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导率

电导率

电导率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10404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43篇、会议论文738篇、专利文献87402篇;相关期刊2099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安徽农业科学、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515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28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2009年第十五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等;电导率的相关文献由2359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平、安胜利、王洪涛等。

电导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43 占比:7.20%

会议论文>

论文:738 占比:0.78%

专利文献>

论文:87402 占比:92.02%

总计:94983篇

电导率—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彦龙; 刘晨; 高泽宇
    • 摘要: 为了提高铜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混合碳化钛的过饱和铜钛合金粉,压制后烧结成型,制备以Ti作为耦合剂的TiC增强Cu基复合材料并进行时效处理。通过组织观察、性能测试等手段,分析时效处理对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TiC含量越高,复合材料的硬度越高,但电导率和耐腐蚀性却有所下降;同时复合材料表面的增强相越分散,气孔增加,但总体分布较均匀,且与基体结合较好。在时效处理后,耦合剂Ti与基体Cu析出的第二相Cu_(4)Ti会影响材料的组织与性能,表现为复合材料表面气孔减少,硬度、电导率、致密度和耐腐蚀性比时效处理前均有所提高。
    • 吴志宇; 旷玉丹; 李杏清; 黎建平
    • 摘要: 本文以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的ECRM电解-催化还原技术与化学氧化相结合的除镍/磷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该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烧杯实验,模拟沉淀池上清液按回流5:1回流至氧化池前端,连续运行5个周期,每个周期回流15次,实验发现优化后的系统具有良好的除磷效果。系统平均出水电导率为155.7±4.19 ms/cm,总磷为316.28±21.9 mg/L,总镍为0.195±0.080 mg/L,沉淀池污泥浓度为49.97±3.49 mg/L。优化后的系统一方面解决沉淀池内污泥浓度大、不易沉降问题,另一方面利用沉淀上清液回流冲力有效缓解管道内磷酸钙盐晶体富集而引起的管道内堵塞,降低人工清理频率。优化后的除镍/磷处理系统有效降低化学镀镍废液中电导率、总磷、总镍、污泥浓度。
    • 陈艳君
    • 摘要: 简介了燃料电池的重要性及质子交换膜在燃料电池中的核心地位。简述了目前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研究中,设计具有成本低、加工性好、燃料选择性好等优点的质子交换膜替代全氟磺酸膜的发展趋势,分析了聚乙烯基质子交换膜的优势,介绍了近年来聚乙烯基质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和基本性能,指出可通过聚乙烯与磺化聚合物共混、设计合成磺化聚乙烯以及聚乙烯-磺化聚合物接枝共聚物等3种方法制备聚乙烯基质子交换膜。最后提出设计合成具有电导率高、燃料阻隔性好、成本低、加工性好、温度和湿度稳定性好的不同结构的聚乙烯基质子交换膜以及开发其高效合成方法是未来的重点研发方向。
    • 张立达; 郭鹏; 高明霞; 何欣; 任勇祥; 王利明
    • 摘要: 采用一种物理法对光伏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含氟废水进行处理,通过对纯水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反渗透浓水和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产生的含氟废水进行多组合试验,并对水质机理进行分析,探索含氟水中氟化物形成的理化性质的调控规律,以达到降低除氟药剂使用量和反渗透浓水回用的目的。
    • 任钊颍; 乔亮; 谭洪生; 闫旭; 申红望; 袁文丽; 王士强
    • 摘要: 为了探究连续碳纤维(CCF)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预浸带的铺放方式对PET/CCF复合材料板材性能的影响,采用自行设计、组装的熔融浸渍装置,通过熔融浸渍和拉挤成型工艺制备CCF增强PET预浸带。对制备的预浸带进行裁剪并按照0°,0°/90°和0°/90°编织三种不同铺放方式,通过热压制得复合材料板材。测试了复合材料板材的弯曲强度、缺口冲击强度、热导率以及电导率,研究了不同铺放方式对板材的力学性能及导热、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方向铺放的PET/CCF复合材料板材综合性能最佳,其弯曲强度可达1080.09 MPa,缺口冲击强度达到242.99 kJ/m^(2),热导率为1.46 W/(m·K),较纯PET热导率提高了630%,平行于纤维方向的电导率为0.44×10^(-3)S/cm,但其垂直于纤维方向的电导率为0.15×10^(-3)S/cm,低于0°/90°和0°/90°编织两种铺放方式,这是因为相较于0°铺放方式,后两者在90°方向上也有纤维可形成导电路径,有利于电子传输。
    • 黄伟; 周佳敏; 衷从浩; 麻秀星; 方云辉; 柯余良; 韦建刚
