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华东地区农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华东地区农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华东地区农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南昌
  • 出版时间: 2016-11

主办单位:;江西省农学会;;

会议文集:华东地区农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粮食安全离不开粮食生产.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大粮食安全的建议,包括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改善粮食质量,提高粮食价格,稳定农资价格,打造知名品牌。
  • 摘要:以粳籼交超高产水稻新品种‘浦优22’为材料,研究了制种大行比、钵苗机插不同密度对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影响和不同浓度多效唑对钵体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扩大父母本行比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父母本行比最佳值为2∶12;钵苗机插能发挥产量优势,株行距应选用12cm×33cm产量最高;秧苗期喷施多效唑对'浦优22'钵体秧苗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根系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秧苗在2叶-3叶期间喷施450g/hm2的多效唑纯量对钵苗培育壮秧较为适宜.
  • 摘要:本文将浦东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从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粮食生产绿色增产模式等四个方面,就保持粮食持续增产和促进农业绿色增效等方面的几点经验进行分享.
  • 摘要:文章从浦东粮食生产指标、种子免费统一供应、种业基地生产种子数量的现状着手,分析了粮食种业有研发团队、但后备力量不足,有种业基地、但土地稳定性差,有订单优势、但设施投入跟不上等三大优势和难处,提出了重视粮食种业安全、制定政策法规、吸引人才来谨防粮食种业安全,建立粮食种业基地、增加基础设施投入、防止自然风险来规范粮食种业基地,适当调整粮食种子单价、提早种子补贴资金到位时间、享受区内各项补贴政策来加大粮食种业扶持的对策建议.
  • 摘要:选用国际水稻遗传评价网(INGER)的稻种资源75份,分别在福州和上杭茶地种植,考察其主要农艺性状和苗期稻瘟病抗性表现.结果表明:大部分供试材料表现为生育期长、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谷粒细长;苗期稻瘟病抗性0~5级的有16份,其中,抗性好的有3份.综合农艺性状和稻瘟病抗性评价,初步筛选出8份优异资源,可供基础研究与育种利用.
  • 摘要: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绿色发展"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绿色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需要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物质装备、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等方方面面予以保障.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要科学使用优良品种,合理品种区划布局,充分发挥良种优势,把产量增加、品质提升、抗逆性增强、温光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等融于品种之中,实现粮食生产绿色高产高效,转变施肥方式,降低化肥用量,培育农田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物理、生物、农业防治多措并举,减少农药用量,实现病虫草害的绿色综合防控,确保粮食与生态安全。
  • 摘要:在白湖稻麦生产的调研的基础上,对白湖农业的发展从种植结构的现状和改进意见、种植业生产方式的现状和机械化发展、如何改良品种、如何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种植水平、如何进一步加强保障措施五个方面进行了议述,总之,农业生产在实际工作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发生,要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研究新的对策和预案,认真总结思考,才能逐步提高。
  • 摘要:水稻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省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合肥市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主要农作物.近几年来随着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势头发展很快,就合肥市而言,约有30%以上的土地流转到种植大户手中.随着水稻生产大户增多,由于受到水稻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在生产环节中避险意识不强,每年都有大户因技术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主要表现在:茬口安排不合理、品种选择不恰当,滥用除草剂,肥、水管理不科学,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不对路等等,在水稻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问题,这些灾害损失都不是自然因素造成,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处理加以避免,选择适合本地区生态环境的水稻品种,选择最适合的播栽方式,合理安排抽穗扬花期,避过开花期高温热害和寒露风,采用科学的肥水管理措施,全程提高水稻的抗逆能力,及时收获让茬,给后茬留有较长的生长时空。
  • 摘要: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研究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方式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有效解决了传统毯状秧苗机插方式存在伤秧伤根较严重、插苗不均匀、漏秧率高、返青分蘖慢等问题;降低播种用量,秧苗素质好;培育上毯下钵秧苗实现钵苗精确成块取秧带土机插,植伤小、苗数均匀、露秧率低,插后返青快、发根分蘖早、成穗率高,生育前期进程快、灌浆期延长、干物质积累增多,从而增加产量.
