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3-09

主办单位:中国遗传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EPHA2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p36,其编码的EPHA2蛋白属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在人类晶体上皮细胞和纤维细胞有大量表达,通过与其配体ephrin的结合指导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来维持晶体细胞正常形状和高度有序排列,从而终生维持晶体的透明度.前期实验证实,该基因16内含子剪切突变(c.2826-9G>A),可导致先天性全白内障的发生.为了研究EPHA2基因剪切突变对EPH-ephrin信号通路的影响,构建了pcDNA3.1-IRES-EPHA2-WT/INS真核表达载体,以观察突变EPHA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并初步探讨该剪切突变导致先天性全白内障的分子致病机制.目的:在pcDNA3.l真核表达载体多克隆位点中插入IRES序列,并在IRES序列前后分别插入突变及野生型EPHA2基因cDNA全长,在293T细胞系中观察突变蛋白表达以及该剪切突变对EPH-ephr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以pcDNA3-IRESneo为模板PCR扩增IRES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分别引入BamHI,CIaI及SmaI,EcoRI酶切位点,利用BamHI/EcoRI双酶切PCR产物及pcDNA3.l(+)空载体,将IRES序列定向插入pcDNA3.1(+)载体MCS中,命名为pcDNA3.1-IRES.SmaI/XhoI双酶切pcDNA3.1-IRES,将己克隆的野生型EPHA2基因cDNA全长插入至IRES序列后,命名为pcDNA3.I-IRES-EPHA2-WT.以NheIlClaI双酶切该载体,在IRES序列前插入突变型cDNA全长,并酶切电泳和DNA测序验证.结果:酶切、PCR和DNA测序鉴定均证实插入片段的正确性,免疫印迹检测该载体在真核细胞中能够表达.结论:成功构建pcDNA3.1-IRES-EPHA2-WT/INS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EPHA2基因剪切突变对EPH-ephrin下游信号系统的影响及导致先天性全白内障的分子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 摘要: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ME)是一种以长骨干骺端多发性外生骨疣合并骨缺损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目前已发现的致病基因有2个,即定位在8q24.11-q24.13上的EXT1和11p12-11上的EXT2,EXT3、EXTL1、EXTL2和EXTL3虽然有可能是致病基因,但并未证实.EXTI和EXT2基因突变导致硫酸肝素生物合成不足,软骨细胞大量增殖,使邻近区域的骨骼生长异常,从而引起多发性外生性骨疣,恶变率5-28%.迄今为止,大多国外家系研究报道EXTl突变占所有HME突变的50%-70%,EXTl对EXT2突变比率约为1.8:1.然而大约有20-40%左右的家系无法确定HME的致病基因.本研究选择的骨软骨瘤家系共三代7人,无近亲婚配,已确诊患者3人,其中男性1人,女性2人.对先证者的EXTl和EXT2全部外显子进行测序,在EXT1的第10个外显子发现了一个单核苷酸变异(SNV)c.1902C>CA;p.634Y>X,该突变导致第634位编码酪氨酸的密码子TAC变为终止密码子TAA,使编码蛋白EXT1成为只有633个氨基酸的截断型蛋白,SIFT软件和Mutation taster软件均预测此突变是致病突变,HGMD数据库尚未收载634为无义突变致病报道.EXTI和EXT2其余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将此突变在全部家系成员中进行验证,并在100例HME散发病例和500例正常人对照中进行检测,家系正常人、100例散发病例以及家系外500例正常人对照均未发现此突变,表明该突变是家系患者特有的基因突变,突变位点与疾病表型共分离,确定EXT1 exon10的c.1902C>CA(p.634Y>X)是HME致病基因EXT1新的突变位点。
  • 摘要:Brachydactyly type A2(BDA2,MIM 112600) ischaracterized by the deviation andshortening of the middle phalange of the index finger and the second toe.We carried out ageneticanalysis using a Chinese BDAZ family to give genetic heterogeneity.In the pedigree,we mappedthe the maximum candidate interval of BDA2 to a一1.5Mb region between D20S194 and D20S115within chromosome20p12.3,and found that the pairwise logarithm of odds score was highest formarker D20S156(Zmax=6.09atθ).Based on functional and positional perspectives,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 gene was identified as the causal gene for BDA2 in this regionthough no point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BMP2.With 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weidentified a 4.6kb genomic duplication atthe downstream of BMP2 gene.This duplication is located within thelinked region,co-segregated with the BDA2 phenotype in this family but not in the unaffectedfamilymembers and the unrelated control individuals.In summary,we detected a duplicationof 4.6kb in BMP2 locus in a Chinese family affected with BDA2.Our finding supportsthat the genomiclocation that correspondsto the duplication region is a mutationalhotspot and that this genomiclocation is critical for the function of BMP2.
