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十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
第十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

第十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11-08-23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不同密度杂草稻对栽培稻株高、茎高、叶片数以及剑叶叶面积影响的测定,表明杂草稻与栽培稻共生3周左右即对栽培稻株高、茎高、叶片数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共生1周甚至就对栽培稻的剑叶叶面积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有随着杂草稻密度以及杂草稻—栽培稻共同生长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杂草稻对栽培稻播后早期的竞争抑制作用再次强调了早期杂草稻控制的必要性以及苗床准备和苗后早期杂草稻控制的重要性.同时表明剑叶叶面积作为功能叶片的重要指标可更加快速显示栽培稻播种后杂草稻对栽培稻的抑制作用,该指标在栽培稻—杂草稻竞争关系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 摘要:以稗草EC-GH31基因(已克隆,待另文发表)作为标志基因,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其在不同抗药性稗草植株的特征性表达量,提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药性的检测方法, (1)以稗草EC-actin(C,)为内参,稗草EC-GH31基因在转录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大于100为抗性型,相对表达量小于50为敏感型,相对表达量介于50~100为中间型; (2)使用常规用量的二氯喹啉酸在用药窗口期处理稗草后,在1h内其体内EC-GH31的表达量升高幅度小于1.5倍为抗性型,表达量升高幅度大于4.5倍为敏感型,表达量升高幅度介于1.5~4.5倍为中间型.rn 标志基因法检测杂草抗药性优势明显,首先它可实现大规模、高能通量的样品量检测,因而可迅速掌握大面积农田的杂草抗药性水平和范围;其次对当季稻田发生的杂草实现实时检测,掌握其抗药性水平;第三是检测周期短、出结果快,只需要几天便可得结果。其缺点是对仪器要求较高,荧光定量PCR仪是较贵。rn 一个标志基因只能检测一种或一类农药的杂草抗药性。所以挖掘农药的标志基因是发展和完善标志基因法的必由之路。农药的标志基因应该具备:在不同抗药性水平的杂草植株中,标志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区分杂草抗药性的定量指标,而且其表达量和抗药性水平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标志基因还应该有其他的特征,比如在对应农药处理杂草后,在不同抗药性水平的杂草植株中,标志基因有不同的表达特征。植物GH3蛋白具有IAA等植物生长素氨基酸化合成酶和腺昔化合成酶活性。GH3基因在植物体内是组成性地低水平(low constitutive level)地表达,2,4-D和麦草畏等植物生长素类除草剂能够特异性地诱导植物GH3基因的高表达,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植物中GH3基因的表达量,来衡量杂草对生长素类除草剂的抗感水平。
  • 摘要:对吉林省中西部三个县市的稻田稗草进行抗丁草胺、二氯喹啉酸测定,结果表明,这三个县市的稗草均对丁草胺产生了抗药性,其中以德惠采集的稗草抗性水平最高,达28.5倍,梨树采集的稗草抗性最低,为5.6倍,前郭采集的稗草抗药性水平为6.9倍;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较低,其中在德惠县采集的稗草对该药剂敏感,梨树和前郭采集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较低,分别为2.3和2.6倍.rn 通过本研究表明,吉林省中西部稻田稗草对丁草胺已普遍产生抗药性,这主要是由于丁草胺这个品种是最早用于稻田杂草的杀稗剂之一,由于该药剂成本低,应用时间久,且使用浓度和次数不断增加,致使稗草对该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从试验结果看稗草对二氯哇琳酸的抗药性较低,其中德惠的稗草生物型对该药剂完全没有产生抗药性,其原因尚不清楚,是否是因为该生物型稗草因对丁草胺产生抗药从而导致对二氯喳琳酸更加敏感还是因为这与当地的除草习惯有关,使其未产生抗药性,这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一般情况下,农民习惯于前期对杂草进行封闭除草,只有当封闭效果不好时,茎叶处理才会作为一种补救措施进行使用。因此二氯哇琳酸的使用剂量和次数远远没有达到丁草胺的使用剂量和次数,加上很多地方地少人多,当杂草不是十分严重时,往往辅以人工除草,这在客观上也减缓了稗草抗药性的产生。
  •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的试验方法,对沈阳化工研究院合成室提供的氟噻草胺进行了除草活性及对作物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氟噻草胺对禾本科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对部分阔叶杂草有一定的防效,在本试验剂量下对苘麻和龙葵无效;氟噻草胺对玉米、大豆、花生、棉花、蚕豆和菜豆有较好的安全性.
  • 摘要:为了明确播娘蒿对苯磺隆抗药性产生的生化机理,从河北省辛集马庄村、深泽赵八乡、元氏宋曹镇、新乐邯邰镇、正定南牛乡、无极七汲镇小麦田采集6个生物型,各采集点使用苯磺隆年限均大于8年;敏感种子采自高邑西富村乡、无极里城道乡从未曾用药的小麦田,采集2个生物型.采用盆栽法测定了8个播娘蒿生物型对苯磺隆的反应,挑选抗性水平最高的材料和1个敏感材料对其体内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活性进行离体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对辛集马庄村、深泽赵八乡、元氏宋曹镇、新乐邯邰镇、正定南牛乡、无极七汲镇6个生物型的鲜重抑制率达到50%时的苯磺隆用量分别为36.3g a.i./hm2,3g a.i./hm2,4g a.i./hm2,15.6g a.i./hm2,1.3g a.i./hm2,12.5g a.i./hm2,4.7g a.i./hm2,抗性倍数分别为121、11、52、4、42、16.对辛集马庄村抗性生物型和高邑西富村乡敏感生物型体内ALS酶离体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性播娘蒿体内ALS酶对苯磺隆敏感性降低是抗性产生的生化机理之一.
  • 摘要:玉米地大龄杂草防除是生产难题.研究结果表明:硝磺草酮+莠去津、磺草酮+莠去津、烟嘧磺隆与莠去津、噻吩磺隆、2甲4氯、砜嘧磺隆混配等处理,在推荐剂量下对防除4叶期以下的杂草,效果较好、安全.视田间情况,在墒情好、加大用水量、增加用药剂量20%~30%的情况下,可有效防除4~6叶期的大龄杂草,且安全性好,成本比人工除草合算,可以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使用.
  • 摘要:以往的研究表明长期施肥能明显改变农田杂草群落结构,但土壤养分对杂草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的调节作用缺乏深入探讨.为此,我们对安徽蒙城一个持续15年的砂姜黑土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冬小麦杂草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土壤类型及耕作制度下,大量养分元素对冬小麦杂草群落结构的调节能力大小依次为N>P>K,且N、P在影响群落内物种组成的同时,也影响着物种的个体发生量,而K则只影响着物种的个体发生量.具体结果为:土壤全N含量(0.69±0.02)~(0.94±0.01)g/kg与杂草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呈直线相关,随着土壤全N的增加,杂草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群落优势度逐渐增大,而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逐渐降低.土壤有效P含量(6.35±0.22)~(26.74±0.46)mg/kg与杂草群落生物多样性呈二元线性关系,随着土壤有效P的增加,杂草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群落优势度呈倒U形抛物线变化,先下降随后上升,而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群落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则呈正U形抛物线变化,先上升随后下降.土壤有效K含量(89.24±2.57)~(194.21±3.79)mg/kg的增加,直接增加了群落优势度和群落均匀度,而对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未能体现.这一结果同时表明,砂姜黑土小麦田长期的N、P、K肥的平衡施用,在保证小麦获得高产的前提下,也通过保护非优势的杂草种类和抑制优势杂草种类,维持杂草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达到控制杂草为害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砂姜黑土田冬小麦的平衡施肥恰好站在了兼顾杂草控制与杂草多样性保护的平衡点上,几乎完美地实现了平衡施肥的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的统一.不幸的是,平衡施肥的生态效应往往被人所忽视.
  • 摘要:在盆栽条件下,对两个杂草稻品种(系)江苏泰州杂草稻WJ06-05-3和辽宁丹东杂草稻DDC-08-D4-na进行了不同深度水层的淹水处理,实验结果显示,在无水层(土壤湿润)时,两个杂草稻品种在播种后7天的出苗百分率均达到71%以上,在播种后21天的活苗百分率均达到87.7%以上;有3cm以上水层淹水时,播种后7天的出苗百分率和播种后21天的活苗百分率均显著降低;但不同水层深度对杂草稻的生长影响变化不大.浅水层3cm处理下杂草稻植株鲜重和干重都要显著低于无水层处理下的杂草稻植株鲜重和干重,不同水层深度对杂草稻的生长影响变化不大.
  • 摘要:近年来,随着直播稻面积不断扩大和栽培技术不断改变,田间草相随生态条件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水稻前期干湿栽培、草害问题突出,威胁严重.本研究以水稻旱直播田和水直播田杂草为防除目标,旨在试验开发90%禾草丹EC除草剂的应用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90%禾草丹EC杀草谱广,对一年生稗草、千金子、佰上菜、丁香蓼、节节草等均有较好的防效.水稻旱直播播种、盖籽、上水自然落干后单用90%禾草丹EC150~200ml/667m2或混用90%禾草丹EC 100ml加10%苄磺隆WP30g/667m2;水直播播种后3~4天(根下扎、芽立起)施用90%禾草丹加安全剂120~150ml/667m2或混用90%禾草丹EC 100ml加10%苄磺隆WP25g/667m2,一次用药即能有效地控制直播田前期杂草的为害,综合防效均达95%左右,对水稻安全,无残留无残毒,操作方便,明显优于其他各类除草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 摘要:本文以昆明市东川区干热河谷区为例,简述了石榴果园的杂草种类及其发生特点,并根据东川石榴果园杂草综合治理的试验示范经验,从加强植物检疫、大豆品种选择、适时播种、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夏季化学除草、秋季种绿肥控草、养禽防治杂草、及时补栽控草等方面提出石榴果园杂草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以期为干热河谷区果园杂草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针对甘孜州青稞田中杂草发生现状,以青稞田中恶性杂草为对象,对防除青稞田杂草的除草剂进行了筛选,为甘孜州青稞田杂草的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精噁唑禾草、唑啉草酯对野燕麦防效优秀,对青稞安全;但与2,4-D丁酯、二甲四氯混用,防效明显降低;此外与甲基碘磺隆钠盐+酰嘧磺隆混用防效也明显降低,甘孜州青稞田杂草可用75%苯磺隆DF+200g/L氯氟吡氧乙酸EC (22.5~30g+750~900ml,公顷制剂用量,下同)与69g/L精噁唑禾草灵EW 900ml或5%唑啉草酯EC 900ml混用,也可用200g/L氯氟吡氧乙酸EC+72%2,4-D丁酯EC (900m1+750ml)或5.8%双氟磺草胺+唑嘧磺草胺SC (150ml)或6.25%甲基碘磺隆钠盐+酰嘧磺隆WDG (30g),在青稞3~5叶期,杂草2~5叶期喷雾施用,后间隔3~7天施用69g/L精噁唑禾草灵EW 900ml或5%唑啉草酯EC 900ml.
