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396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56篇、会议论文409篇、专利文献34516篇;相关期刊736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222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甘肃省2009年学术年会等;植被恢复的相关文献由925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国彬、孙海龙、李绍才等。

植被恢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56 占比:7.56%

会议论文>

论文:409 占比:1.08%

专利文献>

论文:34516 占比:91.36%

总计:37781篇

植被恢复—发文趋势图

植被恢复

-研究学者

  • 刘国彬
  • 孙海龙
  • 李绍才
  • 焦菊英
  • 方晰
  • 赵廷宁
  • 李春林
  • 杨宁
  • 赵方莹
  • 安韶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熳; 张丽敏; 武亚楠; 严令斌; 袁冬梅; 喻理飞
    • 摘要: 土壤碳是重要碳库,其对碳的吸收与排放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为探究植物群落凋落物与土壤碳之间的关系,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亚热带湿润区—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草本(Herb)、灌木(Shrub)、乔林(Arbor)和顶极(Climax)4个植被恢复阶段的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分组法将土样分为粒径>250μm的粗颗粒有机碳(CPOC)、粒径在53~250μm的细颗粒有机碳(FPOC)以及粒径<53μm的矿物有机碳(MOC)3个组分。研究表明:(1)随着植被群落向顶极的恢复,凋落物量、凋落物碳含量、凋落物碳投入以及土壤有机碳(SOC)都呈增加趋势;顶极群落阶段(Ccs)的土壤总有机碳(TOC)比Hcs、Scs、Acs的TOC分别多232.14%、44.15%、10.45%;凋落物量对凋落物碳投入的影响贡献更大;(2)颗粒有机碳与总有机碳比值(POC/TOC)的均值约为84%,约是MOC/TOC均值的5倍,表明研究区内SOC易矿化,可被利用的有机碳含量较高,而稳定性有机碳含量较低;凋落物碳含量与MOC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凋落物碳含量与土壤稳定性有机碳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 刘鲁光; 朱兆棋; 陈曦; 刘守江
    • 摘要: 为探明喜德县中坝村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初期群落优势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法、X^(2)检验、Spearman秩相关、Pearson相关对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初期群落的优势物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初期群落优势物种生态位宽度分异明显,帽斗栎、风箱树、乌鸦果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其中帽斗栎在植被恢复初期的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地位。(2)群落优势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及种间关联普遍较低,存在生态位分化现象。(3)群落整体呈不显著的正联结,有正向演替的趋势。X^(2)检验、Spearman秩相关、Pearson相关3种检验方式的正负联结比存在差异,分别为1.02、0.79、0.74,群落还处于演替的初期阶段,结构和功能还不完善。(4)不同种间联结检验方法的结果均表明种间联结的显著性较低,植被恢复初期物种间关系较分散。研究可为喜德县火烧迹地的生态修复及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 李萌; 谭许脉; 肖纳; 徐浩成; 莫雪青; 张文; 尤业明; 黄雪蔓
    • 摘要: 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严重,植被覆盖率低,土壤贫瘠。植被恢复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治理措施,在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广西马山县经过8年植被恢复的4种样地类型(降香黄檀纯林;顶果木纯林;降香黄檀/顶果木混交林;相邻的天然灌草丛作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引进固氮树种(降香黄檀和顶果木)及其种植模式对石漠化山区土壤磷素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降香黄檀/顶果木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SOM)、硝态氮(NO;-N)、有效磷(AP)、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降香黄檀/顶果木混交林、顶果木纯林和降香黄檀纯林的全磷(TP)相比于对照组更易转化为AP,其中以降香黄檀/顶果木混交林的效果最佳。(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NH;-N、NO;-N和MBN与AP分别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MBN与MBP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3)引种降香黄檀和顶果木后,各林分的土壤无机磷组分均发生变化,其中降香黄檀/顶果木混交林和顶果木纯林的各种无机磷含量显著增加(P<0.05)。(4)最后,冗余分析表明MBP、SOM和MBN可能是影响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化的最主要因素(P<0.05)。研究表明降香黄檀和顶果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石漠化山区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其中以二者混交种植模式的效果最显著,以期为珍贵固氮树种在石漠化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 胥喜林; 孔令伟; 丁丰亮; 陈昶桦; 景晓瑞
    • 摘要: [目的]利用微润灌溉和滴灌技术对干旱区铁路路域范围内植被进行养护,筛选出适宜于该区的灌溉方式,以达到节约用水、植被恢复良好的目的。[方法]对不同灌溉技术下的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变和植被恢复效果进行相关研究。[结果]2种灌溉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均呈现出坡下>坡中>坡上的变化规律,且微润区之间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不大,整体上在同一坡位下微润区>滴灌区。同一灌溉区下的植株高度随着边坡位置的升高呈现出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即植株高度与坡面位置成反比例关系。同一坡位不同灌溉模式下植株高度均表现为微润区>滴灌区。同一灌溉方式下的植被盖度均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其中滴灌区植被盖度在不同坡位之间的差异性显著,且在同一坡位下的植被盖度均表现为滴灌区<微润区。[结论]在相同耗水量的前提下,微润区的土壤质地和植被恢复效果更加优良,表明采用微润灌溉技术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节约增效的目的。因此,在干旱区路域植被进行养护时,建议优先选用微润灌溉技术进行养护。
    • 陈品章; 杨海浪; 胡波; 刘军; 龚壁卫
