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变异

空间变异

空间变异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1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80362篇;相关期刊380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和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联合学术研讨会、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2年全国耕地资源保育保耕及农田土壤生态调控若干科学问题研讨会等;空间变异的相关文献由424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国顺、李启权、王昌全等。

空间变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1 占比:1.72%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80362 占比:98.22%

总计:81818篇

空间变异—发文趋势图

空间变异

-研究学者

  • 刘国顺
  • 李启权
  • 王昌全
  • 胡克林
  • 杨劲松
  • 李保国
  • 李廷轩
  • 盛建东
  • 邵明安
  • 李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董秋瑶; 温皓天; 宋超; 杨振京; 严明疆
    • 摘要: 为了全面加强河南南阳西南耕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和管理工作,充分了解当地土壤的养分状况,通过实地调研、样品采集、实验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内各乡镇耕地土壤的pH值及养分(TN、TP和K)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pH值及养分数据之间的差异及其各自的影响因素。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TP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TN、pH值、K含量以及有机质为球状模型。研究区pH、养分均表现出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反映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强烈。研究区土壤pH平均值为5.44,偏酸性,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养分等级评价显示:TN、TP、K含量较为丰富,而有机质较为缺乏,分别为分级标准中的Ⅲ级、Ⅲ级、Ⅱ级和Ⅳ级。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显示,全区养分等级总体上以中等为主,占总点位的69.1%,全区广泛分布。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内土壤pH与有机质、TN弱负相关,与K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TN表现为显著正相关,与K为负相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各因子差异显著,旱地土壤pH值、TN、有机质以及K含量的平均值均小于灌木林地,而TP则相反。此外,区内作物调查显示玉米种植区平均pH值低于花生种植区。施肥方式、用量及种类、作物类型、土地管理、种植结构和土壤背景是造成全区养分及pH值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 黄兴成; 熊仕娟; 李渝; 张雅蓉; 刘彦伶; 阳路芳; 蒋太明
    • 摘要: 【目的】探索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水源涵养量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土壤蓄水能力评价土壤的水分涵养量特征;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土壤水源涵养量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贵州赤水河流域0~20 cm土层总水源涵养量在64.6~136.4 mm,平均99.9 mm;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在19.0~122.4 mm,平均81.2 mm;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总水源涵养量和有效水源涵养量呈东北低,西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县域土壤水源涵养量差异较大,大方县土壤总水源涵养量和有效水源涵养量最大,其次为七星关区,赤水市土壤总水源涵养量最小,仁怀市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最小。【结论】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水源涵养量偏低,不同县域中赤水市和仁怀市水源涵养量较小,应当提升对该区域土壤水源涵养的保护力度,实现区域的绿色发展。
    • 靖亭亭; 胡海棠; 邱春霞; 李存军; 周静平; 张巧玲; 白翠
