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
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

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5-11

主办单位:中国草学会;中国畜牧业协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试验选取日龄、体重、性别、健康状况一致的西门塔尔牛16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在饲粮中分别用4个不同的苜蓿青千草梯度:Okg/d(Control,0)、2.5kg,d(Low,L)、5.0kg/d(Middle,M)、7.5 kg/d(High,H)代替等量的花生秧和棉籽壳,旨在研究其对肉牛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M、H组肉牛血清和肉中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极显著(P<0.01)、L组(P<0.05)显著下降,其中M、H组肉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极显著下降,并显著低于L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rn (2)用不同量苜蓿青干草替代等量花生秧和棉籽壳后显著提高了熟肉率和肌肉的嫩度,降低了失水率。和0组相比,M、H组其熟肉率分别得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提高,H组剪切力显著下降,M组肌肉的失水率显著低于0和L组,其它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各组之间pH和滴水损失率差异不显著。(3)使用苜蓿青干草显著降低了肌肉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了不饱和脂肪酸的沉积。其中中量、高量苜蓿青干草组肉牛肌肉中棕榈酸含量显著下降,硬脂酸含量极显著和显著降低,亚油酸含量显著提高;不同用量苜蓿均可使肉牛肌肉中亚麻酸含量得到极显著改善,肌肉多汁性和嫩度变大,提高了肌肉的食用品质。(4)饲粮中添加3个不同梯度苜蓿青干草,其牛肉中氨基酸总量依次比0组提高了1.07%、1.90%和1.69%,其中M、H组肌肉中氨基酸含量、M组肌肉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得到了显著改善。除个别氨基酸外,添加苜蓿组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不添加组有所增加,提高了肉的营养价值。添加不同量苜蓿青干草均程度不同地改善了肌肉中呈味氨基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显著改善了肉的风味。
  • 摘要:及时了解青贮饲草的发酵品质,如青贮饲草中氨态氮(NH3-N),乳酸(LA),乙酸(AA),丁酸(BA)含量,对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液氮冷冻制样技术,建立了适合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茬次和不同青贮方法即时测定青贮苜蓿鲜样中氨态氮,乳酸,乙酸,丁酸的近红外校正模型,以期对NIRs在测定紫花苜蓿青贮样品中这些物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所建氨态氮,乳酸,乙酸和丁酸模型的交叉检验决定系数(R2cv)为0.6024-0.9497,交叉检验标准误(RMSECV)为5.59×10-1-3.78g/kg鲜重。用检验集样品对模型进行外部检验,预测相关系数(r)为0.8826-0.9853,预测标准误为5.71×10-1.3.15g/kg鲜重。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样品处理方法和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实现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苜蓿青贮样品发酵品质的评定。
  • 摘要:我国是世界苜蓿生产大国,但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的发展一直滞后,仅零星种植,生产效益低。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农区对牧草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紫花苜蓿的发展潜力正在逐渐显现。根据南方农区的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设计紫花苜蓿与粮经作物复种的季节性种植模式,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冬闲田和经济林晚秋至春季落叶进行季节速生栽培,可提高生产效益。季节性栽培利用将是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的发展方向。
  • 摘要:在吉林省西部地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东北平原区粮食作物、牧草及经济作物轮作对土壤养分状况、主要粮食、牧草及经济作物生物产量的影响,并对各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豆科牧草对提高土壤有效养分水平有显著作用。大豆对土壤有效氮的影响较大,但对有效磷、有效钾的影响不如玉米,而马铃薯、烟草和向日葵等经济作物则对土壤养分的消耗较多,容易造成土壤养分单项缺失,不宜连作。此外,豆科牧草草木樨生物产量均优于其他供试作物。“粮食-牧草-经济作物”三元结构的草田轮作是提高东北平原区土壤肥力,获得良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 摘要:@@自90年代以来,中国苜蓿产业的发展己有20年。20年来我国首篇产业经历了一个从崛起到跌落到复苏的艰难过程。本文在全面调查了解我国苜蓿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20年发展历程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完善苜蓿产业发展提出分析和建议。
  • 摘要: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可推动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大幅提高,因此利用杂种优势育种是苜蓿育种的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苜蓿雄性不育的利用现状,分析了苜蓿杂种优势的遗传特性、优势形成机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讨论了苜蓿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景,可为苜蓿杂种优势利用的深入研究和高产优质苜蓿种质的创新提供参考。
  • 摘要:苜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构建作图群体是遗传图谱构建和解析重要农艺性状(QTL)遗传特性和基因连锁分析的前提。但栽培四倍体苜蓿遗传基础复杂性,苜蓿的作图群体和连锁图谱首先在二倍体苜蓿上得到应用并构建成功。随单剂量位点(SDAs)方法完善,其检测和估计分子标记的连锁距离,为同源多倍体作图提供了理论依据。近年来构建了四倍体苜蓿的群体和遗传图谱,为苜蓿重要农艺性状定位打下了基础。但目前苜蓿群体构建的水平与其他农作物比较还相对较低。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不同生长年限敖汉苜蓿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生长年限敖汉苜蓿体内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MDA)、电导率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生长年限敖汉苜蓿间生理调节方式存在着一定差异,其变化规律与生长年限间无明显的规律性;(2)研究的四项生理生化指标均能较好地反映敖汉苜蓿的生长状况;(3)相关分析表明苜蓿草产量与脯氨酸、过氧化氢酶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r>0.85),与丙二醛、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r>0.85)。
  • 摘要:2006—2008年,在河南省黄河滩区及沿岸地区,进行了苜蓿微量元素田间试验和动物饲养试验,研究硒、钴肥料土壤基施后通过在土壤-牧草-饲料-动物链(SPFAC)中的传导,对土壤肥力、牧草生长、饲草营养水平、动物饲料转化效率等的影响,进而探讨硒、钴在合理基施的情况下。通过SPFAC,达到既提高草畜生产水平、又能生产出营养全面且富硒钴的动物产品,实现土壤、牧草、饲料、动物等多级增效的目的。结果表明,1)苜蓿对硒具有很强的吸收率和很高的从无机硒到有机硒的转化率,硒钴配施能增强苜蓿对肥料中硒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提高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硒钴配量分别在765和762g/hm2情况下,对提高牧草营养价值有显著效果,干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得到显著提高,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成分变化不显著;而其他单施和配施肥料则提高了牧草的粗纤维含量,降低了粗脂肪含量,对其他成分影响不显著。3)硒肥能显著提高青干草中Cu、Fe、Mn、Zn4种元素的含量(P<0.05),钴与硒配施能显著增强牧草对微量元素的吸收。4)在动物日粮中添加5%的富硒和富硒钴苜蓿草粉,能显著地提高动物产品中硒的含量,其硒的含量与土壤中硒量以及牧草中硒的含量3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 摘要:本文以110个高产单株的半同胞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其第一茬、第二茬、第三茬、第四茬及全年产草量一般配合力,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产草量一般配合力较高的植株共22株,一般配合力中等的植株共48株,一般配合力较低的植株共40株。淘汰40株产量一般配合力较低的单株,收到了70株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的单株相互杂交的种子,完成了一次轮回选择。苜蓿第一茬、第二茬、第三茬、第四茬产草量广义遗传力分别为H2=34.95%、H2=50.42%、H2=29.52%、H2=1.9%;苜蓿全年产草量的广义遗传力为H2=25.58%。
