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
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

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17-10-20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研究热水解污泥的流变特性,根据热水解泥含固率(TotalSolid,简称TS)选择合适的流变模型,使其在厌氧反应器中产生合理流动.本实验采用8.6%<TS<15.6%的热水解污泥,在0.01-1000s-1的剪切速率范围内对热水解泥进行流变特性的测试.结果发现:当TS<10%时,流动曲线符合Herschel-Bulkley模型;当TS>10%时,流动曲线在0.1-10s-1内出现临界剪切应力将流动曲线分为两部分,符合改进的Herschel-Bulkley模型.研究发现,流动曲线中是否出现临界剪切应力与污泥浓度和剪切速率范围有关,与污泥的种类、预剪切强度、温度以及厌氧消化时间无关.流动曲线中临界剪切应力对应的临界剪切速率与污泥浓度TS之间呈线性关系.
  • 摘要:市政污水处理量的增加,导致市政污泥产量剧增,若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环境问题.堆肥是一种固废资源再利用的有效工艺,将市政污泥采用堆肥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仅能避免污泥带来环境问题,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胡敏酸物质(Humicacid,HA)是堆肥中有机质中的重要部分,它的氧化还原能力和络合作用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评价堆肥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具有分析快捷、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能有效的展示HA物质在堆肥过程中的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了6个紫外-可见光特征参数SUVA280、SUVA254、A226~400、E253/E203、E250/E365和E280/E472分别表征HA物质中分子量、C=C键含量、腐殖质化程度、芳环取代基变化、芳香性程度和木质素类物质含量.SUVA280、SUVA254、A226~400和E253/E203分别从堆肥初期的1.526、1.841、20.679和0.269上升到堆肥末期的2.219、2.594、30.434和0.295.而E250/E365和E280/E472则分别从堆肥初期的3.001和9.117降低为末期的2.876和8.594,这说明在堆肥过程中小分子有机质除去一部分被代谢,另一部分则发生聚合作用,使得HA物质中C=C双键含量增加,芳香性提高,分子量增大,苯环取代基上的脂肪链减少,碳基、竣基等基团含量增加,堆肥稳定度增加.
  • 摘要:辽宁省大伙房水库是全国城市供水九大重点水源地之一,是辽宁中部七个城市2300多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未来是近3000万人口的“大水缸”,保护大伙房水库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大伙房水库水体中大多数污染物的指标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但总氮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本文分析造成大伙房水库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发展环水有机农业,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水质保护系统思维,从源头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实现饮用水源保护和安全保障,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农业供给侧改革,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实现大伙房水库水质保护与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相结合的目标.
  • 摘要:本文以天津市环保局网站公布的中央环保督察组转办信访举报件为统计基础,对居民反映突出的噪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问题根源,破解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瓶颈.调查中发现关系居民安静生活环境的噪声污染责任主体涉及方方面面,实际情况复杂,环保部门能够有效实施管理的主体只占少部分,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
  •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目前道路交通已成为城市噪声的主要污染因素,影响范围广、扰民人口多.如果完全按照中国现行标准去评判城市道路周围的声环境状况,所有的城市快速路、主干线及大部分的次干线甚至支路都超过夜间标准.老百姓对交通噪声不满意的比重很高.虽然目前环境保护部门加大了环保治理力度,但对道路交通噪声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高,本文通过对目前道路交通噪声现状的分析及目前控制手段的论述,指出面对比较严重的形势,应该保持清醒,虽然交通噪声是客观存在的,但完全消除噪声也是不可能的,在全世界都视交通噪声为世界性难题的今天,现代科技手段还不能完全消除噪声,目前只能采用最经济的方法把噪声限制在某种合理的范围。目前我国使用的道路交通噪声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及代表性,有必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 摘要:文章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标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中国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对验收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后,可以判断出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是否合格.建设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保证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还要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极大的影响这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而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应对的对策,指出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尤其是工业发展特别迅速,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加大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问题已经成了主要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随之,环境监测也收到高度重视,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因而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科学合理配置监测点,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对顺利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单位加强了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力度,环境违法行为得到遏制,环境违法事件的处理案件数量逐步增加,环境监测数据越来越多地作为两高司法程序的证明材料.正如丁业产品的质量必须达到质量要求才能取得客观的承认一样,环境监测结果的良好质量,必然是在切实执行质量保证计划的基础上方能达到.只有取得合乎质量要求的监测数据,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治理环境的行为,摆脱因对环境状况的盲目性造成的不良后果,这也就是实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本文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质量体系的建立、运作等方面入手,全面阐述环境监测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意义和作用.首先从打造硬件基础着手,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建设,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其次从提高监测业务技术水平入手,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技术功底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队伍,使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充分发挥作用。环境监测机构必须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从质量方针、目标出发,按照质量管理和技术能力的要求,建立完整的质量体系,并将质量体系文件化。依照质量手册的要求,制定必要的程序文件,对监测工作从任务的下达、完成过程到结果的报告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程序文件,在工作中实现监测工作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从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实验室内部环境、样品采集、测试、实验室分析、记录的填写、数据审核及报告报出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跟踪。通过内审及管理评审,发现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完善和修订,使管理体系得到不断的改进。
  • 摘要:环境监测站是技术单位,人才是关键.由于转型的需要,提出了“技术立站”的目标,为此,各级环境监测站要积极想办法加大人员培训的力度,提高监测人员素质.文章结合监测站的丁作特点和发展需要,针对监测培训工作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指出要坚持“三个舍得”,即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花经费,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和保障,努力实现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环境监测站作为技术支撑部门,一定要通过持之以恒地抓监测培训工作,使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得到大大加强,人员素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从而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 摘要: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内部审核下作是准则的要求,是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的的重要手段.本文阐述了如何对环境监测实验室开展内部审核以及注意事项.指出内审报告是管理评审时的重要输入内容之一,是内审的情况的总结性文件包括开具了多少不符合项目报告、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分析以及综述等内容。接下来就是跟踪验。对于开具的不符合项提出的纠正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并验证后能得到解决从而形成闭环。内审总结,总结内审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并提出建议,以便下次不再出现雷类似情况,从而更地的进行下一轮的内审工作。最后。开展好内审工作是管理体系运行和维护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要提高内审的质量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领导重视、体系宣贯到位、内审员素质高。
  • 摘要:污泥热解液的有效处理是实施污泥热解资源化的必要途径.为更好地处理污泥热解液并利用其中所含的能量,研究了250~550℃范围内污泥热解液和牛粪混合厌氧消化的特性.首先研究了250℃下的热解液与牛粪在高温(55±1℃)的条件下以不同湿重质量比(5/80,10/80,15/80;g/g)混合厌氧发酵的特性,发现该温度下的污泥热解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牛粪的厌氧发酵过程,累计产气量减少,产气时间滞后,添加量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第二步选择了最低的热解液与牛粪添加比例5/80,采用不同热解终温(250~550℃)下的热解液与牛粪仍在55±1℃的温度条件下混合发酵,结果表明,添加350℃热解液的混合厌氧发酵累计产气量最高,略高于纯牛粪对照组;其次分别是550℃组,450℃组和250℃组.其中450℃组有长时间的产气滞后现象,在前10天产气都较少,后期的产气量才逐渐增多.另外,550℃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的初始值最高,为1528mg/L,发酵后降幅达1274mg/L,为最大降幅,证明污泥热解液中的有机物得到有效降解.因此,适当温度下的污泥热解液可以适量与牛粪进行混合厌氧发酵,为污泥热解液处理提供新出路.
  • 摘要:本研究采用FLUENT软件针对高压喷射撞击过程,以水为模拟工质,进行了不同撞击距离、撞击压力和撞击方式的工况模拟,并与实验数据对比,从而进一步探究高压喷射撞击处理剩余污泥的机制.结果表明,破解效果随撞击距离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随泵压的增长,破解效果始终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较近的撞击距离下,撞击方式的不同对撞击效果影响不大,但喷射流对撞的效果略优于喷射流与壁面撞击的效果;在较远的距离下,撞击方式的不同对撞击效果影响较大,喷射流对撞的效果明显优于喷射流与壁面撞击的效果.
