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荒漠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草原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8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基础科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0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2231篇;相关期刊288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内蒙古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5年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战略学术论坛、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生态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等;荒漠草原的相关文献由2131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国栋、宋乃平、陈林等。

荒漠草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0 占比:30.92%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1.45%

专利文献>

论文:2231 占比:67.63%

总计:3299篇

荒漠草原—发文趋势图

荒漠草原

-研究学者

  • 韩国栋
  • 宋乃平
  • 陈林
  • 王忠武
  • 杨新国
  • 卫智军
  • 吕世杰
  • 赵萌莉
  • 许冬梅
  • 孙海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梓豪; 李卓凡; 张雷; 高孝威; 杨海峰; 张文军; 王晓江
    • 摘要: 为探讨灌丛化对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在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选择不同灌丛化程度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并结合室内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分析灌丛化对短花针茅草原植被(物种组成、生物量)和土壤(土壤容重、养分含量和碳氮比)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灌丛化程度增加,草本植物高度、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草本密度、盖度、丰富度指数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随着灌丛化程度增加,各层土壤容重、总磷含量和总钾含量显著降低,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总氮含量和碳氮比均表现为0~10 cm无显著差异,10~20 cm显著增加,而20~30 cm显著降低。可得结论,一定程度灌丛化利于土壤养分积累,提高荒漠草原生产力。
    • 金玲; 陆颖; 马红彬; 谢应忠; 沈艳
    • 摘要: 了解草地群落类型、分布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对草地科学管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荒漠草原的100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试验区内100个样地的植物群落数量特征进行观测和分析,测定土壤理化因子,采用双向指示种法(two-wayindicatorspeciesanalysis,TWINSPAN),对植物群落数量进行分类,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分析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荒漠草原分为黑沙蒿+短花针茅群落,短花针茅+芨芨草群落,冰草+芨芨草群落,黑沙蒿+苦豆子群落,中间锦鸡儿+牛枝子群落,短花针茅+猫头刺群落,苦豆子+短花针茅群落,大针茅+白刺群落8个类型。2)CCA排序结果表明,土壤主要理化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性由大到小分别为碱解氮、速效钾、全磷、土壤容重、全氮、速效磷、有机质和总碳。碱解氮和速效钾对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分布影响较大。3)TWINSPAN分类与CCA排序结合反映了群落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为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荒漠草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 马昀; 孟晨; 岳健敏; 宋乃平; 谢莉; 杜灵通
    • 摘要: 土壤优先流作为土壤中常见的水分流动方式,会造成土壤水分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坡面土体稳定性降低等问题。以位于宁夏盐池县的典型荒漠草原为研究区域,通过土壤水分入渗染色法、CT扫描法、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式,选取人工营造9、14、24、35年的柠条灌丛林地,以空白草地作为对照,探究不同恢复年限人工柠条林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与土壤大孔隙与根系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柠条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大孔隙度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土壤大孔隙度逐渐升高,土壤入渗染色深度随之加深,同时染色面积比随着柠条林林龄的增加而增大。(2)土壤基质流深度表现为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而增大,人工柠条林地的土壤优先流程度显著高于草地。(3)随着人工柠条林龄的增加,土壤根系数量增加,而灌丛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根系活动使得灌丛林地土壤具有更多迂曲度低、连通性强的大孔隙,这些大孔隙是导致土壤水分优先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植物根系和土壤大孔隙变化是影响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分布的关键因素,合理配置人工林以改善根系及土壤结构特征,或可有效提高荒漠草原地区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 张玉萍; 宋乃平; 王兴
    • 摘要: 以宁夏荒漠草原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短花针茅丛土壤的养分分布规律,揭示短花针茅丛“肥岛”土壤的养分分布特征及其富集程度.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碳、速效磷、总氮和碱解氮的含量,在水平方向上,由短花针茅丛中心向外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呈显著性差异(P0.05),变化趋势不明显.土壤中的有机碳、速效磷、总氮和碱解氮的含量表现出“肥岛”效应和“表聚”效应.短花针茅丛“肥岛”效应有利于荒漠草原土壤肥力的保护,也有助于荒漠草原退化草地的恢复.
    • 张燕斌; 杜健民; 王圆; 皮伟强; 高新超
