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制
轧制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3年内共计15375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66篇、会议论文136篇、专利文献11173篇;相关期刊704种,包括鞍钢技术、河北冶金、宽厚板等;
相关会议98种,包括2010’中国铜加工技术与应用论坛、2008'中国铝板带箔加工技术与装备研讨会、首届山东材料大会等;轧制的相关文献由2295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相华、王涛、黄庆学等。
轧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173篇
占比:72.67%
总计:15375篇
轧制
-研究学者
- 刘相华
- 王涛
- 黄庆学
- 华林
- 马立峰
- 王国栋
- 喻海良
- 张殿华
- 任忠凯
- 服部哲
- 钱东升
- 白振华
- 孙建林
- 周民
- 孙杰
- 李旭
- 马靳江
- 黄志权
- 牛强
- 韩建超
- 谭成楠
- 和东平
- 王伟
- 汪水泽
- 陶功明
- 康永林
- 李杰
- 王祝堂
- 韩会全
- 刘元铭
- 王建国
- 朱琳
- 邓加东
- 刘东
- 李路
- 楚志兵
- 毛新平
- 李山青
- 毛华杰
- 王放
- 张旭
- 王刚
- 朱艳春
- 王康健
- 张涛
- 李明
- 李玉贵
- 李长生
- 陈伟
- 陈刚
-
-
丁平;
肖寒;
陈磊;
刘开元;
黄海广;
余堃;
周荣锋
-
-
摘要:
针对近α型Ti-6.0A1-3.0Zr-0.5 Sn-1.0Mo-1.5Nb-1.0V新型钛合金,在退火温度740°C的基础上,研究了退火时间对其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经过3次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三火热轧后得到的板材组织由初生α相基体及β转变组织组成的部分再结晶组织和加工态组织等组成.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退火板材的显微组织均以初生α相为主,且α相所占的比例从81.73%逐渐增加至85.61%,组织中长条状α相逐渐破碎球化,等轴α相开始均匀化、粗化.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退火板材的延伸率逐渐增加,抗拉强度先降低再增加然后又降低,屈服强度先增加后降低,显微硬度先增加后降低.退火时间为1h时,板材的断口由滑移带、涟波、小等轴韧窝组成,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退火时间大于等于2h时,板材的断口完全由等轴韧窝组成,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最佳退火工艺为740°C退火2h,此时板材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和显微硬度分别为:984 MPa、941 MPa、15.27%、HV 347.67.研究结果对高强耐蚀钛合金退火工艺的制定有指导作用,为解决钛合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
-
袁长生;
王鑫;
毕胜
-
-
摘要:
对焊接用H08Mn2SiA盘条的化学成分、冶炼和轧制工艺进行优化研究,采用无Al脱氧、炉外处理、结晶器电磁搅拌、吐丝温度控制、冷却控制等措施使盘条的化学成分均匀,强度适中,具有良好的拉拔性能。
-
-
张华
-
-
摘要:
概述了河钢集团宣钢公司(以下简称“宣钢”)连轧型材生产线的主要工艺设备、生产工艺流程及开发耐候角钢的目的,介绍了主要合金元素对耐候钢的耐候性能的影响和作用。通过三次试生产,根据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金相组织,不断优化化学成分和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最终采取低C、Cu-Cr-Ni-V微合金化、高温大压下率、快烧、快轧的工艺方案,成功开发生产了Q355NHC耐候角钢,产品几何尺寸、表面质量、化学成分及工艺性能均满足标准要求,且耐候指数约高于普通低合金角钢4倍,产品质量稳定。
-
-
马才女;
高雪云;
呼陟宇;
翟亭亭;
李瑞红;
王海燕;
薛春江
-
-
摘要:
借助EBS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轧制变形及热处理后的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0.05C-2.8Mn4.2Ni-2Al-1.2Mo-1.9Cu显微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900°C30%+780°C75%变形,500°C退火的F-M钢晶粒尺寸0.97μm,屈服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876MPa,976MPa和15.2%,经900°C30%+780°C50%变形,500°C退火的F-M钢晶粒尺寸1.54μm,屈服、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801 MPa,895 MPa和19.4%。由轧制变形导致的晶粒细化、小角度晶界增多,是提高实验钢强度的主要原因。然而,较大的轧制变形量也使过多的小角度晶界阻碍位错运动,从而导致实验钢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延展性略差。
-
-
刘治宏
-
-
摘要:
