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全氮

土壤全氮

土壤全氮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1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34849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等;土壤全氮的相关文献由124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民赞、杨玮、郑立华等。

土壤全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4849 占比:99.88%

总计:235138篇

土壤全氮—发文趋势图

土壤全氮

-研究学者

  • 李民赞
  • 杨玮
  • 郑立华
  • 周鹏
  • 于东升
  • 张忠启
  • 杨改河
  • 韩新辉
  • 任广鑫
  • 史学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文天; 姜明月; 魏晓雪; 沈光; 潘虹; 曾颖
    • 摘要: 通过对五大连池新期火山熔岩台地白桦、香杨、山杨3个林型的矮曲林45个样本进行14个波长(250、254、260、265、272、280、285、300、340、350、365、400、436和465 nm)土壤溶液吸光度以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测定,旨在探讨土壤溶液吸光度对土壤碳氮指标的指示作用以及不同林型对该作用的影响,以期寻找一种更加简便的土壤碳单指标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较低波长范围中,各林型的250~300 nm的8个吸光度值具有高度相关性,它们在分析土壤溶液吸光度变化时具有等效性,在较高波长范围内,各林型不同波长间的相关性有所不同,同时存在范围上的重叠,最终确定254 nm、340 nm、365 nm、465 nm即可代表各自林型14个波长的信息量;基于所有数据的拟合分析发现,254 nm(较低波长)与白桦矮曲林、山杨矮曲林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以及香杨矮曲林的土壤有机碳均具有最高的回归相关性(R2=0.75~0.851),而香杨矮曲林的土壤全氮最高的相关性出现在365 nm(R2=0.646).这些发现说明,土壤溶液吸光度值,特别是低波长(250~300 nm)可以表征熔岩台地大部分矮曲林土壤碳、氮相关指标的变化,但是需要考虑不同林型之间的差异.
    • 于志慧; 吕广一; 王新雅; 徐学宝; 贾东璇; 王成杰
    •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元素的影响,选取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放牧强度(无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对0~5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土壤容重升高,草地地上生物量下降;土壤SOC,TN含量及土壤δ^(15)N值减小,土壤δ^(13)C值增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无牧和轻度放牧样地土壤SOC,TN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变化,重度放牧样地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δ^(13)C和δ^(15)N值增大。可见,重度放牧不利于荒漠草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会减缓氮循环速率。
    • 殷彩云; 白子金; 罗德芳; 彭杰
    • 摘要: 构建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土壤全氮含量估测模型,为快速、准确监测农田土壤全氮含量,判断作物生长发育情况和评价土地质量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新疆南疆地区主要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于室内测定土壤全氮含量和光谱反射率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支持向量机回归(SVM)、随机森林回归(RF)与光谱反射率(R)及其4种数学变换相结合,建立全区和分区全氮含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PLSR最优模型的预测集R2和RPD分别为0.73和1.82;SVM最优模型的预测集R2和RPD分别为0.75和1.97;RF最优模型的预测集R;和RPD分别为0.86和3.52,3种模型的预测能力依次为RF>SVM>PLSR。除一阶微分(FD)变换外,其它数据变换均对模型精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R及其4种变换后数据均以RF建模精度较高,而以PLSR和SVM建模精度相对较低。全区模型稳定性要高于分区模型,分区模型差异性较明显,稳定性较差。总体来看,RF模型的预测能力稳定,适用性较好,精度较高,可较精确地估测土壤全氮含量;而PLSR和SVM模型只能对全氮含量进行粗略估测。因此,利用RF模型可实现研究区土壤全氮含量的快速准确估测。
    • 周洋; 赵小敏; 郭熙
    • 摘要: 土壤全氮与土壤质量和肥力密切相关,准确掌握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对精准农业管理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寻乌县为研究区域,利用随机森林(RF)和随机森林残差克里格(RFRK)方法,结合地形因子、地理坐标、遥感因子、气候因子、距离因子和土壤理化因子等多源辅助变量,对寻乌县表层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和制图,并在迭代100次模型后对比了两种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在选择的4种模型精度指标中,RF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值(R^(2)=0.6291)和一致性相关系数均值(CCC=0.7613)均高于RFRK模型(R^(2)=0.5719,CCC=0.6881),而RF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值(MAE=0.1570 g·kg^(-1))和均方根误差均值(RMSE=0.2108 g·kg^(-1))均小于RFRK模型(MAE=0.1682 g·kg^(-1),RMSE=0.2267 g·kg^(-1))。将残差作为误差项加入RF模型并未提高其预测精度,因此,RF模型可以作为土壤属性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为农业管理措施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 詹鹏杰; 邓茂林; 石孝均; 张跃强; 陈志蕙; 旷德姣; 刘正兰; 张宇亭
    • 摘要: 为了明确三峡库区典型柑橘园土壤pH、有机质及全氮的丰缺及其分布特征,采集了忠县全县域柑橘园土壤样品695份,检测了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状况;同时,针对忠县主要柑橘种植乡镇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有效问卷217份,以明确不同管理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25.47%柑橘园土壤pH低于5.5,19.42%柑橘园土壤pH为5.5~6.5,35.97%的柑橘园土壤pH大于7.5;45.75%柑橘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5 g/kg,48.78%柑橘园土壤有机质为15~30 g/kg,5.47%柑橘园土壤有机质大于30 g/kg;51.37%柑橘园土壤全氮小于1.0 g/kg,36.69%柑橘园土壤全氮为1.0~1.5 g/kg,11.94%柑橘园土壤全氮大于1.5 g/kg。柑橘园不同管理方式可以明显影响土壤碳氮状况,绿肥覆盖和有机肥施用可以分别提高土壤有机质8.71%和16.90%,且可以分别提高土壤全氮11.25%和18.52%。因此,适量有机肥和种植绿肥结合的方式是提高果园有机质和全氮的重要措施。
    • 彭素琴; 刘郁林; 刘苑秋; 樊乙萱; 周玉姗; 杨琪; 邹文文
