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玉米产量

玉米产量

玉米产量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179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8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47513篇;相关期刊451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种子科技、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辽宁省水利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3年耕地地力培育与农产品安全学术研讨会等;玉米产量的相关文献由349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龙、邹洪涛、张学林等。

玉米产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8 占比:3.39%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47513 占比:96.54%

总计:49216篇

玉米产量—发文趋势图

玉米产量

-研究学者

  • 张玉龙
  • 邹洪涛
  • 张学林
  • 张磊
  • 徐婷
  • 徐莹莹
  • 杨慧莹
  • 王丹
  • 王宇先
  • 王立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冰洁; 张富粮; 杨硕; 李晓立; 何堂庆; 张晨曦; 田明慧; 吴梅; 郝晓峰; 张学林
    • 摘要: 明确不同形态氮肥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灌浆期玉米生理特性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合理配施农田生物肥料、提高产量和改善籽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2018年和2019年2个玉米生育季,采用分室(生长室和菌丝室)箱体装置,设置氮肥形态和丛枝菌根真菌双因素试验,测定灌浆期籽粒和穗位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籽粒产量、植株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根系特性等性状。结果表明,AMF可增加玉米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促进光合作用进行,调节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籽粒品质,且在不同氮肥形态下影响不同。与M0处理均值相比,铵态氮肥处理下M1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85%和140%;硝态氮肥处理下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36%和81%。与M0处理均值相比,铵态氮肥处理下M1粗蛋白含量、粗淀粉含量和赖氨酸含量分别增加9%、6%和7%,粗脂肪含量减少19%;硝态氮肥处理下粗蛋白含量和赖氨酸含量分别增加10%和8%,粗脂肪含量减少32%。本研究表明,在不同氮肥形态下接种AMF均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和赖氨酸含量,改善玉米籽粒品质。
    • 姜春艳
    • 摘要: 1玉米种植管理方法玉米栽培技术主要有2种,一种是等行栽培,保持合理间宽,在出苗后期对死苗或长势不佳的幼苗及时剔除,留存健壮的玉米苗。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为玉米成长提供良好的光照条件。第二种方法是采用宽窄行栽培。这种方法在保证玉米能够充分接收到良好的光照和通风下,采用宽行与窄行交替栽培,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密度,保证玉米产量
    • 范益恺; 许增涵; 李玄同; 杨晓慧; 姜春慧; 孟庆峰
    • 摘要: 典型黑土处于漫川漫岗地形,坡耕地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鉴于此,本研究探究了典型黑土坡耕地的不同坡位的土壤理化性质与玉米生产及其相互关系,为其他地区坡耕地的粮食生产提供参考。本项研究将坡耕地划分为坡下位、坡中位、坡上位3个区域,采集0~20厘米的土壤样品用于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且收获不同坡位的玉米进行测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pH均呈现坡下位高于坡中、坡上位,然而碱解氮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各坡位间的速效养分、pH与有机质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土壤容重和孔隙度也呈现坡下大于坡上和坡中的整体趋势;田间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均呈现坡上大于坡中大于坡下的趋势;坡下位玉米产量最高,达到2 595kg/hm2,大于坡中和坡上位的玉米产量。通过多元回归可知,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土壤密度、孔隙度、土壤田间持水量显著影响坡耕地的玉米产量
    • 钟华; 郭旋; 李鹏; 张成军; 赵同科
    • 摘要: 【目的】针对目前氮肥优化管理的评价方法难以兼顾产量、经济效益、氮肥效率及环境等多目标评价现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并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玉米氮肥优化管理进行评价。【方法】2018—2019年在东北雨养区开展玉米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5个施氮水平:0 (N0)、75 (N75)、150 (N150)、225(N225)、300 (N300) kg/hm2。在收获期取样,测定玉米产量、氮肥效率、0—100 cm土壤氮素含量。分析氮肥施用量与玉米产量、边际效益、氮素回收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表观平衡和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关系。以高产高效、农田环境友好为总目标层,将其划分为产量、经济效益、氮肥效益和环境4个准则层,准则层又继续划分为8个要素层,依据试验数据确定每个准则层和要素层的权重系数,将不同氮素处理获得的各要素数据归一化后,计算各处理的综合评价分数。【结果】依据试验数据,产量、经济效益、氮肥效益和环境4个准则层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39、0.29、0.10和0.22。8个要素层及其权重系数依次为产量0.39,边际效益0.29,氮素回收率0.025,氮肥农学效率0.025,氮肥偏生产力0.025,氮素生理利用率0.025,氮素表观平衡0.07,土壤无机氮积累量0.15。依据此权重系数计算施氮量处理的综合得分,2018、2019年N225水平分别为0.81、0.92,N150水平分别为0.67、0.78,N75均为0.67,N300水平分别为0.55、0.53,N0均为0.15。选取综合得分高于0.8的施氮量作为推荐量,得出2018年适宜氮肥施用量为N225kg/hm^(2),2019年为N186~225 kg/hm^(2)。【结论】通过分层评估,充分考虑每个目标层的权重,以此对施氮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的适宜施肥量既可满足玉米对氮素的需求,保证玉米获得高产优质,提高氮素利用率,又可降低氮素淋失对环境污染的风险。