    • 摘要: 探究早强型聚羧酸系减水剂(ES-PCE)对水泥水化的作用机制,有助于ES-PCE的研发设计与推广应用。本文通过对水泥水化进程、溶解速率、水化产物生长、凝结时间与抗压强度进行表征,分析了ES-PCE与普通聚羧酸系减水剂(PCE)对基准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PCE与ES-PCE均会降低水泥悬浮液的溶解速率;PCE的掺入延缓了水泥水化的诱导期与加速期,降低了水化放热量;而ES-PCE仅略微延迟了水泥水化的诱导期,但缩短了加速期,水化放热量基本不变。与基准水泥相比,ES-PCE分别提早了水泥初凝时间10 min和终凝时间85 min。ES-PCE的掺入提高了水泥早期和后期强度,掺0.2%(质量分数)ES-PCE的水泥7 d抗压强度较基准组提高了14%,而同掺量的PCE强度提高仅为前者的一半。PCE与ES-PCE的掺入释放了水泥颗粒团状絮凝结构中的水分,有利于水泥水化,但二者对水化的影响截然相反;PCE分子结构中大量的羧基络合了溶液中的Ca^(2+),抑制了水泥颗粒表面晶核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缓凝作用;然而,ES-PCE分子结构中羧基含量较低,Ca^(2+)的络合作用较弱,缓凝效果并不明显,在体系中有效水分增多的情况下,反而促进水泥的水化,起到了早强效果。水灰比为0.4的水泥砂浆中,ES-PCE的掺量适宜控制在0.3%以下,在保证减水率的同时,对水泥早期和后期强度均起到一定的增强作用。
    • 李航
    • 摘要: 目前在用电导率测量仪器大多只能对高含水率原油乳状液的电导率进行测量,而无法准确测量低含水率原油乳状液的电导率。提出一种测量低含水率原油乳状液电导率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两个平行电极对试样施加高电压,测量流过的微小电流,通过计算得出试样的电导率。为最大程度接近真实工况,测量过程中测试电极置于恒温箱内,以保证测试温度和现场电脱水器运行温度一致,按照该方法加工样机,实现了对10%含水率以下原油乳状液电导率的测量。使用样机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重点站场的原油电导率进行跟踪监测,分析测试数据,可指导调整现场电脱水器的运行参数,从而避免了因设备损坏对生产的影响。
    • 聂超仁; 高澜; 涂继红; 徐慧; 王青华; 章晓琴
    • 摘要: 樱花是早春重要的观花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了12个樱花新品种叶片在40°C、45°C、50°C、55°C、60°C、65°C、70°C下细胞伤害率的变化,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出其高温半致死温度(LT_(50)),结合夏季高温后的热害等级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耐热性评价。结果表明:12个樱花品种在梯度高温的胁迫处理下,其细胞伤害率呈“S”型曲线增加;其LT_(50)由高到低排序如下:‘八重红大岛’(63.32°C)>‘御车返’(63.10°C)>‘吉野垂枝’(62.65°C)>‘琉球绯樱’(61.92°C)>‘染井吉野’(61.49°C)>‘松月’(61.01°C)>‘衣通姬’(60.84°C)>‘椿寒樱’(60.01°C)>‘河津樱’(59.87°C)>‘八重红枝垂’(59.38°C)>‘神代曙’(57.46°C)>‘奖章’(57.08°C);结合夏季高温热害等级数据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可将12个品种分为如下4类,第Ⅰ类包括:‘吉野垂枝’‘八重红大岛’‘御车返’为强耐热品种,平均LT_(50)为62.36°C;第Ⅱ类包括:‘琉球绯樱’‘衣通姬’‘松月’为中等耐热品种,平均LT_(50)为61.27°C;第Ⅲ类包括:‘染井吉野’‘八重红枝垂’‘椿寒樱’和‘河津樱’为耐热品种,平均LT_(50)为60.19°C;第Ⅳ类包括:‘神代曙’‘奖章’为不耐热品种,平均LT_(50)为57.27°C。
    • 郑玲; 邓鑫; 焦晓岚; 周依莎
    • 摘要: 针对石墨烯在与聚合物基体复合中出现的难以均匀分散、易出现团聚的问题,通过采用不同的分散剂对石墨烯进行非共价键功能化改性,选取最佳分散剂,以制备稳定的石墨烯分散液。通过溶液共混法和流延浇铸法将石墨烯均匀分散在水性聚氨酯(WPU)基体中,制备了WPU/石墨烯柔性导电复合材料。溶剂分散效果及吸光度测试结果显示,聚乙烯醇(PVAL)水溶液对石墨烯的分散能力强,制备的石墨烯分散液较为稳定,且PVAL水溶液的最佳质量分数是15%,其吸光度达到2.943;导电性能测试结果发现,石墨烯含量为WPU质量的2%时,WPU/石墨烯柔性导电复合材料综合性能较好,其电导率为2.6×10^(-7)S/m,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发现WPU∶PVAL水溶液质量比为80∶2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未加分散剂的增加了116%,电导率为4.5×10^(-5)S/m,较未加分散剂的增加了5个等级;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加入PVAL水溶液后,石墨烯能均匀地分散在WPU基体中,表明PVAL水溶液对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分散作用。
    • 董凡; 张晓影; 陈广泉; 戴振学; 王延诚
    • 摘要: 随着我国海岸带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加剧,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严峻,由此引发的海水入侵已成为滨海地区普遍存在的地质问题。本研究以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地下水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地下水位和电导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降雨、蒸发、潮汐及农业排灌用电量等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因素,建立了小波分析(WA)与具有外部输入的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NARX)的混合模型,对地下水水位和电导率进行动态预测,并采用均方根误差和拟合度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南岸地下水年内动态变化特征为降雨入渗-开采型,地下水位和潮汐之间在0.5 d频率上呈现较高相关性,潮汐对地下水电导率的影响要弱于对地下水位的影响;WA-NARX混合模型在训练和测试阶段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03且拟合度大于0.98,可有效预测研究区海水入侵的变化程度。同时,为验证模型适用性,对比了不同影响因素作为模型输入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和潮汐参数是影响海岸带地下水位和电导率的主要变量,蒸发以及农业排灌用电量反映的部分抽水信息对地下水位和电导率也有影响,其影响程度与观测频率相关。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海水入侵的实时监测、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