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91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0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7553篇;相关期刊262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植物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常绿阔叶林的相关文献由1828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明坚、宋永昌、王希华等。

常绿阔叶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0 占比:10.40%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7553 占比:89.29%

总计:8459篇

常绿阔叶林—发文趋势图

常绿阔叶林

-研究学者

  • 于明坚
  • 宋永昌
  • 王希华
  • 阎恩荣
  • 刘玉洪
  • 王兵
  • 王献溥
  • 刘玉成
  • 达良俊
  • 倪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进如; 闫晓俊; 贾林巧; 范爱连; 王雪; 陈廷廷; 陈光水
    • 摘要: 林下灌木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重要的构成部分,但林下灌木细根功能性状变异规律及地下生态策略仍不清楚。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9种灌木为研究对象,对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组织密度、碳浓度和氮浓度6个细根性状进行研究,采用序级划分法,分析不同树种细根性状序级间的变化特征、常绿和落叶灌木细根性状之间的差异,不同序级细根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细根性状变异维度。结果表明:树种和序级对9种灌木细根形态和化学性质有显著影响。直径、根长、根组织密度随着序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比根长和氮浓度逐渐减小,碳浓度在序级间的变化趋势不一,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落叶灌木细根直径、根长和氮浓度均显著高于常绿灌木,碳浓度和组织密度显著低于常绿灌木,表明与常绿灌木相比落叶灌木更偏向于资源获取型生态策略,常绿灌木则更偏向于保守型策略。灌木细根在不同序级间的直径与比根长、组织密度,氮浓度与组织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细根其他性状间的关系并不密切或因序级而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灌木细根性状变异沿一个主成分轴发生变异,该轴表示灌木细根的资源获取和保守的权衡策略。
    • 徐钧杰; 陈旭; 刘宗悦; 庞春梅; 余树全
    • 摘要: 研究常绿阔叶林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与植物组成的关系,有利于揭示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原因,更好地理解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影响,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集了61个土壤样品进行pH值和7种土壤养分指标测定,并对样地内胸径≥1 cm的植物个体进行每木检尺,运用地统计学和Kriging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植物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的变异系数在10%~30%之间,属于中等变异,而碱解氮(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的变异系数>30%,呈现高度变异;土壤pH、TN、TP、TK、AP和AK含量的块基比均<0.25,呈强烈的空间自相关,而SOM和AN的块基比在0.25~0.75之间,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土壤pH和TP、TK、AK含量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落叶树种重要值与土壤SOM、TN、AN、AP和AK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常绿树种则相反;针叶树种重要值与土壤pH、SOM、TN、AN和AP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阔叶树种则相反。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是影响研究区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天目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植物组成是影响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
    • 栾福臣; 卢李荣; 束祖飞; 李步杭
    • 摘要: 以广东车八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森林监测样地第一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的物种多样性与植株密度的关系,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与地形的关联性,以及群落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物种多样性在5 m×5 m、10 m×10 m、20 m×20 m和25 m×25 m尺度上随着植株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但两者相关性随尺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100 m×100 m尺度上,物种多样性与植株密度之间的关系基本没有相关性;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多度受地形因素的影响,二者呈现斑块分布的格局;80%物种在≤20 m尺度内均显示出聚集分布格局,有少数为随机分布,极少数物种(少于10%)显示为均匀分布.本研究分析了车八岭20 hm;森林监测样地内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的分布规律和格局,有助于了解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对微地形生态位的分配和物种共存机制,并为本地及中亚热带科学发展林业提供理论依据.
    • 陈玉强; 郭峰; 陈光剑; 期俊程; 许彦红
    • 摘要: 以滇中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群落物种组成、树木径级结构、群落层次结构和林下更新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滇中地区元江栲和锥连栎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59种,隶属于31科50属,优势树种明显。元江栲林具有较高的Shannon-Weiner指数(为1.548~1.785),锥连栎林整体上表现出较低的Simpson指数(为0.077),从调查样地看,整体上表现出元江栲林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锥连栎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2个种群都是最小的径级拥有最多的树木个体数,随着林木胸径的增大,样地内林木株数逐渐减少,径级呈现出明显的倒“J”型分布,只有少数个体具有较大的胸径,大多数个体都属于小径级的乔木幼树或中、小型乔木,元江栲和锥连栎的增长均处在稳定期。各林分类型由于海拔、土壤等立地因子和林分内部结构不尽相同,影响机制也存在差异,这为更好制定常绿阔叶林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 安晓楠; 王云琦; 李一凡