    • 摘要: 土壤水分存在强空间变异特征,在多重尺度上受地形、土壤、土地利用、植被等因素综合影响,是农业生产和耕作的关键要素。为了揭示东北黑土漫岗区春耕期农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分析地形因子对其影响,以赵光农场为研究对象,利用Sentinel-1数据反演的土壤水分和DEM数据,采用半方差函数、集成推进树算法(ABT)等方法分析了春耕期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及地形因子(坡度、坡向、坡位、高程、地形湿度指数)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相对影响,并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在不同坡位、坡度和坡向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2018年4月24日处于春耕时期黑土漫岗区的土壤质量含水量分布在25%~37%;地块内部变异系数为5.81%,相邻地块间变异系数为4.16%;针对整个农场尺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有效变程为3000 m,地块尺度上有效变程为300 m。土壤水分分布与地形湿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坡度、坡向、高程、坡位呈显著负相关;坡位、坡度、坡向是影响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主控因子,其累计相对解释率超过了70%,其中坡位占36.28%。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东北黑土漫岗区春耕期农田土壤水分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机制,对黑土漫岗区土壤水分管理、春耕春播期农机科学调度、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姜霓雯; 童根平; 叶正钱; 程樟峰; 吕永强; 傅伟军
    • 摘要: 为了探究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内华南野生梅花鹿主要栖息地千顷塘的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子,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千顷塘土壤pH、有机质、全磷、全氮、全钾含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千顷塘保护区内土壤整体呈酸性,区域内有机质、全磷、全氮、全钾含量均值分别为72.44、0.45、1.91、23.16 g/kg,所有指标均呈现中等程度变异。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指数模型为pH、全磷、全氮、全钾的最佳拟合模型,球状模型为有机质最佳拟合模型,pH、全磷、全钾空间自相关强烈,显示其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有机质和全氮空间自相关程度中等,说明随机因素存在一定影响。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结果显示,有机质、全磷和全氮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所有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布较为连贯,条带状分布特征显著,总体呈现由边缘向中间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全钾与海拔、容重和植被类型呈显著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所有环境因子中,容重对各类元素的方差解释最大,是影响千顷塘土壤肥力因子空间异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可为南方丘陵地区人为扰动较小的林地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因子解译提供重要科学意义。
    • 娄建高; 许昊; 张弛; 慈伟
    • 摘要: 基于随机场理论,在考虑土体剪切模量空间变异性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液化夹层与盾构隧道的相对位置变化对隧道和土体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液化夹层土体超静孔压比、隧道顶点上浮位移及地表土体竖向位移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地震作用下,当液化夹层的位置不低于隧道埋深时,忽略土体空间变异性会低估液化夹层土体的超静孔压比;当液化夹层环绕在隧道周围时,隧道顶点上浮位移和地表土体竖向位移最大,此时的隧道安全性最差;当液化夹层位于隧道上方时,通过随机性计算得到的隧道顶点上浮位移的值有高达60%的概率超过通过确定性计算得到的隧道顶点上浮位移的值,此时地表土体的最大竖向位移为沉降变形,这表明将土体视为均质材料的传统分析方法会高估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 马贵仁; 屈忠义; 王丽萍; 贾咏霖; 刘祖汀
    • 摘要: 为探明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盐分和有机质含量分布规律,选取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盐渍化土壤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区,采用区域土壤信息定点监测,选取149个采样点,获得各土层土壤样本,并结合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空间插值等方法,研究盐渍化土壤盐分和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盐分含量的相关性逐渐增加,在深层土壤间盐分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大于表层,且在40-60 cm影响最显著。研究区各层土壤盐分的最优半方差函数模型为球状模型,土壤有机质的最优半方差函数模型为高斯模型。规模化盐碱地改良后,0-20、20-40、40-60 cm土壤盐分结构比(表示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系统总变异的比例)上升2.35、6.72、1.94个百分点,0-20、20-40 cm土壤有机质结构比分别上升3.54、3.93个百分点,土壤盐分和有机质结构比整体较改良前呈上升趋势,结构性增强,空间相关性增强,垂直方向上土壤盐分变异性强于有机质变异性。改良期内土壤盐分含量平均降幅为0.574g/kg,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幅为0.195 g/kg,耕层土壤盐渍化程度减弱,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作物生长安全区增大,研究区土壤环境显著改善。土壤盐分高值区(>6 g/kg)多位于地下水浅埋区的中部和东南部区域,改良后,研究区中部土壤盐分集聚特征仍十分显著,存在盐渍化加剧的风险,仍是盐碱地改良防治重点的区域。