    • 司海丽; 纪立东; 刘菊莲; 柳骁桐; 郑淑欣
    • 摘要: 【目的】探讨宁夏平原有机肥施用量对饲料玉米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明确该地区有机肥安全施用量,为土壤培肥及玉米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2019年在宁夏青铜峡市甘城子村开展有机肥不同施用量试验,共设6个用量水平:0、3750、7500、15000、30000、45000 kg/hm^(2),以非有机肥(0 kg/hm^(2))为对照,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土壤养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施用适量有机肥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以有机肥施用量15000~30000 kg/hm^(2)对产量构成因素促进效果最佳,2018和2019年最高产量下有机肥施肥量分别为27880和25030 kg/hm^(2);施用有机肥可显著增加0~30 cm层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以有机肥施用量15000 kg/hm^(2)处理对增加土壤细菌数效果最佳,2018和2019年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252.1%和202.4%,且2019年微生物总数高于2018年;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增加土壤酶活性,0~20 cm层土壤酶活性高于20~40 cm。0~20 cm层土壤在有机肥施用量15000 kg/hm^(2)处理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最高,较对照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3.6%、26.2%、158.9%和43.9%,而20~40 cm层土壤在有机肥施用量45000 kg/hm^(2)处理下活性最高,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202.3%、37.4%、97.4%和56.3%。【结论】施用适量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
    • 石磊; 吕宁; 何帅; 尹飞虎; 高志建; 谭荣欣
    • 摘要: 【目的】评价暗管、竖井工程在新疆南疆次生盐渍化土上的排盐效果,筛选出适宜的暗管布设间距。【方法】以新疆南疆垦区兵团第二师38团撂荒地次生盐渍化土为对象,于2016~2019年设置暗管+竖井田间排水控盐试验,选取3个相邻地块,暗管布设间距分别为6、8和10 m(依次记为T_(1)、T_(2)、T_(3)),每个地块暗管埋深1.2 m,竖井井深20 m、间距120 m。【结果】(1)各处理土壤盐分在排水2年后均显著降低,T_(1)、T_(2)、T_(3)根层土壤电导率较排盐前分别下降了31.83%、50.35%、46.09%;(2)垂直方向上土壤电导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各排盐处理0~0.8 m根层土壤电导率降低幅度显著高于深层土壤,水平方向上距离竖井越近脱盐效果越明显;(3)各处理排水矿化度在排盐1年后均升高,但在排盐2年后T_(1)、T_(2)、T_(3)处理分别下降了21.41%、33.24%、18.57%,排盐后地下水位深度平均降低了1.5 m;(4)脱盐2年后种植玉米,各处理平均籽粒单产达到329.70 kg/667m^(2),单产水平T_(2)>T_(1)>T_(3),降盐效果与玉米产量呈正相关。【结论】优选出布设间距8 m(T_(2))为试验区暗管排盐工程适宜参数。采用竖井+暗管排水控盐模式,通过降低地下水位和排水控盐共同作用,以维持南疆灌区盐渍土改良效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 摘要: 玉米(Zea mays)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之一,在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产量是玉米生产和育种的首要目标。目前,关于控制玉米穗长和行粒数等重要产量性状的QTL位点多有报道,但已克隆的功能基因较少,而其中已报道的关于重要小分子代谢物调控穗发育过程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 汪永兰
    • 摘要: 通过运用玉米双株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有利于保证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从种植技术层面对玉米双株种植技术加以介绍,希望能全面加强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实践应用水平。1种子处理1.1晒种将种子进行充分晾晒,以提升种子发芽和吸水的速度,优化出苗率指标,使长出的幼苗更为整齐和粗壮,具有更强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提升种子的成活率。
    • 许晓东
    • 摘要: 通过两种不同配方的杀菌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对玉米整个生长周期的相关病害防治效果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精甲霜灵·咯菌腈·戊唑醇和种菌唑·甲霜灵·戊唑醇两种配方种衣剂包衣的种子,出苗率比对照均高4个百分点,对防治的相关病害(玉米茎基腐病、丝黑穗病、苗枯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病情指数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对玉米种子在低温高湿环境下出苗生长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对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有促进作用,使苗齐苗壮,达到增产效果。
    • 金兰(译)
    • 摘要: 根据农业组织和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世界上大约3/4的食物来源于12种植物和5种动物。其中稻米、小麦和玉米占每人每日卡路里摄入量的51%。估计,全球谷物平均产量将大幅增加,达到28亿t,比上年度增加1210万t。小麦总产量增加到7.767亿t;水稻产量预计为5.19亿t,比上年增加60万t;玉米产量预计为11.92亿t,比上年增加3%。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