  • 摘要:以给水污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水玻璃为添加剂研制新型颗粒状给水污泥/粉煤灰基质(Graininessstromacalcinated bywatertreatmentsludge,Gscwts).采用正交试验对Gscwss制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以表观密度/吸水率作为综合指标,确定最优制备条件;通过吸附磷实验研究Gscwss对磷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影响因子对颗粒基质性能影响显著性顺序为烧结温度>原料配比>添加剂比例.优化得到的最佳烧制参数为:给水污泥与粉煤灰的质量比为25:75,添加剂比例为10%,烧结温度为1000℃,该条件下制得的Gscwss对磷的吸附效果也最好,去除率可达到96%,饱和吸附量可达到0.24mg/g.Gscwss对磷的去除率及吸附量与综合指标呈负指数函数关系.
  • 摘要:为提高剩余污泥的有机物溶出率和产酸量,并节省碱性化学试剂的投加成本,本研究主要采用以氨碱厂废渣(即碱渣)为原料,进行碱渣焙烧实验,对比考察原碱渣(AR)和焙烧后碱渣(AR500)投加于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体系中的各项相关指标,对水解产酸过程的有机物溶出量和挥发性脂肪酸产量等进行详细研究,并对作用机制进行说明.实验结果表明,AR500的碱性比AR更强,更能促进厌氧消化水解过程,加速污泥絮体破碎,从而提高可溶性有机物的含量,同时提高产酸量.当AR500的投加量为0.75g/gVSS时,消化第8d产酸量最高为880mg/L;提高投加量至1.5g/gVSS后,第6d的产酸量达到最高为1057mg/L,大大缩短了厌氧消化的时间.实验结果还表明,碱渣投加使得整个污泥消化体系呈碱性,可作为PH缓冲物质,AR500的缓冲作用优于AR.
  • 摘要:考察了EPS物理提取方法(加热法、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和化学提取方法(EDTA法和甲醛-NaOH法)对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提取量,并以离心法为对照组,利用高效凝胶排阻色谱、三维荧光、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手段对比了不同提取方法对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方法提取效率加热法>甲醛-NaOH法>CER>EDTA法>离心法,其中加热法对细胞的损伤最大;在对EPS的物质结构影响上,物理方法在提取的过程中会对EPS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化学提取方法可能会污染提取的EPS物质,对EPS的结构影响大于物理方法.
  • 摘要:针对不同接种量对小麦秸秆、猪粪与厨余垃圾混合干式厌氧发酵的影响,设置接种比为20%、40%和60%的三个处理,对比分析了发酵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三个处理组均能实现正常启动,其中60%的处理组启动速度最快.实验初期,各组PH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后期都恢复至正常范围,系统表现出了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接种比条件下的总产气量的大小顺序为40%>60%>20%,其值分别为14101mL、12433mL、8367mL,综合比较了TS产气率、容积产气率、甲烷产量和SCOD削减率等指标,40%的接种比是较优的接种浓度.
  • 摘要:本文初步剖析我国锌冶炼行业汞污染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某锌冶炼企业产生的含汞废物种类、产生过程进行了梳理.最后通过布点采样含汞废物,采用SEM二次电子扫描和X射线分析方法对所采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企业的含汞废物风险较高的是酸泥,主要成分为HgO和HgCl2,应重点加强环境管理.
  •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大规模的更新改造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但尚未建立完整的分类管理体系,资源化效率低,且以简易堆填为主,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潜在极大的环境风险与堆填场安全隐患.显然,对建筑垃圾进行准确界定以及从源头进行分类分级是提升建筑垃圾管理水平并促进其资源化的首要环节.因此,论文对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垃圾分类管理方法和对应的处理处置模式进行了广泛调研和资料文献分析,并结合我国建筑垃圾的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建筑垃圾的分类方法和管理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加强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从运城市危险废物的现状,产生量逐年上升,管理体系不健全,处理处置水平较低,管理技术支持体系不足等问题出发,提出了完善危险废物管理体系,提高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加强危险废物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 摘要:本文对某市磷化企业厂外堆场和厂内新产生的磷石膏固体废物进行了采样检测,分析鉴定该固体废物的腐蚀性和浸出毒性,评估其危险特性.结果表明,在PH值、无机氟化物、砷、总汞、总镉等5项分析指标中,厂外堆场磷石膏中无极氟化物指标超标率17%,最大超标偌数为0.8偌,其余指标无超标情况;厂内新产生的磷石膏中无机氟化物超标率100%,超标偌数在0.17~2偌之间,其余指标无超标情况.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2007),厂外堆场磷石膏无腐蚀性、无浸出毒性危险特性,厂内新产生的磷石膏无腐蚀性但具有浸出毒性危险特性.
  • 摘要:本文分析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土壤详查、标准制度研究、资金使用、先行区建设等方面的实施进展,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发了对土壤污染防治当前工作重点、风险管控实践、推动水土共治等方面的思考.
  • 摘要: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众多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中,超富集植物修复技术以廉价高效、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修复技术之一.本文回顾了该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并对植物修复的不同途径、超积累植物的筛选鉴定等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突破点进行了展望.在特定区域使用植物修复技术,要求地质学家或者植物工程师,而不是普通农民,来设计建立适合植物生物系统。在使用植物进行修复前,需要收集候选植物的充足信息。在选择植物过程中,应检验其某方面的特性。植物通过吸收去除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总量是其浓度与生物量的乘积,因此,超富集植物筛选的另一重要指标是植物的生物量。鉴于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提高连续植物提取的效率,加快植物修复技术从实验阶段走向商业化,发挥实际作用,将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调查与分析,寻找新的生物量大的超积累植物种质资源,并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结合到植物修复技术中,通过改良遗传来提高植物对污染物的耐性、富集能力,培育一些生物量大、生长效率快、生物周期短的超积累植物。在加强转基因超富集植物研究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的生态安全性评价问题。研究超积累植物的抗性机理和生理生态过程,筛选并培育出能同时吸收几种重金属污染物的植物。深入研究超积累植物吸收、运输和积累金属的生理机制,从而通过适当的农业措施,如灌溉、施肥、调整植物种植和收获时问、施加土壤改良剂或改善根际微生物,来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速率、积累水平及植物修复效率。
  • 摘要: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数据和中国环境保护字公布的PM2.5质量浓度数据,对华北地区(以北京、石家庄、邢台三地为代表)分别发生在冬季和夏季的两次降水天气过程中PM2.5浓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发生之前或弱降水时相对湿度上升并超过90%后PM2.5质量浓度有一个快速上升的过程,而后若相对湿度维持在90%以上巨风速小于3m/s,PM2.5质量浓度也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冬季小时降水量超过1.5mm的降水对PM2.5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小时降水量小于1.5mm的弱降水对PM2.5的清除作用很小,若同时相对湿度近饱和巨风速小于3m/s,PM2.5质量浓度会维持较高水平甚至逐渐上升.夏季小时降水量超过7mm时,对PM2.5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在较强降水间隙小时降水量小于7mm,巨同时相对湿度近饱和风速小于3m/s时,PM2.5质量浓度会缓慢上升.降水过程中后期的大风往往伴随高压系统的移入,同时相对湿度快速减小,对PM2.5有很强的清除作用,PM2.5质量浓度的下降速度很快.
  • 摘要:大气PM2.5不仅会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全球气候和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首次将PM2.5纳入基本污染物监控体系,今后大气PM2.5将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监控的重点.尽管稀土元素在大气PM2.5中所占比例不高,分析和评估大气PM2.5中REEs含量和分布非常重要.稀土元素因特有的地球化学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鉴定岩石矿物的形成、物质来源等地球化学领域,本文对南昌市不同功能区秋季PM2.5中14种稀土元素含量特征进行分析,根据REE的分馏效应及其配分模式以期有效识别泉州市大气PM2.5的不同来源,有针对性提出南昌市大气PM2.5污染治理的科学依据.
  • 摘要:对昆明市开展PM2.5监测4年来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2013年到2016年4年来,主城区每年PM2.5平均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依据4年监测统计比较分析结果,初步推测昆明主城区PM2.5污染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为:4年来全市降雨量逐年增加、在建房地产施工楼盘逐年减少、有关各方加大了对施工扬尘治理等多重因素.