  • 摘要:基于对华东地区11个县市的问卷调查,首先利用农户决策行为模型对稻农从事外包服务供给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之后利用Tobit模型对农民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环节的敏感因素不同,农机保有量和可支配劳动力数对各环节外包供给都有正向影响;而种稻年限和管理过的最大面积影响相对较小;务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越高的农户在各环节愿意提供的农业生产服务越少;家庭经营面积和所在地区水稻类型对不同环节的影响差异较大.针对上述结果,围绕增加供给总量、保证供给均衡、提升供给质量与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
  •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中国种粮农民呈现了兼业化的趋势,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也不断涌现,将对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深远影响.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土地经营规模、资金、技术和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可谓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完善,有利于促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的产值和效益.另一方面,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对粮食安全有潜在威胁;对稳定粮食市场供求和粮食价格影响巨大.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自身的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保障.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
  • 摘要: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优势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淮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十二五"期间,淮安农产品品牌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农产品品牌数量急剧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但仍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缺乏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有效机制、品牌市场价值难以体现等问题.本文对"十三五"期间淮安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思路和对策进行了初步思考,应抓住“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机遇,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为依托,以各种经贸洽谈会、农产品展销会和网络媒体为平台,以创建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国家(省)名牌为重点,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强化政府扶持引导,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主导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为加快农业产业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 摘要:农业持续发展需要青年农民,农业现代化需要职业化的农民.如何培养青年职业农民?在调研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培养从农兴趣,建立服务团队、提供全程服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从农者社会福利待遇、增强职业成就感,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优势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引领青年从农创业"等四条路径.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见家庭农场在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对浙江省223个示范性家庭农场主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浙江省家庭农场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家庭农场总利润增长较快,家庭农场主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也存在着土地租金、用工等一系列突出的困难和问题.这些情况具有代表性,对未来中国家庭农场培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下一步要以解决资金和用工问题为重点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研究对家庭农场发展薄弱环节的补贴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家庭农场设施用地的老大难问题.
  • 摘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是以较小财政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方式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义乌市充分利用义乌民间资金浓厚、工商资金反哺农业势头迅猛的有利条件,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发展前景、行业有优势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从2003年起,共实施了20多个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扶持资金3811万元,其中无偿资金751.2万元,有偿资金2284.8万元,补助资金740万元,贴息资金530万元.这几年的项目实施对受助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实力、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促进义乌市"三农"发展和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4年义乌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实施的义乌市农业综合开发大枣特色园项目,对保护和传承义乌大枣产业具有实质性作用.义乌市亚冠果业开发有限公司未来的规划是建设义乌大枣生态文化观光园,项目设计理念是弘扬义乌大枣文化,重塑义乌大枣辉煌。区域划分为6大区块:枣文化展示区,大枣采摘区,休闲娱乐区,家禽果蔬养殖区,湿地文化区,风景林种植区。通过进一步规划精品园建设,辐射带动全市一大批发展义乌大枣产业的农户。目前公司实施的系列规范运作及落地措施,为满足国际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提高农民的大枣种植积极性,提高义乌大枣生产科学化、规模化、集团化,提升义乌社会民众自觉维护“义乌三宝·南枣”的品牌意识,节省农户劳动力投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提振义乌传统产业,使濒危衰败的义乌大枣产业得到传承和弘扬,为义乌当地农村调整农业、林业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都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摘要:江北区作为宁波市市辖老三区,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针对集体资产迅速增加的状况,及时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操作规程和较为详尽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对哪些人员(群体)可以享受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作了积极的探索,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农村改革的关键问题,未实施静态管理的集体经济组织还由此建立了新增人员的进入程序、操作办法以及发生争议后应采取的途径与方法,并形成了与之配套的几项成员管理制度.现将江北区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工作上的探索经验与对策建议作一系统梳理,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工作委员会和实施细则。在村级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工作委员会,由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成立领导小组和调查工作小组,细化土地承包、义务履行、居住状况以及福利享受四个界定要素,同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成员界定的操作规程以及实施办法,镇(街道)对其出台的细则决议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做到公平公正。
