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523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49篇、会议论文112篇、专利文献35324篇;相关期刊596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83种,包括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2014年徐州市农机化学术年会等;秸秆还田的相关文献由1160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森豹、顾克军、曾宪楠等。

秸秆还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49 占比:10.48%

会议论文>

论文:112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35324 占比:89.24%

总计:39585篇

秸秆还田—发文趋势图

秸秆还田

-研究学者

  • 王森豹
  • 顾克军
  • 曾宪楠
  • 王麒
  • 刘世平
  • 张斯梅
  • 杨四军
  • 卞新民
  • 夏俊芳
  • 宋秋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艳芳; 高冰可; 王少先; 王萍; 曹国军; 吴少华; 夏文建; 彭春凤; 陈国徽
    • 摘要: 以水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 油菜品种浔油9号为试验材料,进行连续4 a的油稻轮作秸秆还田试验,设置油稻两季秸秆均不还田(CK),油稻两季秸秆均还田(TA),水稻秸秆还田、油菜秸秆不还田(TS),水稻秸秆不还田、油菜秸秆还田(TY)4个不同处理,研究周年秸秆还田对两季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周年秸秆还田方式使油菜的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TA处理的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显著增加,TS处理对每果粒数的影响更显著,而TY处理的分枝部位显著提高,但TS处理对油菜的产量提升效果最佳;周年秸秆还田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水稻植株的有效穗、穗总粒数、千粒重,提高了植株结实率,进而使产量提升,其中TY处理的效果更佳.连续4 a的周年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单季作物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比双季作物秸秆还田更好,以TS处理的平均周年产量为最高,达到9890 kg·hm-2.
    • 张玉娇; 邱慧珍; 郭亚军; 张建斌
    • 摘要: 为揭示基于不同施氮量的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N0、S+N0、S+N75、S+N225、S+N375五个处理,以秸秆不还田不配施氮肥(N0)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量的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的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含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同时,施氮量过多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降低.因此,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 王忠波; 董海丽; 郑文生
    • 摘要: 为揭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水氮调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秸秆还田结合水氮调控土壤养分及秸秆腐解率.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时,水氮调控可显著提升秸秆腐解率,施氮较不施氮秸秆腐解率高.秸秆还田与水氮调控还可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在培养周期内,全氮,有机碳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同一给水条件下,施氮量越大,土壤有效磷和有机碳含量越高,在土壤水分为70%~90%时施氮量越大,土壤全氮含量越高;全磷含量在培养周期内无明显变化,但同一给水条件下,施氮量越大,土壤全磷含量越高.秸秆腐解率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和有机碳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秸秆腐解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土壤化学性质变化规律.研究可为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水氮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 刘红霞
    • 摘要: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再生资源.通过介绍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方式,分析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的影响,总结了当前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秸秆还田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促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生态发展.
    • 刘磊; 黄山; 廖萍; 邵华; 刘劲松; 杨星莲; 王静; 王海媛; 张俊; 曾勇军
    • 摘要: 土壤酸化和钾素亏缺是制约南方酸性稻田生产力持续提升的重要因素.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分别是改良土壤酸化和补充钾素的有效措施,但二者对土壤钾素盈亏平衡的互作效应还不甚清楚.于2015—2018年,在江西省上高县开展施石灰和秸秆还田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1)秸秆不还田,不施石灰;(2)秸秆不还田,仅2015年施一次石灰;(3)每季秸秆全量还田,不施石灰;(4)每季秸秆全量还田,仅2015年施一次石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稻钾素吸收,施石灰仅显著增加了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施石灰和秸秆还田仅对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有显著正向互作效应.在秸秆还田下,施石灰使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增加了25.7%;而在秸秆不还田下无显著影响.试验进行4年后,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但4年土壤钾素表观平衡估算表明,在秸秆还田下土壤总累积钾素表观平衡表现为盈余,秸秆不还田下则为亏缺,而施石灰对其无显著影响.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总累积钾素表观平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施石灰和不施石灰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使土壤累积钾素平均表观盈余19.5 kg hm-2 a-1和29.0 kg hm-2 a-1.秸秆还田下土壤累积钾素平均表观盈余24.3 kg hm-2 a-1,秸秆不还田下则平均表观亏缺185.8 kg hm-2 a-1.因此,在酸性双季稻田上,施石灰和秸秆还田配施能够协同实现土壤酸化改良和维持钾素平衡,有利于持续提升双季稻田的生产力.
