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胱甘肽S-转移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60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植物保护、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5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03467篇;相关期刊346种,包括昆虫学报、生物工程学报、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华中三省(湖南、湖北、河南)昆虫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相关文献由2187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希武、梁旭方、汪晖等。
谷胱甘肽S-转移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3467篇
占比:99.44%
总计:104045篇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研究学者
- 高希武
- 梁旭方
- 汪晖
- 王琳
- 刘刚
- 唐开发
- 师光禄
- 马恩波
- 李敏
- 梁沛
- 汤方
- 王有年
- 薄爱华
- 邢俊平
- 傅志强
- 刘伟
- 包怀恩
- 单可人
- 孙发
- 张建珍
- 张薇
- 李宗吉
- 杜娟
- 林群
- 柏连阳
- 柴建萍
- 沈孝兵
- 王志刚
- 王进军
- 王金信
- 罗梅浩
- 罗雁婕
- 胡永乐
- 谢道燕
- 赵巍
- 达爱斯
- 郭线茹
- 郭艳琼
- 陈家长
- 黄大庄
- 于彩虹
- 任锡麟
- 余新炳
- 余泉友
- 冯建华
- 冷春梅
- 刘爱华
- 华东
- 原国辉
- 史雪岩
-
-
李悦;
李海燕;
周圆圆;
陈井生;
于吉东
-
-
摘要:
为明确工业大麻秸秆乙醇提取物抑制大豆胞囊线虫的作用机理,采用浸泡法研究其对大豆胞囊线虫体内的总糖、甘油和蛋白质含量以及解毒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二龄幼虫虫体内总糖含量和甘油含量随乙醇提取物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处理24 h时分别较对照升高了96.2%和33.5%,达极显著差异;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处理24 h时,比对照降低了26.3%,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羧酸酯酶活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均逐渐下降,处理24 h时,三种酶活性较对照降低了61.1%、51.3%和45.4%,差异极显著。工业大麻秸秆乙醇提取物可导致线虫体内糖代谢出现紊乱,降低线虫的抗逆能力,并削弱了线虫对毒害物质的降解能力,这些可能是线虫死亡的原因。本研究为工业大麻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奠定理论基础。
-
-
罗群凤;
吴志铭;
冯源恒;
龚桂芳;
杨章旗
-
-
摘要: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基于马尾松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显著关联的SSR标记位点PCZ090,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其所在基因的全长序列及生理功能。结果表明,基因全长1636 bp,包含1个79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6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30.88 kDa,理论等电点为9.27;参与谷胱甘肽代谢过程,具有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通过NCBI CDD进一步确定PCZ090所在基因是谷胱甘肽S-转移酶家族蛋白成员,命名为PmGSTTCHQD1,根据同源基因的注释结果,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了催化氯代异源物质的代谢过程,在细胞解毒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对于解析细胞解毒能力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
朱勇;
杨德林
-
-
摘要: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一个酶家族,可催化多种亲电物质的细胞内解毒,包括许多外源物质和致癌物质,其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分布最广泛。GSTP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常常导致基因的转录抑制,进而引起GSTP1基因沉默,使其功能表达失调,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GSTP1基因甲基化在前列腺癌组织和非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显著,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GSTP1基因去甲基化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望成为前列腺癌的治疗靶点。GSTP1基因高甲基化还与前列腺癌的复发有关,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
-
-
张宇翔;
朱亮;
魏有海
-
-
摘要:
为探究不同青稞品种对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WG)的耐药性,文中以青海不同地区的10个青稞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整株盆栽法和酶活力测定法比较分析其对该除草剂的耐药性差异,测定其IC;值及乙酰乳酸合成酶(AL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力。结果表明:(1)供试青稞品种中北青8号的耐药性最强,其IC;值为22.376 g/hm^(2);北青2号最为敏感,其IC;值为5.504 g/hm^(2)。(2)选择耐药性最强的北青8号和耐药性最弱的北青2号施用12.5 g/hm^(2)7.5%啶磺草胺后,ALS的活力均可恢复至对照水平;当剂量增加至37.5 g/hm^(2)时,北青8号的ALS的活力可恢复至对照水平,北青2号则受到明显抑制。(3)北青8号和北青2号分别施用12.5 g/hm^(2)和37.5 g/hm^(2)7.5%啶磺草胺后,GSTs相对活力在第3天均达到峰值,且北青8号GSTs相对活力大于北青2号。综上所述,不同青稞品种对7.5%啶磺草胺的耐药性存在较大差异。ALS和GSTs的活力变化能够反映不同青稞品种对该除草剂的耐药性差异。
-
-
宋文;
张琴;
宁明;
周发科;
杨新泉;
单春会;
唐凤仙
-
-
摘要:
为阐明哈密瓜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DHAR)基因的基本性质及在响应冷胁迫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基于生物信息学对2个哈密瓜DHAR基因(CmDHAR)的基本信息、多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关系、共线性关系、基因结构域特征、蛋白质三级结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冷胁迫下的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含量、DHAR活力、DHAR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CmDHAR编码蛋白氨基酸的长度分别为297 aa与206 aa,等电点分别为8.67与5.99,分子质量为33 082.9 Da与22 891.6 Da。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mDHAR基因具有保守性较高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N端功能结构域。基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CmDHAR包含6个外显子、6个保守基序、3类顺式作用元件。共线性分析表明哈密瓜与西葫芦、笋瓜和南瓜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更为接近。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CmDHAR2主要包含α-螺旋、无规卷曲、延伸链和β-转角等。蛋白互作分析表明CmDHAR家族蛋白与哈密瓜其他GST家族蛋白之间联系紧密。冷胁迫下耐冷型哈密瓜"伽师瓜-310"中的AsA含量、DHAR活力及CmDHAR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不耐冷型的"金皇后-308"。GSEA结果表明CmDHAR基因参与结构分子活性、大分子复合物、细胞膜封闭内腔以及抗氧化活性等生物过程。本研究阐明了CmDHAR的生物信息学特点,证明了DHAR基因在哈密瓜抵御冷胁迫过程中的重要性。
-
-
郭耀霞;
张廷伟;
刘长仲;
张育霞
-
-
摘要:
本试验采用带虫浸叶法和酶标板法研究吡虫啉对红绿色型豌豆蚜体内的2种解毒酶,即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选育代数的增加,LC_(50)值逐渐升高,抗性逐渐增强,豌豆蚜体内2种解毒酶活力均显著升高。至第8代时,红绿色型豌豆蚜体内GSTs比活力分别达到28.35和26.68μmol/[min·mg(pro)],分别是F_(0)比活力的2.88和2.30倍;MFO比活力分别达到2.05和1.72μmol/[min·mg(pro)],分别是F_(0)比活力的1.56和1.45倍,说明GSTs和MFO解毒酶活性与选育代数的增加呈正相关。该试验结果为豌豆蚜防治中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
石赟;
陈艳蓉;
张净;
罗佳
-
-
摘要: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Toll样受体4(TLR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31例COPD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NLRP3、GSTs、TLR4基因多态性,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基因型分布遗传平衡,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COP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饮酒比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单位点分析结果显示,NLRP3 rs3806265位点、TLR4 rs2737190、rs10759932位点与COPD发病有关联(P<0.05);吸烟、NLRP3 rs3806265位点、TLR4 rs2737190、rs10759932位点是COPD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NLRP3 rs3806265位点、TLR4 rs2737190、rs10759932位点基因多态性影响COPD易感性。
-
-
刘一婧;
胡静璐;
杜丽娜
-
-
摘要:
目的将茶树油制备成微囊乳液,评价其对水蛭的驱避效果并阐明驱避机理。方法以吐温20作为增溶剂制备茶树油水溶液。司盘80作为乳化剂制备得茶树油乳液,以明胶、海藻酸钠作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茶树油微囊,对微囊的粒径、形貌及结合方式等进行表征。将微囊分散到茶树油乳液中即得茶树油微囊乳液。采用滤纸圈法、水中驱避试验考察比较茶树油微囊乳液、茶树油水溶液、空白微囊及阳性药物驱蚊酯对日本医蛭在不同环境中的驱避作用及茶树油微囊乳液的驱避时长。以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变化为指标,阐明茶树油微囊乳液对水蛭的驱避机理。结果优化得到复凝聚产率较高的明胶与海藻酸钠最佳配比处方,成功制备粒径分布不均一、包封率较高的微囊。根据正交设计筛选出最优处方,制备得分散均匀、稳定均一茶树油微囊乳液。药效学实验表明其驱避时间长、驱避效率高。茶树油微囊乳液通过提高水蛭体内AchE活性、抑制GST及CarE活性发挥驱避作用。结论茶树油微囊乳液可避免茶树油挥发,延长驱避水蛭的有效作用时间,为天然精油作为驱避剂研发提供新思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