  • 摘要: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层基础,是实现"两富两美"浙江的内生需求,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仙居县以全省首个县域绿色化发展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民宿经济+特色产业+地方文化+农村电商"相融合的美丽经济之路,不仅让老百姓收获了切切实实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强保障,集中力量,扎实推进。一是资金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农办、农业、环保、水利等项目和资金,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扶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和美丽经济经营。二是土地上。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大力推进农村村庄复垦、土地整理、拆旧建新,做好内部调剂,坚持控制占而不退、一户多宅现象;加强土地整理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对接,落实年度项目建设计划;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规模经营,着力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用地。三是机制上。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障项目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卫生保洁、污水治理和垃圾收集处理的日常管理和公共设施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环卫工作运行机制的常态化,通过建立健全房前屋后三包、村规民约、监督检查等保洁管护制度,增强村民环保意识,自觉摒弃不良卫生陋习,逐步使“清洁家园”活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加强督查考核验收,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
  • 摘要:"浙北钱塘,浙南瓯江",作为浙江省第二大河流,这里帆影点点,渔舟唱晚,千年来瓯江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培育了丽水"浙江绿谷"的生态优势,也孕育出了古老的瓯越文明和丰富的瓯江文化.丽水作为生态文化名城,其水利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丰富内涵,水利工事的兴修往往会牵涉到较多的人事与各方利益,协调好各方利益也是发挥水利最大效益和维护地方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与关键,习总书记在丽水调研时曾多次提到,“丽水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围绕生态做文章,充分利用丽水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一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丽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抓好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山水特色,从而把丽水建设成山水生态城市”,这既是对于处州人民传承与发展水利文化的一种历史肯定,也是处州人民保护这方水土的一种最好回报。
  • 摘要:休闲农业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个产业.上海发展休闲农业有一定优势,但相比周边地区劣势也很明显.虽然目前上海休闲农业发展有所滞后,但在新形势下只要注意扬长避短,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敢于创新,勇于破难,就一定能在休闲农业产业上大有作为,上海应该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克服劣势,再创优势,认识到休闲农业不仅仅是农业,更重要的是为社会为市民提供一种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即将正式开业的上海迪斯尼项目所带来大量客流,结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农业领域独特的科技成果,打造上海休闲农业新亮点。这个亮点应该是以儿童为主体的家庭为对象,他们在上海休闲农业中体验到的应该是具有浓厚上海特色的,这样,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上海休闲农业景点。
  • 摘要: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实现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农民增收"十二连快"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伴随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这一政策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必须进行改革调整.通过对当前中国粮食产业发展困境梳理,从正反两方面对取消粮食最低收购价进行了利弊分析,提出中国应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渐进式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探索建立"价补分离"制度,并辅以"外科手术"式措施,包括"补、抑、扶、调、改"的政策,最终实现中国粮食产业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摘要:水稻是江西最主要的农作物,由于过度依赖化肥,不仅肥料养分增产效益下降,并造成稻田土壤质量下降,同时也增加了施肥环境风险.充分利用各种养分资源并高效管理,是实现水稻化肥减施增效的重要策略.本文从养分增效、养分减损和养分替代等方面综述了江西水稻养分资源高效管理途径,以期为江西水稻生产稳定和稻田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农业技术集成化、作业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潜力很大。实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必须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让粮食生产有利可图。基于粮食生产方式的变化,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发生的新特点,如水稻病虫发生有间歇性、突发性和暴发性等特点;种植制度和品种趋同,天敌多样性和丰盛度下降,有害生物容易猖獗;早中晚稻混栽,有利于螟虫转移和繁殖;长期单一种植,农田草害增加;除草剂用量增加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后茬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越来越突出。现有的植保防控技术体系也面临新的挑战。新形势下要实现粮食持续丰产稳产,绿色增效,迫切要求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耕作制度和植保科技工作者们共同努力,选育并推广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研究可操作性强的节种、节水、免耕或少耕、控肥增效的轻简耕作栽培技术,强化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创新、优化和集成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植保关键技术,加大培训力度,满足粮农对农业新技术、尤其是绿色植保防控知识培训、信息更新的迫切需要,提升生产力水平,克服粮农防控病虫害重治轻防,简单粗放,不当用药和过量用药现象严重。同时,政府应积极引导粮农发展农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粮食生产走合作化之路,扩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规模;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有机融合,实施综合治理,既有效、经济、安全地控制病虫为害,又减少农药对农产品、生态环境和残留影响,避免人畜中毒和作物药害,保障农产量数量、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 摘要:通过查阅统计年鉴资料和开展农户施肥跟踪调查,了解化肥使用量变化态势,分析水稻化肥使用量增长特点,从而为水稻乃至其他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工作提供指导参考.统计资料显示:化肥使用量(实物量)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2015年平均年自然增长率1.387%.农户抽查表明:水稻化肥使用量在整个农作物中所占比重较大;在化肥使用量增长中,2005-2015年水稻化肥养分用量增长幅度(55.4%)明显高于实物量增长幅度(2.9%);农户水稻氮磷钾用量及配比不合理问题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基于调查分析,在使用量增长目标上建议应以养分量为主,在技术途径上提出了"四调"和"四改"思路.
