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源

碳源

碳源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3年内共计4126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园艺、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5篇、会议论文83篇、专利文献2228篇;相关期刊784种,包括北方园艺、食用菌、食用菌学报等; 相关会议77种,包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国排水委员会2016年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5中国环博会污泥论坛与膜法论坛、2015中国饮用水安全—微污染水源的膜法及其他深度处理综合技术论坛暨第二届城镇水务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论坛等;碳源的相关文献由10508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臻、王淑莹、杨军等。

碳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5 占比:43.99%

会议论文>

论文:83 占比:2.01%

专利文献>

论文:2228 占比:54.00%

总计:4126篇

碳源—发文趋势图

碳源

-研究学者

  • 彭永臻
  • 王淑莹
  • 杨军
  • 钱家静
  • 张琼
  • 甘一萍
  • 及方华
  • 王守才
  • 蒋光彬
  • 钱夕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启阳; 黄宇龙; 郭文冰; 赵奋成; 刘阳
    • 摘要: 探究碳源等主要因素对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其增殖效率提供技术方法和理论依据。利用优良无性系PEE3-13的胚性愈伤组织,研究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不同pH、有机氮源谷氨酰胺及其替代物丙谷二肽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培养基pH和碳源种类对其增殖的影响显著,实际pH范围为5.68~6.28时,最适宜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使用30 g·L^(-1)白砂糖作为碳源时达到最高增殖率。丙谷二肽不能替代谷氨酰胺,添加450 mg·L^(-1)谷氨酰胺时,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率最高、活力最好。当增殖培养基中使用30 g·L^(-1)白砂糖、添加450 mg·L^(-1)的谷氨酰胺,实际pH为5.68~6.28时,最适宜该无性系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增殖率最大可达到851.27%。
    • 关永年; 刘洪波; 秦松; 徐超; 陈勇
    • 摘要: 针对苏州工业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总氮(TN)指标不能稳定达到新标准的问题,设计开发出多模式切换的AAO工艺运行方式。通过多点分配进水、倒置内回流、延长缺氧区水力停留时间(HRT)以及正置、倒置等不同模式切换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季节变化对厌氧-缺氧-好氧工艺系统进行调整,优化碳源分配,寻找便于操作的高效脱氮工艺运行模式,提高脱氮效果,从而实现TN含量<10 mg/L的控制目标。试验结果表明,采取部分进水超越初沉池、延长缺氧区HRT、优化碳源分配相结合策略能较好提高工艺的脱氮效果。
    • 柳伟
    • 摘要: 某生活污水厂冬季运行总氮去除效果较差。通过在缺氧池前段投加复合碳源,提高了生化系统中反硝化脱氮效率,降低出水总氮,并且达到了总磷的去除效果,提高了污泥的活性,降低了污水厂的运行成本。
    • 李雪珺; 凌文华; 姚国栋; 周仰原; 赵建夫
    • 摘要: 生物法是石化行业废水处理中的常用方法之一,A/O工艺是常见的污水处理方法,两级A/O工艺则可以强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对高含氮有机废水来说是较为理想的水处理手段。针对某化工企业的己内酰胺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了A/O工艺和两级A/O工艺对己内酰胺废水的脱氮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O工艺对己内酰胺废水的脱氮效率仅为53.6%,投加甲醇碳源后,脱氮率可提升至85.0%,出水总氮可降至40 mg/L。两级A/O串联工艺对己内酰胺废水的脱氮率在投加甲醇碳源后,出水总氮可降至11.2 mg/L,脱氮率可达96.2%,两级A/O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总氮去除率。
    • 姜懿珊; 孙迎韬; 张干; 罗春玲
    • 摘要: 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活性,是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机质代谢和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磷脂脂肪酸(PLFA)是一类可有效表征活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生物标志物,而其单体稳定碳同位素(δ^(13)C)水平对土壤微生物植物碳代谢具有独特的指示作用。