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石力学

岩石力学

岩石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662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23篇、会议论文689篇、专利文献27978篇;相关期刊647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工程地质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78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边坡、基坑与地下工程新技术新方法研讨会等;岩石力学的相关文献由9996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夏庭、杨春和、徐卫亚等。

岩石力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23 占比:16.40%

会议论文>

论文:689 占比:2.01%

专利文献>

论文:27978 占比:81.59%

总计:34290篇

岩石力学—发文趋势图

岩石力学

-研究学者

  • 冯夏庭
  • 杨春和
  • 徐卫亚
  • 李夕兵
  • 周辉
  • 赵阳升
  • 李术才
  • 苏承东
  • 谢和平
  • 何满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述红; 侯钦宽; 雍睿; 钟祯
    • 摘要: 结构面抗剪强度的各向异性特征对工程岩体的力学性质、变形特性和稳定性分析都具有重要意义。结构面试样获取方法对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对比不同试样获取方法在结构面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研究中的有效性,分别对直接截取的圆形、方形和旋转截取的方形试样进行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特征的对比分析。选取1 m×1 m的天然板岩结构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法获取结构面三维形貌特征,截取研究位置处圆形、方形和旋转方形试样进行对比评价。研究表明:直接截取的方形试样沿不同剪切方向产生的剪切面积不同,选用圆形试样更能反映结构面抗剪强度的各向异性特征;旋转方形与圆形试样的抗剪强度统计误差小于直接截取的方形与圆形试样的统计误差值,且旋转方形与等面积圆试样的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特征最接近,两者统计误差最小、相似度最大,大于0.9987,当圆形试样不具备实验条件时,可选用旋转截取的等面积方形试样进行结构面抗剪强度的各向异性研究。该研究可为选取结构面试样获取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准确开展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研究提供依据。
    • 徐鸿彪; 刘汉香; 别鹏飞
    • 摘要: 岩石在动荷载作用下将表现出与在静荷载作用下显著不同的力学特性。采用MTS-815 Flex Test GT岩石力学试验机对从某一地震滑坡区采集的两种岩石(白云岩和千枚岩)开展了三轴多级循环加卸载试验,旨在获得这两种岩石在循环荷载下的力学特性。试验采用的围压为10 MPa,正弦波加载频率为2 Hz,每级应力水平下的循环周次为60。基于试验获得的轴向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着重分析了两种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累积残余应变特征和回滞环特征,并分析了循环周次和应力幅值对这些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岩石在一次循环加卸载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应变回滞环具有相似的窄尖叶形状。在加载过程中,岩样以线弹性变形为主,应力—应变曲线为近似直线;在加载与卸载的过渡阶段,曲线迅速逆转,表明弹性应变迅速恢复;卸载过程中出现了相对于应力的小应变滞后现象,应力—应变曲线为上凹形;2)两种岩石的累积残余应变和回滞环特征参数随着循环周次和应力幅值增加呈现出三阶段变化规律,但此规律受岩石初始缺陷的影响很大。对于非均质化程度高的千枚岩样而言,上述规律性明显弱得多;3)在多级循环加载作用下,两种岩石均为剪切破坏,峰值强度都较静态峰值强度有所降低,表现出了疲劳破坏特性。本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岩石在动态循环荷载下的力学响应行为,也可为后续从岩石力学角度分析地震作用下大型岩质滑坡的形成机理提供理论支撑。
    • 伍劼; 伍法权; 乔磊; 张芳
    • 摘要: 简要阐述了岩石力学试验装备的发展历史,介绍数智物联岩石力学背包实验室自主创新历程,重点总结了该设备相较于传统设备存在的优势.数智物联岩石力学背包实验室能够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与信息化水平,工作现场更具便捷化和智能化.背包实验室的新理念,为实际工程提供新思路,相较传统试验更节约时间成本、人员成本、材料成本,是工程仪器未来的发展方向,行业的发展趋势.
    • 覃万里; 艾洲洋; 郑莉; 蔡军
    • 摘要: 为研究高陡边坡岩体开挖卸荷过程中的变形问题,结合实际高陡边坡岩体开挖应力变化特征,分别开展了室内三轴加载试验及卸围压卸轴压、卸围压恒轴压、卸围压增轴压3种应力路径下的分段变速卸荷试验。结果表明,在每种应力路径下,岩样分段变速卸荷的变形模量都随初始围压的升高而增大,变形模量随卸荷当量的增加而减小。卸荷当量为0~60%时,变形模量基本都随卸荷当量线性下降,降幅一般都在0~5%之间;卸荷当量为60%~100%时,变形模量降幅突然变大,岩样临近破坏。不同应力路径对于砂岩的变形特性影响各不相同,卸围压恒轴压的影响最为显著,卸围压卸轴压次之,而卸围压增轴压的影响最小。
