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来源解析

来源解析

来源解析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505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3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7382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绿色科技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等;来源解析的相关文献由1899位作者贡献,包括冯银厂、王帅、王淑兰等。

来源解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3 占比:2.48%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7382 占比:97.39%

总计:17847篇

来源解析—发文趋势图

来源解析

-研究学者

  • 冯银厂
  • 王帅
  • 王淑兰
  • 姬亚芹
  • 彭林
  • 王成
  • 闫雨龙
  • 张敬巧
  • 李如梅
  • 柴发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梦迪; 冯淼; 李歆; 谭钦文; 宋丹林; 刘合凡; 董华斌; 曾立民; 陆克定; 张远航
    • 摘要: 采用来源解析的方法对2020年成都市发生的一次较为严重的臭氧污染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呈现从清洁-污染-清洁的变化趋势,污染持续时间长达9d,最大臭氧小时浓度达到258.8μg/m^(3).气象因素在成都臭氧污染中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温度与臭氧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东北风主要出现在污染前和污染后,可能起到稀释扩散臭氧浓度的作用;东南风主要出现在污染时期,存在对臭氧的传输作用.烯烃和芳香烃对成都的臭氧形成贡献显著,是成都臭氧污染治理应注意的重要前体物.汽油车排放(+燃烧源)作为影响成都VOCs的重要来源(27.3%~58.7%),且在污染期间有显著的升高,是成都臭氧污染治理应重点关注的前体物来源.在重污染天气,对污染情景的精准判断是治理污染的前提.通过对成都臭氧污染期间的气象因素及前体物来源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成都存在本地生成与传输共同作用和传输主导两种污染情景.在本地生成与传输共同作用污染情景下,应采取控制成都市前体物排放的措施并密切关注臭氧传输情况,加强联防联控;而在传输主导的污染情景下,控制本地前体物排放效果不大,应注重区域联防联控.
    • 王男
    • 摘要: 选取沈阳市某化工园区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的VOCs在线监测数据,评估了该区域VOCs的污染程度,并对其活性及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内环境空气中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61.34×10^(-9),乙炔、丙烷和乙烷是体积分数最高的3个物种。烯烃的OH自由基反应活性最高,占总VOCs的L^(OH)的47.2%;芳香烃的OFP最高,占总VOCs的OFP的38.6%。芳香烃的SOA最大。共解析除五类VOCs源,分别为燃料燃烧、油气和溶剂挥发、石油工业、有机化学工业、乙炔工业。其中石油工业占比最高,为26.3%。应加强对该区域石油工业的控制。
    • 蒋斌; 黄山; 莫立志; 黄钢; 伍莉娜; 刘袁; 李光辉; 张展毅; 唐静玥; 钟流举; 邵敏
    • 摘要: 基于2017年12月25日至2018年1月16日1 h时间分辨率的在线监测数据,对华南沿海城市——阳江市的大气PM_(2.5)质量浓度、化学组分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时段阳江市PM_(2.5)中主要化学组分为OM、NO_(3)^(-)、SO_(4)^(2-)、NH_(4)^(+)和EC,质量浓度占比分别为32.75%、25.59%、16.41%、12.37%和4.82%.相比清洁过程,两次污染过程期间NO_(3)^(-)质量浓度均为清洁过程时段的6倍以上,增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分,占比则均为清洁过程时段的2倍以上,分别占29.38%和30.81%.PMF解析结果表明,二次转化源是最主要的源,其分担率高达51.41%,其中NO_(x)二次转化源分担27.18%,是阳江市PM_(2.5)分担率最大的二次转化源.首要的一次排放源是机动车源(15.11%).污染过程期间NO_(x)二次转化源的分担率显著提升,从11.85%分别增至33.15%和36.96%,是阳江市大气PM_(2.5)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阳江市冬季PM_(2.5)污染特征已类似于大型和特大城市,即面临严峻的二次污染,应着重加强对硝酸盐的防治,同时注重机动车管控.
    • 胡玲; 宋兴伟; 吴祺; 李莉莉; 纪乔木
    • 摘要: 2018-2019年选取南京市四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对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进行连续采样监测,以了解其排放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 OFP)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四个点位中草场门采样点的VOCs浓度和OFP最高,烷烃和含氧有机物的占比较高,OFP的主要贡献物种为含氧有机物(46.50%)。VOCs浓度相关性和PMF源解析结果显示,南京市VOCs的主要来源分别是机动车排放源(25.75%)、燃烧源(22.27%)、溶剂涂料源(15.18%)、工业源(13.71%)、天然源(11.29%)和燃料挥发源(10.37%)。
    • 郑龙; 张欢; 高超
    • 摘要: 以合肥市及其郊区为研究对象,以实测结果为基础,分析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进行土壤重金属来源的定量解析。结果表明:区内富集程度较高的元素为Hg、Zn、Cd、Pb、Cu等,Hg和Zn的富集区主要在主城区,Cd、Pb、Cu的扩散范围相对较大。PMF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分别为土壤母质(58.5%),燃煤、工业活动及交通排放的大气沉降(22.2%),城市污水灌溉(11.0%)以及土地利用方式(8.33%)。在加强污染源控制的同时,应增加郊区土壤和农产品检测,避免重金属的潜在危害。
    • 张莉莉; 沙雪琴; 张振加; 汪青