  • 摘要:为探求"山"型配方施肥技术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验证"山"型配方施肥在早稻上的应用效果,开展了早稻"山"型配方施肥应用比较试验,试验设空白对照、习惯施肥、省厅推荐施肥、"山"型配方施肥等六个处理,对各处理的分蘖情况、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省厅推荐施肥相比,水稻"山"型配方施肥可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株高,提高穗长;增加实粒数,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与习惯施肥、省厅推荐施肥相比,"山"型配方施肥稻谷产量增长4.62%~7.4%,纯收入增长850.5~1497.3元/hm2.
  • 摘要:为提高粮食型家庭农场种粮效益,进行"稻-鳖-虾"共生种养模式的研究,探索生态水稻、中华鳖和小龙虾共生的综合种养技术,包括种养田块的培育、水稻共生技术关键、鳖与虾共生养殖模式,进行了综合探究,以期达到水稻种植优质高效、共生鳖虾持续高效的目的,实现每亩产出“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 摘要:为筛选适宜的中筋小麦光明麦1号高产高效栽培的播期密度组合,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群体指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推迟一个播期,播种-出苗所需天数延长1~3天,出苗-分蘖所需天数延长2~8天.随播期推迟,越冬期叶龄、茎蘖数呈现降低趋势,成熟期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先上升后下降.同一播期内,随着基本苗密度的增加,越冬期茎蘖数也呈上升的趋势,叶龄变化不明显,成熟期茎蘖数呈上升趋势,茎蘖成穗率先上升后下降.在本试验条件下,光明麦1号最佳播期为10月21-29日、最佳播种密度为210万/hm2.
  • 摘要:龙薯9号是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1998年以岩薯5号为母本,金山57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的甘薯新品种,于200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特早熟、超高产、适应性广等特点,在福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湖北、新疆等省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为了防止龙薯9号劣变、混杂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退化减产,采用提纯选优与甘薯脱毒技术,建立龙薯9号脱毒繁育体系,确保良种的特性及产业化利用优质健康种苗.
  • 摘要:薯类作物主要指马铃薯、甘薯、山药三种生长于地下块根类作物的统称,是一类兼有粮、经、菜、药、饲多用途的作物,不仅具有高产、广适应、高效的特性,还不与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争地、争水.薯类作物也是一类营养全面的作物,符合当前中国居民膳食多元、饮食健康需要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发展薯类作物丰年可增收,歉年可救灾,既可促进农民增收又能保障粮食安全,开展薯类作物创新研究对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薯类作物的协同创新研究要根据粮食市场的平衡状态,适时研究和推广应用薯类作物生产新技术:如选育和推广优良作物新品种、土壤改良和涵养技术、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集成技术等,来提高江西乃至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始终保持粮食生产的接续能力。开展江西薯类作物协同创新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不仅利于改善膳食结构、满足人民增强体质健康的愿望,而且利于挖掘薯类作物生产潜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开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途径。同时,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健康中国建设”战略也已推上前台,加强薯类作物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对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 摘要:福建省玛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特贝钙"牌土壤调理剂田间施用效果,为建立产品使用技术规程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公司产品在土壤改良、高产创建、防灾减灾和节本增效中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我所在进贤县温圳镇进行了土壤调理剂田间试验,通过试验,科学指导土壤改良和花生增产,形成配套技术模式.在江西省红壤旱地,施用土壤调理剂可以使花生产量增加10.3%-30.7%,同时,使土壤pH提高0.18-0.33个单位,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分别降低19.6~6-63.2%和34.7%-84.2%。施用土壤调理剂可以显著降低土壤Cd和Pb的有效态含量。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效Cd和有效Pb分别下降了40.2%-49.0%和29.9%-44.7%。从而使花生籽粒的秸秆中的Cd和Pb含量也得到大幅降低。
  • 摘要:为探讨一种新型的土壤调理剂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的影响及其对土壤酸化的改良效果,本研究通过设置4种土壤调理剂施用量(0、750、1500和2250kg/ha)的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施用量下花生产量、产量构成、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pH、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的花生产量为5470.67-6141.64kg/ha,比不施土壤调理剂增加10.2%-23.8%,同时,施用土壤调理剂后花生的株高、每株双籽果数、单籽果数、总果数和百果重均显著提高.在土壤肥力方面,施用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全量养分影响较小,但可以显著提升红壤旱地的速效养分,与对照相比,施土壤调理剂处理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21.65-118.1%、28.2%-74.1%和22.6%-47.0%.在土壤酸化改良上,土壤调理剂可以较好地阻控土壤酸化,与不施土壤调理剂相比,施土壤调理剂处理的土壤pH分别提高0.18-0.33个单位(4.0%-7.3%),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分别降低19.6%-62.5%和34.7%-84.2%.
