且沿Al_(2)O_(3)陶瓷材料深度方向得到释放,产生拉应力;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逐渐增加拉应力增大,在Al_(2)O_(3)陶瓷材料表面以下2μm处首先产生微裂纹,且微裂纹沿材料深度方向扩展。
-
-
Ye Endong;
叶恩东
- 《2018第五届钛产业前沿技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采用XRD、扫描电镜等检测方式对攀枝花钛渣进行深度剖析,得出钛渣主要由铁黑钛石相和硅酸盐相组成.通过差热热重实验确定了流态化氧化参数,完成了不同温度焙烧实验研究,并对流态化氧化改性后钛渣进行了Raman、XRD、SEM分析.研究表明流化焙烧过程中,攀枝花钛渣主要含钛物相依次发生低价钛氧化物—锐钛型TiO2—金红石;铁黑钛石相转化成金红石和板钛矿相,随着温度升高,氧化速度加快.在强氧化过程中,黑钛石固溶体产生了大量的细小孔洞和微裂纹,在850~1100°C区间内,氧化温度越高,形成的表面微裂纹及内部小孔洞越多,黑钛石固溶体晶格的破坏程度就越大.
-
-
Gu Yuqi;
古玉祺;
AoBo;
敖波;
WuGuanhua;
邬冠华;
Wu Wei;
吴伟
- 《第二届射线成像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热障涂层的三维结构对其性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以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热障涂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050°C高温氧化实验,采用微米CT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进行三维成像,获得了EB-PVD热障涂层三维结构.通过三维分割得到了TGO、相互扩散区的三维分布、孔隙分布和微裂纹的三维分布,定量分析了TGO和微裂纹厚度.结果表明,微米CT、FIB-SEM对TGO厚度分析结果与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微裂纹平均厚度为0.14μm,需要更高分辨率的微米CT观察微裂纹.
-
-
-
-
-
-
-
-
李炜丽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行业第一届无损检测学术会议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为了查明弹簧断裂的原因,采用化学成分分析、金相组织观察、显微硬度检测、断口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结合弹簧的制造和运行情况,对失效的弹簧进行试验分析和研究.认为弹簧断裂的主要原因是弹簧内弧表面存在凹坑和微裂纹,并在机组循环应力作用下诱发的疲劳断裂.本次断裂的弹簧,首先在其内弧上存在凹坑和微裂纹,为疲劳裂纹的萌生提供了条件,并且弹簧材质与图纸提供不符,同时弹簧外表面形变不充分、不均匀,未能形成有效的马氏体强化效果,降低了裂纹萌生的抗力。其次内弧凹坑存在大量的腐蚀性元素Cl,再加上机组长期异常振动加大循环应力,加速了裂纹的扩展。最终导致在弹簧内弧表面凹坑处萌生裂纹,并在循环应力作用下诱发疲劳断裂。
-
-
HAN Hong-xing;
韩洪兴;
CHEN-Wei;
陈伟;
QIU Zi-feng;
邱子锋;
FU Xu-dong;
傅旭东
- 《第六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堆石料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破碎,基于单颗粒破碎机制,依靠生成的颗粒簇单元克服刚性圆形颗粒模拟堆石料颗粒不能破碎的缺陷,采用线性接触模型建立堆石料颗粒破碎的数值模型.模拟室内平面应变试验,分析堆石料在整个加载过程中内部接触力、微裂纹和各种能量的变化,探讨堆石料颗粒破碎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颗粒簇生成的数值试样通过内部黏结力断裂更能真实反映堆石料颗粒破碎;堆石料颗粒破碎首先发生在大粒径和接触力较大的颗粒,并逐步向最大压应力方向发展,最终试件内部产生剪切破裂滑动面;在整个加载过程中,堆石料的剪切微裂纹数大于拉伸微裂纹数,颗粒破碎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峰值点附件产生大量颗粒破碎;小变形情况下,总输入能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储存在颗粒簇内部颗粒间接触,大变形情况下,弹性应变能以储存-释放的形式转换其他形式耗能,并导致其他形式耗能增加.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堆石坝体变形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