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3665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4篇、会议论文233篇、专利文献1280103篇;相关期刊482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等; 相关会议179种,包括2011中日电子电路秋季大会暨秋季国际PCB技术/信息论坛、第十三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第十四届全国相图会议暨国际相图与材料设计研讨会等;金属间化合物的相关文献由6327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建亭、贺跃辉、林栋梁等。

金属间化合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4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23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80103 占比:99.79%

总计:1282760篇

金属间化合物—发文趋势图

金属间化合物

-研究学者

  • 郭建亭
  • 贺跃辉
  • 林栋梁
  • 黄伯云
  • 尹衍升
  • 高麟
  • 江垚
  • 汪涛
  • 王春青
  • 赵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张贺; 冯佳运; 丛森; 王尚; 安荣; 吴朗; 田艳红
    • 摘要: Sn基合金焊接接头是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位,是实现电子元器件功能化的基础,电子整机失效往往由于焊点的损伤所导致,焊点的寿命预测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金属间化合物(IMC)厚度是衡量焊点质量的重要参数,以IMC层厚度为关键性能退化参数,以62Sn36Pb2Ag组装的小型方块平面封装(QFP)器件焊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在94、120和150°C三种温度贮存不同时间后的焊点微观形貌进行表征,测量了IMC层的厚度,基于阿伦尼乌斯方程建立了双侧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生长动力学模型.并以其作为关键性能退化函数,通过对初始IMC厚度进行正态分布拟合获得失效密度函数,进而获得可靠度函数对焊点的长期贮存失效寿命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有望对长期贮存焊点的寿命预测方式提供新的思路,为62Sn36Pb2Ag钎料的可靠应用提供试验和数据支撑.
    • 郭菲; 余航; 高振城; 马骏梁; 张惠斌
    • 摘要: 铁铬铝(FeCrAl)合金是一种典型的耐热合金,由其开发而成的耐高温金属多孔材料已经在煤气净化、高温催化剂载体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反应合成制备FeCrAl合金多孔材料过程中,铝质量分数在多孔材料孔结构、力学性能及抗氧化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Fe‒20%Cr合金(质量分数)基础上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铝粉(0~20%),以铁、铝、铬元素混合粉为原料,通过反应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FeCrAl合金多孔材料(Fe‒20Cr‒xAl,x=0~20%,质量分数),研究了铝质量分数对Fe‒20Cr‒xAl多孔材料物相、孔结构、力学性能以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5%铝(质量分数)的Fe‒20Cr‒xAl多孔材料具有较优的孔隙度和力学性能,同时在600~800°C高温氧化实验中表现出最优的抗氧化性能和力学性能稳定性。
    • 陈大林; 赵青山
    • 摘要: 为实现铝/钢异种材料的有效连接,采用激光熔钎焊对厚度均为2 mm的镀锌钢/5052铝合金进行搭接试验(铝上钢下)。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2 400~2 800 W),焊缝抗剪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激光功率为2 400 W、2 500 W时,有未焊透、未熔合等缺陷;激光功率为2 600 W时抗剪强度达到最大值164.4 MPa,焊缝无表面缺陷、成形较好;激光功率为2 800 W时,试板被烧穿。对2 600 W搭接接头进行组织形貌、SEM、EDS及力学性能分析。研究表明,接头无气孔、夹渣、裂纹等明显缺陷,实现了铝/钢两种金属的有效连接;焊缝区域主要为Zn的固溶体,接头界面处存在Fe2Al5、FeAl等金属间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厚度小于10μm。接头断口形貌有大面积河流状和台阶状的撕裂棱,为脆性断裂。
    • 柏景森; 杨莉婷; 金钊; 葛君杰; 邢巍
    • 摘要: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种具有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前景的能源技术,它具有能量密度高、转换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燃料电池的阴极氧还原反应(ORR)具有较高的反应过电位,需要贵金属铂催化,但是铂的成本高昂、资源短缺,极大地限制了燃料电池的市场化,因此降低铂负载量,提高铂基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是燃料电池商用化的关键.目前,通过合金化、形貌控制等方法优化后,铂基催化剂的质量活性和比活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中,将铂与其他金属尤其是3d过渡金属合金化已被认为是减少铂负载量并提高ORR催化性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合理设计并精准制备铂基合金、调控铂表面电子结构可以大大提高催化剂的本征活性以及耐久性.但是,普通合金化制备的合金一般是无序的,存在活性位点结构不同,过渡金属溶解导致稳定下降等问题,将其有序化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金属间化合物具有长程有序的晶体结构,原子均有序地占据晶格中的相应格点,以金属键或离子键相互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活性位点催化活性和防止过渡金属的溶解.此外,金属间化合物通过压缩应变调控Pt–Pt键长,优化铂与氧还原反应中间物种的吸附能,提高本征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本文综述了PEMFCs电催化剂的铂基金属间化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上理解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过程与条件,为设计金属间化合物奠定理论基础;从成分、尺寸和形貌等方面分别阐述了近年来铂基金属间化合物的发展,不仅关注铂基催化剂在的三电极体系下的优异性能,而且对其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实际应用时的性能表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了一些提升金属间化合物性能的策略;同时,针对目前的发展瓶颈,总结了Pt基有序金属间纳米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前景.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铂基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晶在ORR领域的最新进展,对铂基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的合理设计和催化性能改进策略提出更深入的见解,为促进PEMFC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 李振; 吴贯之; 丁凯; 李顺; 高玉来