  • 摘要:@@苜蓿是一种全球性栽培、适应性广泛、营养价值高、适口性优良的饲草料作物,有“牧草之王”之美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优质安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苜蓿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然而苜蓿是一种较需水作物,在一定土壤水分范围内,土壤水分与干草产量呈正相关。
  • 摘要:针对目前使用的化学农药存在毒性大、有残留、污染环境,损伤人体器官及“三致”作用等严重弊端,精心筛选并研制出了纯中草药复方杀虫剂“百虫速灭”,并对其杀虫效果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百虫速灭”具有胃毒性、呼吸毒性、接触毒性三大特点,且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任何一种途径都能杀死害虫,使害虫无法逃脱,可穿透甲壳类害虫硬而厚的外壳杀死它们。“百虫速灭”杀虫谱广,可在20秒杀死蚊科害虫,30分钟杀死步甲;蚊科、蜘蛛科、蝇科、菜青虫、蓟马类、蚜虫类是敏感害虫;对环境安全,对人体无刺激和过敏等,可在牧草地、果蔬地、草坪、城市园林绿化中广泛使用。
  • 摘要:为了考察持续降雨时间对干草营养成分的影响,以紫花苜蓿为试材,通过模拟不同的持续降雨时间,测定不同含水量苜蓿干草的粗蛋白(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粗灰分(Ash)、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K、Ca、Mg等营养成分,探讨雨淋时间对干草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持续降雨时间的增加,WSC、CP、Ash、K、Ca、Mg等家畜易于吸收的营养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NDF、ADF、ADL、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等家畜不易吸收的营养成分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含水量的降低,CP等对家畜有益的营养成分表现下降趋势,而NDF、ADF、ADL、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C呈上升趋势。
  • 摘要:苜蓿青贮技术成为当前苜蓿草研究的热点,苜蓿青贮评定指标体系及测定方法的完善和规范直接影响苜蓿青贮品质,因此适应苜蓿青贮评定的标准急需建立。目前苜蓿品质评定基本是参照青贮饲料的通用标准,由于苜蓿豆科牧草自身的特性和青贮方法的特殊性,传统的评定基准一如有机酸、铵态氮、pH等并不完全适应苜蓿青贮;同样随着青贮技术的发展,有关指标的测定新方法也不断出现。通过对不同的评定标准和测定方法的分析,V-Score和Kaiser法较适合苜蓿青贮,但评定指标较少,可以将pH值,氨态氮,乳酸等指标加进去,将评定范围再进一步细化;氨态氮可以用比色法测定。有机酸的测定采用离子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更准确。
  • 摘要:研究了添加不同比例的糖蜜(0%、5%、10%)对麸皮调节水分的苜蓿青贮品质和发酵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糖蜜明显提高了青贮饲料的品质,缩短了青贮时间。青贮饲料的pH值、氨态氮、氨态氮和总氮的比值均为试验Ⅰ组(0%)>试验Ⅱ组(5%)>试验Ⅲ组(10%);重量损失变化有波动,但7 d后试验Ⅲ组始终最低;随着时间的延长,3个组的pH值、可溶性糖分均呈下降趋势,氨态氮与总氮的比值、重量损失均呈上升趋势,粗蛋白(CP)则是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综合感官变化,试验Ⅲ组变化最快,青贮发酵时间最短,试验Ⅰ组青贮发酵时间最长,青贮品质较差。
  • 摘要:以紫花苜蓿为原料,通过添加蔗糖、乳酸菌制剂、甲酸和纤维素酶,来探讨不同添加剂对紫花苜蓿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直接青贮品质差。添加蔗糖对于紫花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没有明显的改善。添加乳酸菌对于紫花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有一定的改善,但效果没有添加蔗糖与乳酸菌接种剂混合处理的效果好。添加甲酸可以提高紫花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添加纤维素酶对于紫花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没有明显的改善;添加纤维素酶和乳酸菌对于紫花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有明显的改善。
  • 摘要:利用木瓜蛋白酶体外水解苜蓿草粉与豆粕混合物,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酶用量0.02%,水解时间为10小时,水解温度为65℃,得到了用木瓜蛋白酶水解部分苜蓿草粉替代豆粕蛋白质饲料的最佳酶解工艺。
  • 摘要:本文阐述太阳能牧草干燥的国内外现状及国内外牧草干燥的主要工艺及设备,重点剖析我国太阳能牧草干燥工艺技术,进而介绍了太阳能牧草干燥成套设备总体方案和主要结构。提出了太阳能牧草干燥将来研究的方向。
  •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现代苜蓿产业的发展历史,将产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辩证分析了7个主要因素对苜蓿市场变化的影响,对今后我国苜蓿市场发展趋势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奶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一体化养殖的发展和苜蓿收购价的提高,国产苜蓿数量会明显增加;由于美国优质苜蓿在中国奶牛饲养方面的影响力和市场开拓,国产苜蓿在外压之下,将会彻底改变以往只注重产量,而忘却质量的生产观念,国产苜蓿质量和销售价格会逐步提高,产业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匮乏,国产苜蓿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可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国外苜蓿凭借在质量和稳定供货数量方面的优势,将长期占据我国一定份额的苜蓿市场,中国终将成为世界苜蓿进口大国,中国苜蓿市场将会出现中外企业相互竞争、相互关联和相互融合的新局面。
  • 摘要: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国家推出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开始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rn 苜蓿作为我国一种种植历史悠久的作物,其发展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并已经发展形成产业化运作,在国内特别是西北以及中国北部形成多条产业带。其中以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形成了中国华北苜蓿产业带,有着其他几条产业带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将通过山东黄河三角洲农牧有限公司在该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及在产业带建设中的感受,全方位的介绍中国华北苜蓿产业带的建设思路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 摘要:利用叶面积仪对28种苜蓿的夏季和秋季叶片进行测量,分析叶片季节变化,了解叶片季节形态特征。旨在为今后苜蓿的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培育品种、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的夏季苜蓿叶片各指标都没有差异。秋季叶面积、叶片长、叶片宽和叶片周长都是引进品种>培育品种>地方品种,叶形指数则没有差异。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紫花苜蓿总皂甙含量的遗传变异规律。以耐湿热紫花苜蓿新品种“渝苜一号”为材料,测定了100个紫花苜蓿单株,从中选出5个高皂甙植株和5个低皂甙植株。通过各单株后代系的试验确定了这20个植株的总皂甙遗传力在0.118到0.745之间变化,后代系的变异系数在15.54%到28.81%之间变化,高低皂甙群体的遗传力分别为0.636和0.208,高皂甙群体的遗传力较高。rn 可见,通过常规育种方法要育成低皂甙紫花苜蓿品种较为困难,而一些高皂甙含量的后代系可作为高皂甙紫花苜蓿品种的育种材料。
  • 摘要:本文以本地苜蓿XM及宁夏益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15个美国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生育期、株高、密度、产草量、茎叶比、越冬率等指标,开展苜蓿引种适应性研究。rn 结果表明:以本地种XM为对照,15个紫花苜蓿外引种在生长发育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品种ZHM、E3006、D4、D2表现较优,其返青早,青绿期长,鲜、干草产量分别是对照的1.52、1.46;1.45、1.25;1.28、1.22;1.24、1.19倍,且抗旱性强,品种优良,适宜在宁夏盐池等中部干旱带大面积推广应用。
  • 摘要:应用灰色关联系统理论,通过干草产量、株高、茎叶比、再生速度、总叶绿素含量下降率、叶片相对电导率上升率、根系相对电导率上升率、侧根长、主根长、根系生物量等性状指标对1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草产量和综合性状最好的品种是‘海盗’;‘超级7号’、‘昆德拉’和‘三得利’次之;‘山锐’和‘阿尔冈金’干草产量和综合性状最低,不适宜在川西南地区种植。