  • 摘要:自1945年以来,除草剂对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如农田杂草群落的恶性演替杂草的抗药性及非靶标生物的毒性效应增强.农田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与农民的收益日益减少,生态日趋恶化,公众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等.可否改变理念,由"杀草"转变为"收获杂草",以将其资源化利用作为一种控草方式,如药用、食用、饲用、观赏资源等,这将对农民增收,保护生态有重要意义,也是农田控草的一条新的途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 摘要:本文叙述了宾川县葡萄果园恶性杂草种类及分布规律,发生特点及为害性,并针对植物检疫难度大、化学除草问题多等问题,提出了几点防治建议:做好植物检疫和旱地作物种子检验,从源头上杜绝恶性杂草种子传播;加强农业防治,进行土壤深翻深耕,加大人工拔除力度,春季拔除后作为牲畜饲料的杂草;用好化学防治,生产实践中较好的模式是4月上中旬结合清理葡萄果园进行一次人工或机械除草;4月下至5月上旬进行土壤处理,主要消灭一年生杂草出土;5月下旬至10月进入雨季要及时做1~3次茎叶处理,以多年生杂草为主要防除对象;秋末冬初进行耕翻,主要防治深根多年生杂草的地下根茎,反复数年即可控制果园草害。以期为控制葡萄果园恶性杂草发生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总结介绍了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农田杂草发生为害、防治等情况,并论述了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主要粮食作物的主要优势杂草缺乏系统调查,加强杂草普查,掌握杂草发生为害规律,减少除草剂过量使用,杂草抗药性应对方法;针对云南省对除草剂的应用风险评估严重不足、农民的使用技术多依靠农药经销商推荐,达不到科学防治的水平等问题,提出建立以农业措施、生物防治措施、生态措施、物理措施、推广应用及其与化学防治措施的有机结合的杂草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应加强关注外来杂草的入侵,云南省与多个国家接壤,是容易遭受外来生物侵入、扩散和为害的敏感区域。加强边境口岸检疫,避免新增杂草入侵为害;云南省杂草防治推广体系还面临技术人员不足,相关技术、经费支持较少的实际情况。各级行政部门应加强技术人员培训、物资配套支持,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施用不同剂量的咪唑乙烟酸创造出不同程度的药害,研究不同药害级别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咪唑乙烟酸剂量的增加药害程度也随之加重.咪唑乙烟酸剂量越高药害级别也越高,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也越大.大豆的株高、株鲜重、叶片数、株荚数、株粒数和产量等性状均随药害级别的增高而降低.1级药害影响最小,5级药害影响最大.咪唑乙烟酸药害级别与大豆产量损失率之间呈正相关,多项式回归方程为y=0.9295x2-0.3577 x-1.0450,R2=0.9974.咪唑乙烟酸药害2级(正常用量的2倍)以下时,大豆平均产量损失率在5.7%以下.咪唑乙烟酸药害3~5级,大豆产量损失率逐渐提高,8倍量药害达到5级,平均产量损失率29.8%(19.9%~39.7%).
  • 摘要:除草剂二氯喹啉酸,主要用于稻田防除稗草,其中土壤污染严重影响到后茬农作物的生产.本文对除草剂二氯喹啉酸污染及土壤微生物修复等方面作简要概述.二氯喹啉酸的作用机理及市场运用,一些研究认为二氯喹啉酸的作用位点位于细胞壁的生物合成中,在禾本科植物中起到细胞壁合成抑制剂的作用。而另外的研究则发现二氯喹啉酸的残留毒性毒植物体的生物乙烯的生物合成有关,认为二氯喹啉酸对ACC合成酶反应合成乙烯中产生的氰化物的副产物产生刺激作用,是导致植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二氯喹啉酸在土壤中残留量较大,对后茬易产生药害。文章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降解机理,通过酶的降解作用,有三种代谢过程,即伴随性代谢、类似物诱导代谢,又称共代谢、分解代谢。还存在非酶解作用,即微生物的产物能够促进光化学反应,微生物产物能作为光敏体,把能量转移给农药分子。还论述了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筛选方法。rn 利用微生物修复除草剂污染技术具有处理率高、修复彻底、费用低廉等优点,但它还是一项尚不十分成熟的技术。微生物类制剂的应用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田间降解效果。将降解微生物经人工培养后再释放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其所面临的生存条件远比实验室条件下苛刻、复杂,其能否在土壤等环境中存活并保持活力直接影响别人工接种的效果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将细菌接种到自然土壤后,其数量会迅速下降,甚至接种的微生物甚至从环境中消失,而很少观察到其增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缺乏和对土壤环境的不适应。一般情况下,直接从田间采集样品,这样筛选获得的降解菌较适宜与田间土壤环境。
  • 摘要:本文对光合作用抑制剂灭草松在大豆田的防效和安全性预测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该技术的应用提供帮助。应用植物光合测定法对光合作用抑制剂灭草松在大豆田的防效和安全性进行预测,反枝苋和马齿苋药后2天测定的PPM值均小于10,药后20天测定的鲜重防效均大于90%,PPM与鲜重防效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使用药后2天的PPM值对防效进行预测;大豆药后2天测定的PPM值大于50.5,测产结果表明苯达松对大豆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药后2天的PPM值与产量相关性较低,不能明确地对大豆产量进行预测.
  • 摘要:在黑龙江省垦区异噁草松除草剂因有残留问题,在有的分局、农场下令在大豆田禁用异噁草松,异噁草松自1986~1989年试验示范,1990年推广使用已历经21年,使用技术成熟,具有杀草谱宽,除草效果好,施药时期长,可混性好,对大豆安全,对环境安全等优点,是当前防治难治杂草无药可替代的优良除草剂.本文针对该不该在大豆田禁用异噁草松展开了论述,目前生产上主要问题是用量过大,喷雾机械不标准,不按使用技术规范调整和作业,药效不好盲目加大用药量,导致对后茬残留药害严重,飘移为害不严重,但影响形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残留药害预防与解救的措施。还分析了能防治难治杂草的除草剂氟磺胺草醚、灭草松、唑嘧磺草胺、氟磺胺草醚与异噁草松的药效以及药物残留比较。以研究可替代的药物。最后文章提出改进技术,降低用药量是解决异噁草松残留问题的有效途径,包括降低用药量与其他除草剂混用;重视农艺措施;推广“两降一加”农药喷洒新技术,即降低喷液量和用药量;重视植保机械标准化和规范使用等。
  • 摘要:本文是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除草剂安全高效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技术总结.本成果针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除草剂使用不合理,导致污染环境、引起药害、诱发杂草抗药性等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及环境安全的问题立题研究,以替代高风险除草剂和研制减量施药技术为切入点,通过"优选除草剂品种,优化施药条件、优配农艺措施、研制智能化施药机械和建立药效早期诊断方法"等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构建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除草剂安全高效技术体系.本成果在明确两熟农田杂草群系及优势种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甄别抗药性杂草,发现了麦田抗药性播娘蒿的基因突变位点;针对优势和抗药性杂草筛选"对靶"除草剂,优选出10个药剂,组配5个安全高效组合物,其中小麦田专利配方苯磺隆·2,4-D替代苯磺隆单用防除麦田抗药性杂草,药量降低75%~91.7%;玉米田专利配方烟嘧磺隆·特丁津替代莠去津在玉米田应用,杜绝了当茬作物的飘移药害及后茬作物的残留为害.采用图像识别及信息处理技术,研发了对杂草识别率超过99.5%的智能化"探测式"喷雾机,可对除草剂定向、实时、变量喷施,与常规施药机械相比,除草剂用量降低25.1%~55.3%.基于荧光感应原理,建立了植物荧光值为指标的药效早期诊断技术,在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药后2~3天即可判断杂草是否最终死亡,提高了药效诊断的时效性,保障了除草剂减量后的效果.本成果构建的"以除草剂减量为核心,以精准施用低风险药剂为主体,以杂草叶龄、温湿度优化等为施药条件,配合秸秆覆盖生态控草、辅以改进的喷雾机械和药效早期诊断"的技术体系,在生产上应用结果表明,除草剂用量降低24%~40%,作物增产6%~8%,实现了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化学除草的安全高效.
  • 摘要: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黑龙江省是我国马铃薯的主产区,具有纬度高,气候冷凉,土质肥沃,种薯退化慢的独特地理优势,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的特点.因此,近年来马铃薯成为我省比较具有优势的产业,也是种植业的主要产业之一,种植面积不断攀升,但生产上病、虫、草、鼠害的大量发生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这里仅就杂草的发生与防除及长残留除草剂对马铃薯的药害概述.rn 虽然各项除草措施都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化学除草,但不能盲目地实施,应根据草情,利用经济闭值原理,组合各项防除措施,达到不同条件下适宜的除草措施组合。立足于预防为主,轮作为基础,化学防治为核心,配合其他行之有效的除草措施,以制定长期与短期的防治策略,最大限度地消灭杂草,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长残留除草剂对后茬马铃薯药害与上季长残留除草剂的施用剂量,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土壤墒情及气温等条件关系密切,部分除草剂使用后长达3640个月不可种植马铃薯,为合理轮作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对部分大豆、玉米田后茬种植马铃薯的地块一定明确上茬除草剂的使用品种与施用剂量,避免出现后茬药害带来损失。使用过下列除草剂的地块,下茬一般不宜种植马铃薯:咪唑乙烟酸、氯嘧磺隆、莠去津、烟嘧磺隆、唑嘧磺草胺、氟磺胺草醚、甲磺隆、西玛津、绿磺隆、二氯喹啉酸。
  • 摘要:研究了玉米秸秆覆盖和不覆盖对棉花田杂草发生规律及棉花生长和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式棉花田杂草种类及消长规律基本一致,玉米秸秆覆盖的棉田杂草数量和鲜重比不覆盖降低23%~44%;秸秆覆盖对棉花出苗及幼苗生长有一定影响,其株高和鲜重较低,但籽棉产量高于不覆盖的棉田,霜前花比率比不覆盖的低.
