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尾松

马尾松

马尾松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018篇,主要集中在林业、轻工业、手工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43篇、会议论文134篇、专利文献21471篇;相关期刊674种,包括福建林业科技、广西林业科学、湖南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87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等;马尾松的相关文献由744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章旗、丁贵杰、周志春等。

马尾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43 占比:17.69%

会议论文>

论文:134 占比:0.51%

专利文献>

论文:21471 占比:81.80%

总计:26248篇

马尾松—发文趋势图

马尾松

-研究学者

  • 杨章旗
  • 丁贵杰
  • 周志春
  • 金国庆
  • 王胤
  • 秦国峰
  • 姚瑞玲
  • 周运超
  • 唐效蓉
  • 王章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谢阿琼
    • 摘要: 目前,宁化县马尾松林正面临松材线虫病的威胁。为此,本文针对马尾松改造提升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促进宁化县松林改造提升工作的稳步推进。
    • 张可欣; 刘宪钊; 雷相东; 贾宏炎; 唐继新; 国红
    • 摘要: 【目的】明晰3种不同经营方式在不同规格径材出材量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差异,为营林项目经济可行性和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近自然化改造、常规经营(轮伐期经营)和无经营活动3种经营方式下林分持续10年(2008−2018年)的观测数据,采用现金流和重置成本法分别计算大、中、小径材的木材价值和补植阔叶树种的苗木价值,通过财务静态、动态经济指标和敏感性分析法来评价3种经营方式的经济可行性与风险承受能力,综合比较3种经营方式的经济效益。【结果】(1)3种经营方式下马尾松材种结构动态变化存在明显不同:10年间,近自然化改造林分大径材出材量由1.22 m^(3)增长至56.85 m^(3)、中径材出材量由23.34 m^(3)增长至79.57 m^(3)、小径材出材量由69.79 m^(3)减少至68.76 m^(3);常规经营林分大径材出材量由0.29 m^(3)增长至38.97 m^(3)、中径材出材量由22.51 m^(3)增长至90.89 m^(3)、小径材出材量由80.69 m^(3)减少至78.83 m^(3);对照林分大径材出材量由0.25 m^(3)增长至27.97 m^(3)、中径材出材量由20.95 m^(3)增长至93.69 m^(3)、小径材出材量由189.39 m^(3)减少至181.98 m^(3)。(2)10年间,近自然化改造林分、常规经营林分和对照林分的净利润动态均呈单调递增趋势,投资利润率动态分别为单调递增、先增高再降低和单调递减趋势。在第10年,近自然化改造林分、常规经营林分和对照林的净现值分别为594、265、193,净利润分别为87384.96、85745.21和71935.09元/hm^(2),投资利润率分别为8.02%、7.92%和5.95%。10年间,近自然改造方式中冠下补植阔叶树种的苗木价值持续增加,苗木收益在营林总收益中的占比(W值)呈增高、降低、增高、降低的波浪动态,在第4~6年,大叶栎、灰木莲等乡土速生树种达到中、小径材标准,W值降低至11.26%,在第8~10年,随着红锥、格木、香梓楠等珍贵树种达到小径材标准,W值再次降至11.93%。【结论】3种经营方式的马尾松人工林都为经济可行性投资。近自然化改造初期营林成本较高,但更有利于培育大径材、促进乡土珍贵和速生树种资源后续的开发和利用,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轮伐期经营倾向于单一树种的抚育经营,追求速生丰产和相对集约化管理;无经营措施林分大径材比例低,天然更新稀少,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谭政; 王乾; 罗之恒; 丁波
    • 摘要: 对贵州省凤冈县退耕还林中龄林(15a)和近熟林(22a)2种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生物量采用4种调控强度,研究了其对马尾松林分生长因子、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调控3a后对林分平均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单位面积蓄积和生物量的影响达显著差异水平,对林分平均树高差异不显著,但仍有一定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得出,密度调控能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潜力,中龄林TMH、TMM、TML和TMCK单株生物量平均增长量分别为25.95、25.81、23.45和22.13kg/株,分别比TMCK提高了17.28%、16.65%和5.97%,单位面积生产力分别比TMCK降低了34.85%、19.64%和10.52%;近熟林TNH、TNM、TNL和TNCK单株生物量平均增长量分别为31.49、30.93、25.62和24.21kg/株,分别比TNCK提高了30.09%、27.74%和5.83%,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比TNCK降低了22.45%、1.74%和2.31%。马尾松中近熟林分在经营过程中,随着调控强度的增强,短期内林分生物量有所降低,若培育大中径材为目标,中强度调控较好,对林分生产力提高的潜力最大。
    • 温晓健; 巫建军; 李永先; 王璇; 理永霞; 张星耀