  • 摘要:夏尔巴人是居于西藏高原一个世居民族群体,根据夏尔巴人的历史和语言学的证据,500年前他们从西藏东部迁移到尼泊尔的珠穆朗玛峰地区.对西藏樟木的76例夏尔巴人线粒体DNA(mtDNA)全测序,发现夏尔巴人mtDNA单倍型跟藏族非常接近,检测到高原人群3个主要单倍型,其中两个C4a3b1
  • 摘要:水稻的粒形是衡量水稻外观品质和影响粒重的重要指标,其包括粒长,粒宽,粒厚等因素.已有的研究利用各种群体定位到很多的粒形相关QTL位点,其中精细克隆的基因包括正调控基因GS5和GW8以及负调控基因GS3,GW2,qSW5和qGL3.本研究所用材料TD70是来源于天鹅谷///9520//(72-496/御糯)后代粒重超双亲的超大粒稳定品系,单籽粒重超80mg.从TD70的基因组中对已克隆的六个粒形控制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发现该极端大粒形的基因组中存在除qSW5以外的其他五个基因,但碱基组成上与已知的基因序列相比存在一定的碱基缺失,插入,转换,颠换等突变,qSW5基因片段在TD70基因组上缺失.TD70超大籽粒的形成与大部分的粒形控制基因相关,是各种调控基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的影响效应及大小需要进一步的转基因功能验证来证实。
  • 摘要:Pitx1为同源盒基因家族的成员,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参与肢体及器官的发育和生物体左右对称的维持.近年研究发现,Pitx1与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尤其在膀胱癌、前列腺癌组织(细胞)、肝癌、肺癌细胞中Pitx1为低表达模式,提示其在肿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发现Pitx1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率达43.75%,Pitx1的低表达与其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无关.Pitx1基因的导入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并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作为候选的抑癌基因,研究其在胃癌中的表达模式、失活机制将对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本研究结合miRNA靶标预测软件TargetScan,PicTar,miRanda及胃癌组织miRNA microarray,获得可能调控Pitxl的候选miRNA:miR-30a-Sp,miR-30b-Sp,miR-19a-3p和miR-19b-3p.实时定量PCR检测miR-30a/b-5p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与PITX I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miR-30a-Sp的低表达率为60%,与Pitxl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Pi1xl在胃癌中低表达且与DNA甲基化无关,与miR-19a-3p的表达有关.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显示miR-19a-3p参与调控胃癌中Pitxl的表达,这一结果尚需在大样本胃癌病例中进一步验证。
  • 摘要:耳聋占各类残疾总数的34%,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干扰人们正常生活的疾病.先天性耳聋是常见的重大出生缺陷,发病率为1~3‰.遗传性耳聋主要属单基因遗传病.截至目前,已经克隆了177个耳聋致病基因,在这些已经确定的耳聋基因中,还有许多致病机制不明,MSRB3就是其中之一.蛋氨酸亚砜还原酶B3的功能是催化蛋氨酸亚砜还原到蛋氨酸,以修复氧化损伤的蛋白.MSRB3有四个转录本,编码两种亚型,命名为MSRB3A和MSRB3B,前者定位在内质网,后者定位在线粒体.2011年发现MSRB3的c.265T>G和c.55T>C突变均可导致耳聋,原因是MSRB3的c.265T>G突变导致MSRB3A酶活性丧失,而MSRB3的c.55T>C突变则导致MSRB3B出现截短,但其致聋机制尚未阐明.在斑马鱼受精卵单细胞时期将MO注入,干扰相应基因的表达,发现靶基因下调后斑马鱼均出现内耳结构异常,耳石变小、融合、异位、增多或减少,内耳及侧线神经丘内的纤毛变短、变细、变软、减少或变密,体表侧线神经丘数目减少、排列紊乱,单个神经丘内毛细胞状态异常,TLTNEL检测发现下调msrb3的斑马鱼毛细胞发生凋亡.将人源MSRB3的mRNA与其吗啡啉共注,斑马鱼耳石的异常表型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复,而突变体的mRNA则不能修复.发现MSRB3可能是突变后通过促进毛细胞凋亡而致听力发生异常的,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MSRB3的致聋机制。
  • 摘要:佩梅病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脑白质弥漫性损害性疾病,国外报道的发病率约为1/300,000,临床表现以眼球振颤、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为主要特征,头颅MRI具有脑白质髓鞘形成落后的异常信号改变.PMD的致病基因是位于Xq22的蛋白脂蛋白1,它编码的蛋白脂蛋白1(PLP1)是髓鞘蛋白的主要成分,约占整个神经系统髓鞘蛋白的50-70%,PLP1的缺陷可使合成神经髓鞘的物质缺乏,导致髓鞘合成障碍.目的:对65例佩梅病患者进行PLPI突变分析,明确基因诊断,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用P022试剂盒和P071试剂盒进行PLP1重复突变检测;应用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PLPI点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类型,明确基因诊断.