  • 摘要:为了系统研究常用除草剂对小麦田早熟禾、碱茅、多花黑麦草和棒头草等禾本科杂草的防除谱,本文在温室内采用盆栽法研究了8种除草剂对小麦田早熟禾等4种禾本科杂草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啶磺草胺对早熟禾有很好的防除效果,田间推荐剂量下防效达到93.06%,对碱茅、多花黑麦草和棒头草的效果也较好,在田间推荐剂量下防效为82.82%~86.89%,另2种ALS抑制剂氟唑磺隆和甲基二磺隆对早熟禾的防效较好,但对其他3种杂草碱茅、棒头草和多花黑麦草的防效很差.四种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唑啉草酯、肟草酮、炔草酯和精恶唑禾草灵对碱茅、棒头草和多花黑麦草的防效均较好,但对早熟禾的防效均较差;植物光合系统Ⅱ抑制剂异丙隆对早熟禾、棒头草和碱茅的防效均较好,田间推荐剂量下防效为88.15%~96.53%,对多花黑麦草的效果略差,为67.43%.
  • 摘要:将加拿大一枝黄花病叶上分离得到到一种菊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粗毒素采用种子生测法,测定该炭疽菌粗毒素对6种田间常见杂草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粗毒素对3种禾本科杂草旱稗(Echinochloa crusgali)、蔺草(Beckmannia syzigachne)和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幼苗的根长、芽长、鲜重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这3种杂草种子的萌发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3种阔叶杂草大巢菜(Vicia sativa)、醴肠(Eclipta prostrate)、野老鹳(Geranium caroliniamum)的抑制作用较弱,这表明该炭疽菌粗毒素对杂草的生物活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选择性.可以考虑继续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粗毒素做更深入系统的研究,试验将该粗毒素是否可以进入大田作为一些作物田的生物除草剂开发利用,而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量,以达到既保护环境又延缓杂草抗药性产生的双重目的。
  • 摘要: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对假臭草乙醇提取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进一步了解假臭草入侵的化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从假臭草全株提取物中鉴定出组分40种,其中倍半萜类成分含量最高,占总成分的34.37%,包括大根香叶烯-D、反式-丁香烯、α-葎草烯、紫穗槐烯、δ-榄香烯、β-榄香烯、雪松烯、δ-杜松烯、1(5),6-愈创木二烯、β-蛇床烯;其次是酮类成分含量,占总成分的26.25%,分别为5-甲氧基-2-戊酮、6-十二酮、3-羟基-3-甲基-2-庚酮;醇类14种,占总成分的24.91%,为2,4-二甲基-3-戊醇、3-辛醇、1,3-二甲基-环戊醇、2,4-二甲基-3-己醇、2-丙烷基-1-庚醇、2,4-二甲基-1-癸醇、2-己基正癸醇、2-乙基正癸醇、2-丁基-1-辛醇、香榧醇、2-甲基斯巴醇、2-辛基十二烷醇、α-杜松醇.另烷8种,占总成分的12.34%.rn 在对假臭草提取物鉴定的40种成分中,发现倍半砧类物质(如倍半菇,倍半菇醇等)所占比重较大,而倍半菇类化合物多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本试验通过对假臭草乙醇提取物成分的初步分析,其化感活性成分和对抵御昆虫为害的活性成分有待进一步分离,生测,鉴定。另外,提取溶剂、生长时期、气候条件、地域环境等的差异,是否会对其提取物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考察和研究。在本实验研究分析过程中,数据与谱图的重复性较好,且前处理方便,本研究将为外来入侵杂草的提取物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提供依据。
  • 摘要:乙酰羟酸合酶(AHAS)是植物、真菌和细菌细胞内必需的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第一阶段的关键酶,是AHA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作用靶标.本文筛选得到了抗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三唑嘧啶磺酰胺类与嘧啶水杨酸类这四大类AHA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日本看麦娘抗性生物型,利用PCR技术分别从日本看麦娘抗感品系中分离得到AHAS大亚基基因,经比对分析发现:其抗性生物型AHAS大亚基有2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Ser222→Asn222,Gly230→Asp230).将日本看麦娘抗感品系的AHAS大亚基基因分别转入酵母中进行表达,测得抗性转化子的表达产物对各类AHAS抑制剂类除草剂具有较强的抗性,并且抗性表达产物的纯化酶活性为7.3U/mg,高于敏感1.9U/mg,表明日本看麦娘AHAS大亚基氨基酸位点突变是杂草对乙酰羟酸合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原因,同时也是新发现的AHAS突变位点.
  • 摘要:本试验用55%耕杰(硝磺草酮和莠去津混配制剂)防除玉米田杂草,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玉米地试验,前茬为小麦,土壤属壤质土,有机质含量1.1%,PH值为8.1进行.夏玉米品种为郑单958,6月17日播种,播种,行距为50 cm,亩播种量3.5kg,机械播种.分别在6月24日(玉米2叶期)、28日(玉米4叶期)和7月2日(6叶期),采用卫士16型背负式喷雾器作茎叶喷雾,用水量225L/hm2.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0天调查,亩用耕杰单剂80~160ml,在2叶期对阔叶杂草防效为94.8%以上,对禾本科杂草防效为94.2%以上;4叶期对阔叶杂草防效为95.0%以上,对禾本科杂草防效为94.6%以上;6叶期对阔叶杂草防效为92.9%以上,对禾本科杂草防效为89.3%以上.玉米2叶期,亩用耕杰单剂100ml以下无药害;4叶期,亩用耕杰单剂120ml,无药害;2、4叶施用,若与高温干旱,稍有叶片黄斑药害,但15天后很快恢复,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6叶期施用,对供试安全性好.通过田间试验,推荐于玉米2至6叶期,亩用耕杰100~120ml,既能杀死阔叶杂草,又能防除禾本科杂草,药效期可达40~50天,一次施药可控制全生育期的主要杂草危害.且该药剂安全性好,可在玉米田中推广应用.
  • 摘要:试验研究了新型超高效除草剂75%三氟啶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防除甘蔗田香附子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75%三氟啶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在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1.25g/hm2、22.5g/hm2,施药后25天对香附子的防效分别达到了96.37%、97.02%.施药后25天,75%三氟啶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能控制香附子的侧芽的萌发达到85~87%,高于常规药剂处理的52.7%.75%三氟啶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11.25g/hm2对香附子新生芽的萌发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相比空白对照新生芽的萌发数减少了97.2%.
  • 摘要:在试验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对麦田常用除草剂苯磺隆和唑草酮进行了复配联合作用和最佳配比研究.结果表明:苯磺隆与唑草酮隆混用对一年生阔叶杂草反枝苋具有增效作用.二者混用降低了单剂各自的用药量,杀草优势互补、能够延缓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可能产生的抗性杂草问题、提高对杂草的防除效果、降低用药成本、减少环境压力。混用在苯磺隆∶唑草酮=(0.125~2)∶1的范围内选择配比效果较好.
  •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咪唑乙烟酸对大豆根瘤生长、固氮酶活性及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咪唑乙烟酸62.5g a.i./hm2土壤和茎叶处理后,分别在大豆根瘤形成后的短时间内显著抑制大豆根瘤数和根瘤鲜重.咪唑乙烟酸125g a.i./hm2、250g a.i./hm2土壤处理和125g a.i./hm2茎叶处理对大豆根瘤数、根瘤鲜重具有较长时间的抑制作用;咪唑乙烟酸土壤处理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对根瘤固氮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强,至75天咪唑乙烟酸62.5g a.i./hm2,125g a.i./hm2和250g a.i./hm2用量下,根瘤固氮酶活性分别降低0.2186mmolC2H4/g·h,0.2198mmolC2H4/g·h和0.2471mmolC2H4/g·h.茎叶处理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对固氮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减小,至38天咪唑乙烟酸62.5和125g a.i./hm2用量下,根瘤固氮酶活性分别降低0.1778mmolC2H4/g·h和0.2177mmolC2H4/g·h;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咪唑乙烟酸土壤和茎叶处理后受到显著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咪唑乙烟酸茎叶处理后30天内受到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土壤处理后的75天,叶片硝酸还原酶只有在咪唑乙烟酸250g a.i./hm2时酶活性才受到显著抑制;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在咪唑乙烟酸土壤处理后47~61天,酶活性均显著降低,以后酶活性恢复正常.咪唑乙烟酸茎叶处理后10~24天,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均显著降低,30天后酶活性恢复正常状态.咪唑乙烟酸62.5g a.i./hm2土壤处理对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而125g a.i./hm2和250g a.i./hm2土壤处理后61天内大豆叶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以后酶活性恢复正常.茎叶处理后30天内,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受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以后酶活性恢复正常.
