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降解率

降解率

降解率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1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3篇、会议论文100篇、专利文献131013篇;相关期刊492种,包括动物营养学报、中国牛业科学、饲料博览等; 相关会议76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6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 、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等;降解率的相关文献由3842位作者贡献,包括冯仰廉、莫放、黄应祥等。

降解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3 占比:0.76%

会议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31013 占比:99.17%

总计:132116篇

降解率—发文趋势图

降解率

-研究学者

  • 冯仰廉
  • 莫放
  • 黄应祥
  • 刘红艳
  • 姚斌
  • 柏映国
  • 涂涛
  • 王亚茹
  • 王晓璐
  • 王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宣汝; 王永刚; 陈吉祥; 郭晓鹏; 罗旦
    • 摘要: 文章对分离的一株高效石油降解菌生理特性及芳香烃化合物降解特性、降解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用细菌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FP1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将菌株在含不同种类混合芳烃基础培养基中培养7 d后,用GC-MS分析发现菌株对芳烃类化合物有较好利用和降解能力,对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萘和联苯的降解率分别为100.00%、60.11%、66.00%、57.72%、67.94%、77.72%。芳香烃化合物降解相关基因有31个,而参与萘、甲苯、乙苯、二甲苯降解的基因占芳香烃化合物降解基因总数的38.72%。研究结果为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基础。
    • 邵广晴; 肖旭倩
    • 摘要: 文章从某印染厂排水口附近土壤中分离到结晶紫降解菌株C-2,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生长特性和降解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降解菌属于Serratia liquefaciens(液化沙雷氏菌)属,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温度为30°C,pH为7.0,培养基装液量为125mL、转速为150rpm/min;在较宽的pH值和温度范围内良好生长,对浓度高达400 mg/L的结晶紫染料亦有较好的降解能力。这为深入研究结晶紫生物降解的机理和进一步的实践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吴志宇; 李杏清; 旷玉丹; 黎建平
    • 摘要: 以含镍废水为研究对象,石墨极板为阴阳极,负载氧化性的活性炭为填料,底部连接曝气装置,构建三维电解体系。利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和正交实验的分析方法分别对三维电解体系的电压、初始pH以及电解时间进行了考察。通过计算化学需氧量(COD)的降解率,研究了体系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效果,分析了活性炭在该三维电解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三维电解体系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电压17.5 V、初始pH 7、电解时间3 h,在此条件下COD的去除率达到94.02%;三个因素对三维电解体系的影响顺序为:电压>pH>电解时间,同时证明活性炭在该体系中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可以重复利用。
    • 王文煜; 冯润锦; 莫斯金; 杨颖雄; 李满; 林洁丽
    • 摘要: 优化设计了基于微滤膜和撞击流技术的臭氧氧化废液的反应器,提高了臭氧氧化废液的利用率。利用微滤膜管的孔径和压力特点,优化了反应器内部互为撞击的两相物质的运动轨迹。在撞击前使两相物质变成微米级颗粒,实现臭氧与废液的全方位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氧化效果和臭氧的利用率,降低了废液的处理成本。实验表明,在短时间内降解率可达95%。
    • 宋江燕; 李方鸿; 吴根义; 胡嘉梧; 佘磊; 刘有胜; 柳王荣
    • 摘要: 唑类抗真菌剂广泛应用于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中,常规污水处理工艺难以将其有效去除.大量唑类抗真菌剂排入受纳环境后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为了解唑类抗真菌剂的臭氧氧化降解过程和机理,以氯咪巴唑(climbazole,CZ)为例,通过设置不同条件的对比试验,系统研究CZ在臭氧氧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去除规律,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对其降解产物进行鉴定.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①CZ起始浓度由1.0 mg/L增至4.0 mg/L时,臭氧氧化20 min下CZ的降解率从99.1%降至69.3%;②反应体系起始pH由5.0升至9.0时,CZ臭氧降解半衰期由1.38 min延长至7.18 min;③臭氧流速由0.1 L/min增至0.4 L/min时,臭氧氧化20 min时CZ的降解率从66.5%提至99.4%,但臭氧流速超过0.3 L/min以后,CZ降解率的增幅较小;④自然水体及其高浓度共存组分(碳酸氢根和腐殖酸)均会明显抑制CZ的臭氧氧化反应速率,CZ降解半衰期大多数超过6 min(空白对照组为1.99 min).因此,在臭氧氧化降解新兴有机污染物或对臭氧氧化工艺进行优化时,应充分考虑起始污染负荷、pH、臭氧流速、水体水质状况等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产物鉴定结果表明:臭氧氧化反应可将CZ碎裂重组形成两个主要降解产物——TP269和TP297,二者的产率分别为11.45%和8.90%.研究显示,起始污染负荷、pH、臭氧流速、水体水质状况均会明显影响CZ的臭氧降解效果;两个CZ臭氧降解产物的产率虽不高,但其毒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陈明珠; 施宠; 何飞焱; 罗义; 董丁