  • 摘要:利用液体培养法对从紫花苜蓿、天蓝苜蓿和南苜蓿植株上分离获得的22个根瘤菌菌株的耐酸性和耐铝毒能力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22个菌株中只有5个菌株具有较好的的耐酸能力,分别为:S0710、S0713、L0701、L0702和P0701,这5个菌株在pH5的酸性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菌株S0713和P0701甚至能在pH4的酸性条件下生长。酸性条件下菌株L0702和P0701对Al3+有较好的耐受性,而菌株S0710则对Al3+极为敏感,其他两个根瘤菌菌株(S0713和L0701)的耐受性介于二者之间。
  • 摘要:通过对来自云南盈江和楚雄的五个地点的土壤进行了4株南苜蓿根瘤菌菌株的盆栽试验。rn 旨在筛选适合南苜蓿(Medicago polymorpha L.)生长的高效根瘤菌菌株。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在植株的株高、地上部分干重、结瘤率和全氮含量均比对照有显著提高,并具有显著差异,其中菌株SWF67524表现低于其它3株根瘤菌菌株。由整个试验结果综合比较,菌株SWF76350优于其他菌株。从土壤的比较来看,种植过苜蓿的土壤,如来自羊老哨和新莲村的土壤,其表现明显优于未种植过苜蓿的土壤。
  • 摘要:该文以试验研究的相关资料为依据,以西昌生态区特点为依托,阐述了西昌生态区与苜蓿结实性能的关系,表述了该区苜蓿结实性能的基本参数和相关技术要点,认定西昌亚热带暖温生态区是非、半秋眠苜蓿的可选种子繁种区。
  • 摘要:以2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研究冬季苜蓿根内各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苜蓿冬季根部以积累Pro、Trp和Arg为主,其次是积累Glu和His,且不同苜蓿品种积累氨基酸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别;Ser、Arg、Trp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是关系苜蓿抗寒性的主要因素。
  • 摘要:以苜蓿菌核病菌培养滤液作为筛选剂筛选紫花苜蓿抗病突变体。试验结果表明,诱导苜蓿抗菌核病突变体的浓度以1/10~1/5倍稀释液为好,选取4~6mm的愈伤组织块进行处理,处理时间96h为宜。
  • 摘要:对来自国内外不同种质的123份苜蓿材料进行研究,在出苗时期记录下其出苗顺序,分析出苗快慢程度与抗旱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苜蓿的出苗快慢程度与其抗旱性呈负相关。对原有的抗旱性评价方法做适当改进,使得更加合理化。通过观察对干旱条件的反应以及在干旱复水后的反应,对123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分出5个不同抗旱等级,包括24种强抗旱、26种较强抗旱、23种中等抗旱、29种弱抗旱以及21种最弱抗旱的苜蓿。
  • 摘要:本文对24个苜蓿品种天津地区5个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初步确定了适宜天津地区种植的当家苜蓿品种,并不同苜蓿的适应土壤类型和区域性发展进行了分析。
  • 摘要:在青岛地区,对国内外23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的适应性和生产性状进行了为期3年的实验研究,通过各个苜蓿品种的株高、产草量、茎叶比等比较研究发现,23个苜蓿品种在青岛普遍生长良好,国外品种生产性能一般优于国内品种;试23个苜蓿品种中,WL323、牧歌401、驯鹿三个品种生产性能较好,这些品种适宜在青岛区大面积推广。
  • 摘要:紫花苜蓿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rn 但由于其耐盐性和抗旱性不强,西北地区日益加剧的干旱和盐碱化已严重威胁着其人工草地的产量。rn 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首次将拟南芥液泡膜H+-PPase基因AVP1成功导入紫花苜蓿品种新疆大叶苜蓿中。通过PCR检测,获得了19个转基因系列;对其中8个系列的RT-PCR分析表明,AVP1基因在所有系列中都稳定表达,但表达水平因系列不同而异。对AVP1基因表达水平最高和最低的2个系列进行抗逆性检测,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紫花苜蓿的耐盐性和抗旱性显著增强,这是因为AVP1超表达提高了转基因紫花苜蓿的液泡离子区域化能力,叶和根中积累了更多Na+、K+和Ca2+,既减轻过量Na+对细胞的毒害,又降低其渗透势,使植株能在干旱胁迫下保持较多的水分;同时,转基因紫花苜蓿还表现出更强的耐瘠薄性,在缺磷条件下,其生物量和根冠比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这是因为AVP1超表达提高了转基因紫花苜蓿对磷的吸收能力,能够从低磷环境中吸收更多的磷。
  • 摘要:以种植四和五龄的四个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生育期对对种植地土壤不同土层的全氮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土壤全氮的分布格局有一定的相似性,土壤全氮有显著差异;土壤全氮的空间垂直分布差异较大,在整个生育期内主要集中在表层(0~30cm),明显高于其下层(30~120cm),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层明显。射手紫花苜蓿品种、路宝紫花苜蓿品种在苜蓿恢复生长期和分枝期具有较高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的能力,三得利紫花苜蓿品种在苜蓿生长后期(开花期和枯黄期)能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水平。
  • 摘要:本文以秋眠型苜蓿Maverick、Legend、Dona Aan和中苜一号为材料,测定了0,50,100,150.200mM NaCl处理下不同秋眠等级紫花苜蓿地上部和地下部的质膜透性以及地上部的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质膜透性随着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地上部细胞膜透性上升的幅度大于根系,根系细胞膜受到的伤害较地上部小。地上部MDA含量与盐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盐胁迫加剧了细胞膜脂过氧化,地上部丙二醛含量与质膜透性为显著非线性关系。
  • 摘要: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寒冷,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越冬率普遍较低,针对此现象,本文通过田间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等方法对12个国内外苜蓿品种的抗寒性、生产性能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苜一号、阿尔冈金、金皇后等抗寒性较强;维多利亚、爱菲尼特等抗寒性中等;北极星、WL323、LoBo等抗寒性较弱。
  •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近些年来紫花苜蓿抗蓟马育种现状,,综述了传统的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在抗蓟马育种中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指出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应用于苜蓿抗虫育种优势预测,体制结构分析等。为加快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高效而切实的方法,从而打开和扩展中国紫花苜蓿抗蓟马新品种培育的崭新局面。
  • 摘要:用0%(CK),0.2%,0.4%,0.6%,0.8%和1.0%溶液分别对15个苜蓿品种种子进行处理,通过发芽势、发芽率、幼根长和幼苗高对各品种种子萌发期耐盐性进行了研究,其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用0.6%,0.8%或1.0%NaCl溶液进行苜蓿种子萌发期耐盐性鉴定较为合理。1.0%NaCl溶液处理苜蓿种子,其幼根长及其幼苗高可作为苜蓿品种种子耐盐性鉴定的指标。对15个苜蓿品种种子的发芽率、幼根长、幼苗高、半致死浓度和耐盐极限浓度5个鉴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宁苜1号、龙牧801号、WL-525耐盐性最强,其次是龙牧803号,耐盐性最弱的为Magnum V-wet。
  •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坝上地区紫花苜蓿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结果表明,坝上地区紫花苜蓿土壤碱解氮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0.1、0.1~3.0、3.0~39.1、39.1~74.3和>74.3 mg/kg;有效磷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2.7、2.7~9.8、9.8~27.7、27.7~35.9和>35.9 mg/kg;有效钾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1.5、1.5~15.6、15.6~101.2、101.2~161.4和>161.4 mg/kg。
  • 摘要: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研究了河北坝上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的需水量、需水强度和作物系数。结果表明:坝上地区2009年紫花苜蓿第1、2、3茬和全生长季(1—3茬)需水量分别为156.6、255.6、172.2和584.4 mm,第2茬显著高于第1和3茬(P<0.05),第1和3茬差异不显著;需水强度分别为2.7、5.6、4.1和4.0 mm/d,第2茬显著高于第l和3茬(P<0.05),第3茬显著高于第1茬(P<0.05);作物系数分别为0.60、0.97、0.82和0.80,第2茬最高,第1茬最低。