  • 摘要:2008~2009年进行五氟磺草胺对移栽水稻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五氟磺草胺对水稻安全性高,水稻返青后(移栽后8~25天)施用时,20~45g a.i./hm2范围内无论是前期土壤处理还是中后期茎叶处理均对水稻安全,对产量无影响.返青前施药时影响水很还苗,水稻返青延迟2~5天,对水稻前期生长有一定影响,且处理时稻苗叶龄越小其药害越重,但在推荐剂量(20~30g a.i./hm2)范围内施药后15~30天基本恢复正常,其产量没受到前期轻微药害的影响。
  • 摘要:甘肃是国内春大麦主要生产基地,啤酒大麦面积在10万公顷以上,是国内最优质的大麦产地之一.但多年来,野燕麦、多花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是大麦田的主要优势杂草,对大麦的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此引进了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唑啉草酯,在甘肃河西春大麦田进行试验,为了防治大麦田野燕麦及其禾本科杂草推广应用取得可靠的技术应用方法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唑啉草酯防治野燕麦效果显著。亩用量达到60ml以上时,对已出苗的野燕麦防治效果达到100%,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且对大麦无不良影响,对大麦安全。对多花黑麦草的防治效果达到满意的效果;通过试验结果综合分析:40ml/亩、60ml/亩处理后较对照亩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筛选率均增加,增产效果分别达10.5%, 14.3%,增产作用明显。甘肃大麦田的野燕麦防治主要用燕麦畏、大膘马防治,但燕麦畏防治效果较差,目前效果为67%,大骤马在干旱、用水量不足时对大麦药害较重。因此,在甘肃野燕麦发生区种植啤酒大麦时,野燕麦用唑啉草酯防治可较好地解决大麦生产中主要问题。
  • 摘要:本研究以防除麦田禾本科杂草为目标,旨在试验研究15%麦极(炔草酯)WP的应用技术。结果表明,15%麦极WP是防除小麦田禾本科杂草(早熟禾除外)的理想除草剂,具有活性高、杀草速度快,对小麦安全等特点。15%麦极WP防除小麦田禾本科杂草最佳施药时期为杂草幼苗一分桑(2-4叶)期,随着用药时间推迟,气温降低,防除效果明显下降,低温对药效发挥有一定抑制。生产实践中应避开寒流,同时随着草龄增大应适当增加用药量,以提高防效。用药适期内15%麦极WP防除小麦田禾本科杂草冬前最佳施药剂量为20g/亩,春用最佳施药剂量为30g/亩,对禾本科杂草都能达到95%以上的防除效果。15%麦极WP对禾本科早熟禾和阔叶草无效。
  •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连续5年在四川麦田开展了5%大能EC(唑啉·炔草酯)不同剂量、不同施药时期、不同阔叶除草剂混用对麦田杂草控制效果、安全性、可混性等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5%大能EC对四川麦田禾本科杂草有优异的防除效果,冬前有效成分用量30~60g/hm2、制剂用量40~80ml/亩,春后有效成分用量60~75g/hm2、制剂用量80~100ml/亩对麦田看麦娘、棒头草、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防效都在95%以上.具有可混性好,能与苯磺隆、使它隆、麦喜等阔叶除草剂混用;施药时期广,冬前小麦整个分蘖期至春后小麦拔节中后期都能施药;持效期长,冬前1次施药,收获前防效仍在95%以上;安全性好,在四川麦区不受低温限制,施药后出现大霜结冰天气对小麦也很安全,对后茬作物安全,对环境无不良影响.
  • 摘要:本文介绍了50%行行清水分散粒剂进行几种不同药剂处理水稻田杂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0%行行清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田杂草的安全性好,行行清50%水分散粒剂+40%乙草胺可湿性粉剂防除移栽水稻田杂草药效显著,对禾本科、莎草科和阔叶杂草均能有效控制,其综合防除效果达98.9%以上.
  • 摘要:项目组对外来危险性杂草——奇异虉草(英文名:Canarygrass bood,拉丁名:Phararis paradoxa L.)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分布危害、在云南保山市油菜田中发生的特点及控制方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奇异虉草在保山市主要为害大麦、小麦、油菜等.大麦地中危害最严重.危害面积达到4.5万亩,在云南农田均为冬季越年生杂草,种子繁殖,在稻后作及早作物地均可发生.在隆阳、施甸、昌宁、腾冲区(县)坝区田油菜发生频度(F)、田间均度(U)、密度(MD)、相对频度(RF)、相对均度(RU)、密度(RD)、多度(RA)分别是62.4%、54.8%、39.1%、11.2%、14.2%、12.0%、41.6%,在半山区地油菜发生分别为27.4%、25.4%、27.8%、6.8%、7.7%、10.5%、26.1%.油菜田采取中耕铲除,一般中耕两次的控制效果可达91.8%,当油菜封行后,就能抑制其生长.
  • 摘要:本文对好力达配方防除旱地杂草药效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好力达各配方防除旱地杂草效果显著. 41%好力达异丙胺盐水剂于旱地各类杂草出齐至旺长期施用1次,防除各种杂草(包括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株防效达92.1%~96%,鲜草(重量)防效达99.0%以上.即可有效控制危害,表现出防效显著、杀草谱广和速效性极好等显著特点。建议在推广使用中,药液量仍以50L/亩为宜。
  •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43%丙草胺·苄嘧磺隆WP防除水稻抛秧田主要杂草药效试验,同时测定了对水稻产量以及杂草氮、磷、钾和水分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有效成分用量为161~452g/hm2的43%丙革胺·苄嘧磺隆WP施药后55天,综合密度防效为98.94%~100.00%,综合鲜重防效为98.73%~100.00%;显著优于对照药剂30%丙草胺EC和10%苄嘧磺隆WP.施用43%丙草胺·苄嘧磺隆WP能降低杂草对田间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从而提高产量.
  • 摘要:湖北省水稻种植面积210.7万hm2,以移栽为主,抛秧7万hm2,水(湿润)直播13.3万hm2.湖南省水稻种植面积366.7万hrm2,产量早稻375~425kg/667m2、晚稻600kg/667m2、中稻600~700kg/667m2.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333.3万hm2,以移栽为主,早稻抛秧120万hm2,早稻直播20万hm2,产量早稻360~365kg/667m2、二季晚稻375kg/667m2、单季晚稻440kg/667m2.杂草种群发生了变化,直播和抛秧田的杂草发生量增加,干旱和粗放的栽培方式使田埂上的杂草向田里蔓延,如双穗雀稗、空心莲子草、假稻、李氏禾、千金子等,多年生杂草发生情况日趋严重.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显现.针对稗草对二氯哇琳酸的抗药性问题,应采用多种耕作制度替换、多品种除草剂轮换使用的策略,有效控制抗药性稗草和其他抗药性杂草等。 针对除草剂残留对作物的药害问题,建议开展农田除草剂残留监测、除草剂残留对作物的药害、预防除草剂残留药害的有效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在休闲田和田埂上使用草甘麟,改用机械整地和机械割草的方式防除杂草,大量杂草植株还田培肥了土壤、避免了除草剂残留药害、提高了作物产量。重视农田和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小型河流、水库、水塘对作物生产的效应研究,保护和维修建设好这些水系,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造低产田,引进适合江西中部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水稻品种、采用冬季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等培肥土壤的措施、采用高效益的耕作制度等,大幅提高单产。
  • 摘要:采用人工拔除控制看麦娘密度的方法,对看麦娘不同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看麦娘主要影响小麦的分蘖和穗粒结构,使分蘖减少,成穗率、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最终导致减产。
  • 摘要:336g/L苯吡唑草酮SC是德国巴斯夫公司最新研制开发的内吸传导型玉米田广谱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36g/L苯吡唑草酮SC具有安全性好,作用速度快,使用剂量低、使用适期长,兼容性好等特点.可安全应用于甜玉米、糯玉米等各类玉米田有效防除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危害.杂草3~4叶期施药,适宜施用剂量为30.24~45.36g a.i/hm2(商品量6~9ml/667m2);杂草6~8叶期施药,适宜施用剂量为45.36~60.48g a.i/hm2(商品量9~12ml/667m2);336g/L苯吡唑草酮SC可与莠去津混用,扩大杀草谱,提高防效.使用时加入助剂MSO可提高防效,降低使用剂量.苯吡唑草酮对油菜、豌豆、青菜、大豆等后茬作物生长安全.
  • 摘要:原产于中、南美洲的薇甘菊现已成为广东、香港沿海的一种主要外来有害植物,尤其是在深圳市多处保护地、耕地、林地、公园等为害,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本试验研究了2,4-D微乳剂(ME)对深圳市某废弃果园薇甘菊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2,4-D ME在有效成分162~486g/hm2处理后29天内,防效达91.53%~99.91%,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处理55天后,处理区内其他杂草均恢复到处理前水平.与目前推荐使用的对照药剂70%嘧磺隆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262.5g/hm2)相比,供试的2,4-D ME对靶标杂草薇甘菊的选择性较强,具有"灭薇保草"的效果,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 摘要:水稻芽期冷害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早稻种植区和东北、西北及云贵高原一季稻区水稻生产中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产量损失严重。发掘水稻耐冷资源,为抗冷害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遗传材料,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生产应用价值。本试验的目的是:评价杂草稻无芒落粒粳和有芒落粒粳苗期的耐冷水平,确定它们作为资源的应用潜力。采用低温处理方法评价了杂草稻无芒落粒粳和长芒落粒粳苗期的耐冷潜力。在苗期,普通野生稻的耐低温冷害能力最高,其次为栽培粳稻越光,杂草稻无芒落粒粳和长芒落粒粳的耐低温冷害能力最低.
  • 摘要:明确两种外来入侵植物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并探索其防治技术.在野外和温室条件下,观察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并在室内生物测定了两种除草剂对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生物活性及其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外来入侵植物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与小麦在形态特征和物候期存在一定差异.在三叶期和拔节期,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平均株高矮于供试小麦且差异显著,但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间株高无显著差异;在成熟期奇异虉草、小子虉草和云选2号三者间株高无显著差异.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有效防控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鲜重IC95值分别为121.9g a.i./hm2和114.9ml a.i./hm2,且对小麦安全;除草剂扑草净有效防控奇异虉草和小子葫草鲜重的鲜重IC95值分别为1432.4和2234.4g a.i./hm2,但对小麦安全性差.外来入侵植物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形态特征和物候期与小麦存在一定差异;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和扑草净能对两种杂草进行有效防控,其中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对小麦安全性高.
  • 摘要:采用等效线法,测定了氯嘧磺隆与2甲4氯钠混配对红花酢浆草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氯嘧磺隆ED504.3217g/667m2,2甲4氯钠ED5059.9534g/667m2,氯嘧磺隆与2甲4氯钠混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达到2.05,两者混配用药量最低的最佳配比为氯嘧磺隆∶2甲4氯钠=1∶1.96.
