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硫化物

硫化物

硫化物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784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42篇、会议论文320篇、专利文献941024篇;相关期刊1267种,包括矿床地质、石油化工、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等; 相关会议238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二届钱江创伤医学高峰论坛暨2015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等;硫化物的相关文献由15639位作者贡献,包括加藤祐树、许晓雄、大友崇督等。

硫化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42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32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41024 占比:99.65%

总计:944286篇

硫化物—发文趋势图

硫化物

-研究学者

  • 加藤祐树
  • 许晓雄
  • 大友崇督
  • 滨重规
  • 姚霞银
  • N·多布雷斯
  • 刘毅
  • 川本浩二
  • 阿部靖
  • 朱金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邬宇茜; 林夕园; 邱湛晰; 徐晓宇; 杨力
    • 摘要: 采用DCS-S8型硫化物自动酸化吹气仪,以GB/T 16489—1996《水质硫化物的测定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为依据,建立了水质硫化物自动酸化吹气预处理方法。通过对加酸量和时间间隔、加热温度、氮气流量和吹气时间等参数的优选实验,获得水质硫化物测定的最佳预处理条件,用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检测样品。实验结果表明,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90%~102%,相对标准偏差范围0.8%~1.7%,且空白实验结果、检出限均满足GB/T 16489—1996标准方法要求。该预处理方法操作简单,处理效率和自动化程度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好,可实现测定水中硫化物的快速预处理。
    • 林圣龙
    • 摘要: 碱金属离子电池在电化学储能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电力储能装置和便携式储能设备中,但由于锂金属存在日益稀缺、价格上涨等问题,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长远发展。相比之下,钾金属不仅价格廉价,而且来源广泛,因此,钾离子电池的推广及其应用能够解决目前锂离子电池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硫化物电极材料以其丰富的氧化还原位点、长循环寿命、高能量密度等特性广受大众青睐。文章阐述了基于硫化物的钾离子电池研究进展,并对后续有关钾离子电池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 张琴; 胡耀波; 王润; 王俊
    • 摘要: 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过度消耗导致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趋严重。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环境友好、大规模且高效的储能装置来持续性地获取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而在各种储能技术中,二次电池因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和成本低廉等优点而最具研发前景。与研究广泛的锂离子电池相比,镁离子电池理论上能够提供更多的电子,其容量是锂离子电池的2~3倍,且镁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无毒、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镁离子电池被认为是便携式设备和重载能源设备的一个有前途的候选产品。自2000年初一个成功的镁离子电池原型出现后,研究人员对镁离子电池展开了大量研究。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可充镁离子电池(RMBs)的商业化发展。由于Mg^(2+)具有高电荷密度、强的极化效应和缓慢的扩散动力学,开发出符合目前商业需求的正极材料仍是一个巨大挑战。RMBs正极材料主要包括过渡金属硫化物、过渡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型化合物和普鲁士蓝类似物等。过渡金属硫化物结构刚性较小,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不容易产生结构坍塌,但其存在离子捕获效应及缓慢的扩散动力学等缺陷。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比硫化物更高的电压,但该材料的结构刚性较大,循环性能差。具有介孔结构的聚阴离子型化合物有利于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但其导电性有待提高。具有开放可调结构的普鲁士蓝类似物有利于Mg^(2+)的快速脱嵌,但其与水性电解质的相容性较差。近年来,国内外对RMBs正极材料的研究报道显著增加,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研究人员主要从纳米化、结构调整、掺杂改性及包覆改性等方面进行材料的优化设计。本文主要对各种类的RMBs正极材料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括,包括其晶体结构、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未来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合成高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的RMBs正极材料提供参考。
    • 叶来喜
    • 摘要: 通过光催化水,生产清洁、可持续的氢燃料,是实现更高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想策略。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MOF)因具有超高孔隙率/高表面积的可达活性位点,作为衍生光催化剂,在光催化析氢方面得到了发展。本文简单论述了MOF衍生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作为光催化剂产生H_(2)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设计和开发高效的MOF基衍生物光催化剂提供帮助,使其在光催化方面的研究迈向一个新的水平。