钟鑫爱;
孟诗琪;
周婉婷;
姚琦;
张琼;
兴旺;
刘大丽
-
-
摘要:
为了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家族在甜菜(Beta vulgaris)中对其生长发育及受到非生物胁迫时的潜在功能,以甜菜BvGSTs家族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性质、进化关系、顺式作用元件、染色体定位及在镉胁迫下的转录表达特性进行深入地分析。结果表明:甜菜基因组中共有52个BvGSTs基因家族成员,分布于7个亚家族中;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7~28 kDa,理论等电点pI在5.16~6.77,大部分成员定位于细胞质。BvGSTs结构中共发现9个motif,其中motif 8为Phi亚家族所特有。30个BvGSTs分别位于8条甜菜染色体,存在4处串联重复。根据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甜菜BvGSTs可参与多种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响应。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全部52个BvGSTs均不同程度的参与到甜菜对镉胁迫的应答过程。其中在地下部,大多数Tau亚家族成员的表达受到镉胁迫的正向调控;在地上部,Phi亚家族受镉胁迫的显著诱导,Tau亚家族的表达被抑制。qRT-PCR分析表明,4个差异表达显著的BvGSTs的转录受到了镉胁迫调控,并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对甜菜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镉胁迫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
-
刘峰
-
-
摘要:
遗传基因多态性是除生殖系统感染因素、炎症性功能减退、年龄等非遗传因素外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鱼精蛋白(PRM)、雄激素受体(AR)、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在精子发生、成熟及受精过程及精子DNA保护具有重要作用。PRM、AR、MTHFR、GSTs基因点位异常是男性不育的危险因素,与男性不育存在较强相关性。研究参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有助于揭示男性不育病理机制,对男性不育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综述PRM、AR、MTHFR、GSTs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
吴来燕;
杨安平
-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微囊藻毒素(miarocysCi nMC)是在蓝藻水华中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产生量最大和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危害最严重的环状七肽类肝毒素,微囊藻素(MCs)是环肽类肝毒素,进入动物体内后,可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作用与谷胱甘肽(GSH)结合,形成水溶性较强的的MC-GSH结合产物,然后在多种酶的作用下进一步代谢成MC-Cys而排出体外.本实验采用液相色谱监控合成反应,优化得到MC-RR-GSH及MC-RR-Cys的合成时间应控制在30-60min.采用C18固相萃取小柱对合成产物进行纯化,90%的甲醇水洗脱液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回收率达86.4±1.5%和90.2±2.8%.采用液质联用对以上纯化的结合产物进行表征,对相关碎片离子峰进行了归属,发现两种产物电离均以二价正离子为主,[M+2H]2+呈现为基峰,m/z分别为673.6和580.54.并以此为母离子,进一步进行二级质谱,确定了以上化合物的结构,又比较了它们在(+)-ESI条件下的裂解机理,为分析和鉴定生物样品中微囊藻毒素MC-RR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了基础.为定性定量研究微囊藻毒素-RR的代谢提供了前提,以期能为MC-RR在机体内的转化途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
-
-
吴来燕;
杨安平
-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微囊藻毒素(miarocysCi nMC)是在蓝藻水华中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产生量最大和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危害最严重的环状七肽类肝毒素,微囊藻素(MCs)是环肽类肝毒素,进入动物体内后,可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作用与谷胱甘肽(GSH)结合,形成水溶性较强的的MC-GSH结合产物,然后在多种酶的作用下进一步代谢成MC-Cys而排出体外.本实验采用液相色谱监控合成反应,优化得到MC-RR-GSH及MC-RR-Cys的合成时间应控制在30-60min.采用C18固相萃取小柱对合成产物进行纯化,90%的甲醇水洗脱液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回收率达86.4±1.5%和90.2±2.8%.采用液质联用对以上纯化的结合产物进行表征,对相关碎片离子峰进行了归属,发现两种产物电离均以二价正离子为主,[M+2H]2+呈现为基峰,m/z分别为673.6和580.54.并以此为母离子,进一步进行二级质谱,确定了以上化合物的结构,又比较了它们在(+)-ESI条件下的裂解机理,为分析和鉴定生物样品中微囊藻毒素MC-RR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了基础.为定性定量研究微囊藻毒素-RR的代谢提供了前提,以期能为MC-RR在机体内的转化途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
-
-