结果:65例佩梅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型为33例经典型、23例中间型及10例先天型.66例患者中有50例为PLPI重复突变,占75.8%;16例为PLPI点突变(24.2%),发现的点突变有16例,其中8种为未报道的突变.结论:本研究中佩梅病患儿临床表型以经典型为主,PLPl的突变类型以重复突变为主并见于所有经典型与绝大多数中间型PMD,PLPI点突变见于所有先天型与部分中间型PMD患儿;本研究对65例PMD患者进行了PLPI突变分析,明确了基因诊断,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摘要:麦洼牦牛作为青藏高原型牦牛的优良地方品种,主要分布于川西北地区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甘南地区,鉴于H-FABP、HSL基因在动物脂质生成及代谢过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通过对耗牛H-FABP,HSL基因进行SNP筛查,探讨其在耗牛内的遗传多态性,进一步揭示耗牛各品系间的遗传分化以及候选基因与耗牛生长性状间的相关作用,同时为2个候选基因在耗牛中的表达调控,获得生长性状与肉质性状选择优势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寻找可用于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麦洼耗牛H-FABP,HSL基因外显子部分均存在多态性,多态性检验均存在三种基因型;H-FABP基因突变位点的多态性较低(P<0.25),HSL基因外显子7,8上的多态位点处于中度多态(0.25
  • 摘要:基因表达在染色质重构、转录、翻译、翻译后加工等不同层面进行了精密调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导致蛋白表达异常,在哺乳动物中引发各种疾病.其中,染色质重构以及转录水平的精密调控是基因在正常的时间、正常的空间实现正常表达的保障.本研究利用裂殖酵母模式生物,通过大规模的裂殖酵母全基因组筛选,获得了一系列参与基因精密表达调控的基因.研究表明:1)裂殖酵母作为模式生物,以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在进化关系上比酿酒酵母更贴近哺乳动物,在裂殖酵母中阐明的生物学规律,对哺乳动物具有更好的提示作用;2)Tip60及其辅助因子INGS介导的乙酞化修饰可以在染色质和转录两个层面实施精密的基因表达调控;3)一个蛋白的多功能性,以及不同蛋白的在不同状态下的排列组合,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哺乳动物细胞预测仅有3万基因,却实施调控了庞杂但精密有序的生理功能。
  • 摘要:DNA连接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酶,在DNA复制,重组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在DNA复制中连接冈崎片段,可进行不同途径的修复,如核苷酸的切除修复,碱基的切除修复,单链破损修复或者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来修复双链缺口.根据连接酶—腺嘌呤核苷酸形成所需要的底物,可将DNA连接酶分为两类:NAD+依赖型和ATP依赖型.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分枝杆菌中这两类DNA连接酶进行了结构,功能,进化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摘要:机体代谢过程和速率的变化直接影响胞内腺苷浓度的变化.腺苷直接调控许多代谢酶的活性.与DNA甲基化相比,组蛋白的甲基化的动态变化更明显,受细胞的甲基化SAM/SAH潜力影响更大.腺苷是SAH水解酶的抑制剂,腺苷的变化影响SAM/SAH的变化,引起组蛋白的甲基化的变化.基因的启动子部位的组蛋白甲基化变化启动或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一些重要的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肝纤维化疾病都与腺苷调控的组蛋白甲基化有关。
  • 摘要:食管癌的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第四位,鳞状细胞癌是我国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尚未阐明.前期研究发现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在食管癌组织中存在基因拷贝数增加及mRNA、蛋白质水平的高表达,且SKP2基因扩增及蛋白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显著相关.SKP2属F-box蛋白家族成员,是SKP1-CUL-1-F-Box(SCF)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的组成成分之一,在泛素化过程中负责对底物蛋白的识别,参与蛋白选择性降解过程.细胞表型研究发现,敲降SKP2表达,食管癌细胞失巢凋亡比例显著上升,而在贴壁状态下SKP2对细胞凋亡影响并不明显.失巢凋亡是细胞在失去与基质的勃附时发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凋亡,肿瘤细胞抵抗失巢凋亡的能力与其转移潜能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食管癌细胞在诱导悬浮后SKP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提示SKP2在食管癌细胞诱导悬浮后的表达水平提高可能与细胞抗失巢凋亡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发现,敲降SKP2表达后,在细胞悬浮状态下,细胞周期检验点最关键的效应蛋白激酶之一CHK2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而在细胞贴壁状态下,SKP2不影响CHK2磷酸化.以上发现提示,SKPZ可能通过影响CHKZ磷酸化而增强食管癌细胞的失巢凋亡抗性,进而促进食管癌的发生发展。
