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放牧强度

放牧强度

放牧强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33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基础科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2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120334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生态学报、青海畜牧兽医杂志、草业与畜牧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第三届(2014)中国草业大会等;放牧强度的相关文献由1580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国栋、董全民、赵新全等。

放牧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2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20334 占比:99.48%

总计:120959篇

放牧强度—发文趋势图

放牧强度

-研究学者

  • 韩国栋
  • 董全民
  • 赵新全
  • 马玉寿
  • 赵萌莉
  • 孙宗玖
  • 施建军
  • 王成杰
  • 辛晓平
  • 崔国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永宏; 田黎明; 艾鷖; 陈仕勇; 泽让东科
    • 摘要: 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使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日趋严重,特别是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现象尤为突出;然而,牦牛作为青藏高原分布广且数量多的重要家畜,其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的影响仍不明晰。在川西北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开展牦牛放牧强度试验,设置了对照组(禁牧)、轻度放牧(1头牦牛/hm^(2))、中度放牧(2头牦牛/hm^(2))和重度放牧(3头牦牛/hm^(2))4个放牧强度,每个强度设置3个重复。两年放牧实验后的结果表明:短期的重度放牧导致土壤有效磷显著增加,而其它土壤性质在各放牧强度变化不显著;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细菌α多样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牦牛活动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但由于放牧的持续时间较短,变化不显著;就优势菌而言,土壤绿弯菌门中存在光合自养细菌,在重度放牧下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它各菌门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无显著差异;土壤氮与硝化螺旋菌门呈正相关,速效磷与酸杆菌门也呈显著正相关,均说明放牧强度对土壤细菌类群的影响是通过土壤性质间接实现的。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牦牛放牧强度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为放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为草地退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于志慧; 吕广一; 王新雅; 徐学宝; 贾东璇; 王成杰
    •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元素的影响,选取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放牧强度(无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对0~5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土壤容重升高,草地地上生物量下降;土壤SOC,TN含量及土壤δ^(15)N值减小,土壤δ^(13)C值增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无牧和轻度放牧样地土壤SOC,TN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变化,重度放牧样地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δ^(13)C和δ^(15)N值增大。可见,重度放牧不利于荒漠草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会减缓氮循环速率。
    • 塔娜; 白宝全; 王建龙; 王海; 白海花; 张千; 穆怀彬; 张晓庆