  • 摘要: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战略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农业部等10部委(局、办)联合印发的《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全力推进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江西省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大省,正同全国各地一道,积极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试点.本文在简要分析江西省耕地轮作休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推进全省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对策与措施:(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2)制定规划,分步推进;(3)分区实施,分类指导;(4)改善条件,完善制度;(5)建立示范,打造样板;(6)增加投入,培养人才.
  • 摘要: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个化肥用量大省,农作物秸秆剩余大省,做好秸秆还田工作,对于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大力推广新型肥料。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科学施肥,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农企对接,开展大范围的配方肥进村入户,粮食作物扩展到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切实改进施肥方式。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因地制宜推广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水肥一体技术,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推进秸秆养分还田。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使秸秆来源于田、回归于田,是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鼓励引导农民积造农家肥。
  • 摘要:为探明光明米业下属长江基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为基地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长江基地农田土壤的5种养分含量与pH值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7.4g/kg、1.61g/kg、118.4mg/kg、30.3mg/kg、156.5mg/kg,pH值为7.74.其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极丰富,有机质、全氮含量丰富,碱解氮含量一般,土壤偏碱性.(2)整体上该农场耕作土壤养分状况良好.从施肥角度,建议减少磷钾肥的施用,有机肥配合氮肥适当增施.
  • 摘要:气候变化能影响农民的农作物选择,并给因地而异的种植结构带来进一步变化.通过对中国大陆2001至2013年的省级农作物播种面积比率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半相依回归(SUR)系统进行方程组回归,本篇论文探究了气候因素对地区种植结构的影响.相关的经济条件和土地利用强度对农作物面积比率的影响也被审视.结果表明,冬季温度相比生长季节温度更具有对一个地区种植结构进行塑造的作用.种植业更富裕的地区更有可能出现较大比率的蔬菜和果树.在更暖的气候条件下,与传统粮食安全相关的谷物和大豆种植可能需要做出妥协;与此同时,薯类、小型油料作物、蔬菜以及果树将可能扩大面积比率.不过,由于成本和土地利用强度原因,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蔬菜和果树不一定步入到扩张的农作物集合中.
  • 摘要:旱粮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受城乡居民喜爱的农产品.挖掘番薯生产潜力,增加面积、提升品质,做大做强番薯产业对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临安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特色为主、品质优先的发展定位,从政策驱动、挖潜扩面、产业延伸、品牌建设四个方面切入,切实推进临安小番薯产业良性发展和转型升级.
  • 摘要: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芯片",加快种业现代化步伐是现代农业特别是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大任务.从浙江的情况看,农业要保持多年来良好的发展势头,高点护盘、高位爬坡的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新老矛盾交织显现.表现为,农业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剧,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抬升,农产品价格接近"天花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而由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农产品刚性需求持续增加.其根本出路在于充分发挥现代种业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支撑作用,持续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 摘要:本文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制定的系列指标体系,从科技服务能力、科技支撑带动作用、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农业劳动力素质、科技服务全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等五个方面,介绍了浦东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同时,找出了农业科技投入需加大、科技人才队伍结构需优化、科技推广体系需完善等差距,提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力度、培育现代科技农业创新创业中心、完善农业科技政策支持的对策与建议.
  • 摘要: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研讨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分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正确的认识到经济结构变动、消费结构变化、劳动力流动.通过阐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挑战,了解到中国面临着农产品供给不足、小农生产缺少经济竞争力、农业现代化法制保障较薄弱、国际形势较弱.通过提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认识到推动资源、产品、营销、市场的创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通过阐述在开放创新中和新政策实施中把握发展机遇的新对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快速、高效发展.
