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豌豆蚜

豌豆蚜

豌豆蚜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397篇;相关期刊35种,包括昆虫学报、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4年全国害虫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2019年国际草业研究生论坛暨第七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等;豌豆蚜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长仲、王森山、杜军利等。

豌豆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3.8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397 占比:96.07%

总计:2495篇

豌豆蚜—发文趋势图

豌豆蚜

-研究学者

  • 刘长仲
  • 王森山
  • 杜军利
  • 武德功
  • 张廷伟
  • 胡桂馨
  • 马亚玲
  • 贺春贵
  • 李春杰
  • 孙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靖涛; 王倩; 赵瑞; 王欢欢; 高洁; 董辉; 张永军; 丛斌; 谷少华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鉴定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触角转录组中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CSP)基因,明确触角中高表达的豌豆蚜CSP蛋白与蚜虫报警信息素、性信息素以及植物挥发物的分子结合特性。【方法】通过对豌豆蚜成蚜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鉴定触角中候选CSP基因;采用RPKM值和半定量RT-PCR分别明确这些CSP基因在豌豆蚜成蚜触角以及不同组织(触角、口针、去除触角和口针的头、胸、腹、足和翅)中的表达谱;通过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测定这些触角CSPs与蚜虫报警信息素和性信息素以及植物挥发物的结合特性。【结果】在豌豆蚜成蚜触角转录组中鉴定得到10个CSP基因。RPKM值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ApisCSP2,ApisCSP4和ApisCSP5在豌豆蚜成蚜触角中表达量最高。荧光竞争结合实验表明ApisCSP4与报警信息素主要组分(E)-β-法尼烯[(E)-β-farnesene,EβF]和微量组分(-)-α-蒎烯结合力强,K_(i)值分别为2.2±0.8和4.9±0.7μmol/L;ApisCSP5与两种性信息素组分(+)-(4aS,7S,7aR)-荆芥内酯和(-)-(1R,4aS,7S,7aR)-荆芥醇结合力强,K_(i)值分别为4.8±0.9和2.6±0.6μmol/L。【结论】豌豆蚜成蚜触角转录组中鉴定到10个CSP基因,其中ApisCSP4和ApisCSP5可能分别参与了蚜虫报警信息素和性信息素的转运。
    • 魏江文; 刘磊; 王森山; 陈丽霞; 蒋明君; 王庚浩; 徐亨昊
    • 摘要: 本研究通过测定豌豆蚜在取食“抗”“感”2个紫花苜蓿品种(高抗品种‘甘农5号’和感虫品种‘猎人河’)之后的存活率、体内酶活性等指标,分析2个苜蓿品种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存活率及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高抗苜蓿品种的豌豆蚜在24 h时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和细胞色素P450s(Cytochrome P450s,P450s)活性最高,其存活率从12 h的85.3%降到46.7%;取食感虫苜蓿品种的豌豆蚜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SOD和CarE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存活率从12 h的90.7%降到24 h的86.0%。从结果可以看出,抗虫品种对豌豆蚜的影响大于感虫品种,24 h为豌豆蚜通过酶活维持机体内代谢平衡的关键期,且CarE在豌豆蚜适应两苜蓿品种时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 段盼; 吴道慧; 胡昌雄; 何孟兰; 沈子娴; 陈国华; 殷红慧; 徐天养; 杨进波; 张晓明
    • 摘要: 南方小花蝽Oriussimilis是我国南方农田生态系统中一种对小型害虫极具控害潜力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为了明确天敌南方小花蝽对云南小春作物上常见蚜虫的捕食能力和喜好性,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雌雄成虫对不同组猎物的捕食喜好性。选取云南小春作物上3种主要蚜虫种类:烟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组成的混合猎物(A组);烟蚜低日龄寄生蚜,烟蚜僵蚜和烟蚜健蚜(B组);不同发育阶段烟蚜混合共存(C组),测定南方小花蝽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对烟蚜和甘蓝蚜(A组)、烟蚜僵蚜和健蚜(B组)、烟蚜低龄若蚜和高龄若蚜(C组)的捕食量高于同组其他蚜虫,表现出正喜好性(Ci>0);而对豌豆蚜(A组)、低日龄寄生烟蚜(B组)、烟蚜成蚜(C组)表现出负喜好性(Ci<0)。3种混合猎物环境下南方小花蝽的日总捕食量为6.71~15.08头/d,对各组混合猎物的日总捕食量从大到小依次为A组,C组,B组。南方小花蝽对蚜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能利用其控制小春作物上的蚜虫。但南方小花蝽对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寄生烟蚜后形成的僵蚜存在较大误食风险,在利用南方小花蝽控制蚜虫时应在僵蚜形成和子代蚜茧蜂羽化高峰期过后释放。此外,混合猎物条件下,南方小花蝽日捕食总量受混合猎物蚜虫种类和类型的复杂程度影响。