    • 张峰
    • 摘要: 为了弄清楚高硫硅钢中的硫化物析出行为及其对钢的微观组织和电磁性能的影响,以便为工业化生产制定更为合理的硫含量控制标准和采取更为有效措施减轻炼钢生产的硫含量控制压力,结合0.25%Si无取向硅钢,采用非水溶液电解提取+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0.0068%、0.0102%、0.0255%和0.0353%硫含量条件下,钢中的硫化物夹杂物组成和存在形式及其形貌、种类、尺寸、数量变化,以及相应的热轧、成品试样的微观组织和电磁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钢中硫含量的增加,钢中的硫化物逐渐由MnS→MnS+Cu_(2)S→Cu_(2)S转变,数量逐渐增多,尺寸向高低两个方向发展。相应地,导致热轧再结晶组织劣化和抑制了成品晶粒尺寸长大。随着钢中硫含量的增加,钢的磁感、铁损劣化程度逐渐增大。钢中的硫含量平均每增加0.01%,涡流损耗、磁滞损耗分别劣化0.24 W/kg和0.41 W/kg,而磁感会劣化0.009 T。但是,在硫含量为0.0102%时,铁损可以低于6.0 W/kg,而在硫含量为0.0255%时,磁感可以高于1.75 T。据此,为设计更合理的硫含量控制标准提供了技术参考,在电磁性能满足高端用户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降低炼钢生产制造成本和提高炼钢生产效率。
    • 柳华丽; 葛仲义; 陈永红; 王菊; 张灵芝; 肖千鹏
    • 摘要: 实验建立了含硫氰酸盐、硫化物固体废物中总氰化合物的测定方法,采用硝酸银滴定法、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总氰化合物含量高、低的样品。通过条件实验优化了前处理方式、称样量和干扰去除方法。该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43%~1.33%,加入标准物质回收率为91.5%~101.5%,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符合测定要求。
    • 张自丽; 孙光; 段伦博
    • 摘要: 污泥与煤以一定比例掺烧,有望提高其综合燃烧性,促进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前人对污泥与煤的燃烧及掺烧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燃料中N、S的赋存形态及其对污染物释放的影响,以及污染物在掺烧交互作用中的减排机制尚不清楚。利用热重傅里叶红外联用技术研究了市政污泥与徐州烟煤掺烧综合燃烧性能、交互作用及动力学特性,重点讨论了燃料中N、S赋存形态以及热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污泥与煤掺烧在300~750°C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并有利于提高其燃烧性能,随着污泥比例增加,混合样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逐渐降低。动力学结果表明,掺烧活化能介于两单样之间,掺烧少量污泥的反应机理与煤接近。污泥中N主要以吡咯氮(90.58%)和季氮(9.42%)形式存在,其分解导致大量NH_(3)及HCN释放;而烟煤中主要以吡咯氮(N-5)的形式存在,其分解主要以NO和HCN逸出;污泥与煤掺烧过程中氮化物排放强度均低于两单样。污泥中S主要为砜硫和非芳香硫类有机硫化合物,其在400°C前分解并释放大量SO_(2)。而烟煤中S元素主要以硫酸盐(66.24%)、硫铁矿(21.97%)和噻吩硫(11.79%)的形式存在,由于其硫化物稳定性高,在350~650°C其硫化物发生分解并释放SO_(2)。
    • 张昕; 周立山; 宋晓莉; 张连波; 王以科; 王锦华
    • 摘要: 制备了活性炭基酞菁钴催化剂,通过静态催化氧化活性测试、模拟含硫污水处理实验考察了催化剂对污水中硫化物的去除性能,并对催化剂进行了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表明:负载后活性炭的平均孔径由1.79 nm增加至3.76 nm,表面不规则程度增加,较佳的酞菁钴负载量为1%;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氧化源为空气时,催化剂连续处理污水近45 h,硫化物去除率仍高于98.5%;脱硫实验后,部分氧化产物单质硫以丝状在催化剂外表面聚集,催化剂中的酞菁钴分子未发生结构变化,催化剂稳定性良好。
    • 马陈哲; 黄心阳; 李熹瑞; 宁苇辰; 韩明英; 徐慧珍; 朱继超; 胡丽芳
    • 摘要: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铜改性的水滑石材料(Cu@LDHs)。制备材料的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进行表征,并应用于污水中硫化物的吸附去除。结果显示,高温煅烧后,其层状结构明显减弱,不同含量Cu改性后对催化剂的结构无明显影响。500°C煅烧后的水滑石表现出比未焙烧水滑石更强的吸附性能,归因于水滑石的结构记忆效应。另外,少量Cu改性后,其吸附性能进一步提升,这是因为Cu改性后的吸附剂不仅具有水滑石的记忆效应,而且水滑石表面的Cu与硫化物具有较强的酸碱作用。
    • 李一涛; 沈凯尔; 庞全全
    • 摘要: 固态电池利用固态电解质替换电解液,为电池的发展提供了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保障,其中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因其高离子电导率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使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还会面临电极/电解质接触较差、与电极发生界面副反应、空气稳定性差的问题,往往需要与一些有机物配合以改善电池性能,例如有机溶剂、有机电解液或聚合物。本文综述了不同种类有机物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辅助作用,首先回顾了基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准固态电池发展现状,分别从正极、电解质、负极及相互界面处添加电解液或溶液的角度,阐述了液体添加对准固态电池产生的界面浸润、构筑保护层等增益作用;其次介绍了聚合物/硫化物复合固态电解质的湿法和干法制备,对比了极性和非极性聚合物黏结剂在制备工艺上的差异,着重分析了有机组分的添加对复合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等性能的影响;阐述了通过溶液法对复合正极内部界面的改善方法,并补充介绍了薄片状(Sheet-type)电极的制备工艺与发展前景;最后总结了目前有机组分在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配合时面临的难点,展望了未来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为组装高性能硫化物基固态电池提供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