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形维数

分形维数

分形维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3934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97篇、会议论文280篇、专利文献166595篇;相关期刊1344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51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等;分形维数的相关文献由10162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和平、倪志伟、王毅力等。

分形维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97 占比:2.05%

会议论文>

论文:280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66595 占比:97.78%

总计:170372篇

分形维数—发文趋势图

分形维数

-研究学者

  • 谢和平
  • 倪志伟
  • 王毅力
  • 侯占峰
  • 周宏伟
  • 孙洪泉
  • 倪丽萍
  • 李伟
  • 王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余成; 蔡改贫; 郝书灏; 赵鑫; 罗小燕
    • 摘要: 以黑钨矿石为研究对象进行超声振动加载试验,通过筛分实验得到矿石破碎后颗粒的粒度分布曲线,计算颗粒的分形维数,利用分形维数定量描述矿石破碎过程,分析分形维数与静载荷、超声波输出功率及颗粒的平均粒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静载荷由100 N增加至500 N时,颗粒的平均粒度由19.5132 mm减小至5.0400 mm,分形维数由1.7252增大至2.5419;当超声波输出功率由1.56 kW增大至2.60 kW时,颗粒的平均粒度由19.6729 mm减小至5.0400 mm,分形维数由1.9127增大至2.5419;分形维数分别与静载荷、超声波输出功率及平均粒度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可以直观地定量描述矿石的破碎过程。
    • 罗玲; 李桐; 刘雪梅; 王博
    • 摘要: 以沙漠砂替代率、纤维掺量以及纤维混杂比为变量,制作9根尺寸为1800 mm×200 mm×500 mm的深梁,以位移控制加载进行受剪试验.运用分形理论对深梁加载全过程中表面裂缝发展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了深梁表面裂缝分形维数与分级荷载、极限荷载、跨中挠度以及损伤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的掺入有效抑制了深梁表面裂缝的发展.无论是在加载过程中还是在极限荷载状态下,深梁表面裂缝均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极限荷载作用下的分形维数在1.3附近.分形维数与分级荷载、跨中挠度呈对数关系,拟合系数均在0.94以上.随着荷载的增大,深梁表面裂缝的复杂程度与其内部的损伤程度同步增大,两者拟合程度较高且成指数关系.
    • 赵壮; 杜红秀
    • 摘要: 为实现PHC管桩生产过程中绿色环保和简化生产工艺,去除蒸压养护,实现PHC管桩生产的免蒸压工艺。以度时积为主要研究变量,通过一段式蒸汽养护与两段式蒸汽-蒸压养护对比测定PHC管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获取度时积与PHC管桩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度时积为600~800°C·h时,掺入高活性硅质硅铝质掺合料会使PHC管桩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提高,与二段式蒸汽-蒸压养护相比,掺入高活性硅质掺合料并通过一段式蒸汽养护,可以使PHC管桩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二段式蒸汽-蒸压养护的效果,实现免蒸压养护。通过压汞分析免蒸压PHC管桩混凝土内部孔结构变化规律与抗压强度变化趋势一致,具有多重分形维数的特征。
    • 李禹江; 张荣; 王琴; 张瀚文; 李婧; 王芳; 涂利华; 郝建锋
    • 摘要: 研究坡向和坡位如何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对于理解地貌复杂的高山峡谷地区土壤稳定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高山灌丛土壤特征研究还相对薄弱,研究以四川夹金山高山灌丛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坡向和坡位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稳定性及分形特征的影响,构建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 Path Modeling,PLS-PM),分析坡向和坡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粒径分布仅受坡向影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受坡向、坡位影响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②中坡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优于下坡位,3个坡向中阴坡土壤稳定性最次;③坡向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的主要因素,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含水率、孔隙度)而间接决定的,同时坡向通过影响群落灌木层特征(多度、丰度和生物量)作用于土壤化学性质(TN、TP、TK、SOM、pH),最终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坡向作用下的群落草本层特征并未显示出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作用;④使用土壤分形维数表征团聚体稳定性具有可行性.
    • 陈博文; 王辉; 胡豪; 江波
    • 摘要: 磷石膏深度开发利用技术尚不成熟,绝大部分矿山企业采取建库堆放的方式处理,此举不仅投资大、维护费用高,而且还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磷石膏库既是重大的危险源,又是严重的污染源,如何有效处置磷石膏废弃物已成为矿山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磷石膏胶结充填体抗压强度特征是充填开采技术中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充填材料的理化特性,测定不同配比充填体的抗压强度、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微观结构,利用活性率、粒径分形维数和孔隙分形维数揭示充填体的抗压强度特征,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以及核主成分分析-非线性回归法构建了充填体抗压强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磷石膏充填体符合弹塑性模型,其抗压强度与水化产物、孔隙、结构致密程度等密切相关;活性率、粒径分形维数和孔隙分形维数与充填体抗压强度呈非线性关系,且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精度和拟合优度高于核主成分分析-非线性回归模型,但后者复杂度大大降低。