  • 摘要: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多重矛盾的交织叠加,如何走出农业发展困境,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白湖农场作为全国大型国有农场理应在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本文以白湖农场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方面的探索为例,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构想,坚持共享发展,推动发展成果全覆盖。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持续推进特色农场、标准化分场建设,改善职工生活、工作环境。充分保持并调动农业一线管理人员积极性,增加职工收人,让职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打造一支以白湖发展为己任,忠诚白湖、热爱事业的职工队伍。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将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向周边辐射,实现共享发展。
  • 摘要:通过白湖农业发展现状,以牢固树立白湖农绿色业发展的理念,明确发展目标为中心,从抓实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体系,完善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建立了科研技术服务平台,提高稻麦生产机机械化水平,绿色、高产攻关键技术创新五个方面,对推进白湖"绿色"农业发展,增强发展后劲,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 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在农业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建设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江苏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中,一直没有放松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结合江苏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状,对其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包括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加快农业设施升级,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经营。
  • 摘要:农业科技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引擎,在科技支撑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现代特色农业迅速发展,但农业科技与特色农业产业存在脱节.本文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为例,了解特色农业的基本情况、措施及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从外部环境优化和内部机制创新两方面提出适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摘要: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首个AAAA级购物旅游区荣誉称号.地处金衢盆地东缘,以丘陵为主,东、南、北三面环山,地势自东北向西南缓降,构成一个南北长、东西短的长廊式盆地.义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全市共有耕地2.28万公顷,其中水田1.9万公顷.以种植水稻、麦类为主,为"国家级'一优两高'农业示范区","省级商品粮基地".经济作物以糖蔗为主,为"国家级糖料基地",兼营茶叶、黄花梨、柑桔、青枣曾列为贡品.生猪、蚕桑、甲鱼等养殖业也有较快的发展.通过优势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以梳理义乌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明确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义乌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有利于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向深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优势产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和运用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建设。
  • 摘要:"十二五"期间,金华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农业关乎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全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存在的问题,明确金华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内容和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推进农业资源节约利用,防治农业污染,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促进金华市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22个福建省属公益类农业科研院所2011-2015年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划分其发展类型并分析原因,以深层次地解决好区域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省属公益类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结果表明,整体上院所的TEC以7.1%的平均速度呈现下降趋势,时期内院所TEC虽略有提升,但TC的大幅下降是导致TFP降低的主要因素,且68.19%的院所处于下降递减状态.同时根据Malmquist指数,把院所分低效型、徘徊型、低增长型、高增长型,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
  • 摘要:为分析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投入产出相关性,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福建省农科院)下属的15个研究所为研究对象,统计各研究所"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的科研人力、财力投入和科研成果产出量化分数,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以投入和产出为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科技人才、经费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量化数存在十分显著的线性关系,且人才和经费投入弹性系数a+b>1,福建省农科院各研究所的发展正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为进一步提高科研效益,促进科技创新提供参考.
  • 摘要:绿色防控中国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十分严重.目前,中国常见农作物有害生物有1000多种,其中可造成严重危害的近100种.全国每年病虫害年发生面积超过60亿亩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保护地、机械化、秸秆还田、免耕等)变化等引起病虫发生频次增加、程度加重,病虫害已成为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绿色防控是综合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使用农药的技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植保措施,是贯彻“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的有效途径,也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同时确保“四个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目标的关键手段,是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 摘要:美洲作物南瓜在明中期传入中国后,作为菜粮兼用的作物在全国迅速推广,因其救荒价值十分突出,清代已经遍布全国.明清文献对其栽培技术记载颇多,内容涉及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南瓜栽培技术发展很快,得益于中国早已成熟的传统瓜类栽培技术和明清劳动人民对南瓜栽培经验的认真总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瓜类栽培技术经验。这些栽培技术的总结不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一千余年,而且在南瓜传人中国之后,依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传统农业的包容性。同时,明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诚如《救荒简易书》大量引用“滑县老农”、“祥符老农”等河南地区老农的生产经验,以及“山东老农”、“直隶老农”等的生产经验,展现了传统农业的创造性。这些明清时期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
