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养分

养分

养分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476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园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01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355篇;相关期刊1020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200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2008年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植物养分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养分的相关文献由11450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文达、吴鲁智、李林等。

养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01 占比:71.3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1355 占比:28.41%

总计:4769篇

养分—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王高飞; 刘鸿雁; 邢丹; 王洪亮; 牟玉梅; 王永平; 王岩; 周鹏
    • 摘要: 【目的】探究辣椒秸秆炭化后培育优质幼苗的可行性,为实现辣椒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辣椒秸秆不同部位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分别添加2%或5%至育苗专用基质中,研究生物炭对辣椒幼苗生长与养分的影响。【结果】育苗基质添加辣椒秆生物炭可促进辣椒幼苗生长发育,增加幼苗生物量及养分含量。与不添加(CK)相比,添加2%茎基部、细枝条生物炭幼苗株高、茎粗、叶长、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1.29%、19.79%、14.34%、25.78%和8.40%、22.61%、14.70%、31.34%;添加5%细枝条生物炭辣椒幼苗根生物量最大,壮苗指数为0.60,显著高于CK;添加2%茎基部生物炭幼苗氮含量显著高于CK,增长28.79%,各生物炭处理对辣椒幼苗磷含量的影响效果差异都不显著,5%混合生物炭处理辣椒幼苗钾含量最大,比CK增长38.18%。通过主成分与隶属函数分析对辣椒幼苗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发现,2%细枝条生物炭处理得分最高且价值最大。【结论】辣椒秸秆炭化后添加至育苗专用基质中,对促进辣椒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吸收利用有一定的效果,以添加2%细枝条生物炭育苗效果最好。
    • 刘海伟; 孙光军; 李想; 李光雷; 王定斌; 杨静; 沈子霞; 邹光进; 张龙; 石屹; 王程栋
    • 摘要: 采集贵州烟区耕层土壤样品与剖面土壤样品,对土壤大量和微量养分元素含量的状况及其空间与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碳、氮、磷、钾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植烟土壤养分存在表层聚集的现象,耕层土壤氮、磷含量较高;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程度大于大量元素;部分土壤需要补充钾、钙、镁;耕层土壤的C∶N较高,C∶P和N∶P较低,且氮是土壤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贵州烟区在施肥时应重点关注氮、钾和中量元素。
    • 王嘉豪; 李廷亮; 吕卓呈; 黄璐; 宋红梅
    • 摘要: 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水温效应、养分特征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秸秆还田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升有机碳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秸秆覆盖还田更能改善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秸秆还田后土壤温度受季节变化和地域特点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规律,而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总体来说,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的含量;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 田筱; 张龙芬; 王高飞; 毛明明; 王岩; 白立伟; 邢丹
    • 摘要: 研究不同添加量的生物炭与常规施肥、化肥减量配合施用对辣椒生长、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生物炭促进辣椒生长和提高辣椒养分吸收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常规施肥(F100)、化肥减量10%(F90)、化肥减量20%(F80)作为3个施肥水平,分别配施辣椒秸秆制成的生物炭添加量占盆栽土壤干质量(5 kg)的2%(B2)、5%(B5),以常规施肥作为空白对照。与土壤混合装盆,后期不追肥,共9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添加生物炭后的处理显著提高了辣椒氮、磷、钾含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率,并促进辣椒生长指标的提高。其中常规施肥经添加2%生物炭后辣椒各部位养分含量、氮磷钾利用率、株高、茎粗、生物量、SPAD均为最高。结论显示,2%生物炭和5%生物炭与肥料配施均可显著提高辣椒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促进辣椒的生长发育。两种添加量相比,以添加2%生物炭的效果更好。
    • 吕铎; 邓喜明; 吴晓婷; 冯涛; 张美珍
    • 摘要: 为了解酒泉市土壤养分状况。对酒泉市各县市的土样进行了养分测定。结果表明,酒泉市的农田土壤养分状况总体表现为有机质偏低,全氮和碱解氮中等偏低,速效磷和速效钾处于适宜和高水平。土壤pH总体为适宜和高水平。另外,各县(区、市)的土壤养分状况差异较大,均有一定比例的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同时存在偏低或过高的现象。各县(区、市)应因地制宜,通过测土配方、合理施肥来提高土壤养分均衡供应能力,减少肥料施用量。
