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玉米螟

玉米螟

玉米螟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1篇、会议论文63篇、专利文献40587篇;相关期刊315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农业开发与装备、现代农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2014年全国害虫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华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虫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白蚁防治学术研讨会等;玉米螟的相关文献由307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振营、周大荣、何康来等。

玉米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1 占比:3.74%

会议论文>

论文:63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40587 占比:96.11%

总计:42231篇

玉米螟—发文趋势图

玉米螟

-研究学者

  • 王振营
  • 周大荣
  • 何康来
  • 丁新华
  • 郑庆伟
  • 郭文超
  • 阮长春
  • 刘刚
  • 张俊杰
  • 李启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宇奎
    • 摘要: 为筛选防治玉米螟的高效低毒药剂,以甲维盐、乙酰甲胺磷和高效氯氟氰菊酯3种药剂为对照,通过调查为害株数、蛀秆率和产量进行氯虫苯甲酰胺200 g/L悬浮剂对玉米螟的防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大喇叭口期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亩用量10 g防治玉米螟的效果最好、持效期长,增产明显,与3种对照药剂相比差异显著。
    • 汪仁军; 李娟; 项凯琳; 汤耀林; 张维钰
    • 摘要: 玉米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文选择20%乙酰甲胺磷乳油和1.8%阿维菌素乳油作为玉米螟病害的重点防治措施。结果表明,20%乙酰甲胺磷乳油处于控制和生产的最佳状态,2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控制更有效,产量更高,产量损失最明显。
    • 黄艳青
    • 摘要: 玉米螟又称钻心虫,科目为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的主要虫害之一,其主要是在幼虫阶段对玉米产生为害。变化反复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不断增大玉米的种植密度及肥水条件都极大地影响了玉米的健康生长,提高了玉米螟的为害系数,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文章分析了玉米螟的为害特点、发生条件,提出了针对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措施。
    • 蒋旭东; 丁新华; 王小武; 付开赟; 袁梓涵; 吐尔逊·阿合买提; 何江; 贾尊尊; 郭文超; 王志方; 杨新平; 代金平; 谢玉清; 周留艳; 冯蕾
    • 摘要: 为探明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多样性,2019—2020年采集了新疆5个地/州6个县/市185个样点的越冬玉米螟幼虫,进行病原真菌分离、鉴定。2年共获被感染越冬玉米螟幼虫534个,分离出136株昆虫病原真菌,隶属于7目7科9属14种。其中,红绶曲霉Aspergillusnomius(22.1%)、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19.9%)、镰孢霉Fusariumsp.为优势种,相对分离频率(RDF)分别为22.1%、19.9%和13.2%;花腐镰孢菌Fusarium anthophilum(9.6%)、波兰青霉菌Penicillium polonicum(2.9%)、雷斯青霉菌Penicillium raistrickii(1.5%)、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6.6%)、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3.7%)、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2.2%)、多头被孢霉Mortierella polycephala(5.9%)、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5.2%)、直立枝顶孢霉Acremonium strictum(2.9%)、C. perangustum(3.68%)为常见种;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0.7%)为稀有种。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昆虫病原真菌相对多度最高(41.4%),昌吉州昌吉市次之(21.4%),喀什地区疏勒县(11.4%)最低;伊犁州霍尔果斯市病原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昌吉州昌吉市与乌鲁木齐新市区、伊犁州新源县与昌吉州昌吉市及伊犁州霍尔果斯市与喀什地区疏勒县的越冬玉米螟病原真菌中等相似。2年真菌致死率最高的均为乌鲁木齐新市区,分别为28%和14.6%,2019年各采集地区间亚洲玉米螟感染优势病原真菌致死率差异性均显著,2020年各采集地区玉米螟感染白僵菌属致死率差异性显著,而曲霉属和镰刀菌属无显著差异性。本研究结果为保护与利用当地真菌资源,促进亚洲玉米螟绿色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 李绍然