    • 崔亚琴; 王拓; 高洁
    • 摘要: 为有效释放异色瓢虫防控豌豆蚜,调查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不同密度豌豆蚜的捕食量及捕食效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Ⅰ龄~Ⅳ龄)、雄虫和雌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2.88、46.66、85.88、160.04、198.20、204.75头;捕食功能参数a/Th最大的为雌虫,可达206.75,其次是雄虫和Ⅳ龄幼虫,分别为196.18和143.79,雌虫对豌豆蚜的控制能力最强,其次是雄虫和Ⅳ龄幼虫,Ⅳ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强于其他低龄幼虫;随豌豆蚜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也不断增大,当豌豆蚜超过一定密度后,其捕食量增加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圆盘方程的理论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随豌豆蚜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豌豆蚜的寻找效应随之降低。异色瓢虫成虫对豌豆蚜的控害效果较好,可作为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于田间防控。
    • 郭耀霞; 张廷伟; 刘长仲; 张育霞
    • 摘要: 本试验采用带虫浸叶法和酶标板法研究吡虫啉对红绿色型豌豆蚜体内的2种解毒酶,即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选育代数的增加,LC_(50)值逐渐升高,抗性逐渐增强,豌豆蚜体内2种解毒酶活力均显著升高。至第8代时,红绿色型豌豆蚜体内GSTs比活力分别达到28.35和26.68μmol/[min·mg(pro)],分别是F_(0)比活力的2.88和2.30倍;MFO比活力分别达到2.05和1.72μmol/[min·mg(pro)],分别是F_(0)比活力的1.56和1.45倍,说明GSTs和MFO解毒酶活性与选育代数的增加呈正相关。该试验结果为豌豆蚜防治中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马亚玲; 李春杰
    • 摘要: 为探讨醉马草水浸液对豌豆蚜触杀活性及种群增长的影响,采用带虫浸叶法比较不同生育期醉马草带菌(E+)和不带菌(E-)水浸液对豌豆蚜触杀活性及种群生命表,测定了豌豆蚜的死亡率及触杀后对其生殖期,平均繁殖力,繁殖率及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醉马草带菌(E+)水浸液触杀豌豆蚜后对其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在苗期时,E+水浸液触杀豌豆蚜后校正死亡率最高,繁殖力最低,内禀增长率(rm =0.145 d-1)和净生殖率(Ro =4.802头)均为最小值.在成熟期时,E+水浸液触杀豌豆蚜24 h、48 h和72 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6.15%,19.01%,9.07%;繁殖期(3.87 d),平均繁殖力(8.80头),繁殖率(1.40%),内禀增长率(rm =0.208 d-1)和净生殖率(R0=8.820头).在枯黄期时,E+水浸液触杀豌豆蚜后校正死亡率最低,繁殖力最强,内禀增长率(rm=0.247d-1)和净生殖率(R0 = 13.647头)均为最大值.不同生育期醉马草E-水浸液触杀豌豆蚜后对其种群繁殖无显著影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苗期醉马草E+水浸液对豌豆蚜有较好的触杀效果,校正死亡率高,且触杀后当代繁殖力减弱,种群扩建时间延长,不利于其种群繁殖和增长;故苗期醉马草E+水浸液具有很好的杀虫潜力,所采用水浸液方法制备简单,成本低,可为新型植物源农药研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马田田; 杨宗霖; 常美玲; 霍春月; 阚云超; 李丹丹
    • 摘要: [目的]蜕皮激素对孤雌蚜翅两型性分化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5个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翅两型性分化中也发挥关键作用,但蜕皮激素是否与miRNA互作参与蚜虫翅型分化未知.本研究旨在探索蜕皮激素对5个miRNA及其预测靶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蜕皮激素与miRNA协同调控蚜虫翅型分化的机理.[方法]选择5个与豌豆蚜翅两型性分化相关的miRNA(Let-7,miR-92a,miR-92b,miR-92a-1-p5和miR-277),使用0.1 mol/L蜕皮激素类似物20-羟基蜕皮酮(20E)分别处理孤雌生殖豌豆蚜2龄若蚜10 min和30 min,48 h后取样;qPCR检测这些miRNA及其预测靶基因在20E处理后的表达量;利用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法对miR-92a-1-p5的预测靶基因flightin进行验证;利用纳米载体/变性剂在孤雌生殖豌豆蚜4龄若蚜中敲低miR-92a-1-p5表达,验证miR-92a-1-p5与其预测靶基因flightin的互作关系.