  • 摘要: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在河北省坝上地区研究了灌溉量对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的增加,第1、2、3茬和全生长季(1~3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皆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第1茬中灌溉量处理显著高于低和高灌溉量处理(P<0.05)。随灌溉量增加,各茬次和全生长季(1~3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耗水系数均呈先降后升趋势;第1茬中灌溉量处理显著低于低和高灌溉量处理(P<0.05)。不同茬次间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系数差异显著(P<0.05)。
  • 摘要:紫花苜蓿的秋眠与光敏色素基因的表达紧密相关,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PCR)是研究基因表达时空变化最直接和准确的方法之一。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灵敏检测紫花苜蓿PHYA和PHYB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反应体系,本研究提取紫花苜蓿叶片总RNA,PCR扩增Actin、PHYA和PHYB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基于SYBRGreen Ⅰ双链嵌合染料建立检测紫花苜蓿PHYA和PHYB基因mRNA表达水平方法,对PCR产物的熔解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其特异性,经测序鉴定目的片段已插入pMDl8-T载体内,重组质粒的构建非常成功。为验证其准确性,我们检测紫花苜蓿WL-232 PHYA、PHYB mRNA表达量,结果证明:所建立的测定PHYA和PHYB基因mRNA水平的方法准确,适用于紫花苜蓿的各种组织的大量样本检测。
  • 摘要:以水琼脂培养基为基质,19个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平皿法,把20粒经表面消毒的苜蓿种子置于接种了3种镰刀菌的水琼脂培养基的表面,然后置于20℃rn 培养箱培养7d后,观察记载发病情况,病害共分5级(0级-健康无病幼苗,4级腐烂坏死的种子)。分别测定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和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对19个苜蓿品种发病率、病情指数及苜蓿种质特性的影响,测定了品种发病率与种质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种子千粒重,幼苗胚根鲜重,胚根长度等与发病率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种子发芽率不论是在人工接种或不接种病原镰刀菌条件下,皆与病害的发病率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38和0.5503。
  • 摘要:本试验选择具有代表性并能真实反映植物耐热性的多项指标对4种秋眠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进行苗期耐热性综合评价。热害指数及恢复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WL-525HQ耐热性较强,WL-232HQ耐热性较差;通过隶属函数分析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耐热性顺为:WL-525HQ>WL-414HQ>WL-323HQ>WL-232HQ,秋眠级高的紫花苜蓿品种耐热性较强。
  • 摘要:紫花苜蓿作为一种具有固氮能力的豆科牧草以其较高的蛋白含量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关于氮素对紫花苜蓿影响的讨论由来已久,而对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rn 尽管植物保持高产量和高品质是一对矛盾,但是对于紫花苜蓿来说,苜蓿是以收获营养体为目的的,叶片中的蛋白质60%左右都是光合酶,因此叶片蛋白的增加意味着光合作用的加强,而且“源”“库”同位,因此对于苜蓿产量和蛋白质的提高不是不可以协调的。氮代谢和碳同化是植物体内最基本的两大代谢过程,并且相互关联。由于同化1分子CO2需要消耗多数光反应产生的电子,所以人们把CO2的同化作为光合作用的同义词,因此制约光合作用的因素均能调控碳同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氮素作为一种生命元素影响气孔开度、氮固定酶、光合酶、叶绿素等,从而调控了植物的碳同化。
  • 摘要: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不同锌水平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及矿质元素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锌肥能显著(P<0.05)提高苜蓿草产量,以施锌500mg·kg-1(Zn2处理)效果最好,草产量比CK提高1077.73kg·hm-2;喷施锌肥也能显著促进紫花苜蓿对磷、硼、锰、铜和锌的吸收,抑制对硒的吸收;适量能显著促进对铁和钼的吸收;而过量显著抑制对钙和钴的吸收;则喷施锌肥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磷和锌的含量,降低了钙和硒的含量,但未显著影响铜和硼的含量;适量能显著提高钼和锰含量,而过量则显著降低了铁和钴的含量。且紫花苜蓿锌含量和吸收量与施锌量呈正相关,锰、钙、铁、硒、钴、钼、硼、铜含量和吸收量与施锌量呈负相关,而磷含量和吸收量随施锌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
  • 摘要:以硫酸二乙酯(DES)和紫外线(UV)对准格尔苜蓿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其半致死浓度和剂量。对诱变处理后的材料进行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筛选出具有抗性的苜蓿愈伤组织,为苜蓿抗性育种提供基础材料。
  • 摘要:苜蓿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能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还对杂草具有化感抑制作用.苜蓿体内有一些次生代谢物质能够很好的抑制杂草的生长,苜蓿还对其它牧草有化感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苜蓿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本文章对近年来苜蓿与其它牧草、农作物以及苜蓿化感抑草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苜蓿化感作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本文对特殊添加剂对苜蓿青贮品质及添加此苜蓿青贮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rn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此添加剂不仅能够降低苜蓿青贮的pH,提高青贮料的品质,而且还能够很大程度上抑制蛋白的水解,降低粗纤维的含量。此青贮苜蓿替代部分精饲料的奶牛饲喂试验中,试验前期与后期,添加苜蓿青贮的试验组较对照组日产奶量分别提高了18.84%和11.41%,说明此青贮苜蓿替代部分精饲料,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 摘要:选用3月龄,体重18.00±1.01kg,窝别和性别基本一致的波尔山羊45只,随机分为5个处理,各处理饲粮中苜蓿鲜草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15%(试验Ⅰ组)、30%(试验Ⅱ组)、45%(试验Ⅲ组)和60%(试验Ⅳ组)(按干物质计)。研究波尔山羊饲粮中不同水平苜蓿鲜草对其生长性能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Ⅰ、Ⅱ、Ⅲ组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均优于对照组,试验Ⅳ组的两项指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Ⅱ组血液中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极显著(P<0.01)、白蛋白含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而总胆固醇、高密度酯蛋白胆固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虽然各组血糖、尿素氮、甘油三酯及低密度酯蛋白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以试验Ⅱ组甘油三酯及低密度酯蛋白胆固醇均最低。(3)添加30%苜蓿鲜草的经济效益最好。综合苜蓿鲜草替代花生秧对动物的生产性能、生理健康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添加量在30%水平为最佳,建议在生产中应用。
  • 摘要:24只杜本F1肉羊(父本为杜泊,母本为本地蒙古粗毛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研究不同紫花苜蓿草粉添加量(占日粮干物质比例为32.5%、40.0%、47.5%和55.0%)对肉羊育肥效果、屠宰性能及肌肉氮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干物质中CP含量为14.1%~15.8%时对肉羊增重没有影响。肉羊在体重30kg左右时增重速度最快,随后逐渐下降。苜蓿草粉添加量控制在40.0%~47.5%范围内肉羊增重和屠宰性能、CP表观消化率以及肌肉氮沉积效果较好。肉羊日粮干物质中CP含量适宜控制在15.0%左右。
