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氮比

碳氮比

碳氮比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2081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9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143361篇;相关期刊386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广西烟草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等;碳氮比的相关文献由5899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臻、杨治华、贾德昌等。

碳氮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9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43361 占比:99.45%

总计:144157篇

碳氮比—发文趋势图

碳氮比

-研究学者

  • 彭永臻
  • 杨治华
  • 贾德昌
  • 王淑莹
  • 周玉
  • 段小明
  • 唐国钢
  • 张玉军
  • 王心晨
  • 王胜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向刚; 马渊浩; 刘萍; 李仔密; 柴红梅; 赵永昌
    • 摘要: 设置不同培养料配方(麦粒含量分别为0、25%、50%、75%和100%,其余为木屑,命名为M0、M1、M2、M3和M4)和不同种袋放置数量(8、12、14和16)处理组合20个,栽培3个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菌株YAASJNLM1-31、YAASJNLM6-6和YAASJNLM6-20,测定产量;测定菌株YAASJNLM1-31接种前和采收后种袋基质的总干重、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探索种袋栽培条件下种袋基质消耗、有机碳消耗和总氮消耗与羊肚菌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菌株YAASJNLM1-31,种袋配方为M1时,种袋放置数量为16时的产量较高;种袋配方为M4时,种袋放置数量为12、14和16时的产量较高;种袋放置数量为14和16时,配方M1~M4的产量较高。对于菌株YAASJNLM6-6,种袋放置数量为8时,配方M2~M4的产量较高;种袋放置数量为12时,配方M1~M4的产量较高;种袋放置数量为14时,配方M2、M3的产量较高。对于菌株YAASJNLM6-20,种袋放置数量为8时,配方M1~M4产量较高。对于菌株YAASJNLM1-31,不同处理种袋基质消耗比例(40.81%~64.75%)差别较大,纯木屑配方、纯麦粒配方种袋基质消耗比例分别为40.81%~41.73%、49.65%~50.44%;种袋基质有机碳消耗和总氮消耗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优化羊肚菌种袋栽培方法提供参考。
    • 罗明没; 毛姣艳; 师睿; 李玮; 胡斌; 冯德枫
    • 摘要: [目的]探究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颗粒态碳氮含量变化特征,为研究土壤碳氮动态对人工林恢复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金沙江元谋干热河谷天然灌草丛(对照样地,CK)和不同林龄阶段的新银合欢林地(新银合欢幼龄林(SL)、中龄林(ML)和成龄林(LL))为研究对象,研究天然灌草丛和不同阶段新银合欢林地土壤颗粒态碳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与天然灌草丛相比,新银合欢林分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颗粒态有机碳(POC)、颗粒态有机氮(PON)、POC/SOC、POC/PON和颗粒态质量比例;SOC和TN含量在成龄林阶段最高,而POC、PON、POC/SOC、POC/PON均在中龄林阶段最高。[结论]新银合欢入侵干热河谷灌草丛会显著改变土壤碳氮动态及其稳定性,成龄林阶段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而中龄林阶段土壤稳定性最低。该研究为综合评价新银合欢人工林在提升干热河谷土壤生态功能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 王晓丹; 赵皓静; 班世栋; 罗小叶
    • 摘要: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最佳香菇子实体多效价复合菌棒配方。以企业常规生产配方(木屑∶麦麸∶石膏∶蔗糖=78%∶20%∶1%∶1%)为对照,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菜籽饼调节培养料碳氮比,测定不同配方所生产香菇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C配方所生产的香菇子实体中蛋白质、脂肪、多糖的含量及产量、生物学效率均最高,分别比对照组高25.50%、37.98%、401.00%、32.84%、32.84%。菜籽饼添加量显著影响香菇子实体中蛋白质、脂肪、多糖的含量和产量、生物学效率。相关性分析发现香菇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与香菇子实体主要营养成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聚类分析将不同多效价复合配方分为3类,将不同多效价复合配方香菇子实体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也划分为高、中和低三类,且筛选出培养料碳氮比适中且香菇子实体品质最佳的配方C(木屑∶麦麸∶菜籽饼∶石膏∶蔗糖=78%∶18%∶2%∶1%∶1%),为香菇品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 王洁洁; 杨金艳; 陈步涨; 姚波; 裴建川; 李梅; 钟铃; 方宇斐
    • 摘要: 【目的】为了提升污泥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应用潜力,探讨填埋污泥发酵时最佳的木屑添加量,以期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杭州地区某填埋池污泥为主要原料,基于不同碳氮比(20、25、30)控制木屑添加量,分别配制了T_(1)、T_(2)、T_(3)共3组发酵物料处理,通过间歇式好氧发酵,分析了发酵过程中温度、pH、电导率、氮、磷、钾和重金属形态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发酵为典型中温发酵(30~45°C),发酵过程中不同木屑添加量之间温度呈现差异显著(P80%)],但T_(2)毒性显著大于T_(3)毒性(P<0.05)。【结论】发酵过程pH、氮、钾、生物可利用态铜、稳定态锌和种子发芽指数受木屑添加量显著影响(P<0.05),3组处理所检测的指标均符合GB/T 23486—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碱性土壤用泥限值标准,其中T2处理的木屑添加量对发酵过程控制最具参考价值。
