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挥发性有机物

挥发性有机物

挥发性有机物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627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42篇、会议论文643篇、专利文献3384392篇;相关期刊1005种,包括化工安全与环境、广东化工、环境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307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挥发性有机物的相关文献由13033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可瑜、储焰南、沈成银等。

挥发性有机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42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64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384392 占比:99.88%

总计:3388577篇

挥发性有机物—发文趋势图

挥发性有机物

-研究学者

  • 夏可瑜
  • 储焰南
  • 沈成银
  • 王鸿梅
  • 黄超群
  • 李虹杰
  • 崔积山
  • 曾立民
  • 韩长绵
  • 李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戴春岭; 梁华; 王博; 李晓丽; 张菲菲
    • 摘要: 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VOCs废气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研究VOCs治理技术,结合VOCs的性质,通过不同的治理技术进行治理,降低VOCs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分析固定源VOCs污染排放的特点,并且测定废气中是否含有VOCs以及VOCs的排放量。以分析出的结果为依据,分别从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方面选择具体的VOCs治理技术。通过研究进展的分析,对目前研究开发的多种治理技术以及其适用范围进行总结,以期能对工业VOCs的治理工作在技术选择上提供参考,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 宋梦迪; 冯淼; 李歆; 谭钦文; 宋丹林; 刘合凡; 董华斌; 曾立民; 陆克定; 张远航
    • 摘要: 采用来源解析的方法对2020年成都市发生的一次较为严重的臭氧污染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呈现从清洁-污染-清洁的变化趋势,污染持续时间长达9d,最大臭氧小时浓度达到258.8μg/m^(3).气象因素在成都臭氧污染中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温度与臭氧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东北风主要出现在污染前和污染后,可能起到稀释扩散臭氧浓度的作用;东南风主要出现在污染时期,存在对臭氧的传输作用.烯烃和芳香烃对成都的臭氧形成贡献显著,是成都臭氧污染治理应注意的重要前体物.汽油车排放(+燃烧源)作为影响成都VOCs的重要来源(27.3%~58.7%),且在污染期间有显著的升高,是成都臭氧污染治理应重点关注的前体物来源.在重污染天气,对污染情景的精准判断是治理污染的前提.通过对成都臭氧污染期间的气象因素及前体物来源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成都存在本地生成与传输共同作用和传输主导两种污染情景.在本地生成与传输共同作用污染情景下,应采取控制成都市前体物排放的措施并密切关注臭氧传输情况,加强联防联控;而在传输主导的污染情景下,控制本地前体物排放效果不大,应注重区域联防联控.
    • 李庶峰
    • 摘要: 针对化工生产区土壤挥发有机物检测样品处理困难、检测结果易受干扰的问题,提出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对土壤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检测。设定顶空平衡温度45°C,顶空平衡时间10min,修正液加入量5mL,土壤挥发份有机物加标回收率74.36%~116.36%,检出限范围0.56~2.04μg·kg^(-1),测定下限2.26%~8.16%,检测结果远远优于国家标准要求,且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可行性强,能够有效避免VOCs挥发损失,保证分析灵敏度,为化工生产区土壤污染监测和污染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刘志荣
    • 摘要: 建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鞋用胶粘剂中六种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二氯甲烷、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化碳、四氯乙烯)的含量。该方法使用的溶剂为乙酸乙酯。实验表明,在5~200 mg/L范围内,该方法检出限为0.05%,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5%~107%,相对标准偏差为0.82%~1.24%(n=10)。该方法经过证实可以对胶粘剂中这六种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有效测定。
    • 刘爽; 丁龙; 王毅璠; 杨涛; 钱立新; 龙红明
    • 摘要: 工业燃煤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主要排放源之一,VOCs是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的关键前驱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总结现阶段常见的VOCs治理方法及减排技术,综述燃煤工业废气VOCs催化燃烧技术中催化剂选型及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钙钛矿型催化剂掺杂改性、制备方法等对其催化VOCs活性的影响,且对工业燃煤废气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技术进行展望。钙钛矿作为具有发展前景的重要催化材料,将其应用于工业烟气VOCs减排领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开发高效稳定且具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功效的钙钛矿型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钱佳燕; 吴逸雨; 许晶晶; 沈维伟; 王晨
    • 摘要: 对热解析-气相色谱法测定乘用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影响不确定分量的最大来源为标准曲线拟合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当置信概率为95%,包含因子k=2,TVOC浓度的扩展不确定度为7.28%。
    • 孙瑞; 邓国庆
    • 摘要: 基于2020年4月-10月徐州市城区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手工监测数据,分析了57种PAMS物种和13种醛酮物种,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估算了挥发性有机物的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徐州市大气中VOCs的平均体积分数为34.6×10^(-9),其组成以醛酮类及烷烃为主。VOCs的浓度季节变化为春季〉夏季〉秋季。从空间分布看,桃园路最高、农科院最低。大气中VOCs的臭氧生成趋势贡献表现为醛酮类、苯系物、烯烃。VOCs的管控关键物种为甲醛、2-丁酮、乙醛、丙烯醛、正丁醛、丙醛,因此,改善徐州市臭氧污染关键是控制工业排放、溶剂使用、机动车尾气排放和餐饮油烟。
    • 李凌洋
    • 摘要: 据有关研究表明,较低臭氧浓度情况下8小时暴露与健康直接相关,主要发达国家对臭氧的评价也采用8小时平均浓度值。为全面反映空气质量及其对人体的影响,2012年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并将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因子。目前,臭氧已成为首要污染因子,特别在夏秋季高温时段,臭氧超标频发,防治形势严峻。文章首先对臭氧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进行了阐述,其次将臭氧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了臭氧污染防治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够有利于臭氧污染防控,逐步改善我国空气环境质量。
    • 康鹏
    • 摘要: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GC-FID/MS)研究了分别采用过氧化物降解法和聚合法生产的5种熔喷聚丙烯(PP)以及2种口罩用熔喷无纺布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种类、相对含量、释放行为,并揭示了VOCs产生机理。结果表明:采用过氧化物降解法生产的PP中VOCs含量较高,VOCs主要由大量的酮类、醇类、醚类、环氧类等含氧基团类化合物以及少量的烯烃和烷烃等烃类化合物组成;采用聚合法生产的熔喷PP中VOCs含量较低,VOCs主要为烷烃类化合物。PP熔喷无纺布中VOCs含量较熔喷PP大幅降低。熔喷PP的VOCs中含氧基团类化合物主要为过氧化物降解剂自身分解的残留物。PP熔喷无纺布中VOCs含量大幅降低主要由于PP熔喷纺丝过程中高温快速脱除导致,但高温却导致PP降解形成了新烯烃类和酮类VOCs。
    • 刘俊霞; 赵萍; 万小辉; 别玲玲; 金文刚
    • 摘要: 目的:探讨茶叶水提液对大鲵肝的脱腥效果。方法:采用感官腥味值结合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C-IMS)分析经茶叶水提液处理不同时间(0,5,10,15,20 min)大鲵肝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与未脱腥组相比,经茶叶水提液脱腥处理5 min后大鲵肝脏腥味值显著下降(P1),包括4种酮类、2种醇类、2种醛类、1种烯类和1种醚类。随着脱腥时间的延长,蘑菇醇、2-丁酮二聚体、异戊醇单体、2-丁酮单体相对含量呈降低趋势,而正己醛单体、异戊醛单体、丙酮相对含量呈增加趋势。结论:茶叶水提液处理5~10 min能够明显降低大鲵肝腥味,通过GC-I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可以对脱腥过程中大鲵肝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区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