  • 摘要:为探讨木薯渣(CR)不同补饲方式对西本杂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113.5±7.1的西本杂(F1)一代牛12头,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3头。处理Ⅰ组为仅喂粗饲料(75%稻草+25%苜蓿)但不补饲CR的对照组,处理Ⅱ组、处理Ⅲ组与处理Ⅳ组为在饲喂粗饲料基础上以不同方式按每公斤代谢体重30g给每头西本杂牛补给CR的试验组。处理Ⅱ组在给牛只投给粗饲料前3 h一次性补饲CR,处理Ⅲ组在投给粗饲料后2 h一次性补饲CR,处理Ⅳ组将处理Ⅲ组的CR分3次等量补饲。试验结果为:处理Ⅱ组的平均日采食粗饲料(ADRI)以及平均日增重(ADG)与不补饲CR的处理Ⅰ组不显著(P>0.05)。处理Ⅲ组的ADRI与ADG显著增加,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处理Ⅳ组的ADG较处理Ⅲ组的又有显著增加(P<0.05),而料重比降低。本研究表明,CR作为能量添补饲料,用于杂交牛补饲时,可以通过改变补饲方式与增加饲喂次数,来调控CR的瘤胃降解速率,使之与苜蓿的相似,使得能氮能够同步利用,从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 摘要: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BADH基因转入苜蓿,对抗性植株进行PCR及Nonhem杂交检测,同时测定盐处理下转基因植株T1代的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酶活性及草产量、营养成分等特性。结果表明:外源BADH基因已整合到苜蓿基因组中并成功表达,转化率为43.3%;试管苗在0.8%NaCl胁迫下,BADH酶活性和甜菜碱含量分别比对照植株增加2~4倍和4~5倍;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转基因株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植株,而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植株。在含盐量较高的滨海盐碱地中转基因T1代植株的产量大幅度高于对照植株,转基因苜蓿全年干草产量达到1536.5g/m2,比对照中苜1号增产12.6%;鲜草全年产量6783.4g/m2,比对照增产10.3%;转基因T1代植株开花期粗蛋白(17.6%)显著高于对照植株(15.9%)、粗纤维、粗灰分都明显低于对照植株。以上结果表明转入的BADH基因可以稳定遗传,转基因苜蓿植株耐盐性明显高于对照。
  • 摘要:在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我曾在会刊上发表了《关于草饼和压草饼机》一文,又在大会上以此为题做了演讲。会后,我们在陕西永寿县、彬县建立三处草饼加工厂;从热缩膜包装到编织袋包装各种大小不同规格都进行了生产加工,上市销售,受到了养殖场(户)的欢迎,订单不断,草饼产品供不应求。其闻,我们又根据需求信息,对原热缩膜包装成本高,自动化加工压草饼机组太贵太复杂“叫好不叫座”等状况进行创新,研发能生产出40—60kg重的大草饼生产加工机组(又于08年将其创新为能压饼自动出饼自动包装的机组),其结构简单,由三台机器联合(或人机结合的用二台机器联合),就可形成流水生产线一体化的生产大草饼。时过六年,草饼和压草饼机至今又有以上创新和发展,对此,本文将给更详细的解读,并着重说明研发草饼和草饼机发展的历程,以响各界同仁业界朋友的关心和厚爱。
  • 摘要:在牧草产业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甘肃省牧草生产实际情况,从推动牧草产业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甘肃省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了牧草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及技术需求,同时提出牧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 摘要:论述了苜蓿草对黑龙江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战略意义,分析了黑龙江省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黑龙江省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和“千万吨奶战略”等实际状况,为黑龙江省苜蓿草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苜蓿与其它优质饲料蛋白原料营养价值比较分析。畜禽饲料中使用效果比较,我国蛋白饲料资源状况等方面的研究,详解了苜蓿产业未来发展的市场趋势。rn 从苜蓿行业以外的角度,分析苜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产品标准化工艺;2.产业化的规范化品种;3.产品的稳定性;4.政策保障;5.宣传与服务推广拓宽市场;6.因地制宜的加工产品;7.机械化是苜蓿产业化生产的基础。对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供有关专家和企业参考。
  • 摘要:随着我国草地生态治理、人工草地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奶牛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优质的苜蓿种子及其草产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苜蓿种子与其草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应用状况和局限性,认为产品质量控制将是苜蓿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并针对我国种子及草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与体系,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
  • 摘要:本实验以中亚、南亚、西亚、东欧、西欧、南美洲、中东以及外高加索等不同来源的50份野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质为研究材料,对其苗期植株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形态水平探讨了苗期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实验结果如下:=野生紫花苜蓿种子的千粒重在0.921~2.787g之间,平均千粒重为2.081g,显著高于野生黄花苜蓿的千粒重(1.610g)。苗期主茎高度在2.74~15.27cm之间,基部分枝数在0.13~1.8个之间。千粒重与发芽率呈极强正线性相关,基部分枝数与茎部节间数无相关性。依据5个形态学性状指标对不同来源的野生紫花苜蓿的遗传距离进行估算,材料间欧氏平方值遗传距离在0.51到47.77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0.48,来源于摩尔多瓦和哈萨克斯坦的野生紫花苜蓿材料遗传距离最小,来源于巴基斯坦和阿根廷的材料遗传距离最大。在遗传图距17.5处可以将50份野生紫花苜蓿材料分为5组,结果表明,聚到同一组的材料与其地理分布有直接的关系。
  • 摘要:在美国,牧草质量对牧草的市场价格和生产商的利润有很大的影响。总可消化养分(TDN)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的高低是最主要牧草质量评价体系。因为美国的评价方法是以酸性洗剂纤维(ADF)和中性洗剂纤维(NDF)含量的实验室测定值为基础的,所以也被称之为“以纤维为基础”的饲草质量评价体系。近8年的加利福尼亚州牧草市场报告显示,在该州,商品干草的ADF含量每降低一个百分点,那么其售价就可提高7.00美元/吨(如果干草的TDN每高出一个百分点,则每吨干草可多卖10.50美元)。基于ADF和NDF含量的牧草质量评价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优势,这个方法对不同批次干草质量评价是十分有效的;然而,在某些时候,只使用ADF和NDF的含量来评定牧草品质的方法可能无法准确判别不同批次牧草的不同之处,而恰恰是因为这些不同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如果能够便捷地获得诸如NDF消化率、灰分含量等其他指标的检测结果的话,我们可以更多地利用它们对牧草品质进行辅助性判别和改进对干草饲喂价值的预测效果。因为需要通过计算才能得出的评价指标(如TDN)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很方便,因此市场更倾向去利用那些只需测定而不需计算的指标。市场需要的是一种整合了多个附加评定指标的并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牧草品质评价方法。
  • 摘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农牧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豆科牧草。本文以通过对德钦野生紫花苜蓿(♀)、GT13R(♂)及其5个杂交种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光合有效辐射和叶片温度等6个指标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种2、德钦苜蓿、GT13R和杂交种1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大于杂交种4和杂交种5(P<0.05);GT13R的蒸腾速率显著大于杂交种2和杂交种5(P<0.05);德钦苜蓿与GT13R及其杂交种F1代之间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异系数最大为0.63,叶片温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05,为紫花苜蓿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豆科牧草中蕴含多种与其适应环境、抗病、抗虫、优质等密切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资源。rn 随着对代谢过程的深入了解,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次级代谢产物生产进行调控成为可能。利用作物上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次生代谢产物在牧草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多次刈割、极端环境所起的作用以及次生代谢产物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 摘要:本实验选用国内外17个苜蓿品种,通过三年的品比试验,对各品种生物学特性、株高、枝条密度、鲜草产量、叶茎比等性状进行了田间测定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苜蓿品种在2006年~2008年期间均安全越冬,且可完成整个生长繁殖周期。国内育成苜蓿品种单株产草量最高,植株高大,分枝能力较差。叶茎比值较低。而欧洲苜蓿品种具有较强的分枝能力,而美国苜蓿品种叶量最高。因此,国内育成品种生产性能优越,而国外品种质量优势明显。