    • 摘要: 荒漠草原生态信息调查与统计的瓶颈是效率与精度,传统的人工地面调查效率低,航天航空遥感调查受空间分辨率限制,精度难以满足要求。建立的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系统兼具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效性等优势,为基于遥感的高精度荒漠草原生态信息调查与统计提供硬件基础。利用深度学习经典网络模型VGG16与ResNet18和改进为3D卷积核的不同卷积核数量的3D-ResNet18-A、3D-ResNet18-B和3D-ResNet18-C模型对采集到的荒漠草原高光谱数据进行地物分类。结果表明,两种经典模型对荒漠草原中植被、裸土展现出较好的分类效果,而改进为3D卷积核的3D-ResNet模型具备更佳的分类效果,同时对小样本地物具备更强分类性能,其中3D-ResNet18-B的分类性能最好,对植被、土壤、阴影和其他四种地物的总体分类精度达到97.73%。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系统和3D-ResNet模型的深度融合为地物精细分类与统计奠定基础。
    • 于志慧; 吕广一; 王新雅; 徐学宝; 贾东璇; 王成杰
    •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元素的影响,选取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放牧强度(无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对0~5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土壤容重升高,草地地上生物量下降;土壤SOC,TN含量及土壤δ^(15)N值减小,土壤δ^(13)C值增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无牧和轻度放牧样地土壤SOC,TN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变化,重度放牧样地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δ^(13)C和δ^(15)N值增大。可见,重度放牧不利于荒漠草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会减缓氮循环速率。
    • 郭文章; 井长青; 邓小进; 陈宸; 赵苇康; 侯志雄; 王公鑫
    • 摘要: 荒漠草原是天山北坡广泛分布的草地类型,对天山北坡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为阐明天山北坡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环境因子对碳通量的影响,以新疆天山北坡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气象观测系统和LI-840 CO_(2)/H_(2)O红外分析仪获得连续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荒漠草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天山北坡荒漠草原植被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在日尺度上呈倒“U”型曲线;在季节尺度上,6、7、8月表现为碳汇,9、10月表现为碳源;6-10月荒漠草原总固碳量为15.50 g C·m^(-2),8月固碳量最高为23.03 g C·m^(-2);生态系统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在季节尺度上,碳排放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7月碳排放量最高128.42 g C·m^(-2),10月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日变化不明显。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日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的主导因子,二者符合直角双曲线模型,日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增大而减小;生态系统呼吸速率与5 cm土壤温度关系符合Van,t Hoff模型,温度敏感性系数Q_(10)为1.69;最适土壤含水量是0.16 m^(3)·m^(-3),土壤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呼吸速率产生抑制作用。
    • 陈林; 宋乃平; 杨新国; 李学斌
    • 摘要: 降水是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重要的水分来源,也是不同时空尺度上各种生物过程的重要驱动因子。为了解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以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天然草地、灌木地和沙地)为研究对象,研究荒漠草原降水事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降水量以80 cm)土壤含水量则相对稳定。与草地和灌木地相比,沙地湿润锋响应最快,入渗深度最大。在102.6 mm的降水量条件下,天然草地累计入渗量最大(7.36 mm),其次为沙地(3.47 mm),灌木林地入渗量最低(2.64 mm)。因此,从最大蓄存和有效利用降水资源的角度来看,荒漠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构建草地是该区域可以选择的土地利用方式。
    • 摘要: 国内篇:1日李爽等提出量化评估草原生态系统损害赔偿价值的方法,完善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http://www.ecologica.cn/stxb/article/abstract/stxb202003100464?st=article_issue 1日王乐等认为荒漠草原人工灌丛化显著增强了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为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可行措施。http://www.ecologica.cn/stxb/article/abstract/stxb202010112593?st=article_issue 4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率先启动国家公园候选区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设立工作,全面支持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助力完善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
    • 倪芳芳; 吕世杰; 屈志强; 白璐; 孟彪; 张博涵; 李治国
    • 摘要: 以短花针茅为建群种的内蒙古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长期梯度放牧试验和风蚀监测实验的平台上,通过对2018-2019年非生长季风蚀物及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群落高度、盖度、枯落物量)的调查,开展了不同载畜率下近地表高度的风沙通量与植物群落特征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荒漠草原非生长季,1)载畜率的增加会加剧土壤风蚀,尤其显著增加集沙高度10 cm(即距地表最近的高度)和0~50 cm的总风沙通量。对于0~50 cm高度的总风沙通量来说,对照区的风沙通量最低,轻度放牧区和中度放牧区的风沙通量分别是对照区的1.29和1.81倍,重度放牧区的风沙通量最高,是对照区的2.20倍;2)不同载畜率下,植物群落特征对风沙通量有显著影响,风沙通量与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和枯落物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植物群落高度对不同集沙高度的风沙通量影响最大;3)载畜率显著影响植物群落特征,载畜率的增加使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及枯落物量降低,进而增加草地风蚀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