  • 摘要:本文同时采用URG多通道采样器和ACSM在线监测仪器,对2016年10月北京市区大气亚微米颗粒物(PM1)化学组分进行了离线采样和在线监测.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北京PM1质量浓度平均为66.04±51.45μg/m3,重霾期间PM1的质量浓度(103.16~160.23μg/m3)是清洁天(3.50~3.78μg/m3)的27.29~45.78倍;北京秋季重霾天和清洁天的化学组分存在显著的差异,有机物是PM1的主要化学组分,清洁天贡献高达64.90%,而在重霾天,二次无机组分显著增长,贡献高达69.72%.硫酸盐日变化趋势相对平缓,反映出区域特性;而其他组分(有机物、硝酸盐、铵盐及氯化物)表现出显著的日变化特征.整体而言,大气PM1中各组分受污染源排放、大气化学反应及天气形势的协同影响.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PM2.5和PM10浓度数据就2016年1月13-16日上海地区出现的连续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综合探讨了此次污染过程的天气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此次连续污染过程可分为2个小过程,这2个小过程均与高低空天气形势配置密切相关,槽后西北气流控制,较差的水汽条件,再配合地面较弱的气压场,有利于污染物的积聚和维持,容易出现长时间较严重的连续污染过程.诊断分析重污染时段(第1个污染过程)气象条件发现,该时段上海地区的水平风速很小,静风时段很长,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上升和下沉运动,辐合辐散都较弱,垂直交换不强,因此重污染时段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通过分析垂直环流场发现,第2个污染过程区别于以往外源输送性重污染天气的特点:中高空西北气流先将上游污染物输送至上海上空,再配合下沉运动沉降到地面,而不是直接由地面气团输送至上海,后向轨迹图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预报中关注此类天气过程,探讨类似过程污染天气的形成机理,为今后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利用地面污染物浓度和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对江苏及其周边地区污染物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3个市均为冬季污染最重,春季次之,夏秋季较小.冬季PM2.5质量浓度及其变化幅度均较大,为夏季的2倍.13个市中南京市PM2.5质量浓度年均值最高,为75.7μg/m3;盐城最低,为62.3μg/m3,但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近1倍.各市PM2.5质量浓度全年和各季节平均日变化多表现为“双峰型”(2)选用2002~2014年MODIS3km分辨率C6气溶胶产品,进行网格化形成0.1°×0.1°网格数据.利用OMI数据,计算吸收性气溶胶指数,形成0.25°×0.25°网格数据.基于以上卫星资料,同时结合地面污染物浓度资料构建了多源的气溶胶观测数据资料库.(3)利用前向轨迹模式建立了气溶胶轨迹预报系统,进行未来24小时气溶胶轨迹预报.
  • 摘要: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实测中国亚热带地区水稻、小麦、豆类、油菜、玉米和棉花中CO、CO2、NOx、CxHy和PM2.5的排放因子,并基于统计年鉴计算出的研究区域农作物秸秆产量和露天燃烧量,对亚热带地区8个省分2005-2014年间秸秆露天燃烧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估算,从而得到该地区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表明,农作物秸秆燃烧时CO、CO2、NOx、CxHy和PM2.5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59.55g·kg-1、1234.96g·kg-1、1.88g·kg-1、31.27g·kg-1和7.62g·kg-1.其中,各污染物平均排放因子最高的农作物依次是棉花(172.40g·kg-1)、豆类(1348.77g·kg-1)、油菜(4.08g·kg-1)、水稻(66.78g·kg-1)和豆类(10.15g·kg-1).2005-2014年,我国亚热带地区农作物秸秆产量和露天燃烧总量分别为1221.281Mt和261.729Mt;CO、CO2、Nox、CxHy和PM2.5的排放量分别为40890.56kt、324104.01kt、370.79kt、1429.36kt和1835.94kt.其中,水稻秸秆燃烧所排放Nox占研究区域总排放量的60%左右,对其余污染物的贡献率均在75%以上;小麦和棉花对各类污染物的贡献程度均不足5%.
  • 摘要:文中采用移动式在线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四川省成都市、绵阳市和广安市PM2.5进行监测,获得PM2.5数浓度、组分特征、粒径分布特征以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三个城市质谱特征相似,K+、EC、OC、硫酸盐、硝酸盐颗粒信号明显.②三个城市粒子老化程度为:成都市>广安市>绵阳市.③OC、EC、K-rich颗粒为三个城市PM2.5中主要颗粒类型,三种颗粒占比之和分别为75%(成都市)、57%(绵阳市)、60%(广安市).④成都市PM2.5浓度升高主要由OCEC和K-rich颗粒增加所致,绵阳市PM2.5质量浓度则受OC和OCEC颗粒影响较大,广安市PM2.5浓度高值主要受EC颗粒影响.
  • 摘要:产品服务系统(PSS)的商业模式由于“分享经济”或“协同消费”的普及现在更广泛地用于企业对消费者商品交易过程中.虽然部分学者称PSS提供可持续的消费替代品,但缺少关于PSS商业实践和影响其环境绩效因素的研究.本文研究PSS在国内“互联网+”的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商业行为.目的是了解共享经济背景下的商业行为,并确定促进或抑制PSS企业实现环境可持续性的因素.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国内共享单车行业的代表企业“OfO小黄车”进行分析,识别出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产品服务系统的环境可持续关键影响因素:共享主体实施PSS(复制、运营与创新)过程、消费主体消费需求与环保意识、环保机制与技术,并由此构建“共享经济”模式下PSS环境可持续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本研究丰富和发展“互联网+环保”的理论和实践,为“共享经济”模式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 摘要:利用2014年5月31日—2016年5月31日宜宾市的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PM2.5浓度与前一日污染物浓度、当日不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并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适合该地区不同季节PM2.5浓度的统计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宜宾市各季节PM2.5浓度与前一日六项污染物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当日降雨、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巨前者除了CO和O3-8外相关性明显高于后者.统计预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大小及变化规律吻合得较好,可以准确反映PM2.5浓度的变化规律.根据该模型预测的PM2.5浓度的准确率总体较高,为71.5%.其中夏季预测的PM2.5浓度的准确率最高,达到86.7%,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分别为72.8%、67.0%,冬季最低,仅59.0%.根据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和模型引入的预报因子来看,影响宜宾地区PM2.5浓度的主要因子是前一日的PM2.5浓度、当日的平均风速和降雨.
  • 摘要:采用控制冷凝法对燃煤烟气中的SO3进行捕集,研制SO3采样系统,并搭建校验装置,分析该测试技术的影响因素,分别从清洗液中SO42-浓度分析方法的准确性、不同尺寸的冷凝管、采样枪伴热温度、采样流量对测试准确性的影响以及高浓度SO2对测试的干扰进行一系列的验证试验.
  • 摘要:本文以青鳐鱼作为实验生物,建立鱼类活动所产生的电位与频率的对应关系,进而将鱼类活动电位细分为呼吸电位和游泳电位等.通过监测农药中常见的硫磷化物进入水体后鱼类活动电位的功率频谱密度变化,分析各类活动功率在鱼类运动总功率中所占比值的变化并作为毒物投入后鱼类运动行为的变化判断标准,检测监测系统的灵敏性和污染判定依据的准确性.