    • 摘要: 为筛选出能够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本研究针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地区污染土壤,以当地18种野生和种植的植物作为筛选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测定18种植物在土壤石油污染质量分数为50 g/kg中的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和土壤石油烃降解率等指标,研究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3种植物受石油污染影响较小,处理组种子萌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75.55%、100%、84.44%;处理组根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高出对照组13.56%、22.76%、38.47%;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三种植物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55.24%、59.67%、60.63%,对石油污染土壤有良好的耐受性,具有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潜力。
    • 李迎鹤; 刘东; 于杰; 赵平南; 张潇元; 苏俊涛; 韩松
    • 摘要: 以持续供给正十六烷为外界环境压力,从大庆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正十六烷高效降解菌株,命名为L1.经菌株形态特征观察和16S rDNA基因测序,确定该降解菌株为溶血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haemolyticus).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环境因子(正十六烷体积分数、菌液接种量、初始pH值、NaCl质量浓度、培养时间)对该菌株降解正十六烷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接种量4%、初始pH值8、NaCl质量浓度5 g/L,35°C,150 r/min振荡培养的条件下,12 d后对体积分数为0.5%(3867 mg/L)的正十六烷降解率可达62.0%.
    • 蚁硕钊; 李啟彬; 房志家; 徐春厚; 刘颖
    • 摘要: 乳酸菌具有降解肠道中核苷的能力,已成为预防或辅助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方法。以肌苷、鸟苷、腺苷作为降解底物,采用HPLC法从海洋动物肠道中筛选降解核苷乳酸菌,并对降解菌株的益生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30株菌株中,菌株BX-59与2Y-15对3种核苷的降解能力最强,经鉴定为发酵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其特性实验表明,2株发酵粘液乳杆菌不具有溶血性,对抗生素无耐药性,同时对DPPH与·OH的清除率分别为61.05%、58.36%与57.84%、61.12%。2株菌在人工胃液与肠液中的存活率分别为98.7%、99.8%与80.0%、64.0%。菌株BX-59在人工饱腹肠液环境状态下,对肌苷、鸟苷、腺苷降解率为60.78%、51.34%、59.00%,而菌株2Y-15在人工饱腹肠液环境状态下,对肌苷、腺苷的降解率为100%,对鸟苷的降解率为98.60%。该研究为2株菌作为防治高尿酸血症微生态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依据。
    • 吴燕红; 李聪; 石冀; 高焕方
    • 摘要: 由重庆某场地的石油烃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具有机油降解性能的菌株,经过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测序鉴定得出结论,此菌株为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探究菌液添加量、pH、盐度、降解时间4个单因素变量对此菌株降解效果的影响,筛选出不同种类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生物强化。结果表明,机油在水中的初始浓度为2500 mg/L,加菌量5%、pH=6.0、盐度3 g/L,持续5 d后,菌株对水中机油的降解率最高能达到42.6%。仅改变环境因素相对于提高降解效果较为局限,但加入槐糖脂、茶皂素溶液进行生物强化可使降解率最高提升至71.2%,比单独使用菌株可分别提高0.5%~20.8%、15.4%~28.7%,说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对含油类废水的处理具有促进作用。
    • 郑文礼; 刘佳琪; 吴朝阳; 刘梦凡; 张恒强; 韩伟
    • 摘要: 本文用水热法制备了正交晶系的纳米球状结构的二氧化锡和正交晶系的由片状聚集成球状结构的钨酸铋,并且对二者进行了复合,制备出了二氧化锡/钨酸铋复合光催化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测试仪(BET)、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技术对复合样品的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用碘钨灯模拟太阳光,分别以二氧化锡、钨酸铋和二氧化锡/钨酸铋复合材料为催化剂降解罗丹明B(RhB),研究所制备的二氧化锡/钨酸铋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光催化90 min时二氧化锡、钨酸铋和二氧化锡/钨酸铋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分别是9%、22%和30%。实验结果表明,在可见光下,二氧化锡/钨酸铋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要高于单一的二氧化锡和钨酸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