  • 摘要:随着大量功能性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的发现,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编码基因转至非编码基因.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ncRNA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生理病理改变以及保持物种多样性等诸多方面具有特定的功能.根据前期研究揭示的小鼠逆转座子VL30 ncRNA/PSF蛋白相互作用这一模型,建立了一套筛选功能性ncRNA的方法(RNA-SELEX-seq).采用这种筛选方法,在人黑色素瘤细胞yusac细胞核中筛选得到5种可能与人PSF蛋白(human PSF,hPSF)结合的功能性长ncRNA(long non-coding RNA,IncRNA).研究表明,这5种1ncRNA在多种人类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量较正常细胞明显升高,并且其中1种IncRNA特异性表达于黑色素瘤细胞,说明这些IncRNA的高表达极有可能与肿瘤,特别是黑色素瘤的发生密切相关.IncRNA表达量的升高极有可能与细胞的分裂及癌变直接相关;对这些1ncRNA基因的研究还将有助于认识肿瘤的发病机理、开发新的肿瘤新型诊断标记,另外,下调IncRNA的内源性表达可作为肿瘤潜在的治疗途径。
  • 摘要:家蚕不仅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越百年的遗传学实验动物,其经典遗传学研究成果丰硕,至今保存有大量孟德尔遗传突变,近400个突变被定位在经典连锁图谱上.在家蚕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后,通过解析这些形态突变体发掘重要价值功能基因,成为热点研究领域之一.长期以来,通过建立基因资源库持续保存和研究家蚕突变基因.近期,本小组从典型体色、体形突变入手,基于家蚕染色体形态标记连锁图谱、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基因组物理图谱,通过定位克隆途径分离鉴定特异形态性状的候选基因,并解析其影响性状的分子机制,家蚕突变基因定位克隆成为发现新基因、新功能、新机制的重要途径,尤其可望为鳞翅目害虫防控策略提供新思路,并将提升家蚕的鳞翅目模式地位。
  • 摘要:通过微生物与线虫互作关系研究,深入认识微生物侵染线虫的分子机制与线虫对微生物的防御机制是研究开发高效线虫生防菌剂的关键.为揭示真菌侵染线虫的分子机制,本文选取了典型的捕食食线虫真菌Dactylellina entomopaga(以粘球捕食线虫)、Dactylellina cionopagum(以粘性分枝捕食线虫)、Drechslerella brochopaga(以收缩环捕食线虫)、Arthrobotrys oligospora(以三维粘性菌网捕食线虫)和腐生的近缘种Dactylella tenuis,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以及比较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发现,捕食线虫真菌的基因组中存在大量和致病相关的基因家族,包括枯草杆菌素蛋白酶、几丁质酶、纤维素酶、果胶酯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等.本文详细研究了介导细菌与线虫相互作用的信号分子,发现细菌(B16)产生的吸引线虫的信号分子2-庚酮是通过甲基酮合成途径产生,克隆了2-庚酮的合成酶基因,并完成其异源表达和功能验证。发现细菌(B16)诱骗线虫和对线虫的致病是由群体感应系统(QS)ComP-ComA所调控。对线虫检测2-庚酮神经原及信号传导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2-庚酮是作为AWC神经元跨膜受体STR-2的配体,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一条新的线虫感受2-庚酮的嗅觉信号转导途径。结果提示,激素信号通路在感受营养条件变化的同时充当宿主抵抗病原菌侵染的分子开关,因此营养感知和免疫功能的生理整合可能是生物体对抗微生物的一个潜在策略。
  • 摘要:接合,转化,转导是目前被公认的三种水平基因转移途径.在这三种途径中,接合过程对DNase不敏感,转化过程不需要细胞间的接触但需要外源游离DNA的参与.研究的枯草芽胞杆菌细胞间遗传重组过程对DNase敏感,并且严重依赖于供体和受体细胞间的接触,因此不同于传统的接合和转化过程.之前实验室相关实验已经证实,该过程并非由于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缺陷性原噬菌体PBSX的作用,因此也排除了转导作用.那么,该遗传重组过程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新的水平基因转移途径.理论上讲单个碱基突变更容易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得到回补,为了验证大段的碱基缺失能否被回补,通过构建片段缺失的突变株,随后用之前的遗传重组体系进行实验,发现该枯草芽胞杆菌间的遗传重组过程可以发生,也就是说可以进行大段碱基缺失的回补,为之前该过程进行点突变回补过程提供了新的补充证据.通过超声波破碎等手段将供体细胞破碎,发现该过程中遗传重组频率降低,说明供体细胞在该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后对不同承载介质上的不同时间点的供受体细胞以及重组子数目进行36h动态监测,为后续研究该过程提供一个基础。