    • 摘要: 选取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典型草原区封育后轻度利用的天然草地,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定4种放牧方式(连续放牧、四区轮牧、五区轮牧和六区轮牧)及2种放牧强度(1.0SU/hm^(2)、0.7SU/hm^(2),以下简称GI 1.0、GI 0.7),以不放牧为对照区,探究暖季放牧对植被地上生物量、草群养分供给量、绵羊增重及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1)8~9月,未放牧处理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放牧处理,各放牧处理间未见明显差异。10月,地上生物量受到放牧强度的显著影响,同时表现出受放牧方式影响的趋势,但未见明显的二因素交互效应。具体表现为放牧强度GI 0.7组平均生物量显著高于GI 1.0组,放牧方式中划区轮牧平均生物量有高于连续放牧的趋势。GI 0.7时连续放牧的生物量明显下降,轮牧与未放牧处理差异不显著,可维持较高的生物量;GI 1.0时轮牧与连续放牧的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五区轮牧明显优于连续放牧。(2)草群养分供给量(FNY)的粗蛋白供给量(CPY)、中性洗涤纤维供给量(NDFY)和高消化性养分供给量(HDNY)指标对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的响应,与地上生物量的响应表现出相似趋势。(3)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对母羊和羔羊的增重、母羊瘤胃发酵参数影响不显著,但GI 0.7更有利于羔羊的增重,且母羊瘤胃生理状态较好。(4)综合评定,五区适度放牧为此类草原最适宜的放牧方式。
    • 沈洁; 丁蕾; 辛晓平; 张翔; 徐大伟; 侯路路; 闫瑞瑞
    • 摘要: 放牧活动不但影响草原生态过程,而且改变草原群落空间格局。为进行草地冠层连续变化的尺度对放牧强度响应的研究,基于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和多光谱遥感获取亚米级的草原冠层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原冠层空间格局及其尺度特征,探究草原冠层高度(CH)、植被覆盖度(FVC)、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不同冠层参数空间尺度特征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CH、FVC、NDVI的小波方差随放牧强度增大呈下降趋势,草原冠层空间结构整体趋于均匀;小波方差和系数实部分析显示,CH,FVC和NDVI的空间格局存在170~180 m、116~140 m等2个主特征尺度,不随放牧强度而变化,较为稳定;中度、重度放牧使植物群落在空间中产生了许多小斑块,植被盖度的空间格局在小尺度上的变化较大。
    • 王淼; 张宇; 李瑞强; 辛晓平; 朱晓昱; 曹娟; 周忠义; 闫瑞瑞
    • 摘要: 【目的】以地上植物茎、叶以及群落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器官以及群落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深入解析放牧干扰下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促进草地放牧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长期控制放牧试验平台,在6种不同放牧强度(不放牧G0.00、较轻度放牧G0.23、轻度放牧G0.34、中度放牧G0.46、重度放牧G0.69、极重度放牧G0.92)下采集植物群落、植物不同器官的样品,采用元素分析法测定碳、氮、磷含量,并分析其碳、氮、磷含量及计量比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变化。【结果】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茎、叶和群落的碳含量呈现显著的线性下降,重度-极重度放牧显著低于不放牧(P<0.05);群落氮、磷含量呈现显著的线性增加,重度-极重度放牧显著高于不放牧(P<0.05);碳含量茎叶比以中度放牧G0.46处理最低、氮含量茎叶比以重度放牧G0.69处理最高、磷含量茎叶比以较轻度放牧G0.34处理最高。植物不同器官碳含量及氮磷比的变异系数较小,氮、磷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不同器官的碳含量及氮磷比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4.01%-5.74%和2.84%-8.54%,植物氮、磷含量变异系数范围为11.47%-14.96%和11.13%-22.88%,碳氮比和碳磷比的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10.64%-16.00%和8.88%-13.57%,其中,植物叶片氮磷比的变异系数最小,植物茎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轻度放牧G0.34和极重度放牧G0.92时叶片的氮磷比介于14-16,受到氮、磷元素的共同限制,其余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均低于14,表现为受到氮的限制。放牧强度与植物茎、叶、群落的碳、碳氮比以及茎和群落的氮磷比呈现出极显著负相关,与植物茎、叶、群落的氮含量,叶和群落的磷含量以及茎的氮磷比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温度与植物茎中磷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土壤水分与植物叶、群落的碳含量,茎、叶、群落的碳氮比,茎和群落的碳磷比呈显著正相关;与茎、叶、群落的氮含量和叶、群落的磷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结论】放牧使得植物碳、氮、磷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及群落碳氮磷总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度放牧不仅降低了植物茎、叶、群落的碳含量、碳氮比和碳磷比,还降低了群落碳氮磷总含量,增加了植物茎、叶、群落的氮、磷含量,以及植物茎、叶、群落的氮磷比,适度放牧降低了茎叶碳氮比,增加了茎叶碳磷比和氮磷比,适度放牧有利于促进草地生态功能可持续稳定发展。
    • 耿林昇; 李红丽; 董智; 郭建英; 陈新闯