    • 摘要: 通过调整Sn-Bi-Ag-In无铅焊粉与助焊剂的比例,制备了不同回流焊焊点,并对焊点的铺展率、润湿角、金属间化合物特征及显微硬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回流时间为2 min时,随着焊膏中助焊剂质量比从10%提高至20%,焊点的铺展率从63%提高至83%,润湿角从33.7°降低至16.0°。在润湿性提高的同时,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有所增加。此外,随着助焊剂比例的增加,焊点的显微硬度提高。
    • 蔺春发; 颜浩然; 施浩; 韩雨蔷; 阙庆华; 姚家琛; 尤道广
    • 摘要: 连续纤维增强的金属-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兼具高强度、高模量和良好的韧性等优异性能,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这种复合材料包含庞杂的体系、复杂的结构和性能表现,因此有必要对其制备技术、结构特征和综合性能开展深入的研究。以纤维增强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为对象,系统地综述了其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Ti/Al_(3)Ti等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并着重探讨了真空热压烧结和超声波固结辅助热压烧结两种方法在制备纤维增强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方面的优缺点;然后围绕陶瓷纤维、金属纤维和形状记忆合金纤维增强的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功能特性进行了述评;随后阐述了纤维增强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中各种纤维的强韧化机制;最后结合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连续纤维增强金属-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王创; 张骁勇; 鲁一荻; 王世清
    • 摘要: 镁/铝异种金属焊接因镁和铝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存在差异,一直困扰着镁/铝异种金属焊接的进步和推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构造的材料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社会对于材料强度高、质量轻等优良性能的要求,所以对于镁/铝异种金属焊接的研究已迫在眉睫。鉴于此,详细论述了采用不同焊接方法进行镁/铝异种金属焊接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镁/铝异种金属焊接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有效控制接头金属间化合物的产生是镁/铝异种金属焊接接头性能提升的关键。并指出进一步开展镁/铝异种金属的焊接工艺和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焊接方法及辅助工艺的研究将会是镁/铝异种金属连接的主流方向。
    • 钟万亮; 徐萌; 罗展; 李默阳; 杨栋华; 许惠斌
    • 摘要: 铝与钢复合结构是实现载具轻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指导铝与钢搅拌摩擦焊接技术的工业应用,必须开展铝与钢异种材料的搅拌摩擦焊接工艺试验。采用填丝搅拌摩擦焊对2.8 mm厚的Q235冷轧钢和2.9 mm厚的5A06铝合金异种金属进行对接焊,分析接头的宏观形貌、微观结构、组织成分、微观硬度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C形界面的内凹深度、界面IMC层厚度随旋转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大量Al3Ni颗粒呈弥散分布于焊缝中;在旋转速度为420 r/min时,界面IMC层为厚度1.3μm的FeAl相,接头主要断裂于焊核区,断裂模式为韧性断裂,平均抗拉强度为240.3 MPa,正弯角度为19.3°、背弯角度为13.4°;接头显微硬度呈不对称分布,表现出阶跃特征。
    • 严浩
    • 摘要: 铜/铝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层状金属复合板材料,是近年金属材料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但由于复合技术和界面相等问题,铜/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界面组织控制、金属间化合物种类及相演变等关键因素决定着复合材料的最终使用性能。本文概述了铜/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方法,对金属间化合物种类、界面相的生长行为、相的演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邱超; 苏鹏; 秦建峰; 马玉琳; 任宁
    • 摘要: 针对Ni/(20μm)Sn/Ni微焊点,研究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Ni_(3)Sn_(4)微观形貌演变及其对微焊点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拉伸断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回流时间增加,Ni_(3)Sn_(4) IMC厚度快速增加,其形貌也发生显著变化,由短棒状转变成长棒状,最后演变成块状;微焊点的抗拉强度表现为先减小、再持续增大的反常变化趋势,界面Ni_(3)Sn_(4)微观形貌演变成为主导因素,转变成长棒状的Ni_(3)Sn_(4)引起应力集中,造成微焊点的强度降低,继续转变成的块状Ni_(3)Sn_(4)增加了裂纹抗力,提高了抗拉强度。微焊点的断口形貌进一步证实了Ni_(3)Sn_(4)微观形貌演变对微焊点力学性能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