    • 摘要: 以引江济淮工程膨胀土边坡表层采用的水泥改性膨胀土换填土层为研究对象,为探究各因素和水平对狗牙根的发芽、生长状况和根系展布的影响规律,以4种添加剂(泥炭、保水剂、有机肥、土壤改良剂PAM)和压实度为5个因素,各取4个水平,开展了多指标多因素正交试验。采用发芽率、生长高度、覆盖度、根系入土深度和含根量5个指标对狗牙根生长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狗牙根生长因素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机肥、压实度、保水剂、泥炭、土壤改良剂(PAM)。有机肥和泥炭含量对狗牙根生长和土壤改良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土壤压实度越高,狗牙根生长越差;为确保狗牙根较好生长,压实度不宜过高,建议不超过86%。对于膨胀土边坡表层采用的水泥改性膨胀土换填土层,适合狗牙根生长的最优改良方案为:泥炭掺量取9%、保水剂掺量取0.05%、有机肥掺量取1.5%、土壤改良剂(PAM)掺量取0.05%,压实度控制为66%。研究结果对引江济淮工程膨胀土地区采用水泥改性膨胀土换填土层进行生态修复具有指导意义,分析和评价方法亦可为其他区域采用水泥改性膨胀土换填土层进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 罗明没; 毛姣艳; 师睿; 李玮; 胡斌; 冯德枫
    • 摘要: [目的]探究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颗粒态碳氮含量变化特征,为研究土壤碳氮动态对人工林恢复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金沙江元谋干热河谷天然灌草丛(对照样地,CK)和不同林龄阶段的新银合欢林地(新银合欢幼龄林(SL)、中龄林(ML)和成龄林(LL))为研究对象,研究天然灌草丛和不同阶段新银合欢林地土壤颗粒态碳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与天然灌草丛相比,新银合欢林分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颗粒态有机碳(POC)、颗粒态有机氮(PON)、POC/SOC、POC/PON和颗粒态质量比例;SOC和TN含量在成龄林阶段最高,而POC、PON、POC/SOC、POC/PON均在中龄林阶段最高。[结论]新银合欢入侵干热河谷灌草丛会显著改变土壤碳氮动态及其稳定性,成龄林阶段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而中龄林阶段土壤稳定性最低。该研究为综合评价新银合欢人工林在提升干热河谷土壤生态功能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 周航彬; 刘国杰
    • 摘要: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已成为当前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金华市某废弃石料矿为例,针对受损山体的实际情况,对该矿山在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中的实践过程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地质灾害治理和植被恢复方案及工艺,旨在为开展本地区同类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提供一定的参考。
    • 吴凤; 李帅星; 孙秋月
    • 摘要: 基于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高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矿山开采与能源开发中均会破坏原有地表植被、生态环境等,从而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而本文将立足植被恢复及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现状,为上述工作更好地开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 方晰; 陈婵
    • 摘要: 氮(N)、磷(P)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主要养分元素,且N、P循环间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系统地研究土壤N、P积累转化及其耦合关系随植被恢复的变化,准确揭示土壤N、P有效性及其供应能力随植被恢复的演变规律和机制,对促进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制定科学有效的N、P管理措施,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植被恢复过程土壤N、P积累转化,土壤N、P耦合与平衡关系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述,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土壤N、P各形态含量及其组成比例随植被恢复而变化,但由于植物生长规律、养分利用策略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土壤(包括微生物)N、P积累转化随植被恢复变化的研究结果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土壤N、P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肥试验方面,有关随植被恢复土壤N、P积累转化过程中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演变规律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土壤N、P积累转化过程及其耦合关系受到植被因子(凋落物、根系及其分泌物)和土壤因子(理化性质、微生物)的影响。不同气候区、不同土壤类型森林生态系统P循环及其调控机制;随植被恢复和全球变化,土壤N、P限制格局是否发生改变,N、P耦合与平衡关系趋于加强或解耦;建立和完善有效预测N、P循环功能耦合的综合模型,特别是将N、P循环间的耦合关系与C循环功能联系起来的模型等不仅是当前森林土壤养分科学管理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未来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和管理的研究热点。
    • 刘鲁光; 朱兆棋; 陈曦; 刘守江
    • 摘要: 为探明震后滑坡体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种间关系的变化,基于2009-2018年对谢家店滑坡体植被恢复状况的持续监测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从群落整体的关联状况及群落各垂直层次内主要物种间的关联状况两方面对滑坡体植被恢复的草本群落、灌草群落、乔灌草群落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种间关联动态进行研究。方差比率的检验结果表明,除灌草群落阶段群落整体关联情况为不显著的负关联外,其他各阶段均为不显著的正联结,且随恢复时间的增加群落正关联程度整体呈上升的趋势。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草本层物种在灌草阶段,主要物种间正负联结种对之比小于1,其他各恢复阶段正负联结种对之比均大于1,正联结种对比例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负联结种对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灌木层主要物种间正负联结种对之比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趋于缓和,说明灌木还处于演替的不稳定阶段;乔木层物种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正联结种对比例呈上升趋势,负联结种对比例呈下降趋势。方差比率与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的结果均表明,群落多数物种间还未达到显著相关,各物种相对独立。总的来说,震后滑坡体的植被恢复状况较好,群落物种间正联结程度不断增强,群落结构不断完善,物种逐渐趋于稳定共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