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储量

碳储量

碳储量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1384篇,主要集中在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8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92228篇;相关期刊340种,包括生态学报、防护林科技、福建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一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安徽省2014年青年地质学术讨论会等;碳储量的相关文献由4111位作者贡献,包括黄从德、张健、陶玉华等。

碳储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8 占比:1.36%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92228 占比:98.59%

总计:93551篇

碳储量—发文趋势图

碳储量

-研究学者

  • 黄从德
  • 张健
  • 陶玉华
  • 吴庆标
  • 孙玉军
  • 宋娅丽
  • 杨万勤
  • 关庆伟
  • 刘金山
  • 卢立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殷炜达; 苏俊伊; 许卓亚; 刘志成
    • 摘要: 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城市绿地是城市中唯一的、直接的自然碳汇,如何估算城市绿地碳储量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十分重要。以北京市海淀区五环内城市绿地为例,以高分二号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在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4类绿地中分层抽取139个样地进行碳储量估算研究。研究发现各类样地碳储量值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了4类绿地NDVI与碳储量的拟合模型,并另选40个检验样地,通过人工识别的碳储量数据检验回归模型的合理性,构建完善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系统。估算结果表明,北京市海淀区五环内城市绿地固碳总量约为4.14万t,不同绿地类型碳汇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防护绿地。研究对于指导全国各城市绿地碳储量的估算、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 朱丽亚; 胡克; 孙爽; 刘禹含; 梁佳欣
    • 摘要: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研究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辽宁省海岸带地区为例,分析了1995—2018年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运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估算了1995—2018年区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减少的趋势,累计损失了12.97×10^(6)t;(2)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西两侧以及中部的沼泽地,碳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锦州市的东部、盘锦市的北部;(3)林地、耕地是研究区最为重要的碳库,其碳储量占研究区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固碳总量的83.86%。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是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 庄子薛; 谢梦晴; 张文萍; 王倩娜
    • 摘要: 通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研究与各类用地的碳排放与存储核算,能够有效量化碳排放,助力国土空间规划,并优化土地利用方式。以成德眉资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耦合FLUS-InVEST模型对20年来的碳储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对2030年生态修复力度不同的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因耕地与草地面积减少、固碳能力降低导致碳储量相应减少;2030年随着生态修复力度的加强,研究区的碳储量损失会逐渐减小,生态空间质量将得到更好的改善,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也将显著提升;现有的政策规划能很好地改善研究区未来碳储量薄弱空间,并有效提升其固碳能力。建议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多管齐下引领低碳生活,助力研究区实现碳中和目标。
    • 郑清; 黎云祥; 朱广伟; 俞洁; 朱梦圆; 许海; 王裕成; 刘明亮
    • 摘要: 近年来,极端降雨事件在全球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这可能对大型深水水库水体有机碳的时空分布产生深远影响.为探究强降雨事件对千岛湖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于2020年5—8月逐月采集了典型大型深水水库——千岛湖100个调查点位水样,分析了千岛湖夏季水体总有机碳(T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了强降水过程对有机碳浓度、通量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5—8月千岛湖TOC、DOC和PO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06、1.73和0.33 mg/L,随着强降雨开始,5—7月TOC、DOC浓度呈逐渐上升趋势,而雨量急剧下降的8月(几乎无雨),浓度也随之显著下降;水平分布上,5—7月有机碳浓度高值在全库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整体具有河流区到湖泊区逐渐降低趋势.②新安江入库碳通量(F_(TOC)、F_(DOC)、F_(POC))约占全库25条主要河流总入库碳通量的69%,降雨期间5—7月总入库F_(TOC)分别是8月的11、36和41倍;5—8月有机碳储量(R_(TOC)、R_(DOC)、R_(POC))平均值分别为44611、38452和6159 t,6月、7月的总入库碳通量均占当月全库水体碳储量的1/5,所占比例分别8月的35和28倍.③DOC和POC浓度与叶绿素a(Chla)、悬浮颗粒物(SS)、有机悬浮颗粒物(OSS)、无机悬浮颗粒物(ISS)、COD_(Mn)和TP浓度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透明度(SD)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研究显示:千岛湖有机碳主要受浮游植物内源生产过程以及外源输入过程共同决定,而这两个过程受水文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强降雨过程是千岛湖有机碳时空变化的关键驱动力;强降雨也是有机碳通量升高的关键控制因子,并且高入库碳通量会对全库水体碳储量产生强烈冲击.
    • 曹琼; 黄佳芳; 罗敏; 谭季; 仝川
    • 摘要: 以闽江河口为研究区域,配对采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的植物、土壤(0~100cm)及由其围垦而成的水产养殖塘沉积物(0~100cm)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含量,计算生态系统碳储量,并估算沼泽湿地围垦造成的碳释放量.结果表明,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互花米草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52.85±8.88),(151.63±6.33),(155.85±10.82)MgC/hm^(2),其转化成的养殖塘沉积物碳储量分别为(112.69±4.26),(128.24±15.81),(118.59±8.26)MgC/hm^(2),转化后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下降26.3%、15.4%和23.9%,引发的碳排放分别为(145.49±33.00),(120.66±26.49),(136.76±27.61)Mg CO2-eq/hm^(2).上述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的64%来自植物碳库的损失,36%来自土壤碳库的减少.滨海沼泽湿地围垦为养殖塘明显降低滨海湿地碳储量,因此,退塘还湿生态恢复可对滨海湿地固碳增汇起到重要作用.