    • 摘要: 近年来通过田间调查发现,安徽省临泉县玉米的病虫害发生情况愈加严重,其中害虫就有玉米螟、白星花金龟、地老虎及玉米叶螨等种类,有虫田块的比例甚至达到80%以上,严重威胁着临泉县玉米的安全生产。现将以上害虫的为害、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总结如下。
    • 陈爱群; 董月英
    • 摘要: 为明确不同诱捕方式(频振式杀虫灯、干式诱捕器、三角形粘胶诱捕器)对玉米地玉米螟和棉铃虫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在兵团第四师六十四团开展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亚洲玉米螟,频振式杀虫灯的诱捕效果优于性诱器,3种性诱器处理中,以浙江宁波纽康生物生产的性诱捕器+诱芯诱捕的玉米螟数量最高;对于棉铃虫,干式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优于频振式杀虫灯。在对玉米地玉米螟和棉铃虫的防治中可推广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和干式诱捕器(浙江宁波纽康生物生产)诱捕田间成虫,同时干式诱捕器(浙江宁波纽康生物生产)可作为玉米螟、棉铃虫的监测手段予以广泛应用。
    • 毛鹏志; 侯国庆; 杜晶; 赵永刚; 布卡·欧尔娜
    • 摘要: 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可使玉米减产10%~30%,严重者可减产50%以上。胡杨河市发生的是亚洲玉米螟,该虫在胡杨河市各垦区均有发生。玉米是新疆主要的粮食和饲用作物,本文介绍了胡杨河市玉米产区玉米螟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和发生动态,分析了发生因素,制定了经济、简易、安全、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本地区有效预防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提供技术参考。
    • 李延杰; 杨春喜
    • 摘要: 通过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分析试验,对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块及卵粒情况、平均防效、挽回产量损失率等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玉米螟卵块寄生率平均为50.63%,卵粒寄生率平均为56.33%;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58.61%,虫口减退率为59.53%,虫孔减退率为54.31%,平均防效为57.48%,平均挽回产量损失率为6.00%。减少了化学农药施药量和施药次数,能有效保护天敌和有益昆虫,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 曹旻旻
    • 摘要: 文章通过研究球孢白僵菌对玉米螟的防治作用,选择玉米螟和白僵孢子菌为对象,对白净孢子菌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展开研究,并且分析试验结果。结果显示:白净孢子菌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保证玉米能够健康生长,希望为我国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李妍颖; 李梅梅; 杨琪; 陈丽慧; 李伯辽; 房爱省; 何柯杭; 董继广; 赵玉婉; 于志浩; 郝引川; 仵均祥
    • 摘要: 为明确玉米螟为害对玉米造成的经济损失,制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及时进行科学防治,2018年和2019年调查了田间自然条件下玉米螟在不同品种上发生为害情况,对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玉米螟发生为害程度明显重于2019年;雌穗受害程度明显高于茎秆。虫口密度在0~4头/株范围内与单穗重呈负相关,与产量损失率呈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2018年玉米螟虫口密度(X)与供试品种产量损失率(Z)之间关系为:Z_(郑单958)=1.367X-1.539,R^(2)=0.9780;Z_(陕单609)=2.059X-2.317,R^(2)=0.9262;Z_(陕单650)=2.139X-1.495,R^(2)=0.9559;Z_(新单47)=1.908X-1.97,R^(2)=0.9789;Z_(泽玉8911)=1.309X-1.147,R^(2)=0.9898。2019年玉米螟虫口密度(X)与供试品种产量损失率(Z)之间的关系为:Z_(郑单958)=1.2413X-1.0942,R^(2)=0.9541;Z_(陕单609)=1.8677X-1.7664,R^(2)=0.9814;Z_(陕单650)=1.6035X-1.6920,R^(2)=0.9701。根据2018年和2019年两年5个品种8组调查数据分析,结合当地玉米螟防治实际费用,确定玉米螟防治指标为3.15头/株,或315头/百株,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基于农药减施增效的玉米螟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