    • 摘要: 测定了皖江城市带合肥、芜湖、池州3个典型城市夏、冬两季的地表灰尘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分析了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黑碳(BC)的相关性,并在对PAHs进行来源解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总PAHs平均质量浓度以芜湖(5.20μg/g)最高,合肥(2.98μg/g)次之,池州(2.30μg/g)最低;商业区(4.22μg/g)、交通区(3.89μg/g)、工业区(3.48μg/g)的质量浓度高于绿地区(3.24μg/g)和住宅区(2.75μg/g);冬季(3.75μg/g)高于夏季(3.14μg/g)。地表灰尘中PAHs与BC的相关性不大,主要来源于交通的油类高温燃烧和石油挥发泄漏,以及煤和生物质的高温燃烧。3市的地表灰尘PAHs健康风险总体较低,只有皮肤接触途径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 乔雯; 王议; 张德强; 殷秀兰; 白光宇; 何培雍
    • 摘要: 为探究赣南某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来源,以该矿区内40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Cu、Pb、Zn、Cr、Ni、Cd、As和Hg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采用频率直方图、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探究了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8种重金属中有7种不同程度地超过了江西省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2)Pb、Zn、As和Hg的含量接近正态分布,而Cu、Cr、Ni和Cd的含量则呈现出右偏分布的趋势,这可能与研究区矿山开采活动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有关;(3)矿区土壤重金属相关性分析表明,Cu、Cr、Ni的同源性较高,可能具有相同的污染源,而Pb、Zn、Cd等元素与Cu、Cr、Ni相比,其来源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矿区内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可以由2个主成分来解释,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按贡献率排序分别是成土母质和人为采矿活动;(5)矿区内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Pb、Zn、Cd,人为采矿活动是这三种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 焦姣; 罗锦洪; 杨锦锦; 王娜; 谢卧龙
    • 摘要: 基于山西省2018—2020年国控点位O_(3)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O_(3)污染特征,分别以晋城市和太原市为典型城市,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和风向风速等气象因子以及前体物(NO_(x)和VOCs)对O_(3)的影响,并采用CAMx模式开展2020年6—8月山西省O_(3)区域和行业来源解析.结果表明:①山西省O_(3)超标天数中以O_(3)轻度污染为主,且中度及以上污染呈增加趋势,O_(3)污染集中出现在5—9月,且呈现较强的地域性特征,O_(3)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特征.②ρ(O_(3-1 h))(臭氧1 h平均浓度)与气温、风速均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高温、低湿有利于O_(3)的生成.风速与ρ(O_(3-1 h))呈分段式线性关系,ρ(O_(3-1 h))随着风速增大而升高,当风速大于某一阈值时,ρ(O_(3-1 h))随风速的增加而下降.以典型城市晋城市为例,当温度在25°C以上、相对湿度在30%~60%之间、风速为4~5 m/s,且风向为南风和东南风时更容易出现ρ(O_(3-1 h))高值.③山西省2020年6—8月O_(3)区域来源解析表明,各城市O_(3)本地源贡献较弱而传输贡献影响显著(>80%).④山西省2020年6—8月O_(3)行业来源解析表明,各市工业源类(电力源、焦化源和其他工业源)的贡献率在50%左右,柴油交通源贡献率在20%~27%之间.研究显示,山西省O_(3)污染传输贡献影响显著,联防联控势在必行,电力源、焦化源和柴油交通源对O_(3)生成贡献较大,亟需优先加强管控.
    • 黄勇; 段续川; 袁国礼; 李欢; 张沁瑞
    • 摘要: 北京市延庆区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开展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研究对保障土地安全利用、防控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采集延庆区2354件表层土样及44件深层土样,测试分析了重金属元素As、Cd、Cr、Hg、Ni、Pb、V、Zn及Sc等含量。采用空间分布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与受体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解析了土壤重金属潜在来源,并计算了不同来源对土壤重金属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V、Cr、Ni、As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Cd、Zn、Pb含量高值区集中分布于人口密集区域,人为活动对该3种元素影响较大,而Hg主要受大气干湿沉降的影响。深层土壤中Hg元素在居民区含量较高,而其余元素均未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 钱靖; 汪水兵; 张红; 杨鹏; 洪星园; 王馨琦; 卫尤文
    • 摘要: 本文根据2020年12月安徽省发生的一次典型污染过程数据,采用后向轨迹模型与空气质量预报模型,揭示此次PM2.5污染的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1)污染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15—23日为污染上升阶段、24—28日为污染峰值阶段、29—30日为污染消散阶段;(2)上升阶段污染物传输主要为山东省、江苏省等地污染源的中等距离传输,峰值阶段污染物传输为江苏省污染源的短距离传输和本地源,消散阶段污染物传输为华北平原、蒙古高原等地污染源的长距离传输;(3)上升和消散阶段PM2.5浓度与边界层高度和风速呈负相关,峰值阶段PM2.5浓度与边界层高度、风速呈正相关,降水有利于PM2.5浓度下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