  • 摘要: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是稗草的一种生防潜力菌.本文以具较高产毒能力的X27菌株为研究对象,使用萃取以及菌丝浸提法分别提取发酵滤液的粗毒素及菌丝粗毒素.利用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TLC)相结合的方法对粗毒素进行分离并得到四种对稗草均具有抑制活性的单体物质,采用GC-MS和1HNMR两种方法相结合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和验证,确定它们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十六碳酸(棕榈酸)、十八碳酸(硬脂酸)、油酸酰胺.生测结果表明:在最高实验物质浓度1000mg/L条件下,十六碳酸对稗草根抑制率可达41.56%,对芽抑制率27.93%;油酸酰胺对稗草根抑制率为23.45%,对芽抑制率27.3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稗草根抑制率为84.49%,对芽抑制率76.18%;十八碳酸对稗草根抑制率为34.90%,但十八碳酸在500mg/L浓度下对芽抑制率为最高,达到29.18%.这四种物质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稗草的抑制活性相对最强.
  • 摘要:通过对云南省农田外来入侵杂草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已有41科,122属,共186种外来杂草入侵云南省不同生态区.其中以菊科和禾本科的入侵物种相对较多,分别为37种和35种;其次为豆科19种,苋科12种,茄科9种,大戟科8种.一年生杂草植物有79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42.5%;二年生和多年生杂草植物有85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45.7%.全省性广泛分布23种,滇南和滇中地区的分别有122种和102种,为云南省外来杂草入侵的主要地区.云南省外来入侵杂草表现种类繁多,为害严重与风险较高的特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外来入侵杂草的防控,不仅关系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对我国阻击其入侵与扩散具有重要意义.rn 为防范中国西南迅速开放过程中的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确保国家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西南生物入侵的前沿阻击区和生态安全屏障,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支撑保障体系。首先,通过持续监测和调查,开展预测预报和风险分析,建立预警体系;其次,加强对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建立外来入侵杂草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制定防控对策和预案;最后,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建立广泛的合作平台和机制,加强区域性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我国应跟踪周边地区疫情动态变化,建立西部阻击带和构建国家防御体系;同时,与周边国家相互支持与配合,实施跨境监测、预报和防治等,共同应对区域性有害生物,维护中国和东盟的共同利益。
  • 摘要: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3种助剂硫酸铵、Scoil和好湿对氟磺胺草醚和精喹禾灵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助剂能够显著提高除草剂的除草活性,其中,Scoil对氟磺胺草醚的增效作用最高,好湿对精喹禾灵的增效作用最高,硫酸铵对两种除草剂的增效作用相对较低.
  • 摘要:对不同杂草稻种子分别在两种纬度地区进行室外越冬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水分饱和土壤环境中越冬种子的成活率为0%,干燥态土壤环境中越冬种子的发芽率均为50%以上.两地杂草稻种子越冬死亡的原因与其休眠特性、含水量和低温条件有关.
  • 摘要:在室内测定了浙江省水稻田14个稗草样品对二氯喹啉酸和丙草胺的敏感性以及16个耳叶水苋样品对苄嘧磺隆的敏感性.JH012(金华)与NB038(宁波)两种稗草生物型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指数分别高达178.1与175.3.NB045、NB033与NB028三种稗草生物型对丙草胺的抗性指数分别高达267.3、111.5与99.6.发现稗草生物型NB001对二氯喹啉酸和丙草胺都具有抗性,对两种药剂的抗性指数分别为121.3与7.9.NB0143-01、NB0145-02、NB0143-05与JX007-01(嘉兴)四种耳叶水苋生物型对苄嘧磺隆的抗性指数分别高达124.4、55.0、45.0与42.7.上述结果表明,浙江省宁波、金华等地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和丙草胺的抗性严重,并出现对两种除草剂都具有抗性的稗草生物型.宁波、嘉兴等地稻田耳叶水苋对苄嘧磺隆已产生高水平抗性,这是国内外耳叶水苋对苄嘧磺隆抗性水平的首次报道.
  • 摘要:采用田间抗性鉴定以及室内生物生化测定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本课题组前期获得的非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品系929-33等10个品系以及对照敏感品系黑农37的田间抗性程度;并且对草甘膦胁迫下莽草酸积累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草甘膦的田间推荐剂量1.24kg a.i./hm2下,对照品种黑农37的死亡率为100%,而929-33品系的死亡率为0%,表现为对草甘膦较高的耐性;在草甘膦的胁迫下,929-33品系的莽草酸积累量显著低于黑农37.本文的研究认为:耐性品系的929-33在受到草甘膦胁迫时,其莽草酸合成途径中某一部分的突变可能是导致其莽草酸积累量较低的重要原因,进而使大豆产生了较高的耐性。为耐草甘膦作物的培育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及理论指导.
  • 摘要: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在全球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我国也拥有了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草甘膦基因,并已开展抗除草剂大豆的品种选育研究.对靶标除草剂草甘膦的耐受性检测是抗除草剂大豆品种选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环境安全评价必不可少的程序,而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关系着评价的准确性和速效性.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对靶标除草剂草甘膦的耐受性检测及评价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方法、试纸条法、生理生化法、PPM法和生物测定方法,简要分析了上述方法的特点和适宜的育种阶段.
  • 摘要:对刺儿菜幼苗经草甘膦茎叶处理后14天内的取样及进行体内莽草酸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刺儿菜幼苗经过两个剂量的草甘膦处理后莽草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达到最大值后迅速下降.通过14天内草甘膦对莽草酸含量情况的影响分析刺儿菜对草甘膦具有较强的抗药性潜力。rn 植物受草甘膦处理后,低剂量下的伤害能自行恢复,莽草酸的含量会因其自身代谢而逐渐减少。而在高剂量下植株吸收的草甘膦量增加,其体内莽草酸的含量也逐渐增加,自身的代谢功能受到伤害逐渐加重,所以通过测定对莽草酸的代谢能力可以判断植物草甘膦的靶标酶—EPSPS的活力大小。根据Feng等人提出的:莽草酸/草甘膦的比值越大说明EPSPS受抑程度越高;相反,两者比值越小说明草甘膦对EPSPS的抑制程度越低,虽然植物种类不同,植物体自身的莽草酸含量有所差异,但通过莽草酸的积累情况可以判断其对草甘膦的敏感性。rn 草甘膦对刺儿菜幼苗期的莽草酸含量影响明显,莽草酸含量在前几天上升并高于对照,达到最大值后下降到与对照相同然后均低于对照莽草酸含量。莽草酸/草甘膦的比值变化说明刺儿菜幼苗的EPSPS在草甘膦喷雾后的前期受到抑制,达到最大值后这种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最后由抑制转为促进。同时在草甘磷一般剂量情况下,刺儿菜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比其他杂草小,因此可以推断刺儿菜体内的EPSPS由于草甘膦的抑制作用而发生某种变化,逐渐解除了这种抑制导致刺儿菜对草甘膦的耐受能力增强,也就是抗药性潜力增强。
  • 摘要:综述了除草剂和除草剂安全剂对植物GSTs的诱导作用,概述了与除草剂代谢有关的GST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并介绍了GSTs与杂草抗性之间的关系.rn GSTs的主要功能是催化某些内源性和外来有害物质的亲电子基团与还原型谷肤甘肤的琉基偶联,增加其疏水性使其易于穿越细胞膜,分解后排出体外,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除草剂安全剂主要能增加谷类作物对除草剂的耐受力,但不能增加双子叶作物对除草剂的耐受能力。虽有试验证明安全剂解草嗦、解草睫和肪草胺均能诱导增加拟南芥GSTs的活性,但是诱导后拟南芥对氯乙酞胺类除草剂的耐受力并没有增强。在一些研究中发现,GST活性的增强伴随着基因表达的增强。多种与除草剂代谢相关的GST基因的分离与鉴定为GSTs参与除草剂代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目前,水稻中已有多个与除草剂代谢相关的GST基因被克隆鉴定。多种与除草剂代谢有关的GST基因的发现为转GST基因作物的研究提供了基础,通过转基因技术,一些耐除草剂的GST基因被转移到作物中,培育出了多种抗除草剂的作物。rn GSTs在多种除草剂抗性中除通过与谷胧甘肤的结合解除除草剂毒性外,还在氧化应激耐受抗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催化毒性有机氢过氧化物的还原反应,保护植物免受氧化应激。禾本科杂草对多种除草剂产生的抗性,是与可诱导的抗氧化性和次级代谢有关的。rn 近年来,关于GSTs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己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发现的GSTs的种类和功能将不断地增加。对植物GSTs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掌握GSTs在细胞内的存在和活性以及它们的功能和压力调节提供更多依据。对具有解毒功能的GST同工酶的研究可为新除草剂的开发提供更多的参考,为发展转基因植物提高植物修复能力打下基础,使将来用转基因植物净化环境中的除草剂污染成为现实可能。GSTs是一类与除草剂代谢密切相关的解毒酶系,研究GSTs的结构和功能对农艺学、环境学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的除草剂施药方法对寒地水稻田杂草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常用除草剂土壤处理在不同的施药方法条件下,对杂草的防治效果、水稻安全性不同,甩喷的施药方法,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防效和对水稻安全性方面,都好于毒土和毒肥的施药方法。
  • 摘要:采用平皿滤纸法测定了采后不同时间及温度条件下杂草稻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只有5.56%的供试杂草稻样本采后28天之内萌发率低于50%;不同地区杂草稻种子萌发起点温度在6.06~13.22℃,萌发所需有效积温43.97~89.43℃;杂草稻种子最适萌发温度在30~35℃,20~30℃变温对杂草稻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
  •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10%毒草胺·苄嘧磺隆WP对水稻直播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使用10%毒草胺·苄嘧磺隆WP有效成分90~150g对水稻直播田的稗草、鸭舌草、水马齿、陌上菜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综合鲜重防效达到92.83%~97.85%,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毒草胺WP和10%苄嘧磺隆WP.施用10%毒草胺·苄嘧磺隆WP能有效降低杂草对田间氮、磷、钾和水分的吸收,改善田间的光照和水肥条件,增产效果显著.rn 试验结果表明,1Q%毒草胺.苄嘧磺隆WP对水稻直播田稗草、鸭舌草、水马齿、上菜等均有良好的防除效果,综合防效达92.83%以上,显著优于两种对照药剂单剂,过复配很好地解决了毒草胺、苄嘧磺隆单用杀草谱窄的问题,提高了除草活性,扩大了杀草谱,对水稻安全,是直播稻田一次性防除杂草的理想除草剂。rn 分析田间二种主要杂草的水肥含量,结果表明10%毒草胺·苄嘧磺隆WP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密度和生长量,显著降低杂草对田间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增产效果显著,比未施药处理增产24.71%~28.76%。推荐剂量为每公顷有效成分90~150g,于水稻2叶1心期,每公顷对水600kg采用MATABI型喷雾器均匀喷雾,施药前排干田水,施药后24h灌水回田,保持水层7天,只灌不排,任其自然落干。
  • 摘要: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41%草甘膦SP 1230g/a.i.hm2、1845g/a.i.hm2、2460g/a.i.hm2中分别添加450g/hm2桶混助剂速捷防控非耕地杂草的田间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添加速捷后,草甘膦对非耕地杂草的防控效果明显提高,且加快了除草速度;与常规防治相比,在防治剂量减少1/3~1/4的情况下对杂草的防控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在相同药量的情况下,添加速捷后草甘膦药后7天对空心莲子草、苍耳的防效提高7%~10%,对马唐的防效提高8%~12%,对香附子的防效提高9%~11%;药后30天,对恶性杂草白茅和狗牙根的防效提高8%~12%.添加桶混助剂速捷对草甘膦防治非耕地杂草有较好的田间增效作用。
  • 摘要: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向日葵田杂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向日葵田杂草有20科51种,其中阔叶杂草41种占80.4%,禾本科7种占13.7%,其他3种(鸭跖草科、列当科、木贼科各1种)占5.9%.一年生杂草31种占60.8%,一年生或越年生杂草6种占11.7%,多年生杂草14种占27.5%.出现频率50%以上的杂草9种,分别为稗草、反枝苋、藜、本氏蓼、苍耳、狗尾草、水棘针、金狗尾草、苣荬菜,这9种杂草可视为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向日葵田的主要优势杂草.