    • 王波; 杨树青; 袁宏颖; 郑彦; 张晶
    • 摘要: 为揭示乌拉特灌域土壤盐分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影响土壤盐渍化的主导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研究区0-40 cm土层土壤pH、全盐量及盐基离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主要为轻中度盐化土,春夏秋季土壤全盐量平均值在2 g/kg以上,属于中度盐化土;0-20cm土层土壤全盐量比20-40 cm土层土壤高0.807 g/kg,是盐分的积累层。土壤阳离子以K^(+)+Na^(+)为主,阴离子以SO_(4)^(2-)和Cl^(-)为主。各层土壤盐基离子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阳离子Mg^(2+)、K^(+)+Na^(+)和Ca^(2+)的变异系数在99.73%-191.20%之间,具有较强的变异性;阴离子中SO_(4)^(2-)和Cl^(-)变异系数在116.75%-193.78%之间,表现出极强的变异性;HCO_(3)^(-)在春夏秋季变异系数均介于10%-100%之间,属中等变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全盐量、Cl^(-)、SO_(4)^(2-)、Mg^(2+)、Ca^(2+)、K^(+)+Na^(+)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较大,与土壤盐渍化关系密切;pH和HCO_(3)^(-)在第二主成分相对其他因子的载荷较高,说明第二主成分主要影响土壤的碱度,表征土壤碱性特征。0-40cm土层非盐化土占研究区面积的0.1%左右;春夏秋季轻中度盐化土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75%以上,4与10月在研究区东部存在少量轻度盐化土,且10月(341.1 km^(2))大于4月(147.8 km^(2)),7月的轻度盐化土面积为761.3 km^(2)。因此,确定土壤盐渍化主导因子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可为乌拉特灌域土壤盐渍化治理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裴佳晨; 杨良波; 刘冬碧; 赵越; 朱建强; 吴茂前; 余延丰; 郑兴汶; 唐记平; 揭志辉
    • 摘要: 以江西省广昌县莲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6个主产乡镇莲田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的含量,进行养分丰缺性评价,分析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为834±493、88.4±22.4 mg·kg^(-1),有效硫、有效硼含量分别为28.9±12.4、0.19±0.09 mg·kg^(-1),有效锌、有效铜含量分别为6.42±3.09、5.02±2.41 mg·kg^(-1),有效铁、有效锰含量分别为529±120、71.5±31.1 mg·kg^(-1),有效钼含量为0.12±0.19 mg·kg^(-1)。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硫等中量元素的含量均较低,其中以交换性镁的缺乏最突出;微量元素中有效硼和有效钼的含量较低,有效锌、有效铜、有效铁和有效锰的含量总体上较高,铁和锰过量的问题应引起重视。根据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在驿前镇子莲产区要重点关注土壤有效钙、镁的缺乏和铁、锰过量的问题;在头陂镇和盱江镇子莲产区,需重点关注土壤有效硫、硼的缺乏问题。
    • 陈月明; 高磊; 张中彬; 郭自春; 邵芳荣; 彭新华
    • 摘要: 砂姜黑土的典型特征就是土体内含有"砂姜"。基于经典统计学及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东西(河南上蔡到安徽泗县)及南北(河南鹿邑到安徽怀远)两条典型样带0~100 cm土层内砂姜含量分布及0~20 cm土壤性质、地形因子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东西样带内从西向东、南北样带内从北向南,砂姜含量逐渐增多,埋深也逐渐变浅;(2)两条样带砂姜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呈增加的趋势,而极大值出现在20~60cm土层,砂姜以2~5mm粒级的占比最大(40%~44%);(3)相关分析表明砂姜含量与蒙脱石组成比例(r=0.321,P <0.01)、年均降水量(r=0.416,P <0.01)、年均温度(r=0.369,P <0.01)呈正相关,而与土壤全钙(r=–0.279,P <0.05)、高程(r=–0.387,P <0.01)、年均蒸发量(r=–0.392,P<0.01)呈负相关。可见,淮北平原砂姜含量受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
    • 吴炳孙; 冯家东; 王晶晶; 王桂花
    • 摘要: 本研究在橡胶间作益智胶园与橡胶单作胶园内各建立1块30 m×70 m样地,进行表层土壤(0~10 cm)网格取样测定,并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间作益智胶园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橡胶单作胶园,且两者土壤含水量均属弱变异性;间作益智胶园样地的空间变异格局呈明显的阶梯状且连续性较好,空间变异大,而橡胶单作胶园样地则呈现为大图斑分布,碎片化图斑较少,空间聚群少,空间变异小;间作益智胶园样地块金效应值大于橡胶单作胶园样地,且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这是由随机性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说明间作是削弱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的重要因素;间作益智胶园样地和橡胶单作胶园样地在95%置信水平与相对均值允许误差5%条件下的合理采样数量分别为23、14个。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