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残余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2年内共计861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2篇、会议论文107篇、专利文献9278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材料科学与工艺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全国理化测试学术研讨会暨《理化检验》创刊50周年大会、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十二五”堆焊、热喷涂及表面工程技术发展前瞻学术会议等;残余奥氏体的相关文献由1948位作者贡献,包括唐荻、江海涛、李麟等。

残余奥氏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2 占比:6.59%

会议论文>

论文:107 占比:1.06%

专利文献>

论文:9278 占比:92.35%

总计:10047篇

残余奥氏体—发文趋势图

残余奥氏体

-研究学者

  • 唐荻
  • 江海涛
  • 李麟
  • 赵爱民
  • 周顺兵
  • 刘仁东
  • 殷春浩
  • 吴立新
  • 赵征志
  • 史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藤松; 威史·横井; 大円·辻井; 信博; 于红(译)
    • 摘要: 研究了C、Cr、V合金元素对高碳高合金冷作模具钢淬回火硬度的影响。①P值(P:-137.5C+10.5Cr-8.75Mo+77.5V)是衡量Ms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通过计算残余奥氏体量(γR)和淬火钢的硬度(H_(Q))得到;②Ms温度随P值的增加呈线性递增,γ_(R)的量则减少,H_(Q)值首先递增,在P值约为-50时H_(Q)达到峰值;③P值在-40和-70之间,通过合理设计C、Mo和V的含量,与γ相固溶体得到高HT(HT:钢的淬回火硬度),高HT通过少量的γR和充分的二次硬化效果获得的,主要是Mo和V的碳化物质点的二次析出所产生的硬化效果;④通用冷作模具钢在常规奥氏体化温度(1,323K)时,P值为-50左右,HT可以达到64HRC以上。
    • 刘伟
    • 摘要: 考察等温淬火时间对GCr15SiMoAl轴承钢显微组织和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并对比分析等温淬回火GCr15SiMoAl和常规淬回火GCr15轴承钢的接触疲劳性能。结果表明,等温淬火时间为1 h、3 h、5 h和48 h时,GCr15SiMoAl轴承钢的组织都为贝氏体+马氏体+碳化物,相应地残余奥氏体含量分别为21.0%、21.8%、9.6%和9.2%;随着等温淬火时间的延长,GCr15SiMoAl轴承钢的中值疲劳寿命L_(50)、额定疲劳寿命L_(10)和特征疲劳寿命L_(a)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特征,在等温淬火时间为3 h时取得最大值;常规淬回火态GCr15轴承钢的接触疲劳寿命低于等温淬回火态GCr15SiMoAl轴承钢,这主要是因为GCr15SiMoAl轴承钢中贝氏体+残余奥氏体更有利于抑制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提升轴承钢的接触疲劳性能。
    • 张志浩; 景财年; 吴忠林; 刘磊; 林涛; 赵静蕊; 赵顺治
    • 摘要: 为了提高Q&P钢的强度、塑性性能,将试验钢经过奥氏体逆转变+淬火配分工艺处理。通过SEM、XRD和室温拉伸试验分析了试验钢的相变、元素配分行为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ART-Q&P钢的马氏体板条边界模糊光滑,部分马氏体表现出一定的回火特征;铁素体为针状或不规则块状,针状铁素体存在于马氏体板条之间。逆转变过程可进一步促进C和Mn在高温下配分,使奥氏体更加稳定,室温下得到更多的残余奥氏体。相比I&QP处理,经ART-Q&P处理后,试验钢获得了良好的强度塑性结合,抗拉强度为1191MPa,总伸长率为14.47%,强塑积达17.24GPa·%。
    • 聂斌英
    • 摘要: 针对再制造大型热轧支承辊堆焊层的服役早期开裂现象,通过检测分析堆焊层硬度、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确定堆焊层开裂失效机制是低周接触疲劳破坏。由于堆焊层内残余奥氏体含量过多,马氏体相含量相对不足,堆焊金属低硬度、低强度,降低了再制造热轧支承辊面堆焊层的抗接触疲劳性能。通过高温回火热处理促使堆焊层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调控辊面堆焊层亚稳相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含量,提高再制造支承辊面硬度、强度,可有效避免服役期内再制造热轧支承辊面堆焊层开裂现象,从而提高再制造大型热轧支承辊的质量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 马跃杰; 康杰; 张福成; 杨志南; 吴大勇; 苏孺
    • 摘要: 以轴承用高碳贝氏体钢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及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对贝氏体钢组织形成及性能的影响,遴选出最优的奥氏体化工艺,同时对比了不同贝氏体等温转变后有无Ce元素添加的高碳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950°C奥氏体化温度得到的组织中无明显的大颗粒未溶碳化物,组织尺寸和硬度性能居中,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最高,为最佳的奥氏体化温度。在同样的奥氏体化温度和贝氏体等温温度下,添加稀土元素有轻微的抑制晶粒长大作用,而对贝氏体束的尺寸、贝氏体转变完成率和钢的拉伸性能几乎没有影响,这与钢中固溶的稀土含量太少有关。随贝氏体等温温度从300°C降低到220°C,高碳贝氏体钢的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均增大,但伸长率显著降低。这与组织中的贝氏体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加、贝氏体束尺寸细化以及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增加有关。300°C等温处理后的试样断口表面由细小的韧窝和解理平面构成,为准解理断裂模式;经过220°C等温处理的试样断口表面均为平坦的解理平面,为解理断裂。