  • 摘要:杂草危害是影响枇杷生长和生产的重大问题.对太湖洞庭山地区枇杷果园杂草发生危害调查,共发现有杂草29科100余种.其中禾本科杂草从普遍性和发生量均居首位,其次是菊科、蓼科、苋科、莎草科杂草,藜科、旋花科、马齿苋科、鸭跖草科以及茜草科和石竹科杂草也发生较重.提出对枇杷果园草害管理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控制草害.采用土壤处理除草剂如氟乐灵、金都尔、施田补、乙草胺等在杂草出苗前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如果田间水分适宜,杂草幼芽末出土即被杀死。经对上述几种除草剂常量对水直接叶面喷雾枇把一年生苗和地表或拌药土撒施地表试验观察,枇把苗未表现明显药害症状。进一步田间试验表明:几种土壤处理除草剂无论是药土撒施还是喷雾处理,均可基本控制杂草危害,除草效果可达70%~80%对枇把也表现安全;采用防除禾本科杂草叶面处理除草剂如高效吡氟氯草灵、烯草酮、拿捕净、精奎禾灵、吡氟禾草灵、精噁唑禾草灵、喹禾糖酯等在禾本科杂草出苗后的幼苗期按推荐量对水茎叶喷雾处理,以杀除出苗杂草。这类除草剂选择性强,仅对禾本科杂草有效,除草效果可达85%~95%以上,对阔叶杂草无效,对枇把安全。在枇把树株行间也可采用灭生性除草剂克芜踪或草甘膦定向喷雾,在喷雾时应在喷头上加保护罩以防药液接触到枇把叶片。除草效果可达到90%以上;根据枇把生长管理需要和田间草害情况,对树盘下发生的杂草或采取以上措施后残余的杂草采取人工或机械拔除清理的措施。拔除的杂草还可还田覆盖树盘腐烂肥土,有利于改良果园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 摘要:随着直播稻和稻麦免耕、耕技术的推广,杂草稻在我国的危害越来越大,已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质量.防控杂草稻的发生危害,采用高纯度的种子,从源头上防止杂草稻蔓延和侵入危害;及时清理收割机等农机上携带的杂草稻种子,防止杂草稻的传播;翻耕、诱杀以及手工拔除,轮作、直播改移栽水稻栽培方式;使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等综合防除技术.
  • 摘要:本文介绍了南方亚麻田杂草防除的现状以及采用的新技术,南方亚麻大多是零星种植,通过精耕细作、苗间喷洒除草剂、结合后期人工拔大草,一般都能收到理想的灭草效果。由于麻田至今尚没有较理想的封闭除草药剂,所以茎叶处理仍是亚麻化学灭草的主要方法。论述了高效、低毒、低残留除草剂品种的选择与应用以及除草剂的混用与复配使用。施药时间把握不准、喷药不均匀、盲目加大除草剂用量等问题,提出了选择好施药时期,进行茎叶喷雾;科学选择除草剂种类与用量;除草剂的混用与复配;示范推广封闭灭草,辅助茎叶喷雾;化学除草与常规农业操作技术相结合等措施。随着南方亚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麻田杂草防控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在今后的麻田除草技术中,混用与复配施用取代单剂、综合防控技术取代单一的化学防控将是未来麻田杂草防控的发展趋势。
  • 摘要:为了进一步筛选与旱育秧配套使用的除草剂和使用技术,2010年引进云师大昆明7号、9号水稻旱育秧除草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昆明7号、昆明9号分别使用于水稻旱育秧播后苗前和苗期,对秧田杂草均具有杀草谱广、药效显著、对秧苗安全、施药方便等优异特点,是水稻旱育秧化除的良好除草剂品种,建议可作为首选药剂进行示范应用。昆明7号、昆明9号可分别选择于水稻旱育秧的播后苗前和苗期使用,其药剂使用量推荐为昆明7号75~100留亩,昆明9号100~130留亩。昆明7号、昆明9号可分别选择使用于水稻早育秧的播后苗前和苗期,其除草效果及对秧苗的安全性均有充分保证,已不必进行两种药剂的轮流施用,且两种药剂轮流施用对水稻秧苗正常生长还存在一定影响。
  • 摘要:近年来,在广西部分蔗区发现阔叶丰花草大量蔓延,造成甘蔗产量和品质下降.本文在广西扶绥县岂盆农业示范园阔叶丰花草严重发生的甘蔗地,用68%的2甲4氯·敌草隆·莠灭净可湿性粉剂做了田间药效试验,为及时有效地防除甘蔗地阔叶丰花草的蔓延提供一定的依据。本试验通过对甘蔗田入侵性杂草阔叶丰花草的防除,初步了解到68%2甲4氯·敌草隆·莠灭净WP的防效均优于56%2甲4氯SP, 50%敌草隆WP, 80%莠灭净WP和人工除草的防效;68%2甲4氯·敌草隆·莠灭净WP在广西防除的适宜剂量为1479g a.i./hm2,1938g a.i./hm2,不能随意加大剂量,否则对甘蔗容易产生药害。
  • 摘要: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喷施骠马后,荚膜黄芪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为骠马在黄芪田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喷施不同浓度骠马1天、3天、7天、10天、15天后,研究了黄芪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PSⅡ潜在活性(Fm/Fo)、PS Ⅱ最大光合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实际光合量子产量(ΦPS Ⅱ)和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骠马浓度的增大,黄芪叶片的Pn、Gs、Tr、Fv/Fo、Fv/Fm、qP、ΦPS Ⅱ和ETR均下降,Ci和Fo升高;Pn、Gs、Tr、Ci、Fv/Fo、Fv/Fm、Fo、qP、ΦPSⅡ和ETR随时间的推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推荐浓度(750ml/hm2)的1/2、1倍和2倍处理,光合及叶绿素荧光指标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高浓度(推荐浓度的4和6倍)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说明1500 ml/hm2以下处理的骠马对黄芪较为安全,高浓度骠马造成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PSⅡ光反应中心受损,光化学效率降低,电子传递受阻等非气孔因素.
  • 摘要:2009年,在温室内用植物光合作用测定法研究了硝磺草酮和灭草松对玉米药害的早期诊断.以浚单20为试材,在玉米2.5叶期,以0g a.i./hm2、37.5g a.i./hm2、75g a.i./hm2、150g a.i./hm2、300g a.i./hm2、600g a.i./hm2的剂量喷施硝磺草酮,以0g a.i./hm2、360g a.i./hm2、720g a.i./hm2、1440g a.i./hm2、2880g a.i./hm2、5760g a.i./hm2的剂量喷施灭草松,在施药后0~6d连续测玉米PPM值.试验结果表明,在用药后3天硝磺草酮150g a.i./hm2以上处理玉米心叶稍发黄,随剂量的增加症状越明显;而玉米的光合作用在用药后1天就明显的受到抑制,随着用药量的增加,玉米的PPM值显著下降,药后3天达到最低,以后恢复,药后6天,PPM值恢复正常.灭草松不同剂量处理的玉米无明显药害症状,但玉米的植物光合作用在用药后1天明显受到抑制,随着用药量的增加,玉米的PPM值显著下降,药后1天达到最低,以后恢复,药后5天,PPM值恢复正常.经回归分析,硝磺草酮和灭草松施药后玉米的PPM值和药后14天玉米的鲜重抑制率密切相关,其R2在0.87以上,这表明用药后早期的PPM值可以对除草剂所造成玉米的药害进行早期诊断.
  • 摘要:经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除草剂优劣排序,有利于应用于甘蔗生产中.结果表明:25种除草剂产品中,莠灭净、敌草隆单剂及其混配剂9个产品除草综合表现评价为优良,乙·莠、异丙·莠混配剂及西玛津、草甘膦、乙氧氟草醚、莠去津、百草枯单剂等7个产品除草综合表现评价为中等,其他产品除草综合表现评价较差.rn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可以利用长期、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结果对甘蔗田除草剂的综合情况进行定量评价,结论较全面、客观。数据材料较少时,应当注意主观分配各因素权重会引起的误差,药剂残留和毒性对后茬和施药人员、环境的风险和安全性,以待后期解决,在模糊综合评判中选择的评判指标要以生产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摘要: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助剂对除草剂阔世玛、Rimfire Max和GF 1274防除节节麦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助剂Biopower和Breakthrough对上述三种除草剂均有增效作用,其增效程度因除草剂及助剂种类而异.上述药剂推荐剂量下添加助剂后,对1叶期节节麦的防效均能达到90%,比同等剂量不添加助剂的处理防效分别提高64.40%、32.94%和8.23%.这种增效作用在防除3~5叶龄节节麦时较防除1叶龄节节麦明显.