    • 李林洋; 夏淑洁; 张润花; 张润琴; 陈鹏; 姜颖; 刘毅; 李志国
    • 摘要: 为了探讨氮(N)、钾(K)互作对长江流域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适宜的施肥水平,于2017年在武汉市黄陂区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实验基地和2018年在湖北荆州大同湖农场进行大田试验,分别于7月上旬、8月上旬、10月上旬在每处理小区挑选3株代表性植株,分类采集茎、叶、蕾铃等各个器官并测定其氮素含量和产量,研究N、K肥料配施对棉花产量及N肥利用效率(NUE)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用K肥时,棉花施用N肥的平均增产率为58%~89%,而在施用K肥时,棉花施用N肥的平均增产率高达65%~141%。同时,N、K配施显著提高了NUE,与不施用K肥比,施用K肥处理提高NUE 14.6%。总体上,N、K互作能够促进棉花生长及产量,提高NUE,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肥料过剩而造成的污染。长江流域棉花产量及环境效益最佳的N肥用量为190~375 kg·hm^(2),平均为283 kg·hm^(2);最佳K肥用量为56.5~185.0kg·hm^(2),平均为120 kg·hm^(2)。
    • 张尚鹏; 王百群; 王香香; 黄倩雪; 喻佳洛; 徐明哲
    • 摘要: 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类型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代谢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明确在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微生物的限制性养分与影响因素,研究选择黄土丘陵区垂直陡壁表面上的裸土(CK)、浅色藻结皮(LA)、深色藻结皮(DA)、藻藓混合结皮(AM)和藓结皮(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生物土壤结皮类型下碳(C)、氮(N)、磷(P)养分状况与胞外酶活性,并通过胞外酶化学计量来量化微生物的代谢限制。结果表明:LA,DA,AM和M这4种类型生物土壤结皮C,N,P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N,P均显著高于CK(p<0.05),并且SOC,TN,TP和微生物生物量C,N,P随CK,LA,DA,AM和M的顺序逐渐增大,藓结皮微生物量C,N,P分别是CK处理的18.3,27.6,14.1倍。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显著提高了C,N,P循环酶的活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密切相关。此外,通过酶计量的矢量模型结果来看,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造成微生物相对碳限制的增大与相对磷限制的减小,并受到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结果也表明生物土壤结皮的类型会间接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限制。总的来说,生物土壤结皮类型的变化会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与微生物量等性质,养分资源的供应状况会造成微生物养分代谢的变化。
    • 王云(文/图)
    • 摘要: 农历四月,我们迎来了夏季的第一个月,称为"孟夏"。"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随着夏季的来临,餐桌上的食材也丰富了起来,赶快做起一桌美食吧。苋菜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富含铁、钙等矿物质,同时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氨基酸的含量在蔬菜中也很高,其中赖氨酸含量达2.8%.各种养分在蔬菜中名列前茅。
    • 罗跃; 张爱华; 王文华; 况胜剑; 朱青; 张钦
    • 摘要: 为研究控释尿素在贵州黄壤水稻种植区的应用效果,为稻田氮肥的高效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水稻品种乐优5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不施氮(CK)、普通尿素(CU)与控释尿素(CLU)不同配施比例U1(CU100%)、U2(CLU100%)、U3(CLU90%)、U4(CLU80%)、U5(CLU70%)、U6(CU30%+CLU70%)、U7(CU50%+CLU50%)、U8(CU70%+CLU30%)共9个施肥处理,分析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养分累积及利用,分析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U1)处理相比,施用控释尿素(U2)处理和控释尿素减氮10%~20%(U3、U4)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水稻产量构成,较U1处理增产5.71%~9.61%;U2处理的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最高,U4处理次之,较U1处理分别增加32.20%、27.62%;控释尿素减氮处理均能促进水稻籽粒氮、磷、钾的吸收积累;在养分利用上,U4处理的水稻氮肥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及氮素吸收效率最优;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分析表示,施用控释尿素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稻氮、磷、钾的吸收利用。本试验中,从作物生产和环境角度出发,以施用控释尿素减氮10%~20%处理的综合肥效最佳,能促进水稻增产及养分高效利用,可作为当地水稻种植推荐的施肥模式开展田间应用。
    • 本刊
    • 摘要: 要有一颗进取的雄心,像牡丹一样开得热烈,但要看淡名利,做“清贫的牡丹”。--王振义在央视系列纪录片《吾家吾国》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引人关注。影片里,这位98岁高龄的院士指着自家客厅墙上的一幅牡丹国画说:“这幅画就是我一生的写照,(从)石头里生出牡丹,象征着(我)在艰苦的环境中出了成绩,而为牡丹提供养分的是石头周边的土壤,说明我的成绩不属于我个人,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