吴来燕;
杨安平
-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微囊藻毒素(miarocysCi nMC)是在蓝藻水华中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产生量最大和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危害最严重的环状七肽类肝毒素,微囊藻素(MCs)是环肽类肝毒素,进入动物体内后,可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作用与谷胱甘肽(GSH)结合,形成水溶性较强的的MC-GSH结合产物,然后在多种酶的作用下进一步代谢成MC-Cys而排出体外.本实验采用液相色谱监控合成反应,优化得到MC-RR-GSH及MC-RR-Cys的合成时间应控制在30-60min.采用C18固相萃取小柱对合成产物进行纯化,90%的甲醇水洗脱液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回收率达86.4±1.5%和90.2±2.8%.采用液质联用对以上纯化的结合产物进行表征,对相关碎片离子峰进行了归属,发现两种产物电离均以二价正离子为主,[M+2H]2+呈现为基峰,m/z分别为673.6和580.54.并以此为母离子,进一步进行二级质谱,确定了以上化合物的结构,又比较了它们在(+)-ESI条件下的裂解机理,为分析和鉴定生物样品中微囊藻毒素MC-RR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了基础.为定性定量研究微囊藻毒素-RR的代谢提供了前提,以期能为MC-RR在机体内的转化途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
-
-
吴来燕;
杨安平
-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微囊藻毒素(miarocysCi nMC)是在蓝藻水华中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产生量最大和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危害最严重的环状七肽类肝毒素,微囊藻素(MCs)是环肽类肝毒素,进入动物体内后,可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作用与谷胱甘肽(GSH)结合,形成水溶性较强的的MC-GSH结合产物,然后在多种酶的作用下进一步代谢成MC-Cys而排出体外.本实验采用液相色谱监控合成反应,优化得到MC-RR-GSH及MC-RR-Cys的合成时间应控制在30-60min.采用C18固相萃取小柱对合成产物进行纯化,90%的甲醇水洗脱液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回收率达86.4±1.5%和90.2±2.8%.采用液质联用对以上纯化的结合产物进行表征,对相关碎片离子峰进行了归属,发现两种产物电离均以二价正离子为主,[M+2H]2+呈现为基峰,m/z分别为673.6和580.54.并以此为母离子,进一步进行二级质谱,确定了以上化合物的结构,又比较了它们在(+)-ESI条件下的裂解机理,为分析和鉴定生物样品中微囊藻毒素MC-RR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了基础.为定性定量研究微囊藻毒素-RR的代谢提供了前提,以期能为MC-RR在机体内的转化途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
-
-
吴来燕;
杨安平
-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微囊藻毒素(miarocysCi nMC)是在蓝藻水华中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产生量最大和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危害最严重的环状七肽类肝毒素,微囊藻素(MCs)是环肽类肝毒素,进入动物体内后,可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作用与谷胱甘肽(GSH)结合,形成水溶性较强的的MC-GSH结合产物,然后在多种酶的作用下进一步代谢成MC-Cys而排出体外.本实验采用液相色谱监控合成反应,优化得到MC-RR-GSH及MC-RR-Cys的合成时间应控制在30-60min.采用C18固相萃取小柱对合成产物进行纯化,90%的甲醇水洗脱液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回收率达86.4±1.5%和90.2±2.8%.采用液质联用对以上纯化的结合产物进行表征,对相关碎片离子峰进行了归属,发现两种产物电离均以二价正离子为主,[M+2H]2+呈现为基峰,m/z分别为673.6和580.54.并以此为母离子,进一步进行二级质谱,确定了以上化合物的结构,又比较了它们在(+)-ESI条件下的裂解机理,为分析和鉴定生物样品中微囊藻毒素MC-RR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了基础.为定性定量研究微囊藻毒素-RR的代谢提供了前提,以期能为MC-RR在机体内的转化途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
-
-
漆骏;
李刚;
徐丹先;
何越峰
- 《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焦炉工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PAHs的代谢为1-羟基芘过程之间的关系.rn 方法:以某焦化厂焦炉车间生产工人150人和其他车间无职业性多环芳烃接触者39人为研究对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1-羟基芘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别检测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影响尿1-羟基芘水平的因素.rn 结果:尿中1-羟基芘水平与焦炉工作业的位置呈正相关(P<0.01);与脱离暴露后时间及GSTT1基因呈负相关(P<0.01).对照组GSTT1缺失型个体尿1-羟基芘浓度较高;GSTM1(-)/GSTT1(-)全缺失型个体尿中1-羟基芘浓度水平显著高于GSTM1(+)/GSTT1(+)全野生型个体间(P<0.05).rn 结论:在PAHs低暴露水平下,GSTT1可以影响PAHs代谢.GSTM1、GSTT1基因的交互作用可以影响焦炉工PAHs代谢为1-羟基芘的过程.