  • 摘要:杰多霉素生物合成激活子JadR1是一个OmpR家族的非典型应答调控蛋白(ARR).与典型应答调控蛋白(RR)不同,JadR1的REC结构域两个保守的天冬氨酸残基被Glu49和Ser50所取代.前期研究表明JadR1的REC结构域能够与杰多霉素后期产物(特别是JdA和JdB)特异性结合,进而调节自身对靶基因的调控强度,首次揭示ARR具有配体结合活性.为进一步探究Glu49和Ser50在JadR1配体结合以及调控过程中的地位,将Glu49和Ser50分别以及组合突变为保守的天冬氨酸即Glu49D,Ser50D和Glu49DSer50D,进一步研究其体外和体内功能.结果表明将这些点突变后的jadR1互补到jadR1突变株中时,与jadR1/pSET:jadRl比较,jadR1/pSET∷G1u49D和jadR1/pSET∷G1u49DSer50D不需乙醇刺激就可明显产生杰多霉素;而在有乙醇刺激时,jadR1/pSET∷Ser50D仍就不能够产生杰多霉素.体外EMSA实验表明Ser50D与靶基因启动子复合物构型发生了变化,但仍具有配体结合活性。G1u49D和靶基因复合物构型未改变,但是配体结合活性明显减弱。突变为保守夭冬氨酸的JadR1是否能够被磷酸化,恢复典型应答调控蛋白的特性,这些都在研究之中。
  • 摘要:Waardenburg syndrome综合征(WS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综合征型耳聋,通过对I型WS综合征的临床分析和相关基因配对转录因子PAX3检测,旨在探讨该Waardenburg syndrome综合征大家系的致病机制.收集河南地区一个5代WS综合征大家系,家系中有患者12人.对家系成员进行毛发、皮肤色素、四肢关节、眼科等体格检查;并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及颞骨CT检查.根据1995年Waardenburgsyndrome综合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型,患者的临床表现支持I型WS综合征(W指数>1.95)的诊断.其中患者V7表现为右耳耳聋、左眼虹膜呈蓝色、内眦明显移位(W指数>1.95)、鼻梁扁平、面部少量雀斑.抽取相关人员血样并提取DNA,PCR扩增PAX3全部编码区域并测序,并与PAX3标准序列比较.所有患者均携带c.582C>T突变,该突变可导致R195X.基因检测结果支持I型WS的诊断,无义突变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致病机制,也是该家系产前基因诊断的检测依据。
  • 摘要:目的:细胞色素P450 4F2(CYP4F2)编码一种ω-羟化酶,将花生四烯酸代谢生成二十羟二十碳四烯酸(20-HETE),是人类肾脏产生20-HETE最主要的酶之一.环氧化二十碳三烯酸(EETs),由表氧化物酶(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催化花生四烯酸生成,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通常情况下,生成的EETs在很短时间内即可被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降解生成对应的具有较低生物活性的二羟基衍生物(DHETs).20-HETE与EETs对血压调节发挥不同的作用.前期实验已证实,CYP4F2转基因小鼠呈现高血压表型,小鼠肾脏20-HETE/EETs比例失衡,EETs水平下降.本实验进一步阐明转基因鼠中EETs减少的原因.方法:通过Westernblot的方法以及利用sEH特异性荧光底物对sEH的表达和活性进行检测.Real-time PCR检测内源性表氧化物酶CYP2C38,CYP2C29,CYP2J5的表达.结果:转基因小鼠中sEH的表达与活性较野生鼠并无明显变化.然而,转基因鼠中3个内源性EET合成酶表达均明显减少.结论:CYP4F2转基因小鼠表现出的20-HETE/EETs比例失调及EETs含量减少,并非由于高水平20-HETE激活sEH使EETs降解增加造成的,而是因为20-HETE通过某种相互作用使得内源性EETs合成酶表达减少所致。
  • 摘要: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总体预后较差,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BM)的5年生存期不足5%,对脑胶质瘤的相关基因筛选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GBM是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项目研究的第一种癌症类别,本文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的GBM数据进行高通量的数据分析,并在临床组织样本中进行定量PCR和免疫组化组织芯片验证,筛选出与脑胶质瘤的发生和预后相关的基因;并在细胞系中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过表达或干扰候选基因的表达,检测细胞表型的变化,通过裸鼠移植瘤的实验观察候选基因对脑胶质瘤体内生长的影响;再通过免疫印迹(WB)、免疫共沉淀(co-IP)、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iferase)、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等方法研究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和临床组织样本的实验发现候选基因FDGMI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脑胶质瘤中FDGM I基因的作用可能与JAK/STAT信号通路和JNK/c-jun信号通路相关,并且FDGM1受到c-jun的转录调控,可能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本课题研究的基因较为新颖,并且将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将为脑胶质瘤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嗜盐古生菌是盐湖、盐矿等高盐环境中的主要生物类群.