  • 摘要:本文对2013-2016年已接入我省地表水监控平台的3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预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预警断面、预警指标、变化趋势和预警原因,从而提出应加大长期预警与超标断面的整治力度。九龙江流域北溪要督促龙岩新罗区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控源工作,特别是漳平顶坊断面上游畜禽养殖废水的排放;长泰县要做好境内流域的控源工作;西溪应当重点控制平和境内农业面源污染和上游工业园排放;控制南靖县生活源和工业源排放。闽江流域应尽快排查水口下游溶解氧超标原因,以及控制安砂水库、泰宁金湖库区内总氮、溶解氧超标等问题。汀江流域要协调解决梅花滩水电站最少下泄流量等问题。熬江流域要控制石板材废水排放。强化湖库饮用水地的防护工作。对莆田东圳、三明东牙溪、福清东张等预警多发湖库要加大力度开展巡查,莆田东圳水库要做好周边生活源与农业面源排放控制,三明东牙溪要控制周边竹林施肥面源污染,福清东张要控制好周边农村生活的排入。只有措施到位,才能避免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一步增加。
  • 摘要:为了构建全天候、多层次的移动智能数据源感知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实现水质监测移动互联和高效分析预警,本项目提出了一个基于《真空检测管—电子比色法》的水质移动快速监测网络.该系统结构由下端现场移动监测平台和上端远程软件管理平台两部分组成.基于国产化平台设计,具备信息无线网络传输、卫星定位、数据打印、摄像监控等多种功能,可以对各个位置的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控、移动监控和区域监控,也可以进行跨区域的集中监控、数据分析、智能调度和智能预警,为中国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
  • 摘要:随着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如何实现重金属富集植物修复产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及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现有重金属污染修复植物安全处置技术,包括焚烧法、高温分解法、堆肥法、灰化法、压缩填埋法等传统处置方法,以及液相苹取法、植物冶金、水热液化技术等综合资源化利用处置技术,分析了各种处置技术的优缺点。传统的重金属富集植物处置技术大多借鉴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技术,主要为了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目的,但近年来众多研究者所开展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焚烧法等被认为是众多处置技术中最具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可行技术之一。因此,可结合资源化利用继续推进传统安全处置技术的改进。同时,应将研究重点转移至资源化利用上,既使重金属富集植物得到妥善处理,又可以获取更高的附加值,实现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 摘要:分析近十年济南市主要湖泊表层沉积物中Cr、Hg、As、Ph、Cd和Cu等六种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使用地累积指数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湖泊表层沉积物风险现状,为济南市湖泊的污染现状分析及水环境管理提供可靠依据.结果表明,重金属浓度分布在时间变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所有重金属在三个湖泊中均出现过超出背景值的年份,历年平均值中仅Hg和Cd均超出背景值,但均未超过可能效应浓度(PEC),部分超出临界效应浓度(TEC),表明不利的生物效应偶尔发生,不会发生有害的生物效应.地累积表明多数重金属完全无污染,Hg处于中度到重度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锦绣川水库和大明湖均处于极强的生态风险,卧虎山处于强生态风险,Hg对生态风险有极强的贡献,对三条河的平均贡献率高达84%.各重金属对生态风险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Hg,Cd,As,Cu,Pb,Cr.
  • 摘要:在小浪底水库库区主河道设置了6个采样断面,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品,然后采用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样品中汞、砷、铅、镉、铬、铜、锌、锰、镍等元素的含量,并应用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水中由基因毒物质As和Cr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个人年健康风险平均值表现为Cr,As,风险值均为10—5a-l,As和Cr的年均风险值高出英国皇家协会、瑞典环境保护局及荷兰建设和环境部推荐水平(1x10-6a-l)的近20和60倍,Cr的年均风险值略高于ICRP的推荐值(5×10—5a-1).躯体毒物质Ph、Hg、Cu、Zn、Mn和Ni导致的平均个人年健康风险除采样断面2表现为Cu,Ni,Pb,Mn,Zn,Hg外,其他均表现为Cu,Ni,Pb,Zn,Mn,Hg,风险值为10-10~10-12a-1.各采样断面基因毒物质引起的个人年健康风险远高于躯体毒物质.
  • 摘要:本文以茂名市养殖场水质为检测对象,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同时测定锌、镉、铅、铜4种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地理环境及受周围环境人为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水中重金属含量随季节的变化量不同,D区和A区鱼塘水中的水质季节性变化较大;养殖水总体合格率为57.1%,春季为34.3%,夏季为78.6%,其中,夏季主要表现为锌金属超标,且集中在富含锌矿的C区和D区.此外,D区和C区之间4种重金属含量相差最大;E区鱼塘的综合水质较其他区域好.为改善该区域的水质应合理使用药物,注意养殖用水的清洁、更换和补给,定期监测水质质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改善和管理养殖用水.
  • 摘要:对济南市小清河流域11条支流的8种重金属元素(As,Cd,Cr,Cu,Ni,Pb,Zn,Hg)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清河流域支流中重金属含量整体较低,Cd和Ni两种重金属浓度均低于检出限,检出的6种重金属元素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Zn,Cu,Cr,Pb,As,Hg.除柳行河下游水体的Zn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V类标准外,其余点位的重金属浓度均符合水质目标.对小清河流域支流中检出的重金属进行内梅罗污染指数综合评价,检出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Zn,Pb,Cr,As,Cu,Hg.结果表明小清河流域11条支流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仍需加强对Zn、Pb的排放控制.
  • 摘要:我国南方稻田土壤镉污染现状严重,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为了从源头控制土壤中镉的污染,净化灌溉水中镉,研究通过构造模拟的三级表面流人工湿地,分析在静态环境以及动态环境下几种水生植物(香蒲、美人蕉、狐尾藻、轮叶黑藻)对模拟灌溉水体中镉的去除规律,以及水力停留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香蒲、美人蕉、狐尾藻、轮叶黑藻等四种水生植物对镉的静态去除率较高,在8h时接近最大去除效率,经处理后的水体中p(Cd2+)均降到2.5pg/L以下.②动态试验中,各模拟人工湿地试验水体中p(Cd2+)均显著降低到3Vg/L以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条件下,模拟人下湿地最终出水p(Cd2+)及去除率大小规律表现为:HRT12h,hRT24h,hRT36h.③沉积物对水体中重金属Cd的截留积累量高于植物,占总截留量的75.8%.试验选取的水生植物构造的模拟表面流人工湿地能够有效的降低模拟灌溉水中镉,研究结果可为南方稻田土壤镉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铁碳多元微电解自养反硝化体系白产碱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模拟进水水质中N03--N=40mg/L、pH=8.0时,多元微电解自养反硝化系统出水在40min内迅速升高至9.03,并最终在2h后升高至9.36.此时反硝化总氮去除效率为64.1%,出水亚硝氮浓度为7.6mg/L.以每2h调节pH至8.0时,m水总氮去除效率升高至87.8%.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未调节pH时,多元微电解自养反硝化体系中的自养反硝化细菌以,Sicieroxydans为主,相对比例为17.2%.pH调节后,自养反硝化细菌Thiobacillus为主要优势菌属,占比从之前的5.1%升高到29.7%.细菌16S rRNA和nirs能基因定量PCR结果显示:nirs基因相对含量在pH调节前后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多元微电解自养反硝化体系中,pH升高会发生微生物菌群Thiobacillus向Sideroxydans的转变,抑制了反硝化酶活性从而造成了硝氮和亚硝氮积累,通过pH调节会使此现象消除并提高系统脱氮效率.
  • 摘要:阐述了技术评价的工作程序,以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评价为例阐述了单项技术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结合第三方检测资料,运用专家意见综合法确定技术的最终分值,通过评价等级确定该技术为优秀技术.
  •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共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将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林业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阐述城市林业功能与作用,论证发展城市林业对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指出重山宜林地造林及劣质林分改造,是林业建设的一个重点,在林种选择上。厦门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及厦门市液污生物技术通过选种,选择了造林快附加经济值高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任豆树,进行低海拔高度培养的研究,现已小片开发树种长势良好。引种的成功标志着依靠科技创新,可把原先裸露的山体进一步绿化,使厦门森林绿化覆盖率从41.9%提至50%以上,达到国际城市绿化标准。
  • 摘要:水滑石作为一种无机多功能材料,由于其结构和功能的可设计性,被广泛研究并应用在水处理领域.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综述了LDHs的基本性质、常用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通过分析制约LDHs在水处理领域大规模使用的因素,指出LDHs在水处理领域主要是作为吸附剂和催化剂来使用的,利用了其层间阴离子可交换的特性以及层板金属元素特殊性能。目前LDHs在造纸、印染、电镀、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其环境效益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LDHs及其衍生物/复合物在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好的成果,显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相对于已经广泛使用的环保修复材料来说,其使用成本相对比较高,因此需要通过相关制备工艺、再生工艺的研究来降低LDHs的使用成本,提高LDHs的效能。总而言之,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扩宽LDHs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复杂、多样的环境治理需求。
  • 摘要:选用木质、果壳、椰壳和煤质4种不同材质的活性炭,经过HN03酸化和NaOH碱化,选出对苯酚吸附效果最好的活性炭,并进行比表面积测定、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碱化木质炭比表面积大、孔隙发达,吸附效果最好.对苯酚的等温吸附模型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
  • 摘要:为了解决目前碱性锌镍合金电镀废水不能达标排放的问题,研制了碱性锌镍合金电镀废水处理的新方法.在pH=8~13的条件下,用双氧水破坏碱性锌镍合金电镀废水中的羟基羧酸类配位剂.调节废水pH=4.5~5.5,降低废水中脂肪族多胺类配位剂的配位能力.加焦亚硫酸钠还原废水中残留的双氧水,然后以含硫基的重金属捕捉剂沉淀锌和镍离子.当电镀废水中脂肪族多胺的浓度不大于锌镍合金镀液中脂肪族多胺的1%时,处理后锌和镍的质量浓度满足GB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表3的要求.