  • 摘要:本文采用了温室盆栽法评价了百草枯对刺萼龙葵的防除效果,并在野外对其实际防除效果进行了验证.盆栽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百草枯对刺萼龙葵EC90为264.04g a.i./hm2.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百草枯260、430、600g a.i./hm2药后30d对刺萼龙葵的株防效分别为53.55%、59.83%和88.4%,鲜重防效分别为81.24%、86.53%和93.62%,对刺萼龙葵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rn 20%百草枯水剂在田间的防除效果差于室内防除效果,其原因可能是:室内盆栽试验的供试植物处于4-5片真叶期,此时的刺萼龙葵处于幼苗晚期或成株早期,较好防治,而田间刺萼龙葵处于6-8片真叶期,此时的刺萼龙葵处于花期之前或花期,植株比较大且粗壮,因此较难防除。所以实际应用中防除刺萼龙葵,应该在幼苗期(4片真叶期之前)防除,如果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应该适当的增加用量,已达到最好的防除效果。目前,刺萼龙葵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均有发生,呈现发生范围广、危害面积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并有进一步扩散蔓延的趋势,在刺尊龙葵危害严重的入侵地,百草枯可作为防治刺萼龙葵的应急药剂。
  • 摘要:禾长蠕孢稗草专化型(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 Rabenh.f.sp.echinochloae,简称HGE)是一株稗草生防潜力菌.为了获得该生防菌大量孢子用于田间试验,本文研究了其固体发酵产孢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固体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为:以珍珠岩为底物基质,添加4%米粉、1%豆粕粉、0.2% Na3PO4· 12H2O、0.1% MgSO4·7H2O.同样方法确定了HGE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加水量40%,接入8%菌悬液,28℃下培养14天.最高产孢量可达到1.22×107孢子/克干物质.
  • 摘要:陆英为忍冬科的多年生杂草,目前在柑橘园中清除杂草主要使用化学除草剂草甘磷,但草甘麟对陆英防除效果很差,大部分靠人工除草,而且陆英的根系相当发达,生命力顽强,人工除草后不久又会长出新芽,大大提高了控制成本。目前关于陆英致病菌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在田间发现了一些感染病害的陆英植株,对陆英的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为陆英的微生物防控提供一定依据。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感病陆英(Sambucns chinensis)植株上,得到14株真菌菌株,经离体叶片接种试验,确定其中6株致病菌,编号为Sc1-1、Sc1-3、Sc1-4、Sc1-5、Sc2-3、Sc2-5.菌株Sc1-1、Sc1-3和Sc2-5致病力较强,菌株Sc2-3致病力最弱,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发现,Sc1-1为Botryotinia fuckelian; Sc1-3为Fusarium equiseti; Sc2-5为Alternaria tenuissma; Sc1-4、Sc1-5和Sc2-3均为Alternaria alternate.本研究为微生物控制柑橘园优势杂草陆英提供了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对苋属异株苋亚属三个代表性种类:长芒苋、糙果苋和西部苋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及经济为害进行分析,探讨该亚属杂草入侵我国的风险。觅属杂草通过种子扩散传播,一旦传入并定植,每株雌株可产生高达几万粒种子,通过风力或人类活动、粮谷调运扩散传播。传播风险大。三种觅为害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的几乎所有重要作物,导致作物严重减产。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有限,一旦污染将难以根除,会造成大豆、棉花、玉米等主要作物的减产和防除成本的巨大增加,严重为害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基础。此外,它们独特的抗除草剂性质,和其易于进行种间杂交的特性,具有将该抗除草剂基因转移扩散给国内现有近缘杂草的潜能,出现“超级杂草”的潜在风险巨大,不仅对农业也对环境产生巨大威胁。rn 因此,以长芒觅为代表的觅属异株亚属杂草虽然目前在我国无分布或局部分布,但通过大豆、菜籽等作物贸易进入我国,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定植扩散的可能性极高。尤其该亚属几种杂草因其抗除草剂特性,已使原产国美国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该类杂草一旦定植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并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预计的损失,总体风险为大。此外,该亚属杂草己列入我国《禁止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进行防范,应进一步加强官方管理措施,根除或控制其在国内的发生为害。
  • 摘要:本研究以通过生物测定明确抗药性的2个生物型和1个敏感生物型为试验材料,根据与荠菜亲缘关系相近植物的AHAS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4对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荠菜敏感和抗药性生物型基因组DNA,克隆获得荠菜AHAS基因编码区片段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4对引物扩增总长度为1678bp,对1个敏感生物型和2个抗药性生物型荠菜AHAS基因片段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相对于拟南芥的197位脯氨酸(Pro 197)发生突变,是荠菜对苯磺隆产生抗药性的分子基础.
  • 摘要:在农药降解研究领域中,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细菌,细菌降解农药的本质是酶促反应。本文以实验室保存的一株具有高效降解烟嘧磺隆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YB1(Bacillus subtilis)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对YB1菌株降解烟嘧磺隆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YB1菌株在好氧条件下能以烟嘧磺隆作为唯一碳源生长,其降解酶为胞外酶,可通过烟嘧磺隆诱导表达;YB1菌株在LB液体培养基中,当烟嘧磺隆浓度为40mg/L,接种量为4.5×109CFU/ml,培养时间96h,初始pH值为8.0,温度30℃,酶比活最高,为89.34U/mg.
  • 摘要:在雀麦(Bromus japonicus Thunb.)不同生育期,分别用70%彪虎水分散粒剂2~5g/667m2,用药量对水40kg/667m2,进行茎叶喷雾处理.试验结果表明:70%彪虎不同使用剂量对小麦安全,除草效果好.70%彪虎水分散粒剂3~4g/667m2,在秋季雀麦3叶期喷药,防除和增产效果最好;春季返青期效果次之;其他时期喷药效果明显低于上述时期.
  • 摘要:本文为比较Rimfire max和世玛对冬小麦田早熟禾、雀麦、节节麦、多花黑麦草等恶性禾本科杂草的防效和安全性,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依据,于20092010年在四川进行了试验。rn 试验结果表明:0Rimfire Max、世玛、优先、大能、麦极均为内吸传导型除草剂,速效性较差,药后40天才有明显的防效,药后90天防效达到高峰,药后110天所有药剂的持效性均较好。 Rimfire Max可防除早熟禾、棒头草、看麦娘;对其阔(扬子毛食、黄鹤菜、繁缕、猪殃殃)有一定防效,效果不理想;世玛可防除早熟禾、棒头草、看麦娘,对阔叶杂草防效不如Rimfire Max;优先可防除棒头草、看麦娘,防效与Rimfire Max低剂量相当,对早熟禾有一定防效,不理想;大能、麦极对棒头草、看麦娘防效优秀,对早熟禾及阔叶杂草基本无防效。在药后15天,Rimfire Max加助剂Biopower处理及世玛加助剂GY H Max和Biopower处理有轻微药害,药后40天及以后未观察到药害。
  • 摘要:退火温度是PCR反应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牛筋草地上组织DNA为模板,选取适合牛筋草的6个ISSR引物,分别对其退火温度进行温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引物,对于不同的物种,退火温度不同;同一物种不同引物之间退火温度也有差别.rn 退火温度取决于引物的碱基组成、长度和浓度。一般来说,较低的退火温度可提高PCR反应的敏感性,但其特异性较差;较高的退火温度则可提高PCR反应的特异性但却降低了其扩增效率。合适的退火温度应低于引物Tm值5℃左右,实际试验时应根据所要求的PCR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做出相应的调整。同一引物,对于不同的物种,退火温度可能不同,如Huang and Sun用ISSR技术检测番薯时引物UBC811的退火温度为53℃; Herrera R在运用ISSR技术检测葡萄时此引物所采用的退火温度为55℃;张忠廉运用ISSR技术检测砂仁遗传多样性时所采用的退火温度为52℃;尽管有很多公式可以用于计算引物的Tm值,然而这些公式并不是对所有长度的引物都适用。对于特定引物并不能精确地计算出其Tm值。因此,优化退火温度的最理想方法是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来确定最佳退火温度。
  • 摘要:目前农药市场小麦田除草剂的品种繁多,各地麦田杂草优势种又不一样,为了选择防效较好的除草剂,我们于2010年进行了小麦田不同除草剂的药效试验,并对除草剂的药效进行评价,旨在指导农业生产。 试验结果表明:灭草松可有效地防除铁苋菜、蓼、芥菜防效亦较理想,杂草受害显症较快,对小麦安全,可在以铁苋菜、蓼、芥菜等杂草为优势种群的麦田推广使用。氯氟毗氧乙酸对藜、芥菜防除效果较好,杂草受害显症较快,对小麦安全。炔草酸处理区杂草受害显症较慢,对小麦安全,可在禾本科杂草发生重的麦田推广使用。苯磺隆为选择性内吸除草剂,可防除多种阔叶杂草。唑草酮作用速度快,触杀型除草剂特点表现明显,在铁苋菜、芥菜草龄较小时均能起到较好的防除效果,对小麦安全。唑草酮施药后小麦叶片有少量白斑,10天左右可恢复,对蓼、芥菜等防效较好。建议在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生的地块用复配制剂,以便有效地防除小麦田杂草。
  • 摘要:为有效防除水稻直播田杂草,由先正达公司研发生产的除草剂32% Solito EC,在湖南、广东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2%Solito EC对直播稻田稗草、阔叶杂草和莎草均具有显著的防除效果;有效成分量288g a.i/ha~384g a.i/ha的综合防效均在90%以上;最优施药期为播种后10天.32%Solito EC有效成分量384g a.i/ha以下,对水稻的株高和分蘖没有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表明,Solito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水田除草剂.
  • 摘要:近年来,随着直播稻面积不断扩大和栽培技术不断改革,田间草相随生态条件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水稻前期干湿栽培,草害问题突出,威胁严重.本研究以防除水稻直播田杂草、杂草稻为目标,旨在试验研究30%扫茀特EC除草剂的应用技术.结果表明,30%扫茀特EC防除水稻直播田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杂草稻效果明显,水稻播种后2~4天(稻根下扎稻芽立起时)每亩用30%扫茀特EC150~200ml,一次用药即能有效地控制水稻直播田前期杂草的危害,综合防效达95%左右,且安全性好,深受农户欢迎.