    • 关凯; 朱万成; 刘洪磊; 侯晨; 张鹏海
    • 摘要: 新工科教育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复合型人才。岩石力学作为采矿工程等工科相关学科的重要专业课程,对学生科学基础知识和工程分析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课程教学中岩石力学理论与矿山工程应用结合不够紧密等难题,文章以应用岩石力学课程教学为例,结合多手段教学方法提出课程教学思路,即以服务于矿山安全高效开采为核心目标,以岩石和岩体为重要支撑,以岩石力学分析和监测方法为骨干内容,建立起岩石力学基础理论与采矿工程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 梁正召; 钱希坤; 张亚芳; 廖志毅
    • 摘要: 地下洞室爆破开挖在动应力和地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将导致更为复杂的岩体破坏形式。本文基于二维动力损伤本构模型对不同静力条件下岩体动态破坏机制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围压和垂直应力系数K_(0)作用下动应力的加载速率和峰值对岩体动态变形破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获得了爆破荷载作用下径向裂纹的萌生、扩展以及裂纹分叉、贯通的全过程,数值模拟的结果与相关物理试验结果保持一致;模拟了在不同动应力加载速率、加载峰值、垂直应力系数K_(0)和围压作用下岩石动态破坏全过程,结合应力场、声发射、破坏图像与受力机理,分析了不同加载条件下裂纹的产生机理;非均匀性对裂纹扩展影响很大,相对于非均质性更强的岩石试样,主裂缝裂纹扩展路径呈现出很明显的拐折、不连续的特点,破裂过程呈现弥散性,反映了试样内部应力分布复杂。
    • 范翔宇; 么勃卫; 张千贵; 夏宏泉
    • 摘要: 声发射实验测试地应力方法需从地层原位取得的全尺寸岩样上钻取4个小尺寸岩芯,分别进行加载实验下的声发射测定。该方法将造成地层岩样损失,地应力评价成本较高。为此,根据岩石声学性质与力学特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特征,基于大量岩石试件的声波时差实验数据和加载条件下的声发射实验数据,构建声波时差与岩样Kaiser应力点的关系模型,并结合岩石声发射实验预测地应力计算模型,建立利用声波信号预测Kaiser应力点的地应力计算方法。而后,结合全尺寸岩芯的360°声波时差扫描数据,利用该方法进行致密油储层地应力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的地应力计算方法预测结果相对于Anderson、Eaton、Newberry模型预测结果更接近压裂数据计算的地层应力值。说明该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测井解释地应力方法更稳定,并且利用全尺寸岩芯360°声波时差扫描数据预测Kaiser应力点相对于声发射实验方法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 陈祥胜
    • 摘要: “岩石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方向,突出针对性和实践性教学是“岩石力学”课程教育改革的基本特色。基于现阶段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分析,分别针对教育角色、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提出了适用可行的改革措施,旨在优化“岩石力学”课程教学体系、突出学科特色和提升育人效果。此外,思想政治元素与党史事迹的融入,不仅提升了学科的广度和维度,还增强了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达到了为党育才、为国育才、育有用人才的根本目的。
    • 杨圣奇; 董晋鹏; 杨景; 杨振; 黄彦华
    • 摘要: 裂隙在岩体工程失稳破坏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深部岩体地下工程,含裂隙岩体通常处于三轴应力状态。因此,岩石材料破坏力学特性不仅受到原生裂隙的影响,还受到围压的影响。本文采用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对含两个非共面张开裂隙花岗岩试样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岩桥倾角和围压对花岗岩试样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轴抗压强度、破坏轴向应变和裂纹损伤阈值随围压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加;高围压下,弹性模量对岩桥倾角不敏感。然后,利用X射线微米CT扫描技术分析了不同岩桥倾角和围压下花岗岩试样内部断裂特征,定义了5种典型的裂纹贯通模式,即间接贯通模式、剪切贯通模式以及三种拉伸贯通模式。重构的三维CT图像表明,单轴和低围压条件下,岩桥倾角对裂纹演化行为有显著影响;而高围压条件下,随着反向翼型裂纹的扩展,剪切主导最终的破坏。
    • 张泉; 陶治臣; 王磊; 陈晓青
    • 摘要: 针对地下空区充填后难以接顶引起顶板破坏并导致地表沉陷的问题,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从破坏形式、应力等方面研究了地下空区顶板的破坏变形规律,并对空区顶板内部进行位移监测,降低了单一因素影响的偏离性,提高了空区顶板稳定性评价的合理性。通过物理实验发现:地下空区顶板在垂直加载下,随荷载增加,裂隙首先出现在顶板中心区域,并逐渐向侧帮发育,直至模型彻底破坏;通过数值模拟实验发现:中央区域存在拉应力集中区,该区域最容易破坏;通过监测结果发现:随载荷增加,顶板周端位移较中央部位更小,越接近顶板中心,顶板的位移量差值越小。将物理实验、数值模拟实验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三者吻合较好。研究结果对地下空区处理、地下开采方法及矿柱的留设具有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