  • 摘要:针对呈坎村由于村落地理条件、村民生活习惯的限制、旅游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等带来的水环境问题,通过核算区域内7个环境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及水环境压力,准确地识别未来水环境压力的问题区域,并提出集中处理和局部收集处理相结合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对于呈坎村水环境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结果表明:(1)呈坎村COD水环境容量为59.5千克/天,其中潨川河新村环境承载区(2号)和水口建设区(7号)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分别为22.5千克/天和19.3千克/天;(2)预测2018年水环境容量利用率将达194%,整体压力较大.七个分区中,潨川河新村环境承载区(2号)、潨川河村东环境承压区(3号)、宝纶路环境承压区(4号)、后街水圳环境承压区(5号)和前街水圳环境承压区(6号)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情况;其中宝纶路环境承压区(4号)和前街水圳环境承压区(6号)相对严重,分别超载15.6千克/天和10.4千克/天;核算结果表明,旱季水环境压力将显著增加;(3)建议采用集中处理和局部收集处理相结合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改善废水水质使处理后排放水体达到一级B标准,确保呈坎村水环境功能正常.
  •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遇到的困难,分析了日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经验,指出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排放有其自身特点,处理也有其特殊性。生活污水的排放处于不连续状态,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水量变化很大;我国农村地区居住分散,面广量大,管网不健全,无法采取大规模集中处理方式;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实力较为薄弱,技术管理力量薄弱,无法采用运行费用高,运行管理要求复杂的技术工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存在具体法律法规缺失,污水处理率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低等问题。提出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制定针对农村污水治理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导致各主体在农村污水处理上责任边际模糊、责任意识不强,甚至责任主体缺乏等问题。为加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应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村特点的管理办法或法规,明确各主体的责任范围,以法律的强制力和执行力强力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长效运行。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对于已经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地区,又存在有钱建设、无钱运营的尴尬局面。对于建设费用,建议强化政府投资主体的地位,将建设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公共资金的投人,同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模式参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对于管理费用,建议秉持个人承担的原则,在自来水费中增加排污费这一项,并保证专款专用,将其直接用于农村污水处理项目的运行和管理。
  • 摘要:在人工湿地的处理系统中,植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选择人工湿地植物时,应考虑因地适种,选择抗逆性强、净化能力强、经济价值和观赏性能较高的物种.本文主要叙述了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原则,从植物配置、生长环境和植物收割等方面综述了人工湿地现状,同时提及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未来人工湿地植物选择的发展方向,对人工湿地植物的高价值利用进行了分析,为人工湿地植物选择提供了发展方向,对人工湿地的运行和污染治理都有积极意义.
  • 摘要:本文以喀斯特高原型深水湖泊红枫湖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取样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方法,研究红枫湖4条主要支流入湖口缓冲带的植物种类与组成、4条支流入湖口缓冲带的植物多样性、水流经缓冲带前后的水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四个人湖口缓冲带植物共16科29属34种,其中优势种为矮莎草(Cyperus pygmaeus Rottb)、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及早熟禾(Poa annua L.)等;综合分析4个缓冲带生物多样性,得出物种丰富度排序为麻线河入湖口缓冲带>麦翁河入湖口缓冲带>后六河入湖口缓冲带>羊吕河入湖口缓冲带;调查区域水质大多能达到国家二类水标准;缓冲带对于水中污染物质COD、NH3-N、总氮、总磷均有一定的削减作用,且生物多样性指数与污染物削减率呈正相关.综上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质特征与水征生境下,植物的群落组成与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差异性,可据此提出如何构建优质湿地生态系统,从小区域着手红枫湖水系的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
  • 摘要:利用吸附试验对海绵铁吸附氨氮特性,以及利用白行设计的BAF反应器进行现场中试试验,考察其对氨氮和总氮的吸附降解性能.试验表明:海绵铁对氨氮的吸附特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和去除率均升高;海绵铁的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最为明显,随着投加量的增加吸附量和去除率均升高;海绵铁填料在碱性条件下(pH值>8)对氨氮吸附去除效果最好.BAF反应器中海绵铁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高达95%和86%,且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和Ⅳ以上.
  • 摘要:基于湟水河流域“十二五”期间西钢桥断面水质恶化情况进行分析,应用WASP7.3对该流域西川河段白然状况及人类活动与水质恶化情况的关系开展环境实测与模拟率定,以NH3-N和COD为水质指标通过河网概化、参数调算、率定校验来模拟分析该河段水质恶化特征.选取概化6条河段进行实测值与模拟值率定及校验,校验结果为NH3-N和COD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9.43%、10.5%.在模型模拟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水质恶化影响因素及污染控制需求,并提出水环境治理对策及任务.
  • 摘要:在汉丰湖设立原位围隔,研究鲢鳙鲇不同混养密度对浮游植物和水质的影响.实验中鲢、鳙和鲇的密度水平梯度按0g/m3、22g/m3、33g/m3、44g/m3、55g/m3、66g/m3进行设置.结果表明:鲢鳙鲇混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改变了围隔水体中游游植物群落结构,使藻类优势种群小型化,其中密度为55g/m3的实验围隔抑藻效果最好;有鱼实验围隔与对照围隔相比,在pH、DO、TN和Chla.等水环境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TP上具有显著差异性.鱼类密度44g/1113时对DO的去除效果最好、55g/m3时对TN去除效果最好、66g/m3时对TP去除效果最好、33g/m3时Chla去除效果最好,表明不同水质参数浓度控制的最合适放养密度是不同的.
  • 摘要:藻类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其资源化开发备受全球广大研究人员关注.本文就近年我国对藻类在生物质能源,环保,饲料,肥料以及食品医药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藻类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可将其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医疗卫生、环保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藻类综合利用也备到关注,如利用污水培养富油藻类,同时实现污水的净化和富油藻类的富集,可以作为食品医药,处理污水,制备氢能,制取生物柴油等。但是目前藻类资源化仍有许多技术问题待解决,如资源化利用率低,制备成本高,前期启动时间长,产物产量低等,被研发的藻类也仅占总数的一小部分,还有众多藻类需要探索。相信随着不懈的努力和日益深入的研究,这些问题都会一一解决,使藻类资源化产物能更好的为人类生活生产所服务。
  • 摘要:2016年7月-8月,设置25个采样点对松花江流域着生藻类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共鉴定出着生藻类7门96属218种(属)22变种,松花江流域的着生藻类主要由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组成,藻类群落分布不存在明显地域性差异.分析香农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发现,松花江流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较为稳定,但多数点位处于中度污染水平.最后,使用聚类分析法将松花江流域划分为三个分区.
  • 摘要:在沉积物水分快速下降过程中,连续测定典型湿地植物菖蒲生长发育状况及根际氧浓度.结果表明,短期内沉积物水分含量下降(沉积物含水率白53.86%下降至42.6%)有利于菖蒲生长,根际氧环境无显著变化;随着沉积物水分快速下降(沉积物含水率自42.6%下降至18.02%),菖蒲生长逐渐受到抑制,但能通过降低叶片含水率、叶面积(叶片卷曲避光)减少水分蒸腾方式进行自我保护,菖蒲根则通过形成泌氧屏障以保持水分,此时菖蒲根际氧浓度也显著降低;随着水分下降进一步加剧(沉积物含水率白18.02%下降至4.5%),拥有较大生物量的菖蒲难以维持其基本生命活动,叶片含水率及根含水率显著下降,此时菖蒲也逐步以自小叶片至大叶片的顺序枯萎衰亡,菖蒲根也无氧扩散现象.
  • 摘要:根据2007-2016年淀山湖每月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等水质资料和青浦区气象局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特征值比较法分析了淀山湖水质变化特征及温度、降水、日照等对水质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受气象条件影响,高锰酸盐指数等四项指标浓度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近10年淀山湖高锰酸盐指数等四项指标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气象条件影响淀山湖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浓度变化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氨氮与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总氮与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降水量多的月份(≥180mm)对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等浓度有稀释作用.