  • 摘要:通过三年田间试验,对12个紫花苜蓿引进品种的产量及持久性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rn 紫花苜蓿在当地的持久性较差,但其产量高于当地当家豆科牧草白三叶在相同年份的产量,紫花苜蓿在当地具有一定种植潜力;‘游客’、‘威可’、‘四季绿’这三个品种的持久性较好且产量也较高;‘海盗’和‘超级7’生产性能高而持久性较差;‘盛世’、‘特瑞’和‘山锐’持久性较好,但生产性能一般或较低。
  • 摘要:从西南大学农场牧草试验地里分离出的尖孢镰刀菌产生的毒素是一种非寄主专化性毒素,经生物活性测定表明:该毒素对苜蓿幼苗有致病作用,并对苜蓿种子的萌发和胚根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其他作物胚根生长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含原液25%的毒素滤液对苜蓿不同品种胚根生长的抑制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甘农2号胚根的抑制率最小,为49.23%;抑制最强的是Trifecta和盛世。分别为71.87%和71.63%。
  • 摘要:以2种在四川地区表现较好的紫花苜蓿引进品种为材料,比较其在3种不同土壤上根系发育及生物量构成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对土壤的适宜性不同,盛世苜蓿在紫色黏壤中生长最好,单株生物量可达39.828g,而其在紫色黏土中生长最差,单株生物量仅为10.96g;四季绿苜蓿在紫色砂壤中生长最为适宜,单株生物量可达45.788 g,而其在紫色粘壤中表现最差,单株生物量仅为27.094g。对两个苜蓿品种的地上、地下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分各个指标问均成极显著正相关;地下部分各指标中,除主根长外,其余各指标(包括侧根数、最长侧根长、鲜根重和根体积)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地下各指标中根体积、鲜根重、侧根数、最长侧根长与地上部分各个指标都成极显著正相关,而主根长仅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地上部分其它指标相关性并不显著。
  • 摘要:对不同苜蓿品种耐盐性研究:本研究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品种种子萌发耐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不同的耐盐鉴定指标,对15个不同的苜蓿品种耐盐性鉴定结果并不完全一致:rn 在对多个耐盐鉴定指标分析后,选用了部分指标对15个苜蓿品种耐盐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综合分析后将不同苜蓿种子耐盐力强弱划分为:宁苜1号、龙牧801号、WL-525>龙牧803号>公农2号>公农3号>公农1号、胜利者、竞争者>敖汉>朝阳苜蓿、中苜1号>大叶苜蓿>农宝>Magnum V-wet。
  • 摘要:本文结合苜蓿草地,详细阐述了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及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主要因素。温度、湿度、深度、土壤理化性质、肥料施入、土壤动物、微生物均对土壤氮矿化有影响,其中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重要因子。并在总结了氮肥施用对苜蓿根瘤、草产量、种子产量及苜蓿品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结合土壤氮素矿化,进行苜蓿草地氮素调控的研究。
  • 摘要:苜蓿(Medicago sative L.)是我国重要的豆科牧草,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苜蓿秋眠性(fall dormancy),又称休眠性。实际上是一种与生长习性和生理功能有关的遗传特性。本文综述了自苜蓿秋眠性被发现以来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及进展,特别对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rn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苜蓿的生态适应性;(2)光、温与苜蓿秋眠的关系;(3)激素及光敏色素对秋眠性的影响;(4)苜蓿秋眠性与抗寒性的关系;(5)秋眠性与叶片气孔密度、根系发育的关系。
  • 摘要:研究了陇东黄土高原北部3种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产草量与群落变化动态。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苜蓿产量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第1次刈割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为55%-88%。2006年-2008年,3种生长年限苜蓿草地的总产量表现为,2000年种植的苜蓿>2002年种植的苜蓿>1998年种植的苜蓿,且年际间产量波动较大。超过一定利用年限后苜蓿的生产力会迅速衰退,第1次刈割产量降幅远大于第2次刈割,是产草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上半年降水量对苜蓿产量影响较大。随着紫花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苜蓿草地种群生物量和高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苜蓿种群密度由生长4年时的18.7丛/m2减小到生长10年时的9.1丛/m2,减小约51.3%;长芒草和其他杂草的种群生物量和密度逐渐增加,6-8年后紫花苜蓿草地中长芒草种群生物量和密度超过紫花苜蓿。在紫花苜蓿草地利用前期采取适当管理措施可延长草地使用年限。
  •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坝上地区紫花苜蓿土壤铁锰锌丰缺指标。结果表明,坝上地区紫花苜蓿土壤有效铁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3.7、3.7~15.1、15.1~46.9、46.9~62.2和>62.2 mg/kg;有效锰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2.3、2.3~13.1、13.1~52.0、52.0~73.4和>73.4 mg/kg;有效锌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0.26、0.26~1.16、1.16~3.86、3.86~5.21和>5.21mg/kg。
  • 摘要:采用室内盆栽法,对来自俄罗斯的48份苜蓿种质资源,在0.3%、0.4%、0.5%、0.6%NaCl胁迫下,通过测定分析存活率、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等形态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供试苜蓿种质的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材料问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筛选出15份耐盐性较强的种质。
  • 摘要:我国优良苜蓿品种选育的任务艰巨,育种进程缓慢,苜蓿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优良苜蓿品种的需求迫切。本文探讨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我国苜蓿育种中应用的策略,针对我国苜蓿育种目标和育种实践,讨论分子标记在苜蓿种质资源评价、苜蓿遗传作图分析、亲本选配以及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 摘要:根部病害是紫花苜蓿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不同生态区根部的入侵真菌种类不同,本研究以30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分别于2006年的春、夏、秋季取样,分离、鉴定了它们的根部入侵真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季节苜蓿根部入侵真菌区系中优势菌种明显不同,其中春夏秋三个季节共有的建群种为细交链孢和腐皮镰孢,不同季节的特有真菌优势种依次为:春夏季均为半裸镰孢和尖孢镰孢,秋季为锐顶镰孢和柱孢。rn 不同苜蓿品种在3个季节的入侵真菌种类和真菌分离率均有差异(P<0.05),且根部带菌率也与生长季节和苜蓿品种有关,春季以赛特的带菌率最高,夏秋季分别以农宝和佛拿尔的带菌率最高。平均带菌率较高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赛特、农宝、皇冠、航海4号和猎人河,平均带菌率较低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苜蓿王、爱菲尼特、WL-525HQ、顶点和丰叶721。由以上可以看出,豫北平原地区种植的苜蓿在不同季节潜在发生病害的种类不同,春夏季以半裸镰孢和尖孢镰孢为主要致病菌,秋季以锐顶镰孢和柱孢为主要致病菌。另外,不同品种的感病性不尽相同,5个带菌率高的品种不易推广,5个带菌率最低的品种更易减少病害的发生。