    • 摘要: [目的]以浙江省松材线虫病疫区健康和枯死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为研究对象,探究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侵染前后马尾松树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同时为利用马尾松内生微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积累微生物种质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健康和枯死马尾松不同组织内的(根部、干部和针叶)真菌和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对分离的木霉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松材线虫取食木霉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从健康和枯死马尾松树体内分别分离得到真菌19个属共106个菌株和10个属共86个菌株,优势类群均为木霉属真菌。不同组织间真菌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干部和针叶的多样性指数高于根部。健康马尾松真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依次为2.37、0.87和0.51,高于枯死马尾松的1.72、0.76和0.39,二者的相似性指数小于0.5。从健康和枯死马尾松树体内分别分离得到细菌13个属共59个菌株和12个属共56个菌株,优势类群均为伯克氏菌属、肠杆菌属和沙雷氏菌属细菌。健康和枯死马尾松中均为干部的细菌多样性最高,针叶的细菌多样性最低,二者的相似性指数大于0.5。木霉作为马尾松树体内的优势类群,本次共分离到6个种,通过取食实验发现木霉FXY7显著抑制了松材线虫的种群数量。[结论]健康马尾松树体内的真菌多样性高于枯死马尾松,二者的真菌菌群相似性较低,而且不同组织间真菌菌群相似性也较低,但健康和枯死马尾松的细菌群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表明松材线虫入侵会影响马尾松体内的真菌多样性,但对细菌的影响较小。本研究中还分离到多株可能对松材线虫病具有生防潜力的内生菌,为探索松材线虫病的新型防控技术奠定了基础。
    • 林润东; 张进如; 李石一宁; 姚晓东; 王小红; 陈光水
    • 摘要: 营造马尾松混交林被认为是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生态服务的理想方法,但马尾松混交林的生产力是否具有超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目前仍不清楚。为此,通过收集已报道的26篇文献中50个马尾松混交林林分和树种水平的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数据,分析马尾松混交林的超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体上,马尾松混交林的乔木层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纯林。林分水平乔木层生物量超产44.8%,地上生物量超产49.4%,树种水平马尾松总生物量超产31.3%,地上生物量超产36.9%。混交林中马尾松树高和胸径相比纯林也得到了提高。与纯林相比,混交林中马尾松的树枝生物量分配增加,根生物量分配和根茎比减小,树高/胸高断面积比减小。同时,马尾松混交林的混交效应与林龄呈边缘显著正相关,但与初植密度、混交比例、保留密度、气候因子、小地形等因素均没有显著关系。由meta分析可得,混交林可以提高马尾松生物量的超产效应,促进马尾松的生长发育,优化马尾松林的林分结构。
    • 孙爽; 胡颖; 陆晶宇; 杨章旗; 陈虎
    • 摘要: MYB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代谢、应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等生物过程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马尾松R2R3-MYB基因结构及功能,该研究以转录组数据为研究区域,从中筛选获得了17个马尾松R2R3-MYB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基因进行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树等分析,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的组织特异性以及在花发育时期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17个PmMYBs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均无跨膜结构,且均含有Motif1、Motif2保守基序。系统发育进化树将马尾松PmMYBs划分为9个亚家族,且与火炬松、白云杉等裸子针叶植物关系较近。(2)17个基因均属于组成型表达,但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不同;所有基因均参与了花发育和非生物胁迫,不同基因在花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存在差异,有7个基因可能参与了雌雄性状转变;大部分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上调表达,但响应胁迫的时间存在差异;少数基因在胁迫中下调表达,尤其是PmMYB11基因在所有胁迫中均明显下调表达。该研究较系统地分析了马尾松R2R3-MYB基因的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及其在花发育时期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深入探究马尾松R2R3-MYB基因的功能及逆境响应机制提供了参考。
    • 濮维嵘
    • 摘要: 本文详细论述了皖南山区现有马尾松林的特点,对保护黄山松的重要性,同时论述了改造马尾松林需要的条件和措施,并就改造过程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分析了改造马尾松林的效益。
    • 张亚琴; 郭其强; 罗丝琼; 盘金文; 姚珊; 郭有燕