  • 摘要:水质指数(Water Quality Index,WQI)由于其计算简便,结果直观,在国内外水质评价中广泛应用.本研究结合国际常用的NFSWQI方法,提出-种基于最大最小白相关因子分析(min/maxautocorrelation factor analysis,MAFA)的WQI构建方法,可以更好的描述研究区域水质特性,识别驱动整体水质变化的关键指标.应用此方法对汉江中下游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整体水质处于“一般”至“好”的范围.整体而言,水质与流量呈正相关,较大的流量可稀释污染物从而提升水质;但对于农业用地集中的区域,由于雨季地表径流和农业回灌的影响,随着流量增大水质反而呈恶化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水质评价相关研究及汉江中下游水质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 摘要: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是评价水质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高光谱技术已成为监测水体氮磷含量的重要手段,但监测对象多为开阔水面水体,对于植被覆盖水体的监测较少.植物对环境因素的响应,会在其反射光谱信息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因此植物反射光谱信息可以用来监测环境变化.本研究以北京汉石桥湿地内的微处理湿地为研究区,通过测定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叶片反射光谱、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选取敏感光谱数据构建逐步多元回归(SMLR)、BP神经网络(BPNN)以及支持向量机(SVM)3种模型估测湿地水体TN、TP含量,并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误差(RE)进行检验,以期筛选出该区域适用性最好的水体TN、TP含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SVM模型可实现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水体TN含量的估测,其模型的R2、RMSR和RE分别为0.9474、0.6028和0.4071;BPNN模型可以较理想的进行水体TP含量的估测,其模型的R2、RMSE和RE分别为0.9133,0.3900和0.3663;BPNN模型和SVM模型更有利于基于植物光谱信息估测水体TN、TP含量.这说明利用植物叶片光谱数据估测水体TN、TP含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不仅为通过高光谱遥感技术大面积、快速、稳定监测湿地水体健康状况提供了方法依据,也为及时采取湿地恢复、保护措施提供了保障.
  • 摘要:大伙房水库为辽宁最大的水库,本文于2012-2013年间,对大伙房水库的浮游动、植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82个种属,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是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小环藻Cyclotella sp.、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acuta,浮游植物的密度变化在5.89×106ind/L-12.21×106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9.02×106ind/L,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变化在2.59mg/L-5.79mg/L之间,平均生物量为4.53mg/L;浮游动物鉴定出有45种,其中原生动物14种、轮虫19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4种,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在132.5ind/L-494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258.6ind/L,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变化在0.42mg/L-4.75mg/L之间,平均生物量为2.4lmg/L.大伙房水库浮游植物所能提供的鱼产力为217.44kg/ha,浮游动物所能够提供的鱼产力为96.40kg/ha.浮游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在2.289-4.072之间,由浮游生物评价大伙房水库水体营养类型为中富营养型水体,在保证库区水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增加鱼苗放养密度。
  • 摘要:暴雨雨水管理模型(SWMM)是美国环保署开发的一个动态的降雨径流模型,可以用于城市单个事件或者长期连续的水量和水质模拟.本文通过SWMM模型的建立,对某区域的内涝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并研究了生物滞留池接受不同比例不透水面积对内涝的削减效果.研究表明,随着年重现期的增加,节点内涝情况加剧,通过低影响开发(LID)措施中的生物调蓄池的设置,可以使内涝缓解,随着年重现期的增加,内涝削减效率下降.通过SWMM模型的研究,表明生物滞留池接受不同比例不透水面对内涝削减的效率有较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提高生物滞留池的内涝削减效果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本文对P、Ti、Mn、Sr、Zr、V、Rh、Nh、Th、Hf、Y、Co、Ga、Hf、Y等13种微量元素在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探讨森林一农业近地表生态系统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机制.通过讨论土壤一植物系统微量元素分异特征如下:在岩石风化、蚀变等过程中微量元素能显著的活化.微量主要是受控于母岩中微量的分布,长期输出作用也是导致土壤空间分异作用方式之一.植物的选择性吸收与分解、土壤类型、地型地貌微环境、地上部分凋落物周转、季节性强降水、全球变化以及林火等对森林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生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导致这些微量元素产生空间分异.由于大量经济林(板栗林和山茱萸林)的果实产出,造成淋溶层土壤微量元素的输入与输出不均衡;中等程度土壤侵蚀及季节性强降水是造成风化后的次生土壤和表土层流失严重,表现为随机性和结构性双重特征,表土层中元素富集程度大于淋溶层;母质的影响强于表生地球化学作用.
  • 摘要:在环境风险评价中,动力学逸度模型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该模型多通过计算机使用数值法进行求解.但随着环境系统过程机理研究的深入,模型解析解的推导已逐步得到重视.通过构建一个较简单的,包括两个一阶线性常微分方程的水一沉积物两相系统中的动力学逸度模型,使用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先用消元法将方程组变为二阶线性非齐次方程,然后通过待定指数函数法和常数变易法解出其通解.
  • 摘要:本研究基于SWAT模型对陕西黑河水库进行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分析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污染负荷的贡献,探究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果,为水库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学支撑.模拟结果显示:非点源污染与降雨呈正相关关系,非点源污染年内的产出主要在集中在汛期(6-10月);流域内降雨分布是从南向北、从山区向平原区递减,总氮、总磷的空间分布与泥沙与降雨相似;有林地对泥沙产出贡献最大,耕地对氮、磷污染输出贡献最大,泥沙、氮磷的单位面积污染负荷耕地最大;设置两种不同情景模式,耕地减少,污染负荷显著减少,耕地转换为有林地,效果优于耕地转换为灌木林.退耕还林可有效减少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环境负荷.
  • 摘要:本研究于2015年10月强台风“彩虹”登陆粤西期间,采集台风强降雨过后高州水库含悬浮泥沙的原水,模拟泥沙白然静沉过程,分析泥沙沉降对水源水库水质与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沙沉降过程中水体水质变化明显,水体泥沙含量、浊度、溶解氧、pH、氮磷浓度、叶绿素a、综合营养指数TLI降低,透明度增大;叶绿素a浓度受到泥沙含量以及水体pH值、溶解氧、透明度、浊度、总磷含量和氮磷比变化的综合影响;台风强降雨输入水库的泥沙沉降作用降低了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使得综合营养指数TLI由中营养水平的41.6降低至贫营养水平的22.2,减缓了水源水库富营养化程度.
  • 摘要:利用微电解化学催化法对地表水进行原位修复,研究了不同铁碳生物耦合载体在不同停留时间(HRT)条件下的脱氮效能及脱氮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当HRT为4h时,硝酸盐氮去除率均可达到77%左右;与一般铁碳微电解和零价铁脱氮相比,反应更为迅速,且不需调节pH.
  • 摘要:以典型平原河网区吴江市为例,该地区紧临太湖,有良好的引水条件.通过建立太湖流域水量水质数学模型,研究了吴江市的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在原形调水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吴江城区河网的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并分析从太湖引水对吴江地区水环境的改善程度,为合理优化平原河网区引水方案和截污措施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摘要:北运河水体污染严重,主要污染为有机物,国家明确提出水防御治理工作为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因此本文选取北运河东关大桥进行COD降解系数计算,通过对典型断面水体自净评估,确定COD降解系数主要影响因素.对COD降解规律进行室内研究,模拟在不同断面、不同对动力条件、溶解氧水平、温度对COD降解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室内研究反映COD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模型,取典型断面东关大桥测得的COD降解系数为0.031d-1;②通过水体白净评价确定下垫面差异、动力条件、溶解氧水平、温度为影响COD降解系数的主要因素;③不同断面下COD降解系数不同,马坊桥降解系数为0.1261d-1、火沙路降解系数为0.1684d-1、杨洼闸降解系数为0.2101d-1;同一断面下,COD降解系数要高于静态条件下COD降解系数;温度越高COD降解能力就越高;溶解氧浓度升高,COD降解系数增大.通过COD降解试验研究,为北运河水质改善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参考.
