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65686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14年大会暨青年科学家论坛、第14届全国农业生态学研讨会、第十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等;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文献由794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秋芳、吕新、姜培坤等。

土壤微生物量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5686 占比:99.97%

总计:565861篇

土壤微生物量碳—发文趋势图

土壤微生物量碳

-研究学者

  • 徐秋芳
  • 吕新
  • 姜培坤
  • 张帆
  • 徐辉
  • 林汝楷
  • 江宝兴
  • 肖小平
  • 苏德森
  • 陈涵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洋; 王毅; 韩国栋; 孙建; 汪亚峰
    • 摘要: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探究地下微生物驱动土壤生化过程,生物量碳氮含量特征及其控制要素,对高寒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两种草地类型样带调查和研究,探讨了不同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特征及其与气候、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比高寒草原具有更高的土壤MBC和MBN含量;生长季降水量(GSP)与两种草地类型的MBC和MB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生长季均温(GST)仅与高寒草原MB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在生长季降水量的影响下,土壤全氮是影响高寒草甸土壤MBC和MBN的主导因子,土壤有机碳是影响高寒草原MBC和MBN的主导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 张江伟; 李慧; 柴晓甜; 赵帅; 李莉威; 张斯佳; 贾丽娟; 张建恒; 王贵彦
    • 摘要: 小麦—玉米两熟为华北平原主要种植制度,以玉米季深松分层施肥和常规施肥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小麦开花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及酶活性对玉米季不同施肥方式和小麦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以冬小麦开花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玉米季常规施肥(F1)和深松分层施肥(F2)为主区,小麦季3个灌溉处理为副区,分别为春季不灌水(W0)、春1水(拔节期灌水75 mm,W1)、春2水(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150 mm,W2)。结果表明:(1)玉米季深松施肥有利于提高氮、磷、钾的供应,改善土壤肥力,对小麦开花期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显著。0—20,20—40 cm土层,F2W2处理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含水量受深松施肥和灌水的共同影响,而且互作效应显著;硝态氮受水分处理影响显著大于深松施肥因素。(2)SMBC和SMBN同时受深松施肥和灌水处理的共同影响,小麦季灌水处理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SMBC和SMBN含量,土壤含水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W1>W0,且差异显著;小麦季相同水分管理条件下,0—20 cm土层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F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F1;0—20 cm土层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速效钾和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2个土层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F2W2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养分携出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养分携出量与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小麦季灌溉拔节水和开花水结合玉米季分层深松施肥管理措施可有效促进土壤养分活化,提升土壤质量和保障土壤可持续生产。
    • 景宇鹏; 高日平; 陈玉海; 王伟妮; 黄洁; 栗艳芳; 刘小月; 赵举
    • 摘要: 以内蒙古河套平原典型的盐碱土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0~100 cm)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大小顺序为:轻度盐碱化土壤>中度盐碱化土壤>重度盐碱化土壤,且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壤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分别为1.96~6.21、1.90~5.34、1.36~3.92 g/kg,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范围分别为61.18~121.72、41.10~109.85、12.61~35.73 mg/kg。在垂直剖面上,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表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分层特征;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在不同土层间的显著性差异各不相同。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的比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剖面空间变异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且随盐碱化程度的增加相关性逐渐增大;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土壤含水量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 李梦菡; 张丽平; 李鑫; 颜鹏; 张兰; 韩文炎
    • 摘要: 对148个茶园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质量分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MBC的质量分数(ωmic)在38.1~680.2 mg·kg-1之间,平均为246.0 mg·kg-1,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受到土壤有机碳、pH、茶园管理方式、植茶年限、成土母质以及全氮量的影响.(1)茶园土壤的ωmic与有机碳的质量分数(ωorg)呈显著正相关,与pH存在一定范围的正相关,改良过度酸化的土壤能明显提高ωmic.(2)ωmic随植茶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45年左右的茶园中含量最高,达到了(597.7±89.2)mg·kg-1.(3)有机管理茶园的ωmic显著高于转换茶园和常规茶园(P<0.05).(4)花岗岩、安山斑岩和红砂岩发育的茶园土壤的ωmic显著高于第四纪红土和石灰岩发育的土壤(P<0.05).(5)ωmic随茶园全氮量的增加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茶园土壤ωmic的影响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土壤有机碳,其次为pH、成土母质、植茶年限及全氮量.由此可见,要提高茶园土壤的ωmic,可采取多施有机肥,推广有机茶园管理模式,合理施氮,适当提高土壤pH和改植换种老茶园等措施.