    • 刘佳朋; 杜涵秋; 李英奇; 任屹; 金纪勇; 刘丰收
    • 摘要: 基于矫直、回火和在线热处理3种典型钢轨生产工艺,采用不同工艺组合工业试制5种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背散射电子衍射法和X射线衍射法,分析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的微观组织;采用布氏硬度、单轴拉伸、锯切应变片法、冲击韧性、断裂韧性和疲劳裂纹扩展速度测试等试验,研究典型生产工艺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矫直使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中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自12.44%降至10.6%,有利于促进亚稳态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回火稳定残余奥氏体,提升冲击韧性20%以上;在线热处理降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提高屈服强度19%以上,尤其能提高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对轨底残余应力的影响不大。据此,为了综合提升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的耐磨性和抗接触疲劳性能,在提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同时增大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以提升加工硬化能力和塑性。
    • 王彬; 李雨耕; 刘刚; 王浩祥; 汪军; 徐斌; 王栋栋
    • 摘要: 为查明某选矿厂Ф130 mm锻造钢球在使用过程后开裂的原因,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钢球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断口形貌等进行研究,可知钢球开裂原因:(1)钢球内部奥氏体晶粒粗大以及晶粒尺寸不均匀引起晶界弱化;(2)钢球内残留奥氏体含量较高,且钢球不停地受到撞击、摔落等引起残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导致应力集中,产生晶间裂纹,造成钢球沿晶断裂,经采取相应措施,钢球显微组织和残余奥氏体含量均有改善。
    • 周丽娜; 王文雪; 刘宇; 刘璐莹; 杨晶
    • 摘要: 为验证GCr15钢球的耐高温能力,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硬度计等研究了持续时间为10~120 min时工作温度对其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工作温度为180°C时,GCr15钢球显微组织无明显变化,且硬度无下降趋势;温度升高至200°C时,GCr15钢球中残余奥氏体发生轻微分解,且析出少量碳化物,硬度下降;当工作温度为230~250°C时,GCr15钢球残余奥氏体分解量逐渐增加,碳化物析出量逐渐增大,硬度逐渐下降;GCr15材料的室温硬度不小于63 HRC时,其在不高于160°C下的高温硬度可达到不小于58 HRC,满足全寿命要求。
    • 吴聪; 景财年; 林涛; 叶道珉; 雷启腾
    • 摘要: 采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对热冲压淬火-配分(HS-Q&P)钢在0~12000 s^(-1)应变速率范围内进行动态压缩实验,利用SEM,EBSD,XRD等分析表征手段探究动态压缩过程中试样的变形行为。结果表明:实验钢在不同速率下的变形行为基本相似且分为3个阶段,在平台处应力有小幅度增加,增幅更多体现在应变上。在压缩过程中出现的绝热升温会带来软化效应。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会提高实验钢的强度和塑性变形能力。钢中残余奥氏体发生相变诱导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TRIP)效应减少的体积分数与马氏体增加的体积分数基本一致,证明TRIP效应为钢中主要的强化机制。同时,通过SEM可观测到残余奥氏体发生TRIP效应转变成细小针状马氏体,随着应变速率增加,晶格畸变越来越严重,EBSD图像中可以观测到部分形变孪晶,在不同应变速率下,〈001〉取向的晶粒都会更容易产生形变孪晶。
    • 陈鸣; 李青春; 刘伟; 常国威; 陈淑英
    • 摘要: 纳米贝氏体钢作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超高强韧性钢,具有高强度、延展性和断裂韧性。通过SEM、XRD和拉伸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碳含量对纳米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试验钢中块状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随之增高,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厚度变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含量越多,抗拉强度、延伸率和强塑积越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