    • 郭玉东; 张秋良; 陈晓燕; 张榕; 宝朝鲁门; 阿日宾巴雅尔; 斯庆毕力格; 王颖
    • 摘要: 【目的】准确构建库布齐沙漠地区4种人工灌木林生物量预测模型,为估算当地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提供基础。【方法】以库布齐沙漠地区4种人工灌木林(柠条、沙棘、沙柳、杨柴)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株收获法测定4种灌木不同营养器官(干、枝、叶、根)的生物量,将实测生长因子(地径D、株高H、冠幅直径C)及其组合因子(冠幅面积S、植冠体积V、植株体积D2H)作为自变量,利用生物量模型法选取一元线性函数、二次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构建4种灌木各器官、地上及全株生物量模型。【结果】4种灌木不同器官中,柠条叶生物量最优模型为幂函数,干、枝、根3种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二次函数。沙棘干生物量最优模型为幂函数,枝、叶、根3种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一元线性函数。沙柳干、枝、根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一元线性函数,叶生物量最优模型为二次函数。杨柴干生物量最优模型为一元线性函数,枝、叶、根3种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二次函数。4种灌木地上生物量与全株生物量最优模型相同,柠条和杨柴最优模型为二次函数,沙棘和沙柳最优模型为一元线性函数。4种灌木全株与地上生物量模拟方程平均相对误差(RMA)为13.46%~24.07%,总相对误差(RS)为-11.19%~7.66%,拟合精度较高。【结论】构建的4种人工灌木林全株与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可用于库布齐沙漠地区区域尺度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
    • 何亚婷; 谢和生; 何友均
    • 摘要: 栎类是中国第一大树种,固碳潜力巨大。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丹清河实验林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目标树经营(经营强度45%、40%、70%)、综合抚育经营(经营强度45%、40%)、无干扰经营对林分碳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为评估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碳汇潜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经过17年的经营实践,无干扰模式下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林分碳储量(279.01 t·hm^(−2))显著(P综合抚育经营(27.17 t·hm^(-2))>目标树经营(17.44 t·hm^(-2))。(4)灌木层碳储量在综合抚育经营下显著大于目标树经营(P<0.05),凋落物层碳储量在无干扰经营下显著大于综合抚育经营和目标树经营(P<0.05),草本层碳储量在3种经营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5)土壤层碳储量在无干扰经营模式下显著大于目标树经营(P<0.05),但与综合抚育经营差异不显著。从提升林分固碳潜力和可持续经营的角度,建议对类似林分降低经营强度,优化经营技术措施,达到固碳增汇和提高林分质量的多目标经营。
    • 张秋根; 夏威; 丁园; 李剑
    • 摘要: 为了解江西省大岗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吸收CO_(2)对减缓温室效应的贡献,本文设置9块样地(每块20 m×20 m)实地调查2015年和2020年该保护区甜槠栲、木荷、青冈栎3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土壤容重,测试分析其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计算植被碳密度与碳储量、土壤碳密度与碳储量,据此分析2015年和2020年江西省大岗山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固碳能力变化。调查结果表明:植被平均碳密度从2015年的89.95 t/hm^(2)增加到2020年的105.29 t/hm^(2),增长了17.05%,其中乔木层碳密度从2015年的85.97 t/hm^(2)变为2020年的104.02 t/hm^(2),而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2020年的碳密度均比2015年有所下降;土壤平均碳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2020年的土壤平均碳密度低于2015年。森林平均碳储量从2015年的12113.92 kg下降到为2020年的11319.84 kg,其中植被平均碳储量从2015年的3598.00 kg增加到2020年的4211.60 kg,增加17.05%;而土壤碳储量则从2015年的8515.92 kg下降为2020年的7108.24 kg,下降16.53%;2020年土壤总碳储量(7108.24 kg)为植被总碳储量(4211.60 kg)的1.69倍,而2015年则为2.37倍。
    • 刘金山; 张蓓; 齐建文; 李凤武
    • 摘要: 森林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针对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不同树种和龄组的碳储量、碳密度进行研究,以掌握其碳汇功能。结果表明,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碳储量为4 076.74万t,以阔叶林和混交林为主,龄组以中幼林为主;平均碳密度为35.53 t/hm^(2),软阔类、硬阔类和针叶混交林平均碳密度较高;随着龄组增加,碳密度呈增加趋势;碳汇为447.24万t/a,以中幼林的碳汇为主,乔木林单位面积碳汇为3.7 t/hm^(2)·a。随着公益林的保护建设和植被恢复,森林将持续地发挥碳汇功能。
    • 谢宇剑; 沈正平; 赵洁
    •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徐州市为例,分析了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GeoSOS-FLUS模型预测了2030年三种情景下(自然增长、生态保护、耕地保护)的土地利用格局,并评估了2000、2015年及2030年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排放量。结果显示,(1)2000—2015年徐州市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总体呈减少态势,分别减少3.51%、22.1%和63.82%,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扩张明显,面积分别增加了21.56%和24.8%,水域面积变化较小,增加了0.27%。2015—203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仍将减少,建设用地继续扩张;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减少趋势明显下降(2.37%),而林地、草地继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和草地作为生态用地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被遏制,面积仅增加3.52%。(2)2015年徐州市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为1.06×10^(8) Mg和95.42 Mg/hm^(2),2000—2015年分别下降了0.02×10^(8) Mg和1.63 Mg/hm^(2)。(3)2015—2030年徐州市在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和碳密度呈下降趋势,分别减少0.01×10^(8) Mg和1.38 Mg/hm^(2);耕地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和碳密度减少趋势明显低于自然增长情景,分别减少0.007×10^(8) Mg和0.59 Mg/hm^(2);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和碳密度明显增加,分别达到了1.07×10^(8) Mg和96.09 Mg/hm^(2)。(4)徐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设用地,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能控制碳排放量增加速度。因此结果可为规划者提供决策依据,在徐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时,可以参考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市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