-
-
漆骏;
李刚;
徐丹先;
何越峰
- 《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焦炉工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PAHs的代谢为1-羟基芘过程之间的关系.rn 方法:以某焦化厂焦炉车间生产工人150人和其他车间无职业性多环芳烃接触者39人为研究对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1-羟基芘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别检测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影响尿1-羟基芘水平的因素.rn 结果:尿中1-羟基芘水平与焦炉工作业的位置呈正相关(P<0.01);与脱离暴露后时间及GSTT1基因呈负相关(P<0.01).对照组GSTT1缺失型个体尿1-羟基芘浓度较高;GSTM1(-)/GSTT1(-)全缺失型个体尿中1-羟基芘浓度水平显著高于GSTM1(+)/GSTT1(+)全野生型个体间(P<0.05).rn 结论:在PAHs低暴露水平下,GSTT1可以影响PAHs代谢.GSTM1、GSTT1基因的交互作用可以影响焦炉工PAHs代谢为1-羟基芘的过程.
-
-
漆骏;
李刚;
徐丹先;
何越峰
- 《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焦炉工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PAHs的代谢为1-羟基芘过程之间的关系.rn 方法:以某焦化厂焦炉车间生产工人150人和其他车间无职业性多环芳烃接触者39人为研究对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1-羟基芘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别检测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影响尿1-羟基芘水平的因素.rn 结果:尿中1-羟基芘水平与焦炉工作业的位置呈正相关(P<0.01);与脱离暴露后时间及GSTT1基因呈负相关(P<0.01).对照组GSTT1缺失型个体尿1-羟基芘浓度较高;GSTM1(-)/GSTT1(-)全缺失型个体尿中1-羟基芘浓度水平显著高于GSTM1(+)/GSTT1(+)全野生型个体间(P<0.05).rn 结论:在PAHs低暴露水平下,GSTT1可以影响PAHs代谢.GSTM1、GSTT1基因的交互作用可以影响焦炉工PAHs代谢为1-羟基芘的过程.
-
-
漆骏;
李刚;
徐丹先;
何越峰
- 《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焦炉工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PAHs的代谢为1-羟基芘过程之间的关系.rn 方法:以某焦化厂焦炉车间生产工人150人和其他车间无职业性多环芳烃接触者39人为研究对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1-羟基芘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别检测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影响尿1-羟基芘水平的因素.rn 结果:尿中1-羟基芘水平与焦炉工作业的位置呈正相关(P<0.01);与脱离暴露后时间及GSTT1基因呈负相关(P<0.01).对照组GSTT1缺失型个体尿1-羟基芘浓度较高;GSTM1(-)/GSTT1(-)全缺失型个体尿中1-羟基芘浓度水平显著高于GSTM1(+)/GSTT1(+)全野生型个体间(P<0.05).rn 结论:在PAHs低暴露水平下,GSTT1可以影响PAHs代谢.GSTM1、GSTT1基因的交互作用可以影响焦炉工PAHs代谢为1-羟基芘的过程.
-
-
漆骏;
李刚;
徐丹先;
何越峰
- 《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焦炉工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PAHs的代谢为1-羟基芘过程之间的关系.rn 方法:以某焦化厂焦炉车间生产工人150人和其他车间无职业性多环芳烃接触者39人为研究对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1-羟基芘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别检测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影响尿1-羟基芘水平的因素.rn 结果:尿中1-羟基芘水平与焦炉工作业的位置呈正相关(P<0.01);与脱离暴露后时间及GSTT1基因呈负相关(P<0.01).对照组GSTT1缺失型个体尿1-羟基芘浓度较高;GSTM1(-)/GSTT1(-)全缺失型个体尿中1-羟基芘浓度水平显著高于GSTM1(+)/GSTT1(+)全野生型个体间(P<0.05).rn 结论:在PAHs低暴露水平下,GSTT1可以影响PAHs代谢.GSTM1、GSTT1基因的交互作用可以影响焦炉工PAHs代谢为1-羟基芘的过程.
-
-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
- 公开公告日期:2022.10.11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酶活提高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突变体及其应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本发明通过定点突变将第228位的赖氨酸(Lys)和第230位的精氨酸(Arg)突变成丙氨酸(Ala),获得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通过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得到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其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蛋白,通过酶活检测发现,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酶活性明显提高。本发明可以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针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
-
-
-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4-12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酶活提高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突变体及其应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本发明通过定点突变将第228位的赖氨酸(Lys)和第230位的精氨酸(Arg)突变成丙氨酸(Ala),获得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通过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得到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其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蛋白,通过酶活检测发现,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酶活性明显提高。本发明可以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针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