  • 摘要: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其水环境质量的好坏,对调水水质安全有着重大影响.犟河作为十堰市五河之一,其生态环境基础和区位优势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在开展综合治理前,犟河水质一直劣于地表水V类标准.在犟河流域治理中,所用工艺主要有人工快渗(ConstructedRapid Infiltration,CRI)工艺、人工湿地技术、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等.在治理工程实施后,根据十堰市环境监测站数据,白2012年来连续三年的入库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重点超标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大幅下降,水质明显好转,治理成效显著,总体达到阶段性治理目标.通过分析犟河流域的工程实践及治理效果,对其他类似地区流域综合治理起到示范引领和借鉴作用.
  • 摘要:分析主要气候因子对闽东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影响关系及特征.应用典型相关方法(CCA)对近6年(2010-2015年)闽东9县市区监测的手足口病发病数与对应主要气候要素进行分析,找出与手足口病病例数场相关最大的气候要素场及其配置,各主要气候因子对手足口病病例数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第1对典型变量相关系数(0.729)大于单个气候因子与病例数的最大相关系数(0.494),也高于第2对典型变量相关系数(0.316),具有相关性最高解释能力.在第1气候典型变量中,气温类因子(包括平均、最低#最高气温)载荷值最大(0.945-0.970),对病例发生具有最大影响作用;其次载荷值较大为气压类因子(包括气压、水汽压)对病例发生也具有较大影响;其三日照时数、风速和降水量影响相对较小;相对湿度影响最小.气温和气压类因子是闽东手足口病发生的主要气候影响要素,闽东春夏秋季气候条件有利于手足口病多发,而冬季则不利.
  • 摘要:使用NexION2000ICPMS和Syngistix Nano软件模块,分析市售白酒样品中的纳米金(Au NPs)特性.SP-ICPMS分析方法可以直接测试样品中的纳米颗粒尺寸、颗粒物浓度和溶解离子浓度.本文所建立方法,白酒样品纳米颗粒标准品的加标回收率90-110%,0.2和0.5μg/L金元素溶液加标回收率90%-110%,相对标准偏差(RSDs)均小于10%.
  • 摘要:利用归一化、证据权和信息量三种方法构建山东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预警预报模型,并研发相应的软件系统;选用坡度、岩性、构造、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5种基础致灾因子,分别利用三种模型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并对三种模型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近三年发布的21起黄色预警分别用三种模型进行了运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并检验了本次归一化算法为最适合山东省情、可在日后应用于全省地质灾害精细化预警预报运行的预警预报法.
  • 摘要:透气液芯光波导(LCW)光度分析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基于膜分离和光纤传感的综合技术.其特点是可同时实现气液分离和光度测且灵敏度高.在大气和水质的在线监测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简介了该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将其应用分为气相和液相气体以及水中有机物的检测.比较,讨论和总结了各种实验条件和结果.研究表明降低LCW的壁厚和内径,以及选择与试样亲和的液芯可降低响应时间和提高灵敏度.目前报道的响应时间为0.78秒到2分钟.样品流动也是促进传质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发现对液相气体检测,传质随样品流速加快而先增加再降低.本文指出如何通过流动模式加速传质降低响应时间将成为今后研究重点.
  • 摘要:文章采用电极法对水质中的氨氮指标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利用统计质量保证和控制图技术评价分析测量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由于被监控水体氨氮浓度长期处于1-2mg/L之间,选择浓度为1.50mg/L的质控样进行测量不确定度检验。
  •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和“多规合一”的发展历程,评估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和“多规合一”的任务和要求变化.对比分析战略环评与“多规合一”主要任务、技术体系、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异,重点从空间管控、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环境准人和负面清单四个方面,分析战略环评参与“多规合一”的可行性.通过战略环评和“多规合一”的典型案例研究,提出战略环评参与“多规合一”的定位和主要内容、基本模式、管理机制等建议.
  • 摘要: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意义重大.本文针对在内蒙古农牧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特殊性,基于地理区域、环境本底、文化语言等因素的分析探讨,从完善制度、舆论引导、尊重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环境影响评价的建立离不开公众参与。只有通过公众参与的形式才能有效的将社会各界力量汇集起来,有助于保证公民参与权、决策权的实现,并可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在不断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同时,还应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宣传和舆论引导。促使企业、行业组织担当起应尽的环境责任,畅通环境影响评价农牧民参与渠道,保障公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利用权威媒体、新媒介及互联网+等多样化信息渠道,加之走访沟通,加强与农牧民的良性互动和沟通交流,扩大农牧民参与范围,加强舆论的正面、科学引导。并建立组织科学、反应迅速、高效务实的环境影响评价媒体沟通和舆情应对机制,指导地方政府加强舆情研判和处置.并要建立政府、部门、企业环境社会风险预防和化解机制。
  • 摘要:参考《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对公民的环境素养的要求,基于OECD-PISA评价体系,针对《“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设计了共20组环境素养问题的问卷.问卷具有环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和技能、理念与态度3个维度,又各分为理解、应用、解决问题3个层次.主要采取问卷与访谈的形式,辅以社交媒体,回收有效问卷1003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或求学、或工作在中国华北地区的青少年.根据受访者对于环境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程度,对基本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利用环境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进行了人群健康环境的评价,包括垃圾分类与垃圾焚烧、防护PM2.5、塑料标识、有毒有害废物的处置,并研究了教育程度的增长,人群在理解、应用和解决问题上表现出的变化.
  • 摘要:利益相关者参与流域水环境管理不仅能够满足管理的基本需求,还能将社会尺度纳入管理中,协调相关利益群体的矛盾,确保政策制定的有效性.本研究针对潮河流域外出村民、留守村民、环境管理人员和环保志愿者共283名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评估农业最佳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对于最佳管理措施持赞同态度,其中,环保管理人员的接受程度最高,其次是环保志愿者、留守村民,外出村民接受程度最低.工程性措施接受程度高于农田管理措施.影响利益相关者接受程度的因子中,人口因子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环境意识因子、政策因子,经济因子贡献率最低,累计贡献率为65%.因此,为提高利益相关者对最佳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政府应加大环境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环境意识,并增强政策的解读性和可实施性.
  • 摘要:据生态效率理论,在梳理现有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参照《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274-2009)、《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274-2015),建立了基于生态效率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TOPSIS模型对典型的资源型园区大路工业园区、棋盘井工业园区、上海庙工业园区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个园区生态效率的高低依次为:上海庙工业园区、棋盘井工业园区、大路工业园区.并根据各园区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促进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 摘要:利用2012年太湖调查数据,对太湖水质达标状况(除富营养化指标)、水质富营养化状况、水华发生状况和水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通过构建综合指数对太湖水质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太湖整体水质状况不理想,其中富营养化状况,水华发生状况是影响太湖水质安全的主要因素;各湖区中,湖东区水质相对较好,而竺山湖、西北区水质状况最差.
  • 摘要:根据坝式小水电站的生态环境影响特点,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指标评分体系,结合生态足迹法的思想来赋予各指标权重,构建了基于EF-AHP法的坝式小水电站综合评价模型,选取西北某坝式电站进行了案例分析,探讨了评价体系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减小了指标权重赋值的主观性,使不同指标之间的对比更具客观性,提高了不同电站之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 摘要: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理化性质、污染分布和赋存特征,以及风险评估是修复方案设计的关键.通过针对西北地区某历史遗留铬污染场地修复方案编制全过程分析,提出铬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的修复方案编制思路.指出铬渣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某铬渣历史遗留污染场地及周围区域的土壤和地下水质量,还导致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更严重的是直接危害附近居民的人体健康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安全,对后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存在较高的风险隐患。在铬渣污染场地施行六价铬修复工程,以阻止和控制大面积受污染土壤中的铬盐释放进入环境,避免周围土壤和地下水体进一步受到铬污染,使城市区域的一个重大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减轻对周边水体的污染损害,恢复修复区土壤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满足用地建设需求,确保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全面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同时,修复目标及工程方案的科学设计必须基于完整详细的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发基础。场地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识别场地环境污染的潜在可能,主要通过会谈、场地踏勘,对过去和现在场地使用情况、特别是污染活动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来识别和判断场地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如果调查阶段结果显示该场地可能受到污染,那么在下阶段场地环境评价中将在疑似污染的地块进行采样分析,以初步确定场地污染源及污染特性。一旦确定场地已经受到污染,则对调查阶段提出的潜在场地范围进行重新审查和修正。若场地存在地下水污染,则需要调查掌握场地区域的岩土和水文地质特性,地下水赋存形态,地下水的污染特性及扩散状况。下阶段开展更全面、详细的污染程度评估和污染范围界定,以及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和污染特性。针对部分难以确定的区域进行补充采样。本次调查工作基于大量的前期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已获取场地污染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场地铬污染情况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场地调查,确定厂区及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的铬污染范围和程度,初步探索污染源分布和环境迁移扩散途径,为后续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控制修复目标值制定和方案设计等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和判断依据。
  • 摘要:本文就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标准选用问题再进行一下讨论,从水功能区划分、水环境质量标准选用、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选用加以论述,有效防止了水环境评价中执行标准选用错误现象的发生。指出水功能区划是从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的角度,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在全面收集并深入分析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资料的基础上,以流域为单元,科学合理地在相应水域划定具有特定功能、满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要求并能够发挥最佳效益的区域。
  • 摘要:本文通过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回归估计,发现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环保投资对经济增长均呈现正向拉动作用,且东中西部之间呈现出较大差异:在全国范围内,环保投资每增加1%,CDP会相应增长0.0453%;东中西部环保投资每增加1%,GDP分别增长0.13%、0.100%、0.0072%.针对环保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及地区间差异,提出拓宽环保投资渠道、正视环保投资作用的地区间差异、因地制宜保障环保投资等建议.