    • 舒春建; 胡玉梅
    • 摘要: 为提高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根据新疆某公路工程项目已铺筑沥青路面的实体照片和实测模向力系数,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分形理论研究沥青路面纹理分形维数与抗滑性能的关系,并通过室内试验探讨沥青路面纹理分形维数随车辆荷载作用次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沥青路面横向力系数的增大,路面纹理分形维数呈增大趋势;随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分形维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在沥青路面投入使用初期下降趋势较为明显,抗滑性能降低较快,后减小趋势变慢。
    • 李良; 龙广成; 谢友均; 曾晓辉; 潘自立; 东怀正
    • 摘要: 粗集料体系作为混凝土主要组成部分,其颗粒构成对混凝土各项性能的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优化粗集料体系颗粒构成,以实现粗集料形状特征和级配精细化、数字化分析目标,采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获取了粗集料的点云坐标,结合三维图像技术,进行粗集料的几何形状重构与三维形状参数准确测量,并提出球度、长短轴长比、粒径离散度和级配分形维数等指标。同时,基于粗集料的点云数值处理技术与分形理论,计算得到级配粒径和表面分形维数等指标,表征评价不同粒径粗集料形状特征及级配。研究结果表明:激光三维扫描和数值技术可快速重构出粗集料的真实形状,并能准确得到粗集料三维形状参数,提出的球度、长短轴长比和粒径离散度指标均能较好地对粗集料形状特征进行表征评价。其中,长短轴长比在表征粗集料球形度方面更具显著性与敏感性;采用三维图像数值技术与分形理论计算得到的粗集料级配分形与表面积分形维数,与粗集料粒径、表面粗糙度有密切联系,实现了粗集料几何特征的数值描述与评价;同时采用质量加权得到的粗集料级配分形维数,建立的粗集料颗粒级配计算函数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粗集料级配的快速优化分析表征提供技术支持。
    • 张楠; 孙培; 郑南翔; 范群保
    • 摘要: 沥青混合料作为一种感温性材料,其组成材料的导热系数关系到路面温度场的变化及路面性能。采用XIATECH TC3000型导热系数仪测试四种岩性集料、四种沥青和四种级配类型下的沥青混合料导热系数,并基于灰关联性和分形维数计算混合料组成特性和环境因素与导热系数的灰关联度。研究发现,水分、短期老化和温度环境因素对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影响最大,其次为沥青用量、集料种类、级配类型(分形维数)和沥青种类,影响较小的是空隙率。这是因为沥青混合料内部的孔隙率分为闭合孔隙和开口空隙,只有空隙率内部微小的闭合孔隙较多时,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才能变小,而与外界连通的开口空隙的增多,对混合料导热系数的影响较小。可通过替换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来降低沥青混合料导热系数。
    • 岳亮; 孟庆强; 刘自亮; 杨威; 金惠; 沈芳; 张军建; 刘四兵
    • 摘要: 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碎屑岩地层为典型的非常规致密砂岩储集层,迄今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已达万亿立方米,其中四川盆地中部广安地区须家河组六段(须六段)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以须六段气藏段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镜下薄片、物性和压汞等测试,结合分形理论研究,系统分析了其孔隙结构、物性特征和储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须六段砂岩储集层可明显划为3类。Ⅰ类储层(平均孔隙度12.27%,平均渗透系数6.0376×10^(-3)μm^(2))以大孔或中孔为主,分形维数范围为2.42~2.59;Ⅱ类储层(平均孔隙度9.26%,平均渗透系数1.1523×10^(-3)μm^(2))以中孔为主,小孔为次,大孔发育差,分形维数范围为2.47~2.56;Ⅲ类储层(平均孔隙度5.20%,平均渗透系数0.3517×10^(-3)μm^(2))以小孔或中孔为主,大孔发育差或不发育,分形维数范围为2.45~2.81。孔隙类型的差异分布导致各类储层非均质性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Ⅲ类储层非均质性强于Ⅰ类储层。相关性分析表明物性条件耦合于储层非均质性,且存在关键临界值,分形维数范围在2.45~2.60时,孔隙度与分形维数为正相关关系,渗透系数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无明显规律;而分形维数大于2.60时,孔隙度与分形维数为负相关关系,渗透系数与分形维数为斜率接近0的线性关系。基于致密砂岩储层物性条件与分形特征的定量研究,探讨非常规天然气优质储层的评价标准,对指导中国非常规储层的勘探与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 张素梅; 陈广锐; 李爱东; 郭现钊; 张磊; 郭兰慧
    • 摘要: 为研究Q420qD钢材应力腐蚀特征,对应力水平为0.3倍屈服应力和无应力工况下共60个试件在相同腐蚀环境中进行通电加速腐蚀试验,建立了有应力和无应力腐蚀试件的腐蚀速率模型并进行对比。对部分腐蚀试件表面进行三维形貌扫描,研究了有应力和无应力试件的形貌发展规律、蚀坑深度分布规律以及蚀坑形态与径深比规律。利用差分盒维数计算腐蚀表面分形维数,对比了有应力和无应力试件分形维数随质量损失率和腐蚀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试件应力为0.3倍屈服应力时,有应力和无应力试件腐蚀速率均表现为先快后慢,在目标腐蚀率小于18%时,有应力和无应力试件腐蚀速率近似为常数,且有应力试件的腐蚀速率近似为无应力试件的1.15倍;有应力试件腐蚀形貌发展快于无应力试件,且最终腐蚀形态都以均匀腐蚀为主;有应力和无应力试件表面分形维数变化规律相似,均在腐蚀初期迅速增大,之后出现减小—增大—减小的周期性上下波动现象;有应力试件分形维数在腐蚀初期发展速率高于无应力试件,且有应力试件的分形维数普遍大于无应力试件;蚀坑形态以球冠状为主,有应力和无应力试件单个蚀坑深度分布均能较好地服从正态分布规律;蚀坑径深比变化范围稳定于2~6,平均值在4附近波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