在它们的栖息地环境中,病毒是唯一的捕食者,能够侵染相应的敏感菌细胞,其携带的基因有可能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上,为高盐环境中生命的进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通过丝裂霉素C诱导,在一株嗜盐古生菌Natrinema sp.J7-1的培养物上清中发现了一株溶原性病毒命名为SNJ2.纯化的SNJ2病毒在电镜下呈有包膜不规则状.对SNJ2的基因组测序发现,其整合在J7-1的染色体上.SNJ2病毒基因组是双链环状DNA,全长17006bp,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NJ2基因组进行分析注释,推测其存在24个ORF,其中7个ORF与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不规则嗜盐古生菌烈性病毒有较高同源性,包括两个预测的大小衣壳蛋白.此外,分析到一个ORF编码整合酶基因,推测该整合酶可能介导了SNJ2的整合过程.分析SNJ2基因组,存在三大未知功能区域,推测SNJ2进行裂解途径的阻遏蛋白基因可能存在其中。据此,以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为出发菌株,正在构建一系列未知区域片段缺失的敲除株。一方面,利用这些敲除株筛选SNJ2的敏感菌株;另一方面,有助于初步确定SNJ2的“免疫”调控区。为进一步了解SNJ2的溶原机制、复制包装机制及宿主特异性识别奠定基础。
  • 摘要:2型糖尿病(T2DM)是遗传异质性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技术发现内向整流钾通道蛋白J亚单位11(KCNJ11)基因与T2DM发生高度相关.KCNJ11基因变异可导致Kir6.2结构改变,引起KATP通道调节失控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诱发T2DM发生.目的:探讨KCNJ11基因与延边朝鲜族和汉族人群T2DM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利用SnaPshot单碱基延伸技术检测KCNJ11基因5个SNPs(rs5218、rs5219、rs5215、R221C、rs1800854)的基因型.共检测了828例,其中朝鲜族480(T2DM患者157,T2DM合并EH(合并EH)患者142,NGT组181),汉族348(T2DM患者129,合并EH患者79,NGT组140),检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体质指数(BMI)、TC、TG、HDL-C、LDL-C、FPG、血清脂连素(PA)和胰岛素(INS)水平.结果:1.KCNJ11基因5个SNPs等位基因频在朝鲜族人群NGT组:T2DM组:合并EH组分布为:rs5218(T)0.376:0.420:0.426;rs5219(T)0.414:0.366:0.398;rs5215(C)0.414:0.369:0.398;R221C(A)0.105:0.127:0.004;rs1800854(A)0.006:0.000.0.007;在汉族人群NGT组:T2DM组:合并EH组分布为:rs5218(T)0.464:0.465:0.456;rs5219(T)0.425:0.388:0.405;rs5215(C)0.425:0.388:0.405;221C(A)0.114:0.062:0.006;rs1800854(A)0.007:0.012:0.000;以上5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2.延边汉族rs5218(T)等位基因频显著高于朝鲜族(p=0.023),其余4个位点均未发现朝汉族间民族差异(p>0.05).3.在朝鲜族人群合并EH患者携带R221C(A)的CA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NGT组(0.7%vS.21.0%),降低罹患合并EH风险为0.027倍[p=2.84e-008,OR=0.027(95%CI:0.004-0.197)];在汉族T2DM患者携带R221C(A)的CA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NGT组(12.4%VS.22.9%),降低罹患T2DM风险为0.478倍[p=0.025,OR=0.478(95%CI:0.248-0.920)],在汉族合并EH患者携带R221C(A)的CA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NGT组(1.30%VS.22.9%),降低罹患T2DM合并EH风险为0.043倍[p=1.82e-005,0R=0.043(95%CI:0.006-0.323)].4.rs5219与rs5215存在完美连锁不平衡(D'=1.000,r2=1.000).5.在朝鲜族NGT组中携带R221C的CA基因型个体(未发现AA基因型)比CC基因型个体BMI、WHR、FPG和TG值降低(p<0.05)、HDL-C(p<0.01)和PA水平有增高的趋势(p=0.075);在T2DM组呈现高的HOMA-IR值(p<0.05);在合并EH组呈现低HOMA-IR值(p<0.05).在汉族NGT组中呈现低的FPG和INS、HOMA-IR值(p<0.05)、高水平的HDL-C(p<0.01);在T2DM组呈现高WHR值(p<0.05);在合并EH组呈现高SBP趋势(p=0.058).6.单倍型CTCAC与汉族人群罹患T2DM易感性呈负相关(p<0.05,OR<1);与朝鲜族人群罹患合并EH易感性呈负相关(p<0.001,OR<1).结论:1.KCNJ11基因位点R221C多态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延边朝鲜族和汉族T2DM保护因子,影响脂代谢水平和血清胰岛素和脂连素水平,而rs5218、rs5219、rs5215和rs1800854多态可能与延边朝鲜族和汉族T2DM易感性不相关;2.KCNJ11基因SNPs(rs5218、rs5219、rs5215、R221C、rs1800854)组成的单倍型CTCAC是延边朝鲜族T2DM合并EH及汉族T2DM保护单倍型;3.rs5219与rs5215存在完美连锁不平衡。