  • 摘要:我国北方自然特点是干旱少雨,严重影响除草剂药效发挥.苗前除草剂须采用混土施药技术,可获得稳定的药效.苗后除草剂要求"两降一加",即选择适宜的喷嘴,降低喷液量,喷杆喷雾机为100L/hm2,人工为100~150L/hm2;加植物油型喷雾助剂,降低20%~50%用药量.药械与除草剂同等重要,要高标准发展喷杆喷雾机,重点解决好喷嘴及过滤器、快装喷头体、液力泵等问题,普及推广喷雾机械使用技术规范.
  • 摘要:针对近年水稻田栽培措施不断改革和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除草剂,致使田间杂草优势种和优势种组成的群落发生明显变化.研究杂草的生态特点及根据不同栽培方式采取农业防除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大面积应用,防除效果达95%左右,基本控制水稻田杂草为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突出,深受农户欢迎.
  • 摘要:研究了挫伤种皮及流水浸泡等不同物理方法处理下,对苍耳种子解除休眠效果,结果表明,苍耳种子的休眠主要受种皮质地坚硬而形成的对种子机械束缚力及种皮内封闭的薄膜质层影响.采取流水浸泡+挫伤种皮使发芽率达到86.47%,流水浸泡发芽率达到80.14%,挫伤种皮法对解除苍耳种子休眠发芽相对较低,为68.97%.物理解除避免了化学解除休眠处理中强酸、强碱及氧化剂对种子内部有效成分的破坏,适用于多种研究领域.
  • 摘要:本文论述了湖北省油菜田杂草的发生规律和高效生态防除和化学防除技术. 生态控草通过采取各种农业生态措施来控制杂草的发生,创造不利于杂草生长而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农作控草措施,对农用化学品的依赖性不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杂草可持续管理体系中替代化学除草的主要措施。并且,这些措施的选择压力较化学除草低,作用点多而分散,不会诱导杂草抗药性的产生,它们一般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压力来限制杂草的发生为害。但是生态防除需要相对大量的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强度。rn 为了达到除草剂减量、作物增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根据油菜田间杂草的发生、生长、分布及对作物产量的损失程度,建立以秸秆覆盖、适当密植、深沟窄厢等措施为主,科学施肥、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为辅的油菜田生态控草体系,才能发展与环境相容的油菜田综合控草措施,实现对杂草的可持续治理。
  • 摘要:为明确杂草防除对水稻田间管理的重要性,研究36%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WP对水稻直播田主要杂草的控制效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杂草氮、磷、钾和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36%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WP对水稻直播田的主要杂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有效成分用量为162~432g/hm2的36%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WP综合密度防效和综合鲜重防效分别为94.68%~99.84%、96.34%~99.71%,显著优于对照单剂10%苄嘧磺隆WP和50%二氯喹啉酸WP.36%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WP施用后,降低了杂革对田间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 摘要:为验证32.7%威百亩对烟草苗床一年生及多年生杂草的防治效果,达到合理用药,有效防治烟草杂草.实验结果表明:32%威百亩水剂土壤处理防除烟草苗床杂草效果显著,可有效防除禾本科及阔叶类各种杂草,综合防效达95%以上.
  • 摘要:根据曼陀罗属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得到33个不同来源的曼陀罗属植物的ITS序列,并以小天仙子(Hyoscyamus bohemicus)为外类群,应用遗传距离与系统树分析法对曼陀罗属植物之间的分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Datura ferox、D.quercifolia和D.stramonium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近;D.ceratocaula在ITS序列上与D.stramonium没有差异;传统分类法中曼陀罗属的Dutra亚属内除D.leichhardtii和D.discolor在ITS序列表现为比较独立的两个种外,其他各种间的亲缘关系也较近.
  • 摘要:为验证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的效果和经济用量,进行了防除水稻田一年生杂草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移栽后5~7天用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0~45g a.i./hm2拌细沙土225kg/hm2人工撒施处理对水稻安全,并且可有效防除水稻田酸模叶蓼、牛毛毡、醴肠和莎草等杂草.rn 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0g/hm,和45g/hm2对水稻田主要杂草醴肠、酸模叶蓼、牛毛毡和莎草的15天和30天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相对都比较理想,能达到有效控制杂草的目的,对水稻安全,对水稻的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适合于移栽水稻田的杂草防除,推荐使用浓度为30-45g/hm2。在试验田还发现小区有些许的空心莲子草,并且该草有逐年扩张的趋势,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对该草的控制作用很差,分析原因可能是空心莲子草是多年生植物,以营养体繁殖,生存能力很强,而吡嘧磺隆的作用靶标为乙酰乳酸合成酶,主要作用于芽鞘和幼芽,对空心莲子草的抑制作用差。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田的稗草的防治作用也不理想。磺酰脲类除草剂虽然是国内外稻田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除草剂,但大多数杂草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了抗性。因此,为有效控制水稻田各类杂草,同时考虑杂草抗性问题,建议将吡嘧磺隆与其他防治单子叶杂草的药剂混配使用或轮换使用。
  • 摘要:水莴苣(Pistia stratiotesL.)英文名water lettuce,俗称水白菜、水莲、水芙蓉等.属天南星科大萍属多年生浮水植物,原产南美洲,原作园林水生观赏植物肆意引种后流放,现已在昆明滇池大观河,玉溪星云湖、腾冲县何顺乡的河流之中出现,水莴苣的入侵,会使云南的湖泊、湿地等小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影响.建议组织人员对水莴苣的生物特性、繁殖特性、分布为害进行调研,作出评价分析,研究防控技术措施.组织稳定的研究防控队伍,根据不同区域的发生特点,紧急处理、持续控制.rn 对入侵云南的水葛芭在它建立起自己的优势种群之前实施严格的、科学的监测、评估和有效的控制,治早治少是最有效的减灾和抗灾的手段。水葛芭入侵云南因生态系统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功入侵,从而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扩散并造成为害,改变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为实现对水葛芭的有效防控,建议一是组织科技人员对水葛芭的生物特性、繁殖特性、分布进行调研,作出评价分析。以及基础理论研究、防控技术开发、基础性调查等科学研究。二是形成稳定的研究防控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紧急处理、持续控制。三是政府重视,开展相关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万方浩研究员说:“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种类的灭绝,构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及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威胁因素,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
  • 摘要:杂草稻是属于栽培稻和野生稻的中间类型,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并积累了大量抗性遗传因子.近年来,由于水稻耕作制度的改变,杂草稻的为害逐年加重.本文主要对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地位及起源、发生规律、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概述,杂草稻虽然成为为害水稻产量的问题杂草,但也有其可利用的一面。由于对生长环境的强适应性和抗逆性,存在很多有益基因有待于研究者去挖掘。积极开采杂草稻资源,转育抗性基因,并应用于新品种、恢复系和不育系的选育实践中可为我国乃至世界水稻产业作出巨大贡献。rn 所以,在对杂草稻的利用方面,还应有更进一步的研究,争取做到对其有利性状的最大化利用。但是在对于转基因水稻的风险性评估上,需要特别考虑基因漂移的问题,防止“超级杂草”的产生。
  • 摘要:紫茎泽兰入侵我国西南地区后,造成农林牧业的巨大损失.替代控制是一种有效防控紫茎泽兰的方法之一,具有持续控制紫茎泽兰的作用.本文概述了替代控制机制和替代物种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从替代植物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所用替代植物品种类型、替代植物的经济价值、替代植物种植后的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我国替代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替代控制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是,建立替代控制的系统研究工程;有计划地开展长期的替代控制研究;开展包括替代控制在内的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加强现有成熟替代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等。
  • 摘要:为研究确定植物病原真菌培养滤液对恶性入侵杂草薇甘菊的抑制作用和除草活性,采用PD培养基培养真菌,测定其滤液对薇甘菊、番茄和辣椒种子萌发和根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橡胶树黑团孢叶斑病病原真菌培养滤液对薇甘菊的种子萌发及根、茎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橡胶树黑团孢叶斑病病原真菌培养滤液对番茄苗前、苗后均表现安全,生长量和对照间无明显差异;而对辣椒的苗前有抑制作用.橡胶树黑团孢叶斑病病原真菌代谢物作为生物除草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五爪金龙为旋花科番薯属多年生藤本植物,是可与植物杀手—微甘菊(Mikaniamicrantha)相提并论的入侵杂草,对农林生产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为害,成为华南地区最有为害的入侵植物之一。本研究通过利用MaxEnt模型作为五爪金龙适生性预测模型,以温度和降水作为预测的环境因子,预测五爪金龙在我国的潜在分布.预测结果表明,五爪金龙的适生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台湾、西藏、云南、浙江12省区.海南的适生区比例最高(100%),广东次之(96.11%).五爪金龙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4省区.根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三种能源利用方式,2050年五爪金龙的适生区与现在相比均有所北移.对明确五爪金龙在我国可能分布的范围,合理制定五爪金龙的防控策略,保护农林业生产及生物多样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采用茎叶定量喷雾法测定了18种除草剂对温室盆栽木薯的安全性.结果表明,5%精喹禾灵EC 900~1800ml/hm2、6.9%精噁唑禾草灵EC 750~1500ml/hm2、24%烯草酮EC 225~450ml/hm2和10.8%和高效氟吡甲禾灵EC 450~900ml/hm2对木薯无药害症状,对木薯安全;48%灭草松AS 2250~4500ml/hm2、25%氟磺胺草醚AS 1200~2400ml/hm2、10%硝磺草酮SC 1500ml/hm2、10%乙羧氟草醚EC 750ml/hm2和21.4%三氟羧草醚EC 900ml/hm2会造成轻微药害症状,但木薯恢复快,药后30天对木薯的株高抑制作用不明显;20%氯氟吡氧乙酸EC 750~1500ml/hm2、24%甲咪唑烟酸AS 300~600ml/hm2、5%咪唑乙烟酸AS 1500~3000ml/hm2、15%乙氧嘧磺隆WP 75~150g/hm2、95%2.4-D钠盐TF 750~1,500g/hm2和10%双草醚SC 225~450ml/hm2对木薯安全性差,不能施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