  • 摘要:本文以2015年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监测结合地面调查方式,系统调查于桥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状况,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中关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要求,进行系统评价分析.旨在运用遥感方法,从宏观上了解于桥水库生态功能状况,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 摘要:近几年,中国突发水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供水水源地环境,影响供水水质安全,引起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凸显了水源地应急处置的必要性.本文以河流型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学模拟方法对河流型水源地取水口上游1.34km处某码头突发溢油事故状态下水质进行模拟,通过广泛收集材料,建立了码头溢油突发污染事件风险评估方法,从而为水厂取水、用水安全状况评估提供依据,也为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水质模拟预测提供技术支持,能够为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提供依据.
  • 摘要:环境气象条件是粮食产量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根据水稻的气候适应性原理,构建了福建晚稻生育期内的日照适宜度、温度适宜度和降水适宜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福建晚稻综合的气候适宜度模型及晚稻播种至某一预报时段的气候适宜指数,利用气候适宜指数与气象产量的关系,建立福建晚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研究环境气象条件对福建晚稻产量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福建晚稻气候适宜指数与气象产量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利用气候适宜指数建立的福建晚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趋势预报正确率、单产预报准确率均较高,能够客观、动态的反映环境气象条件对福建晚稻产量的影响.
  • 摘要:本文利用2011-2014年春、夏、秋三季对椒江口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结果,分析了椒江口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并对该海域的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椒江口海水中pH、DO、COD、石油类和重金属(Cu、Ph、Zn、Cd、Cr、Hg、As)等评价因子可满足相应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营养盐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已大大超出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海域水质处于富营养状态.沉积物质量良好,基本能满足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台州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椒江口海域环境质量逐步得到了改善.
  • 摘要:城镇综合承载力需要综合考虑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公共服务承载力等各种要素,选取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构建综合承载力评估指标集,重点分析全市及下辖各县(市、区)不同的综合承载力水平,为测算德州市可承载的区域适度市民化人口规模做铺垫.从资源、环境、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层面选取有代表性的14项关键指标,分别为人均供水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人均粮食产量、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人均烟粉尘排放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中学师生比、小学师生比、、人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人均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得出2015年,德州市城镇综合承载力可分为四大组别,分别为承载力低组别(德城区)、承载力较低组别(夏津县、齐河县、乐陵市、武城县、临邑县)、承载力较高组别(禹城市、平原县、宁津县)、承载力高组别(庆云县、陵城区).城镇综合承载力并非中心城区最高,受资源、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中心城区反而要低;其他县市在资源、环境要素上的承载力水平弥补了其在经济、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
  • 摘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实行永久保护,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高度,对生态环境保护出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时生态补偿机制定量分析难以完成,生态补偿标准制定较为困难等问题,力图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对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资产及价值的动态评估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资产应为自然资源自身价值和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以及文化社会价值的货币化综合集成,包括红线区内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有形资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无形资产).可采用遥感测算法对红线区有形资产价值量进行估算,采用直接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对红线区无形资产价值量进行评估.
  • 摘要:本文采用累加赋值法,分别从固定环境风险源和移动环境风险源两方面对沈阳市主要水源地现状风险源进行识别评估,得到结论如下:沈阳市目前属于较大环境风险等级的水源地有胜科水务一分厂水源地、浑南水务一水源地、竞赛水源地、浑南水务二水源地4个,这四个水源地共同特点是水源地保护区附近建有工厂企业或靠近化工园区,从而造成这4处水源地环境风险值明显偏高.李官水源地和黄家水源地属于中等环境风险等级,其余水源地属一般环境风险等级,水源地周边基本不存在水污染企业.
  • 摘要:鉴于中国尚无河网水域溢油应急能力评价方法的现实,本研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溢油应急与处置流程,利用列表对比法评价区域综合应急能力,解决利用单一加权求和数值表示区域综合应急能力的不足;利用应急响应时间,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各设备库有效覆盖范围的评价方法.利用所建立的评价方法,评价了中山辖区溢油应急能力和4个应急设备库的有效覆盖范围,评价结果很好地揭示了中山辖区溢油应急能力现状,为制定中山辖区水上溢油应急能力规划提供依据.
  • 摘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对2011年-2015年黄河兰州段的五个监测断面的主要水质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五个监测断面中扶河桥、新城桥、包兰桥、什川桥四个断面水质为Ⅲ类及以上,湟水桥断面水质为Ⅳ类或Ⅴ类;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中,包兰桥和什川桥断面的水质类别好于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的评级结果,湟水桥断面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大致接近;导致黄河兰州段水体污染的主要水质指标是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
  • 摘要:随着中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由环境污染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分类归纳了涉及马铃薯的污染物指标和限值,同中国相关国家、行业标准进行了全面比较,并围绕中国现行马铃薯质量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为提高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国民健康、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自身利益、充分发挥马铃薯在国家减贫进程的积极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准确评估公众健康暴露在高浓度PM2.5中的风险对PM2.5污染防控措施制定、减少人体健康损害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4;-;2016年的北京地区PM2.5监测数据和空间插值法获取北京市的PM2.5空间分布,并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模拟了北京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从PM2.5浓度空间分布和PM2.5污染人口暴露风险两个方面,评估了北京地区的PM2.5污染暴露风险.研究结果显示,PM2.5度空间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而人口暴露风险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现高度的空间一致性,即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其PM2.5污染人口暴露风险也相对较高.由于PM2.5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北京市PM2.5污染对总体人群的实际影响和健康危害与其平均浓度水平并不相同.因此考虑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的暴露风险评估比只考虑PM2.5污染物浓度的暴露风险评估更准确.
  • 摘要:本文根据深圳市实际情况,以时间段为节点,从灾害风险、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5个方面建立与之对应的25项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指数及综合评估模型,开展深圳市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深圳市2010-2015年期间城市脆弱性综合指数呈阶段性波动,但城市整体处于脆弱阶段.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影响深圳市城市脆弱性的主要因子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万元GDP综合能耗、恩格尔系数四项指标.通过社会经济因子耦合性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情况难以反映城市脆弱性高低,但发展进程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脆弱性的主要问题之一.
  • 摘要:以武汉市“黄埔人家·长江明珠”经济适用房场地的土壤污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风险评估为政策分析工具,对污染场地在二次利用过程中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风险问题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该场地内土壤锑污染范围大,应作为主要风险评价因子,锑污染土壤对人体健康生态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要引起高度重视.对污染场地的土壤进行风险评价可以有效预防污染场地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促进城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类似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 摘要:为评估焦粉的环境风险,采集了山西某煤化工企业的焦粉,采用GC-MS/SIM法分析了焦粉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焦粉中含量最高的多环芳烃是荧蒽、芘、苯并[b]荧蒽、苯并[a]芘.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面焦粉环境风险值高达1.464,高于可接受的环境风险值,因此要加强对焦粉的环境管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