    • 潘名好; 朱庆征; 巩闪闪; 张志华; 雷浪; 孔玉华
    • 摘要: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华北石质山区农田(NT)、撂荒地(LHD)以及刺槐(CH)、栓皮栎(SPL)和侧柏(CB)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0~10、10~20和20~30 cm 土层土壤样品,对比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及4种酶活性(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脲酶和蛋白酶).结果表明:在0~30 cm 土层,NT和CB 土壤MBC和MBN含量显著高于LHD、CH和SPL(P<0.05);其中 NT 土壤的 MBC 分别比 LHD、CH 和 SPL 高752%、927%和537%,MBN 含量高332%、227%和79%(P<0.05).NT、LHD和CB的4种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而SPL 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最低(P<0.05).LHD、NT、CB和SPL 土壤脲酶活性在0~30 cm 土层的均值分别比CH高562%、536%、514%和302%(P<0.05).随土层深度的增加,4种酶活性均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土壤MBC和MBN含量和4种酶活性与各土壤养分因子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并也受土壤密度显著影响(P<0.05).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MBC、MBN、MBC/MBN、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氮(DN)含量以及4种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除土壤MBC和DOC外,土层深度对其他土壤因子亦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农田耕作和侧柏人工林的种植可以改善华北石质山区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提升土壤肥力.
    • 李东利; 蒋鹏; 万佳淼; 田超; 刘恒青; 张丽萍; 姬强
    • 摘要: 为探讨瘠薄灰钙土对外源生物质炭输入的响应机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0.80%,2.40%和7.20%)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以及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质炭可以显著提高田间持水量,增幅可以达到1.90%~21.20%;生物质炭促进直径>0.25 mm的大团聚体的形成,并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11.00%~303.54%和27.20%~128.40%,且增幅随着生物质炭输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其中以7.20%生物质炭添加量效果最佳;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呈相反的趋势,随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降幅为2.90%~46.00%.生物质炭施入有助于土壤水分的储存,在短期内会造成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激发效应,生物质炭过量输入会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累积.低肥力灰钙土高温热解生物质炭输入量宜为2.40%~7.20%.
    • 朱利霞; 陈居田; 徐思薇; 陈如冰; 李俐俐
    • 摘要: 为了研究生物炭施用量对整个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生物炭施用量设置0(BC0)、10(BC1)、20(BC2)和30(BC3) t·hm^(-2)共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其动态变化和收获后玉米的籽粒产量。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内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BC0相比,施用生物炭对播种前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BC3处理在0-10、10-20和20-3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较对照分别增加103.2%、91.8%和158.5%。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碳氮比的变化则与玉米生育期有关。从整个生育期来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播种前最低,在拔节期达到峰值,之后缓慢降低并保持相对稳定。在播种前,BC3处理土壤微生物商增幅最大,较BC0增加了59.5%,其他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商无显著变化。玉米籽粒产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BC2和BC3分别较BC0显著增产11.2%和14.1%。因此,在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为该地区生物炭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 许唐萍; 肖新; 沈冰涛; 陈红; 鲍文梅; 汪媛; 曹银; 金海涛; 汪建飞; 吴安昌
    • 摘要: 目的:以安徽省沿淮地区稻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实现养地增产的效果.方法:采取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KB)、100% 化肥(CF)、20% 有机肥+80% 化肥(CF20)、40% 有机肥+60% 化肥(CF40)和100% 有机肥(O M 100)5个处理,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适当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提高小麦产量,其中以CF20处理产量最高,达7850.85 kg/hm2.与单施化肥处理组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蔗糖酶活性增加5.57% ~9.59%(P<0.05).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其中以CF40处理土壤MBC和OM100处理土壤MBN含量最高.结论:有机肥替代20% 化肥处理,增加小麦产量,优化产量构成因素,改变土壤酶活性,增加微生物量碳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