    • 摘要: 为定量评估放牧对草原土壤入渗的影响,了解和防治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科学评估草原水文调节功能,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放牧对典型草原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并收集影响土壤入渗的环境特征变量。结果表明:(1)土壤入渗能力均受到放牧活动的干扰,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减小,达到稳渗时的历时缩短,而轻度放牧对土壤入渗性能却具有增强作用,LG的初渗速率(5.12 mm/min)、稳渗速率(1.93 mm/min)、2 h累积入渗量(213.42 mm)均较好,快速入渗至稳渗阶段历时延长。(2)不同放牧强度下,放牧强度与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累积入渗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46,-0.770,-0.531。植被盖度、砂粒体积百分数、孔隙度均与土壤入渗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壤容重则相反。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适度放牧(LG,1.5羊/(hm^(2)·月))会改善土壤特征参数及植被生长情况,提高土壤的入渗性能。(3)通过土壤入渗模型分析,Horton模型对土壤入渗速率及土壤累积入渗的拟合效果均表现为最好。研究结果可为放牧条件下典型草原的土壤入渗及水文调节功能的定量评估提供参考。
    • 杨天成; 李晓佳
    • 摘要: 为科学评价不同利用方式对典型草原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西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为研究区,通过群落调查结合Condition-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CVOR)草地健康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放牧刈割草地(MG)、夏季放牧草地(SG)、冬季放牧草地(WG)、禁牧刈割草地(MP)4种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冬季放牧草地群落平均高度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MP>WG>SG,放牧刈割草地综合草地健康指数最高(HCVOR=0.84),其余3种利用方式处于“不健康”状态。应适当加强对放牧刈割草地的利用,对其他3种利用方式进行因地制宜的草地管理措施,以期全面恢复内蒙古典型草原健康水平。
    • 王亚娟; 张淑艳; 于静辉; 商博; 孙振权; 杨若琪; 周佳铭; 谭国娟; 张艺桐
    • 摘要: 以通辽市科尔沁榆树疏林草原为研究对象,以牧户牧场为单位,根据放牧情况划分轻(1.07羊单位·hm^(-2)·a^(-1))、中(2.25羊单位·hm^(-2)·a^(-1))、重(3.38羊单位·hm^(-2)·a^(-1))3个放牧强度,从6月11日—10月11日逐月测定草本层生物量,研究放牧对草本层生物量及季节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榆树疏林草原草本层生物量在7—9月是生长高峰期;重度放牧下草本层总生物量显著高于中度和轻度放牧;而多年生禾草生物量显著低于轻度和中度放牧;优良牧草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猪毛蒿等一、二年生植物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 马宁; 赵允格; 马昕昕; 李雯; 乔羽; 孙会; 许明祥
    • 摘要: 为研究放牧强度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库质量的影响,本试验以神木、定边、安塞和固原典型退耕草地为研究对象,同区20年以上封禁草地和坡耕地为对照,研究轻、中、重度(记为G1,G2和G3)放牧强度下0~2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活性有机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固原外,其余三个地区不同放牧强度下SOC含量较各区封禁地和坡耕地未显著降低,G1和G2强度下LOC含量较各区封禁地和坡耕地未显著降低。定边和安塞CPMI在G1和G2放牧强度下与各区封禁地和坡耕地无显著差异;神木CPMI在G1放牧强度下与该区封禁地和坡耕地无显著差异,G2和G3强度显著低于封禁地;固原不同放牧强度下CPMI显著低于该区封禁地(P<0.05),但高于坡耕地。表明轻度放牧不会引起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库质量降低,重度放牧显著降低碳库质量。
    • 郭振宁; 孙世贤; 擅建国; 郭月峰; 祁伟; 王涵; 张久飞
    • 摘要: 以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随机设置了不放牧、适度放牧和重度放牧3个放牧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对不同放牧处理下土壤含水量以及群落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放牧条件下,随着放牧强度增大,土壤含水量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土壤含水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逐渐下降,依次表现为不放牧>适度放牧>重度放牧,在20~30cm土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重度放牧处理下最低;放牧显著降低了植物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适度放牧下多年生禾草和一二年生草本的重要值增加,群落α多样性指数符合“中度干扰假说”,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在适度放牧下最高;土壤含水量和群落特征如地上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综合来看,适度放牧最有利于荒漠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