  • 摘要:利用从紫花苜蓿盐胁迫cDNA文库中筛选到的一个与大豆基因pGmPM10(accession No.AAA91965.1)同源的EST序列,进行3’-RACE和5’-RACE,获得一个cDNA全长序列为1728bp的基因,命名为MsLEA3-1,并将序列递交至genebank,登录号为EU665182。MsLEA3-1最大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含有436个氨基酸的蛋白,等电点为5.18,分子量为47.0 KD。对MsLEA3—1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分析表明,与大豆LEA蛋白pGmPM10同源性最高,E值为1e-108。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氨基酸组成及含量与其他LEA蛋白非常接近,小分子量氨基酸和亲水性氨基酸含量非常高,致使蛋白质高度亲水;氨基酸序列中存在31个11-mer重复序列,其一致序列为TKDYAGDAAEK,表明MsLE3—1为第3组LEA蛋白;N端有明显的信号肽特征,C端有一内质网滞留信号类似序列,推测这一LEA蛋白可能在内置网内行驶功能;二级结构预测显示,MsLEA3-1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组成,11-mer重复能形成兼性α-螺旋,推测其结构在细胞脱水状态下LEA蛋白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半定量RT-PCR验证了MsLEA3-1基因受盐胁迫诱导表达量增加。
  • 摘要:以苜蓿茎段为试材,对其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采用NaN3化学诱变处理苜蓿愈伤组织。对诱变处理和对照的愈伤组织先进行羟脯氨酸筛选,再进行碱性胁迫,并进行POD、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等抗碱性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诱变处理3种生理指标趋于一致,均比未经处理的高,NaN3化学诱变的方法均可以用于提高苜蓿的抗碱性。
  • 摘要:为了筛选出较适宜的豆禾混播组合,本试验通过测定植株高度和冠层结构,对‘广益’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 cv.GuangYi)和‘盛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Shengshi)以不同比例混播的草地产草量进行特性评价,旨在为割草地建植与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混播促使紫花苜蓿植株高度增加,扁穗牛鞭草植株高度降低;所有混播组合叶面积指数平均值均小于扁穗牛鞭草单播草地,冠层底部透光率平均值均大于扁穗牛鞭草单播草地;所有混播组合产草量均大于两种单播草地。其中,混播组合‘50%扁稳牛鞭草+50%紫花苜蓿’(LC2)和75%扁穗牛鞭草+25%紫花苜蓿’(LC1)的鲜草产量分别达到43704.37和40482.37 kg/hm2,均高于扁穗牛鞭草单播草地(33277.8kg/hm2)和紫花苜蓿单播草地(26745.5 kg/hm2)。因此,混播组合LC2和LC1是较适宜的组合,在产草量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 摘要:对不同根系类型苜蓿品种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根系发育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或同一生态区根茎型、根蘖型、直根型三个根系类型苜蓿品种第一年地下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呈指数减少,根系体积和侧根数整体上表现为从土壤表层到深层递减,0~30 cm土层为各品种根系生物量和根系体积的密集分布区,0~20 cm土层为各品种侧根数的集中分布区,50cm土层以下没有侧根发生。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把3个不同生态区域的4个苜蓿品种分为3类,其中根蘖型甘农2#杂花苜蓿在武威灌溉区具有较强的根系发育能力,根茎型清水苜蓿和直根型陇东苜蓿在天水半湿润区根系发育良好,根蘖型黄花苜蓿在各生态区无明显差异。
  • 摘要: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作为一种具有抗寒、抗旱、耐盐、耐贫瘠和适应性较强的优良牧草,对其进行解剖学研究并了解植物解剖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从而对探索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和制定相应对策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黄花苜蓿根、茎、叶解剖结构试验的大量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并且在传统的解剖学研究方法基础上做了改进.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制片效果及大大缩短了制片时间。
  • 摘要:使用便携式土壤呼吸测定仪(Li-6400)测定不同苜蓿品种人工草地的土壤呼吸,并同步测定土壤层的温度、大气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黄花苜蓿、龙牧801和肇东苜蓿草地土壤呼吸的日最高值出现在6∶00,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4∶00,8∶00和12∶00,杂花苜蓿原种和杂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8∶00,最低值出现在14∶00和12∶00;五个苜蓿品种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值。rn 总体变化趋势是杂花苜蓿>肇东苜蓿>黄花苜蓿、杂花苜蓿原种>龙牧801;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线性正相关,与大气温度呈一元二次线性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
  • 摘要:在河南省沿黄滩区,研究硒肥(Na2SeO3·5H2O)用量在570g/hm2、765 g/hm2,钴肥(CoSO4·7H2O)用量在762 g/hm2、1548 g/hm2交互配合基施下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长以及产量和品质调控的研究,进而探讨硒钴配合基施在提高苜蓿生长和生产水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研究表明,硒钴配合基施均能够显著提高现蕾到开花期苜蓿的净光合能力,降低呼吸消耗,提高苜蓿的单位叶面积生产干物质的速率,有利于苜蓿的花前青干草生产,以硒肥在570 g/hm2、钴在762 g/hm2配施下效果最显著,可增产8.1%(P<0.05)。硒钴配施虽然降低了苜蓿的种子产量(降幅为7.1%~10.0%),却显著地促进苜蓿种子的发育,千粒重提高3.6%~12.8%,有利于提高种子品质。硒肥和硒钴配施还能促进0-20 cm耕层苜蓿根瘤菌及根系的生长,增强苜蓿对表土养分和水分的利用能力。所以,硒钴配合基施能显著促进苜蓿生长,提高苜蓿产量,促进种子发育,对于生产青干草和优质种子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 摘要:本试验利用苜蓿与玉米按不同比例进行混贮,来调制出优质青贮饲料。结果表明:苜蓿与玉米混贮能有效克服苜蓿难以青贮的弊端;各混贮处理组相对苜蓿单贮发酵品质有所改善,均达到优良青贮饲料的目的;3∶7处理CP含量显著高于5∶5、7∶3处理(P<0.05);各混贮NDF、ADF相对玉米单贮降低,相对苜蓿单贮升高;5∶5、7∶3处理pH值相对苜蓿单贮显著降低(P<0.05);各混贮处理组乳酸含量均达到60%以上,丁酸含量产生较少或未产生;7∶3处理组青贮品质最佳。
  • 摘要:@@1998年至2008年,中国经济在前20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经历了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年均GDP增长率在10%以上。与此过程相关联,在对外发展方面,中国科技、经济、农业、文化、社会、思想的国际交流空前广泛,已经与世界发生深度接轨;在内部建设方面,国家执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区域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 摘要:苜蓿是一种国内外广泛种植的优质豆科牧草。本文在对贵州地区多年来推广种植苜蓿效果调查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本土畜牧业发展需求,分析了苜蓿发展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贵州紫花苜蓿科技工作重点,以期为贵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 摘要:“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蛋白饲料不足。苜蓿是蛋白含量较高的优质豆科牧草,积极推动苜蓿产业发展在全面提升奶产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rn 发展苜蓿产业,草农可每亩获得纯收益690元,每头奶牛每年可增纯收益2420元,且对粮食安全不构成威胁。应在苜蓿种植、良种推广、加工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四方面进行扶持,每年约需10亿元资金。
  • 摘要:分析了四川亚热带湿润区的气候、土壤、地形特征,指出紫花苜蓿在这一地区的主要受限因素,并提出在四川湿润地区推广种植紫花苜蓿要注重抗湿、抗热、耐酸品种的选育,同时要提高田间管理水平,以提高紫花苜蓿单产。在紫花苜蓿的利用上要以“饲草”为基础,采用菜用、蜜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紫花苜蓿的经济收益,以解决紫花苜蓿在南方生产、管理、运输成本高的问题,扩大紫花苜蓿在四川的种植规模。
  • 摘要:甘肃作为全国最适宜种植苜蓿的地区,苜蓿种植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要实现大规模的苜蓿产业化生产,还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目前广泛种植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甘农1号、2号、3号、中兰1号、陇东、陇中、天水、河西等优良苜蓿品种基础上,还应该培育和开发更多高产、早熟、抗逆、适应不同地域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苜蓿新品种。