    • 摘要: 【目的】探讨缙云山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在酸雨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为优化缙云山森林管理,指导林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重庆缙云山2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进行4个不同酸碱度:pH 4.50(对照)、pH 4.00、pH 3.25和pH 2.50的酸雨模拟实验,结合Olson负指数衰减模型,分析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并计算分解系数,定量分析模拟酸雨下2种典型林分的凋落物分解变化规律。【结果】①经过0.5 a的分解,对照、pH 4.00、pH 3.25和pH 2.50处理下针阔混交林质量残留率均高于常绿阔叶林,分别高4.60%、3.78%、4.22%和5.39%。其中,对照针阔混交林凋落物损失率达到半衰期与全衰期的时间为1.62、6.98 a,常绿阔叶林为1.29和5.56 a;不同酸碱度酸雨淋溶下针阔混交林凋落物损失率达50%和95%的时间分别为1.47~2.00和6.35~8.43 a,常绿阔叶林分别为1.23~1.50和5.33~6.48 a。②对照、pH 4.00、pH 3.25和pH 2.50各处理下针阔混交林的分解常数k值分别为0.43、0.47、0.40和0.35,常绿阔叶林则分别为0.54、0.56、0.51和0.46,k值随着处理pH的降低呈下降趋势。③研究区pH 4.00的模拟酸雨一定程度上对林内凋落物的分解有促进作用;pH 2.50和pH 3.25的模拟酸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同林下调落物的分解。【结论】重庆缙云山模拟不同酸碱度酸雨对2种典型林分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影响显著,常绿阔叶林分解速率总体高于针阔混交林,温度制约凋落物分解速率。
    • 林远; 梁源; 陈柳谕; 许晴宜; 陈小梅
    • 摘要: 通过对广州市森林公园(天鹿湖、大夫山、滴水岩、王子山、石门)的常绿阔叶林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全铁、全钾、pH进行测定,分析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土壤全碳、全钾含量与森林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全铁与距离为显著负相关;(2)土壤全碳、全磷和全钾含量在不同森林公园间均差异显著,但全氮(P=0.09)、全铁(P=0.07)和pH(P=0.347)在不同公园间差异不显著;(3)森林土壤的全铁含量与全磷具有正相关,但与全碳、全氮、全钾呈负相关。结果表明:城市化背景下,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存在差异,碳和钾含量随着公园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减少。
    • 苏纯兰; 朱韦光; 严朝东; 董辉; 刘颂颂; 曾焕忱
    • 摘要: 该研究通过机载激光雷达和背包激光雷达对东莞同一区域常绿阔叶林结构参数进行监测,利用监测结果估算其生物量,实现了无人机监测技术在常绿阔叶林上的应用。结果显示: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可以快速获取常绿阔叶林三维地形情况和林冠上层乔木的树高、冠幅等单木参数;背包激光雷达可准确监测林冠下层林分结构信息,其中胸径监测精度最高。将获得参数代入生物量方程进而估算生物量。两种方式均可对常绿阔叶林森林资源、质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快速、准确的客观评价。
    • 彭艳红; 肖正利; 郭玉华; 王欢
    • 摘要: 湖北远安县大堰自然保护区内残存常绿阔叶林自然片段分布,也是该区域低海拔分布唯一的常绿阔叶林群落斑块,开展了以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为主题调查研究。设置1 hm 2的固定监测样地,调查了所有胸径(DBH)≥2 cm的木本植物、记录物种名称、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样方内有维管束植物45种,隶属29科38属,DBH≥2 cm的乔木植株密度2441株/hm^(2),以壳斗科、樟科、冬青科、山茶科为优势建群种。区系特征在属的划分上,泛热带占比16.67%、热带占比45.84%、温带占比37.5%。重要值区间在0.51%~16.51%,壳斗科物种占比76.93%,占有绝对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分为乔、灌、草3个层次,径级结构为异龄林、林龄为中幼林,自然更新良好。物种多样性指数顺序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样地内物种组成丰富,为典型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稳定,区系特征处于热带与亚热带交错带,物种分布趋于热带性质。该区域常绿阔叶林恢复的成功案例可为此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良好借鉴经验,可扩大类似区域环境常绿阔叶林的恢复范围。
    • 周荣飞; 吴义松; 蔡焕满; 吴敏; 吴素美; 刘金亮; 吴友贵
    • 摘要: 为掌握原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水平的动态特征,选择浙江五岭坑现存的原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对1个1 hm^(2)和4个30 m×30 m样方内胸径≥1 cm树木2012—2017年的死亡、补员和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012—2017年,样地内胸径≥1 cm的死亡树木共计1277株,隶属于93个物种,分别占样地个体总数和物种总数的12.21%和65.49%;新增胸径≥1 cm的树木412株,隶属于50个物种,分别占样地个体总数和物种总数的3.94%和35.92%;死亡植株个体数量与径阶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指数负相关关系。(2)年死亡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为海桐山矾Symplocos heishanensis(9.27%)和木荷Schima superba(0.52%);年补员率最高的为三花冬青Ilex triflora(2.45%),没有补员的物种有7个乔木树种;相较而言,灌木树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较高的补员率。(3)胸径≥1 cm的活立木的胸高断面积增长比例为4.59%,平均胸径增长0.55 cm;而胸径≥5 cm的活立木的胸高断面积增长比例为1.04%,平均胸径增长0.47 cm。以上结果说明,浙江五岭坑亚热带原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个体死亡率较高,补员率较低,林下更新困难,林木生长缓慢,种群动态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
    • 江常春; 梁希妮; 田磊; 卢品; 雷祖培; 蔡焕满; 陈伟杰; 王云泉; 陈建华
    • 摘要: 为探究大尺度下木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在对九龙山、乌岩岭、百山祖、括苍山、古田山等13个浙江省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调查基础上,选择重要值较大的16个优势树种,利用χ2检验、方差比率法、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对物种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样地26个30 m×30 m样方内共有木本植物267种,隶属于53科119属,样地群落内物种整体关联性表现为显著的正关联;16个优势种组成的120对种对的χ^(2)检验中,有41对显示出极显著或显著的关联性,其中36对表现出正关联性,占显著关联对数的87.8%,占总对数的30.0%,5对表现为负关联性,占显著关联对数的12.2%,占总对数的4.2%,反映出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群落目前发展态势较为稳定,群落趋向正向演替;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的灵敏度高于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研究结果揭示了浙江省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种间联结关系,即大尺度下优势种种间正联结性更强,群落整体呈现显著的正关联,群落内物种关系趋向于正向共存,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群落间物种相互关系的尺度效应.从长远看,将为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动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