本次研究以土壤PLFA为对象,分析了我国位处纬度梯度带上(24°N~47°N)的9个高山森林的土壤PLFA组成、丰度及其δ^(13)C水平,以此表征土壤细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4种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植物碳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土壤中PLFA总量为28.2~253μg/g,不同森林土壤中四类微生物群落PLFA含量和PLFA总量以及革兰氏阳性与阴性菌比值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1)。处于相对高纬度–低海拔和相对低纬度–高海拔的森林土壤PLFA的组分相似,说明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土壤pH值、总有机碳(SOC)和总氮(TN)与土壤PLFA含量显著相关(p<0.01),年均温、土壤碳氮比和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p<0.01),可见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主要由土壤性质决定,而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受气候因素和土壤性质共同影响。森林土壤PLFA的单体δ^(13)C范围为−35‰~−17‰,整体上接近C_(3)植物,说明这些森林土壤中微生物的植物碳源主要来自C_(3)植物。四类微生物群落PLFA和PLFA总量的δ^(13)C与年均温、年降水量、土壤总有机碳、总氮显著相关(p<0.05),表明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碳源的选择可能受到气候因素和土壤肥力的共同影响。
    • 乔韵青
    • 摘要: 为了解决城市污水处理中采用全程硝化反硝化工艺所存在的碳源消耗量大、污水中总氨去除率低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污水处理工艺,对该工艺流程的应用要点和工艺路线进行了分析。实际应用表明,新的污水处理工艺能够将总氨去除率提高14.5%,净化时无碳源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污水处理效率和经济性。
    • 肖忠连; 伍轩逸; 谭贺云; 郝仕油
    • 摘要: 以Ce(NO_(3))_(3)·6H_(2)O、橘子皮为原料,利用共沉积法制备氧化铈水合物与橘子皮混合物(CeO_(2)·xH_(2)O@OPP),通过在N_(2)中煅烧CeO_(2)·xH_(2)O@OPP获得CeO_(2)@C复合材料。利用FT-IR、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UV-Vis、X射线光电子能谱、光电流测试方法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eO_(2)@C保留了较多的有机官能团,材料内具有较丰富的氧空穴及碳键,Ce、C、O元素均匀分布于材料内。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在CeO_(2)中引入碳有利于光生电子与空穴分离,提高光电流强度及光催化效率,且CeO_(2)@C中碳含量对有机染料吸附及光催化效率影响较大。
    • 姜禾禾
    • 摘要: 在百万年时间尺度上,大气、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P_(CO_(2)),二氧化碳分压)和长期变化主要受岩浆-变质脱碳作用和硅酸盐风化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控制。因此,地球表层主要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岩浆活动对长期碳循环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本文在总结已发表文献的基础上,系统评估了大陆弧,尤其是晚白垩世大陆弧的岩浆作用和剥蚀作用的碳通量,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大陆弧演化对于全球长期碳循环的影响。大陆弧岩浆作用以周期性(几十万年至一百百万年)岩浆爆发(magmatic flare-ups)为特征。在一个周期内,大规模岩浆喷发会导致CO_(2)排放量大幅度增加,促进温室效应。但同时,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又会导致地壳增厚和和地表抬升,从而促进剥蚀作用、提高化学风化通量,进而增加CO_(2)消耗量。对于单个的大陆弧来说,在其演化的不同阶段对于碳循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化早期由于岩浆作用起主导作用,表现为净碳源;而在岩浆作用减弱或停止后,由于剥蚀作用的持续进行,表现为净碳汇。因此,从长周期和全球尺度上讲,大陆弧岩浆活动表现的“碳源属性”受到化学风化作用表现的“碳汇属性”的调节,使得地球环境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维系宜居性。
    • 程志虹; 王文沛; 谭强飞; 张凡红; 贠建民; 赵风云
    • 摘要: 甘露醇是一种天然的六碳糖醇,具有调节渗透压、清除活性氧等功能。以同等碳量的6种碳源(海藻糖、甘露醇、蔗糖、果糖、麦芽糖及可溶性淀粉)代替传统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对草菇退化菌株进行复壮研究。结果表明,甘露醇、海藻糖、蔗糖均可有效提高退化菌株的气生菌丝密度、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量,以甘露醇的复壮效果最佳,对其色度培养基(liquid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bromothymol blue and lactose,LBL)脱色能力及基质降解相关酶活力进行进一步测定。结果表明,甘露醇处理组对草菇退化菌株D2、D3的LBL脱色能力显著提高,并且能较大程度恢复滤纸酶、内切葡聚糖酶、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活力。对退化程度较轻的D1、D2菌株,将碳源更换为甘露醇后,其性状可复壮至原菌株D0的状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