  • 摘要:促进牧民增收与维护草原生态安全是当前草原地区最突出、最尖锐的矛盾。牧民是草原的主人,只有在保护建设草原的同时,让牧民享受到由此所带来的经济实惠,持续增收增效,才能充分调动其自觉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草原生态安全和草原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草原地区牧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所享受的国家惠农政策也明显偏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导致超载草原减畜困难,开垦草原行为屡禁不止,非法征占用草原日趋突出,草原保护难度越来越大,草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在大力开展草原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快形成“增收促增绿、增绿带增收”的良性局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增加牧民收入;必须加快出台针对草原地区的支持政策,让广大牧民更早、更多地享受实惠;必须努力转变草原发展方式,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 摘要: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将来源于大肠杆菌的光诱导型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导入紫花苜蓿中,增强紫花苜蓿苹果酸的合成和分泌,达到解铝毒的作用。对紫花苜蓿进行遗传转化操作获得了29株转基因植株,并对所获得的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其中有1株为转基因阳性植株,再经RT-PCR检测验证,确认苹果酸脱氢酶(MDH)基因在转录水平进行了表达。在酶活性分析中,转基因植株的MDH活性较对照植株提高了16%。并且在没有铝胁迫的情况下转基因植株叶片中苹果酸的含量比对照植株提高了1.6倍;在50μmol/L铝离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叶片中苹果酸含量是对照植株叶片含量的3.4倍。通过根尖耐铝性测定及根系伸长试验证明了转基因苜蓿对铝毒具有一定的耐受性。20 μmol/L铝离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相对生长量高于对照植株的根相对生长量。
  • 摘要:对黄花苜蓿越冬芽、根系和茎的无性繁殖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苜蓿的越冬芽产生在地下残留茎、根颈和根上,翌年的地上茎主要来自枝生芽;黄花苜蓿的茎具有繁殖能力,中部茎段扦插的成活率高于其他部位,NAA处理可提高茎段插穗的成活率;黄花苜蓿根部也具有无性繁殖能力,主根较侧根的无性繁殖能力强,NAA处理可提高根部插穗的成活率。
  • 摘要:苜蓿作为畜牧业生产的当家草种,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种植,其栽培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突出的优点表现在饲用上为:产草量高,利用年限长,再生性强,耐刈割,草质好、适口性强,营养丰富,肥田增产,保持水土等作用,是一种多功能牧草。虽然苜蓿在农业和畜牧业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但苜蓿育种工作在我国还一直处于比较原始的综合选育阶段,群体间杂交生产的苜蓿种子由于受到种群内的自交影响,杂种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使得苜蓿的产量和草品质的提高受到严重限制。rn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苜蓿育种工作的对比阐述,对国外的抗病、抗虫、耐盐碱、苜蓿育种工作进行了简要说明,指出了我国在苜蓿育种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并对分子技术的应用情况做了简单说明。采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交种是种子生产中最好的方法,一直受到苜蓿育种工作者的重视,在我国,不育系杂交制种技术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本文对国内外苜蓿雄性不育杂交育种工作的研究现状也进行了简要论述。
  • 摘要:青贮可以潜在降低牧草收获和储存养分的损失,是奶牛场最常用的饲料。青贮是一种潜在的动态饲料,如果增加氧气可以导致青贮质量最坏。本目标评估青贮饲料质量和饲养管理,以确定在奶牛场的生产或健康问题潜在的作用。
  • 摘要:本文就鲜草、草粉、草粉生物饲料及青贮料在肥育猪生产中的利用状况和牧草在母猪饲养中的利用作了简要概述。
  • 摘要:柠檬酸合成酶是调控TCA循环中的关键酶,柠檬酸合成酶基因的过量表达可促进植物中柠檬酸的过量分泌。已有的研究表明,柠檬酸的过量分泌能增强植物对酸性土壤中铝毒的耐受性。本研究以农杆菌介导法将携带光诱导特性的rbcs启动子的烟草柠檬酸合成酶基因转化紫花苜蓿,以期提高酸性土壤中紫花苜蓿对铝毒的耐受能力。通过PCR及RT-PCR检测结果表明,获得了带有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并检测到目的基因在RNA水平上表达。通过酶活性分析以及铝毒耐受性进一步检测,结果表明获得的转基因植株比对照对铝毒具有更强的耐受性。
  • 摘要:通过对10个苜蓿品种、3种自交方式、2种授粉方式处理的苜蓿自交结实性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苜蓿自交结实率各不相同,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但种荚的螺旋数和种子千粒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种自交方式的自交结实率按照单花自交…同花序自交…同植株内自交的顺序呈递增趋势。但同花序自交与同植株内自交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均与单花自交处理间差异显著;人工授粉比天然授粉可以显著提高苜蓿的自交结实率。但人工授粉对单花自交的结实率提高的不明显,主要显著提高同花序自交的结实率和同植株内自交的结实率。
  • 摘要:本研究以紫花苜蓿杂交组合(云南德钦地区野生紫花苜蓿为杂交母本,Acrora为杂交父本)的杂交亲本、杂种一代、杂种二代为研究材料,采用植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分析了供试材料的同工酶遗传变异表现和变异规律,结果表明:POD、EST、SOD三种同工酶酶谱有识别条带25条,共有带3条,多态位点百分数P=88%。不同的酶系统中杂种后代的酶谱在高频带、中频带及低频带上的表现不同。通过3种酶谱互补分析,确定了F1、F2代的真假杂交种。
  • 摘要:本试验以丰产型紫花苜蓿新品种“中苜6号”为材料,在北京地区研究磷肥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并对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率、浸出液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进行了测定,进一步探讨磷肥对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施肥模式中,施磷肥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种子的标准发芽率有显著的影响。当磷肥水平为50k∥hm2并且在春季和秋季各施入一半时,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最高。模式一中,磷肥100kg/hm2的紫花苜蓿种子标准发芽率最高,而种子丙二醛含量最低;磷肥50kg/hm2的种子硬实率和相对电导率最低;磷肥150kg/hm2的种子可溶性糖含量最低。模式二中,磷肥150kg/hm2的种子标准发芽率和种子浸出液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而种子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和种子丙二醛含量最低。模式三中,磷肥50kg/hm2种子标准发芽率最高,且种子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最低。
  • 摘要:本研究对31份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材料的匍柄霉叶斑病抗病性进行了田间调查评价,并结合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Polymorphism)标记,对杂花苜蓿的抗、感病种质进行了标记连锁分析,其结果对杂花苜蓿引种、抗病品种的选育等具有一定意义。结果显示:31份材料的发病率在25.1%~98.57%,病情指数在13.24%~70.1%之间,其中来自哈萨克斯坦和新疆两个地区的6份种质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1号、6号和8号材料等共计9份材料表现出较高的感病性:筛选出5对引物作为抗匍柄霉叶斑病基因连锁标记分析的重点分析引物,初步发现两个与匍柄霉叶斑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命名为F14-r14450和Mel—r14500,其可以用来进一步鉴定具有匍柄霉叶斑病抗病性的优良种质。
  • 摘要:试验探索了在春播与秋播条件下3种紫花苜蓿的出苗率和越冬率以及杂草的分布情况。rn 结果表明,两播种条件下新疆大叶紫花苜蓿出苗率最高,杂草分布量最少,并且紫花苜蓿秋播明显优于春播。
  • 摘要:在甘肃酒泉地区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倒伏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产量因子及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显蕾期倒伏显著降低了种子的产量(P<0.05),和对照比减产率达23.4%,盛花期、结荚初期及结荚后期倒伏也造成减产,减产率分别为11.2%、8.6%和11.6%。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倒伏显著降低了结荚花序,枝条及荚果/结荚花序(P<0.05)。倒伏对紫花苜蓿种子质量没有显著影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