  • 摘要:养殖业未来发展的国际潮流是向自然农业回归,而且回归自然的效果日益被证实,以健康换取高产和安全是畜牧业环境管理的永久追求.林下放牧养鸡是选择具有耐粗饲,抗病率强,口感好,营养丰富的地方品种,也就是常说的土鸡,在林中放牧饲养,土鸡散养于植物茂盛的林中,终日嬉戏吃食,享受到足够的运动和日晒,土鸡的肉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鲜美多汁有嚼劲,目前市场对土鸡需求越来越高,价格明显高出快大型鸡,这种林牧结合的生态健康养殖越来越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欢迎,为了保证林下养鸡健康发展,针对林下养鸡的疫病问题的研究,指出消毒是疫病防控措施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针对放牧养鸡的特点,研发可移动式消毒设备,开展林区场地和鸡舍内的一系列消毒试验,研究喷雾颗粒直径对消毒效果的影响,研究评估不同消毒药对林区场地和鸡舍内的消毒效果,开展林区场地和鸡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完善林区场地和鸡舍内消毒效果的评估工作,制订林区场地和鸡舍内更加合理的消毒程序,减轻消毒工作量,提高消毒效果,从而在源头上就解决林区场地、鸡舍内病原滋生和传播的问题。
  • 摘要:江苏农垦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国有经济的实力,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作为全省现代农业"排头兵"、"试验田",必须抓住机遇,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继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再显国有经济实力,把现代农业做成效益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度假农业示范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在制度上和思想上消除对农民的歧视,以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实现解决“三农”问题的终极目标。运用市民思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路径,就是在经济上扶助农民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在制度上给农民国民待遇→在思想上培育公民意识。《建议》提出,“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等,目的是为了让农业现代化的成果真正惠及农民。《建议》强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也是为了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成果。要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保障农民利益。要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连接机制,探索农民通过土地人股等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分享产业链条上的增值收益。
  • 摘要:连云港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受改革的影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本文从连云港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农技人员结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情况、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提出着力构建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六大举措,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农技服务能力.
  • 摘要:依据福建省1990-2013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地统计方法对县域农民人均收入差异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县城农民收入及增长速度的总体格局和热冷点区演变态势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福建省县城农民收入绝对差异呈拉大态势,但相对差异在缩小,农民收入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县域间的非均衡性也逐渐缓和;(2)农民收入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形成了以东部的"闽南金三角"和"闽江口"部分区域为中心,向闽西南和闽西北依次梯度缩减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3)农民收入的增长格局极不稳定,增长热点和冷点在不同地区间阶段性变迁,增长热点大致沿着"东—中—边缘"的轨迹运动,边缘县市农民收入增长的提速,促使福建农村区域均衡发展的加强.最后就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福建农村协调发展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 摘要:介绍了"武平绿茶"独特品质与优质机理,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学习先进茶区的做法,坚持主要领导重视茶业发展亲自抓、长期抓,借鉴“招商引资”的模式,从政策体制上给予保证,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加大“武平绿茶”的对外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公众对“武平绿茶”的知名度,促进武平绿茶生产发展。继续实施“武平绿茶”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扶持1-2家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迅速扩大全县茶产业规模,健全“武平绿茶”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武平绿茶”商标许可使用,加强“武平绿茶”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武平绿茶”行为,提升“武平绿茶”的品牌信誉度。
  • 摘要:从精准扶贫内涵出发,对罗霄山片区江西区域的2010~2014年精准扶贫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分析了该片区政策扶贫、特色产业扶贫、科技带动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模式,总结了该片区扶贫攻坚成果中的经验启示,为后续的扶贫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对该片区能更快更强地打好脱贫攻坚战, 通过把握扶贫原则,树立工作目标;深入开展调研,扶持细致到位;加大资金投入,给予项目支持;加强沟通联系,增强工作合力;支持科技扶贫,提供人才支撑等的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寻乌县、宁都县、于都县、井冈山市等地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推出的一系列扶贫工作新理念、新办法、新举措是成功而有效的,每一项工作都饱含着党和国家对老区人民的爱与关怀,为“十三五”时期各地进一步推进精准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摘要:建立可追溯系统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单一的追溯模式不能满足和适应不同农产品的追溯需求,因此,定量化的分析和评估措施,是建设适用、高效和可靠的追溯系统的重要保证.论文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GSPN)理论构建了可追溯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模型,实现了物质流、信息流和控制流的协同运行,并对其时间性能和运行效率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GSPN模型能够准确描述供应链系统的运行过程,对农产品供应链和追溯系统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