    • 摘要: 【目的】植物-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反映其土壤养分利用效率及林下光环境对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针对17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4种灌木叶片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探索马尾松林下灌木养分状况,为马尾松林下复层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方法】以马尾松林下4种灌木(荚蒾Viburnum dilatatum、檵木Loropia chinense、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和土壤的TC、TN、TP含量,分析马尾松林下4种灌木植物叶片和土壤T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及相关性。【结果】植物叶片TC含量大小顺序表现为南烛>油茶>荚蒾>檵木,叶片N、P表现为荚蒾>檵木>南烛>油茶,TC与TN、TC与TP表现为油茶>南烛>檵木>荚蒾,TN与TP表现为南烛>油茶>檵木>荚蒾。线性拟合表明,植物叶片TC与TN、TP含量及化学计量呈负相关关系,TN与TP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叶片与土壤TC、TN、TP含量及计量比无显著关系,表明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受植物自身遗传影响较大,同时也反映了4种灌木对林下环境的适应与响应。【结论】植物叶片TC、TN、TP含量对生长有显著影响,更适合作为林下灌木生长变化指标,而土壤TC、TN、TP含量对生长影响不大。
    • 杨云礼; 徐明; 张姣; 聂坤; 文春玉; 张健
    • 摘要: 为探究黔中地区不同马尾松群丛生境下植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特征,以黔中地区6种典型马尾松群丛类型样地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物种进行了调查。根据各群丛优势种将其命名为马尾松+杉木—茅栗—寒莓群丛(群丛Ⅰ)、马尾松+白栎—茅栗+白栎—寒莓+蕨群丛(群丛Ⅱ)、马尾松+响叶杨—山胡椒+白栎—芒草群丛(群丛Ⅲ)、马尾松+枫香—茅栗—姬蕨+凉山悬钩子群丛(群丛Ⅳ)、马尾松—白栎—荩草+针毛蕨群丛(群丛Ⅴ)、马尾松—白栎+白花悬钩子—芒萁+地果群丛(群丛Ⅵ)。比较不同群丛下植被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同时探究二者间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记录维管植物120种,隶属62科,99属;不同群丛植被多样性指数具有明显差异,表现为群丛Ⅳ>群丛Ⅲ>群丛Ⅱ>群丛Ⅰ>群丛Ⅵ>群丛Ⅴ。此外,群丛内各层次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不同马尾松群丛土壤容重、湿度、含水量、pH、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群丛Ⅳ土壤养分显著高于其他群丛类型。CC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电导率、海拔、郁闭度、容重、有效磷可能是影响马尾松群丛植物物种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p<0.05)。
    • 罗仙英; 莫荣海; 丁贵杰; 陈龙
    • 摘要: 为获得马尾松幼苗最佳施肥配方,该文以1年生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_(16)(4^(3))正交设计,并通过测定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N、P、K含量,探讨不同N、P、K配比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特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施肥处理间马尾松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和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处理12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隶属值最高。(2)施N对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施K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对叶绿素和针叶养分有极显著影响;施P对叶绿素a、叶绿素b、针叶N和P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对苗高、地下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3)施N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和针叶N含量的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各因素对地下生物量和针叶P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N>P>K。(4)N3水平利于幼苗苗高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N4水平利于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及针叶N、P含量的积累,P4水平利于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养分P含量的积累。综合分析可知,马尾松幼苗前期应以施N为主,配施P和K相辅,配施N3P4K2营养液利于提升幼苗综合质量,即N、P、K浓度分别8.25、1.00、1.50 mmol·L^(-1)。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