    • 刘宁; 陆杰; 罗琦; 邱晨晨; 杨庆; 黄开龙; 叶林; 张徐祥
    • 摘要: 为了开发高效低耗的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处理方法,以江苏某垃圾焚烧厂渗滤液膜浓缩液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调控碳源种类、水力停留时间(HRT)、碳氮比(C/N)等运行条件,考察反应器的脱氮效能,并揭示其深度脱氮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表明,从碳源种类来看,葡萄糖体系和乙酸钠体系的反硝化效能相较甲醇体系更加高效稳定、耐冲击负荷,且葡萄糖体系处理成本为乙酸钠体系的一半;从HRT、C/N来看,工艺运行过程调控HRT、C/N参数对系统脱氮效能造成的冲击均是可逆的。通过优化获得的最佳运行条件为以葡萄糖为外加碳源,HRT=12 h,C/N=3.5。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碳源种类对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而HRT和C/N对脱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小。稳定运行期间主要优势反硝化脱氮菌为Vibrio(弧菌属)、Marinobacter(海杆菌属)、Halomonas(盐单胞菌属)、Paracoccus(副球菌属)、Rhodocyclaceae(红环菌科)、Carnobacteriaceae(肉杆菌科)、Porphyromonadaceae(紫单胞菌科)、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Xanthomonadaceae(黄单胞菌科)和Flavobacteriaceae(黄杆菌科)。
    • 吴洪丽; 孙波; 周洪英; 刘启燕; 王卓仁; 赵会长; 郝瑜
    • 摘要: 依据桑树栽植密度和桑园管理水平(好、中、差),从我国10个蚕桑主产省选择有代表性的桑园采集32个桑枝样本进行了调查分析,测算出单位面积桑园的桑枝产量,结果表明,杂交桑为74.40 t/hm^(2)、春伐湖桑为17.07 t/hm^(2)、夏伐湖桑为10.52 t/hm^(2)、果桑为4.73 t/hm^(2),为我国桑枝产量预测提供了实验数据和技术方法。同时,对桑枝屑和栎木屑的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桑枝屑营养成分与栎木屑相近,为桑枝作为食用菌栽培原料开发提供了依据。
    • 石德智; 袁荣焕; 林庆; 李莉; 李蕾
    • 摘要: 针对污泥处置的难题以及好氧堆肥化作为有机固废处理核心技术的教学需求,结合重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固废方向特色与科研优势,在本科综合实验中通过合理设计市政污泥堆肥实验方案内容,涉及"课前预习准备—课上实验操作—课后探究分析"三个阶段,科学设计了以"物料装填与启动""运行操作与管理""采样与指标测试"和"数据分析与总结"的4大环节,并循环式合理分组让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实验,充分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 杜雪; 王海燕; 邹佳何; 孟海; 赵晗; 崔雪; 董齐琪
    • 摘要: 森林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维持全球碳平衡、调节全球碳循环和降低大气CO_(2)浓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是森林土壤碳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调节森林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养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为林木和土壤微生物生长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以吉林汪清林业局云冷杉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采伐强度分别为6.29%和11.22%,面积为1 hm^(2)的两块样地,探究不同采伐强度和土壤深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以期揭示长白山北坡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在0—20 cm土层均出现积聚现象;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逐渐降低,且其空间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表现为样地Ⅱ(采伐强度为11.22%)>样地Ⅰ(采伐强度为6.29%)。两块样地土壤C/N均高于全球土壤C/N均值,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全磷、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联程度均较高。该研究表明云冷杉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具有表聚性,且受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和土壤密度等影响较大,不同样地及不同土壤深度之间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差异极显著。
    • 柳全龙; 范亚骏; 张淼; 崔亚净; 周杨
    • 摘要: 采用间歇式批次实验,考察不同进水C/N(以COD/NO_(3)^(-)-N计,2.0、2.5、3.3、5.0)条件下短程反硝化过程NO_(2)^(-)-N的积累特性及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以乙酸钠作为碳源,当C/N为2.0~2.5时,NO_(2)^(-)-N转化率(NTR)随C/N的升高而升高,在C/N=2.5时,NTR达到最高值82.18%;C/N为3.3~5.0时,NTR随C/N的升高急剧下降,当C/N=5.0时,反应器内几乎没有NO_(2)^(-)-N的积累。此外,C/N=2.0~2.5与C/N=3.3~5.0工况下NO_(2)^(-)-N积累的机理是不同的,前者取决于高浓度NO_(3)^(-)-N对亚硝酸盐还原酶(NiR)的抑制,而后者主要依赖于不完全反硝化菌在污泥菌群结构中占优势。对接种污泥及4组反应器内的污泥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Thauera、Flavobacterium、Saprospi⁃raceae是实现短程反硝化的主要功能菌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