  • 摘要:FoxM1c作为Foxhead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在肿瘤等活跃的分裂细胞中大量表达,是控制包括增殖、成熟、死亡在内的整个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基因之一,与肿瘤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大规模高通量芯片分析也显示FoxM1c是大部分实体瘤中显著高表达的基因之一.鉴于FoxM1c对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靶向FoxM1c的药物设计与研发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其中多肽类药物具有活性高,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用量少等优点而倍受关注.噬菌体展示的提出与应用为靶向肿瘤蛋白的小分子结合肽的筛选与获得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与思路.本研究利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筛选技术,通过"吸附-洗脱-扩增"的循环筛选获得富集噬菌体,经过4轮筛选获得18条FoxM1c的DNA结合区高亲和力的十二肽序列.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获得模体序列,计算机分子模拟对接分析其靶向的可能性.最后将模体序列与多聚精氨酸穿膜肽连接获得一个16肽分子。合成16肤分子,对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结果发现该多肽分子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达到46.5%。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
  • 摘要:Pol作为HBV DNA聚合酶具有多功能的性质.它可与宿主细胞内多种蛋白相互作用,影响病毒和细胞的生物学机制.本文利用LTQ质谱方法寻找与Pol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筛选到与Pol潜在相互作用的45个蛋白,并通过CO-IP技术结合最终确定hnRNPK、SQSTM1、hnRNPL、EEF1A2四个蛋白与Pol有相互作用.由于POL具有影响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细胞癌基因表达的影响,本文研究主要集中于hnRNPK与Pol的相互作用及对上述功能影响的研究.Pol对hnRNPK的磷酸化水平和表达量没有影响.利用超表达和siRNA沉默技术,以Hoechst33258染色和检测caspase3和caspase7活化,发现Pol在Trail诱导的非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途径中起抗凋亡作用是依赖于hnRNPK蛋白;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发现hnRNPK能够影响Pol在细胞内的定位,hnRNPK能够使Pol迁移至细胞核中,并且这个迁移作用,随着Pol表达时间的增长而增强;DOX抑制增殖时,hnRNPK通过AKT,ERK途径促进细胞增殖,但是Pol的促增殖作用,并不是受AKT,ERK磷酸化调控.认为Pol在Trail诱导下的抗凋亡作用依赖于mRNPK这一途径,对这一通路的阻断,有可能为治疗乙肝病毒的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西藏自治区作为牦牛的主要产区之一,其数量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0%,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形成了特有的地方品种和类群,牦牛遗传资源十分丰富.牦牛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分类研究一直是牦牛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但由于受地理、气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加之牦牛采取放牧散养,样品采集较为困难.因此,对西藏牦牛的研究仅限于少数几个品种或类群,绝大多数牦牛类群尚未有正式的命名,对其遗传谱系、亲缘关系及分类地位的研究尚属空白,人们知之甚少.本研究对巴青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江达牦牛、嘉黎牦牛、康布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桑日牦牛、桑桑牦牛、错娜牦牛、丁青牦牛、类乌齐牦牛、隆子牦牛、聂荣牦牛、日多牦牛、仲巴牦牛、申扎牦牛等17个类群共170个个体的mtDNA CO Ⅱ全序列进行测定,使用Kimura-2-Parameter双参数模型和邻近法(NJ)构建分子系统树,探讨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和类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为西藏牦牛资源的合理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西藏17个牦牛类群的mtDNA COII全序列长度均为684bp,基因间没有内含子,起始密码子为AUG(ATG),终止密码子为TAA,编码227个氨基酸。T,C,A和G4种核苷酸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8.5%,22.7%,34.4%和14.5%;G+C平均含量为37.2%,A+T平均含量为62.9%,具有一定的碱基偏倚性。