    • 王鸿山
    • 摘要: 秸秆还田是现代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土壤的肥力,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基于此,笔者分析了秸秆还田的优势,探讨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在秸秆中的具体应用,指出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在秸秆还田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提升策略,全面阐述了农机农艺融合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大量实践证明:农机和农艺技术有效融合,能够解决秸秆还田的问题,生态环保且应用潜力巨大,既提升了土壤的肥力,又改善了土壤环境,还增加了生产效益。
    • 刘磊; 廖萍; 邵华; 刘劲松; 杨星莲; 王静; 王海媛; 张俊; 曾勇军; 黄山
    • 摘要: 土壤酸化和钾素亏缺是制约南方酸性稻田生产力持续提升的重要因素。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分别是改良土壤酸化和补充钾素的有效措施,但二者对土壤钾素盈亏平衡的互作效应还不甚清楚。于2015—2018年,在江西省上高县开展施石灰和秸秆还田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1)秸秆不还田,不施石灰;(2)秸秆不还田,仅2015年施一次石灰;(3)每季秸秆全量还田,不施石灰;(4)每季秸秆全量还田,仅2015年施一次石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稻钾素吸收,施石灰仅显著增加了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施石灰和秸秆还田仅对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有显著正向互作效应。在秸秆还田下,施石灰使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增加了25.7%;而在秸秆不还田下无显著影响。试验进行4年后,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但4年土壤钾素表观平衡估算表明,在秸秆还田下土壤总累积钾素表观平衡表现为盈余,秸秆不还田下则为亏缺,而施石灰对其无显著影响。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总累积钾素表观平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施石灰和不施石灰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使土壤累积钾素平均表观盈余19.5 kg hm^(-2)a^(-1)和29.0 kg hm^(-2)a^(-1)。秸秆还田下土壤累积钾素平均表观盈余24.3 kg hm^(-2)a^(-1),秸秆不还田下则平均表观亏缺185.8 kg hm^(-2)a^(-1)。因此,在酸性双季稻田上,施石灰和秸秆还田配施能够协同实现土壤酸化改良和维持钾素平衡,有利于持续提升双季稻田的生产力。
    • 朱长伟; 陈琛; 牛润芝; 李洋; 姜桂英; 杨锦; 申凤敏; 刘芳; 刘世亮
    • 摘要: 为探究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本研究在豫北潮土区,于2016—2020年小麦季以3年为一个轮耕周期,设置5个处理: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浅旋耕(DT-RT-SRT)、深耕-浅旋耕-浅旋耕(DT-SRT-SRT)、深耕-浅旋耕-旋耕(DT-SRT-RT)。测定并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0~5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LOC)、稳态有机碳(NLOC)含量及有机碳储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各轮耕处理均能降低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在0~20 cm土层, DT-SRT-SRT处理的SOC、LOC和NLOC含量最高,分别为11.54 g·kg^(-1)、3.31 g·kg^(-1)和8.30 g·kg^(-1);而相较于RT-RT-RT处理,DT-SRT-RT处理显著增加10~40 cm土层SOC、LOC和NLOC含量;且各轮耕处理降低了LOC/SOC,但提高了NLOC/SOC,尤其是20~40 cm土层,最高增长7.5%。试验期内,各轮耕处理均能提高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 2019年0~30 cm土层, DT-SRT-SRT处理有机碳储量最高,为36.64 Mg·hm^(-2);但在2019和2020年, 0~40 cm土层, DT-SRT-RT处理的有机碳储量均为最高,与RT-RT-RT处理相比分别提高12.8%和9.7%。随耕作年限的不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2019年, DT-SRT-RT处理显著降低了0~40 cm土层中的活度指数,CPMI相对较低,最高降幅为4.3%。而2020年, DT-SRT-RT处理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的碳库指数和CPMI,CPMI最高为108.5。综合以上分析,深耕-条旋耕-旋耕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SOC、LOC和NLOC,增加0~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具有明显的固碳效应。
    • 王忠秋
    • 摘要: 通过开展以下的项目,一是绿肥种植,二是秸秆还田,普及运用还田技术模式,实现了培肥地力,有效优化了土壤结构,切实强化了土壤有机质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化肥的使用,达到了增产以及增收的目的,在农业生产方面,也获得了可观的效益,总之通过下文的探究,旨在能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 李文瑛; 黄国勇; 马薇薇
    • 摘要: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循环农业、调整人和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过程。农户露天焚烧秸秆的违法行为会引起“新陈代谢断裂”,导致农村自然环境的系统性危机。研究发现: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认知不够、对遵守环保法规的认知度很高、政府秸秆补贴对农户影响较小;农户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了解不多、秸秆利用成本较高、收益少等是农户不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原因。应强化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激励规制,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加强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培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