因超级铁素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点蚀、耐缝隙腐蚀性能以及良好的耐应力腐蚀性能,应用于采用水、海水作为冷却介质的各种换热设备,使用性能可与钛媲美。超级铁素体不锈钢S44660在辊森吉米尔轧机和AP线的工艺开发,主要针对w(Cr)=28%、w(Mo)=4%影响,具有脆性转变温度(T_(DBT))高、耐蚀性好、强度高、轧制负荷大的特点,开发相应的生产工艺,并测试了产品的腐蚀性能以及力学性能。
-
-
魏浩;
李睿昊;
陈振业;
石帅;
赵燕青
-
-
摘要:
建筑用高强钢应用广泛,生产流程相对较为成熟,但单道次压下率普遍不高。为寻求提高道次压下率是否可以成为工艺突破口,本文分别采用不同压下率对钢板进行轧制,对比分析了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小压下率钢板心部性能与边部性能差别较大,边部拉伸性能、冲击性能较好,心部较差,且大压下率钢板心部性能与边部性能差别较小,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基本保持一致,大压下率钢板整体力学性能较小压下率钢板更好;小压下率钢板边部到心部组织呈明显过渡趋势,心部组织较粗大,大压下率钢板整体组织均匀性较好,且晶粒尺寸整体小于小压下率钢板;宏观织构方面,大压下率钢板晶粒取向更多,不利于滑移开动,使得材料力学性能进一步提升。大压下率轧制力更容易渗透到钢板心部,对钢板力学性能及其组织有着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
-
朱剑涛
-
-
摘要:
针对汽车大梁钢马钢510L分条后频繁发生的直线度缺陷、板形不对称等问题,以现场常用的2种轧制模式为研究对象,以马钢1580平整机的相关参数为依据,建立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对模型两端施加相同的轧制力和压下量,仿真分析2种轧制模式对热轧带钢板形不对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两侧采取相同参数,不同轧制力和压下量时,将产生板形不对称,其纵向延伸的不对称度不相等,也非线性关系。在平整轧制过程中,对于对称板廓来料而言,轧制力差会导致带钢轧后延伸率变得不均匀。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的热轧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
-
王永明;
郭利宏;
吴迪
-
-
摘要:
文章针对钢轨万能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变形工艺的角度进行改进,增加成品孔型轧辊数量,形成四辊成品孔型,增加钢轨高度方向的约束,限制钢轨表面的自由展宽,实现轨高尺寸精度的提高。使用ANSYS/LS-dyna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变形状况,对出现的缺陷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最优的解决方案。通过在钢轨生产线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降低了钢轨全长范围内高度尺寸的波动范围,解决了局部高度波动造成的“高点”缺陷,提高了高铁运行的安全性。
-
-
-
安震;
孙泽辉;
刘兵;
齐铭;
丁旭
-
-
摘要:
根据不同应变速率下TA15钛合金的真应力应变曲线、通过Arrehenius公式和设定关于Z参数的应变补偿,建立有效的TA15钛合金的高温变形本构方程,实验验证本构方程的计算值和实验值之间的差异很小,最大误差在10%以内。在得到的本构方程的基础上,借助塑性变形模拟软件对TA15钛合金厚板热轧变形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得到了设定变形条件下的最佳工艺参数:预热温度为950°C、轧辊转速设为3.6 rad/s、摩擦系数设为0.3,三个因素中对轧制模拟影响最大是摩擦系数。通过变形系数验证了变形模拟结果的有效性,在轧制过程中没有出现宽展过大,咬入困难等问题。
-
-
-
-
-
-
-
-
-
刘治田;
王赤;
黄河;
吴安民;
白剑
- 《北京金属学会第六届冶金年会》
| 2010年
-
摘要:
基于大变形弹塑性原理,采用隐式有限元方法对高强度钢冷轧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分析摩擦、张力、辊径等因素对轧制过程的影响,得到轧制力分布规律.rn 分析辊径、变形抗力以及最小可轧厚度问相互关系,对轧机工作辊辊径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应用Python语言对模型进行二次开发,编写轧制过程仿真程序,方便了工程应用.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表明模型计算结果具有参考价值.
-
-
-
朱素琴;
严红革;
刘志文;
夏伟军;
吴远志
- 《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对AZ31 镁合金板材分别进行常规轧制、等径角轧制和异步轧制.通过对比三种板材的微观组织 可知,等径角轧制和异步轧制产生的剪切应变,增加了轧制变形量,有利于动态再结晶的形核,细化晶粒.异步轧制过程中发生了完全动态再结晶,晶粒得到明显的细化和均匀化.由于低温和大变形的共同作用,板材在等径角轧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位错和孪晶,为后续的变形或退火过程提供了均匀的再结晶形核质点,细化和均匀化晶粒组织.由于剪切应变的作用,等径角轧制和常规轧制板材的孪晶类型有所不同,等径角 轧制板材中主要为{1012}拉伸孪晶,而常规轧制板材中主要为{1011}压缩孪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