[结果]0.1 mol/L 20E处理30 min可极显著诱导孤雌生殖豌豆蚜2龄若蚜5个miRNA的表达;处理10 min则miR-92a-1-p5和miR-92b表达量较对照极显著下降,而Let-7和miR-277较对照极显著上升.Let-7与预测靶基因abrupt在0.1 mol/L 20E处理后孤雌生殖豌豆蚜豌2龄若蚜中表达趋势相反,miR-92a和miR-277的预测靶基因wingless和Uba1在0.1 mol/L 20E处理10 min时表达量极显著下降,与两个对应的miRNA表达趋势相反;miR-92a-1-p5的预测靶基因flightin在0.1 mol/L 20E处理30 min后表达量极显著下降,与miRNA表达趋势相反.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共转染miR-92a-1-p5模拟物和flightin CDS过表达载体pmirGlO [flightin]后与转染对照NC mimics相比,荧光素酶活性下降40%,达极显著水平;敲低孤雌生殖豌豆蚜4龄若蚜中miR-92a-1-p5后其表达量下调83%,其预测靶基因flightin表达量上升48%,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flightin是miR-92a-1-p5的真实靶基因.[结论]蜕皮激素能够诱导豌豆蚜体内miRNA的表达;miR-92a-1-p5可能通过调控flightin参与孤雌蚜翅型分化;纳米载体/变性剂可以在蚜虫个体中实现miRNA的有效干涉.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蜕皮激素和miRNA互作参与孤雌蚜翅两型性分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 郭耀霞; 刘长仲; 张廷伟; 漆富苗; 张东鹏
    • 摘要: [目的]探究豌豆蚜对吡虫啉抗性产生的规律,为防治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危害提供科学的施药方法.[方法]采用带虫浸叶法测定了吡虫啉原药对豌豆蚜相对敏感种群的毒力,并通过喷雾法测得豌豆蚜的抗性倍数,根据不同处理D值和标准曲线计算得出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s)比活力.[结果]抗性筛选过程中随着LC50的增大,豌豆蚜体内AChE比活力达到19.25μmol/(min·mg)和23.03μmol/(min·mg),活性比升高为1.98和4.11;CarEs比活力达到29.29μmol/(min·mg)和32.03μmol/(min·mg),活性比升高为2.76和2.34,豌豆蚜对吡虫啉的抗性也逐渐增强.[结论]随着筛选代数增加豌豆蚜对吡虫啉的抗性逐渐增强,AChE和CarEs解毒酶活性均有显著增加,AChE和CarEs在豌豆蚜对吡虫啉抗性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李杨; 秋元信一
    • 摘要: 为了探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不同寄主种群杂交后代适合度的变化.采用3种寄主(蚕豆、紫花苜蓿和红车轴草)种群的4个克隆和1个自交克隆,在短 日照条件(15°C,L//D=8h//16h,光照强度4 000~5 000 lx,湿度50%~60%)下诱导产生性蚜,制作8个交配组合.分别从08AP2 ♂×HC ♀和08AP2 ♀×HC ♂组合的干母中选择3个克隆(1个克隆意外死亡),在环境条件(20°C,L//D=16h//8h,光照强度4 000~5 000 lx,湿度50%~60%)下饲养试验,与亲本的适合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发现并非所有的交配组合都能获得受精卵,不同组合间的受精卵孵化率和孵化历期有很大差异,且孵化历期与孵化率成正相关性(r=0.85,p<0.001);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红车轴草种群(HC克隆)和紫花苜蓿种群(08AP2克隆)交配后都能产生很多杂交后代.杂交克隆在所有寄主植物上的适合度显著强于亲本.说明豌豆蚜不同寄主种群杂交后代可能获得了能适应多种植物的能力,从而更具破坏性.
    • 王文军; 刘磊; 朱碧锋; 王成之; 王含笑; 马云锡; 魏江文; 王森山
    • 摘要: 为了明确芥子油苷对2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存活及体内保护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全纯人工饲料薄膜饲养技术,通过添加不同浓度(CK:0 μmol·g-1;A1:0.94 μmol·g-1;A2:1.87 μmol·g-1;A3:2.86 μmol·g-1)的芥子油苷,测定了豌豆蚜的存活率、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及保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2种色型豌豆蚜的存活率和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下降;有翅蚜率逐渐升高,在2.86 μmol·g-1浓度时达到最大,红色型为46.0%、绿色型为43.3%;同时,豌豆蚜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some,POD)和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酶活性升高,而可溶性蛋白总量降低(P<0.05);此外,相对于取食正常人工饲料的豌豆蚜,取食含有芥子油苷的红色型豌豆蚜体内SOD和CAT的响应程度明显高于POD,绿色型豌豆蚜体内POD的响应程度明显高于SOD和CAT.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色型豌豆蚜体内的保护酶系统对芥子油苷的响应机制有所不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