    • 摘要: 为改善马尾松人工纯林林分结构单一、地力衰退等现象,文章以乡土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进行补阔的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马尾松纯林和木荷纯林做对照,研究马尾松纯林补阔后不同林分土壤全碳、氮含量变化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Ⅰ)木荷林具有较高的土壤全碳含量,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次之,马尾松林相对较低,马尾松纯林补植木荷阔叶树后显著提升了土壤全碳含量;(Ⅱ)土壤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木荷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林,表明马尾松林补植木荷阔叶树后提升了土壤N储量;(Ⅲ)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木荷林的C/N均低于马尾松林,表明马尾松林补植木荷阔叶树后降低了土壤C/N.
    • 杨珺婷; 李晓松
    • 摘要: 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区,应用谷歌地球引擎(GEE)云计算平台、哨兵2号卫星(Sentinel-2)遥感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选择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多层感知器(MLP)模型3种机器学习算法,对土壤表层(0~20 cm)30 m分辨率的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总氮(STN)质量分数进行估算,比较不同方法的精度差异,分析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结果表明:①3种机器学习算法中,随机森林模型对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估测效果最佳(土壤总氮模型,决定系数为0.67、均方根误差为0.024、百分比偏差为2.09、四分位数间距性能比(RPIQ)为2.14;土壤有机碳估测模型,决定系数为0.68、均方根误差为0.17、百分比偏差为2.26、四分位数间距性能比为2.37)。②各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结果表明,哨兵2号卫星遥感数据、植被指数,对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估算贡献较大;在土壤有机碳估测模型中,光谱反射率信息贡献率为30.9%,植被指数贡献率为28.4%;在土壤总氮估测模型中,光谱反射率信息贡献率为23.2%,植被指数贡献率为46.5%。③锡林郭勒草地,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质量分数整体偏低,空间分布趋势为自西向东逐渐增加。
    • 孟婷婷; 武丹
    • 摘要: 为探明靖边县北部风沙区低效林地土壤全氮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检测的方法,研究了靖边县北部风沙区5个镇0~40cm土层土壤全氮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红墩界镇、海则滩镇、黄蒿界镇、柠条梁镇、东坑镇和风沙区土壤全氮含量在0~20cm土层的平均值分别为0.259g·kg^(-1)、0.224g·kg^(-1)、0.242g·kg^(-1)、0.248g·kg^(-1)、0.431g·kg^(-1)和0.275g·kg^(-1),东坑镇土壤全氮含量较高于其他镇,其他各区域差异不大。20~4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239g·kg^(-1)、0.285g·kg^(-1)、0.113g·kg^(-1)、0.262g·kg^(-1)、0.349g·kg^(-1)和0.241g·kg^(-1),黄蒿界镇土壤全氮含量较其他镇略低,东坑镇含量较高。研究区土壤全氮变异系数均大于30%,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变化不大,即5个镇以及风沙区土壤全氮含量在0~20cm和20~40cm无显著性差异,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研究区土壤全氮含量处于缺乏等级。
    • 杜雪; 王海燕; 邹佳何; 孟海; 赵晗; 崔雪; 董齐琪
    • 摘要: 森林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维持全球碳平衡、调节全球碳循环和降低大气CO_(2)浓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是森林土壤碳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调节森林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养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为林木和土壤微生物生长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以吉林汪清林业局云冷杉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采伐强度分别为6.29%和11.22%,面积为1 hm^(2)的两块样地,探究不同采伐强度和土壤深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以期揭示长白山北坡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在0—20 cm土层均出现积聚现象;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逐渐降低,且其空间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表现为样地Ⅱ(采伐强度为11.22%)>样地Ⅰ(采伐强度为6.29%)。两块样地土壤C/N均高于全球土壤C/N均值,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全磷、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联程度均较高。该研究表明云冷杉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具有表聚性,且受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和土壤密度等影响较大,不同样地及不同土壤深度之间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差异极显著。
    • 木合塔尔·艾买提; 周勇; 吴正祥
    • 摘要: 旨在分析鄂西北耕地表层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地统计学、逐步回归方法和GIS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十堰市耕层土壤的全氮平均含量为1.12 g/kg,耕层土壤全氮含量较高,701个土壤样点全氮含量变异系数为0.49,属于中等变异程度。(2)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最佳模型为高斯模型,块金效应值为48.09%,全氮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特征,且受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用影响。(3)十堰市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全氮含量高的方向为南、西、西南和东南,全氮含量低的方向为东、东北和西北,全氮含量在南北方向的变异性最明显,差别较大。(4)全氮与有机质、海拔、有效土层厚度有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有负相关关系。在黏土、棕壤、水田、河湖冲积物、第四纪老冲积物、一年一熟、种植水稻的土壤中全氮含量较多,在砂壤、紫色土、紫色岩类风化物和种植水果、小麦、喷灌方式下的耕地的全氮含量较少。(5)10种因素对全氮的影响程度排序为土壤环境>成土母质>熟制>生物多样性>农作物种类>耕层质地>土类>地形>耕地利用方式>灌溉方式,其中前5个因素是影响全氮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在今后的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在河谷和山谷带、一年二熟区、红砂岩类风化物和紫色岩类风化物带、有机质含量较少区可适当地增加氮肥的施用量,需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重视人为因素对耕地质量的影响,采用农作物轮作等方式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生产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