  • 摘要:酿酒酵母通过出芽进行繁殖,出芽过程是一个极性生长过程,需要多个Rho家族小GTP酶的参与,在此期间,各个Rho GTP酶之间的活性可能需要进行协调,以便于共同行使其功能.之前的遗传学研究表明酿酒酵母Msb1对Cdc42 GTP酶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其作用的机制并不清楚.通过观察GFP-Msb1的胞内定位发现Msb1具有与Cdc42相似的胞内定位,即都定位于细胞表面发生极性生长的部位.通过GST pull-down实验,发现Msb1在体内能够与Cdc42及两个支架蛋白Boi1和Boi2相互作用,后两者也能够与Cdc42相互作用,因而,推测Msb1通过与Cdc42、Boi1和Boi2形成复合物促进Cdc42的信号传递.研究表明Msbl在芽体形成早期能够促进Cdc42的功能,但是却抑制Rhol在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因而,Msb1在极性生长过程中可能负责协调这两个Rho GTP酶的功能。过量表达Msb1还能够造成细胞形态的改变,并影响septin细胞骨架的组织和促进芽颈处细胞壁中葡聚糖的合成,不过,Msb1对芽颈处葡聚糖合成的促进作用只发生在出芽过程的晚期。
  • 摘要:黄曲霉是有一种遍布全世界的腐生真菌,以产生黄曲霉毒素(AF)而著名.AF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真菌毒素,能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导致肝癌的发生,它对人类健康和粮食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对基因表达调控起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胞苷衍生物,5-氮杂胞苷(5-AC)是一种有效的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它可以通过使生物体内的DNA甲基转移酶失活,从而抑制生物的DNA甲基化,被广泛应用于表观遗传学、肿瘤生物学和真菌的次生代谢的研究中.在5-AC处理之后,黄曲霉中总共有240个基因发生了显著表达差异(Q值<0.O5),其中包括黄曲霉代谢基因簇#27和基因簇#35的骨干基因。这两个代谢基因簇涉及真菌生长发育和麦角菌硬粒的残留。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这240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丝氨酸型羧肽酶活性、羧肽酶活性等分子功能。在5-AC处理之后,虽然AF生物合成基因簇中包括转录调控因子aflR和aflS在内的大部分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Q值<0.05),但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基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表达下调。在本研究中,利用RNA-Seq数据对黄曲霉基因组注释进行了优化,在转录组水平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黄曲霉对5-AC的应答机制的视角,并进一步证明了真菌生长发育与次生代谢的共调节机制,加深了对5-AC影响黄曲霉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的理解。
  • 摘要: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引起的重要人兽共患传染病,近年来创建了微生物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新技术平台,率先构建完成了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基因转录调控网络,阐明了细菌生长和耐药调控新机制,发现了新抗原蛋白和潜在药物靶标.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独立构建完成了结核分枝杆菌的全局性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发现了病原菌生长调控新机制,鉴定了具有临床诊断应用前景的新抗原。创建了基因转录网络研究新技术体系,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结核分枝杆菌的全局性转录调控网络,提出了新的信号通路,发现了潜在药物靶标。发现了分枝杆菌耐药性调控新机制,命名了2个新型转录因子。发现并阐明了五种调控分枝杆菌耐药性的新机制,鉴定了相关调控因子,即C1pR特异性调控RecA不依赖的DNA损伤修复基因、TetR因子广泛调控DNA损伤修复基因、MtrAB双组份因子调控药物抗性相关基因、(发现并命名的)LtmA调控因子响应c-di-GMP调控脂代谢基因和(发现并命名的))GfcR因子调控多个ABC Transporter基因等的表达,显著影响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的抗性。这些工作大大丰富了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调控机制的认识,同时为耐药型结核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 摘要: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BA06菌株不仅能够产生具有皮革脱毛功能的碱性蛋白酶(DHAP),而且还可以产生多种胞外蛋白酶.基因组的分析也证实编码这些蛋白酶基因的存在,同时也存在可能的调控基因.因此,分析研究了BA06菌株外泌蛋白酶及其调控蛋白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转录响应.随着培养基中NaCl浓度的提高(最高0.8 M),虽然细胞在基本培养液中生长差异不大,但胞外蛋白酶的总活性显著降低,并且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绝对定量PCR技术分析了5个可能的外泌蛋白酶基因和4个可能的调控基因在0.8MNaC1胁迫下,连续3天的转录情况。
  • 摘要:脑胶质瘤是脑部最恶性的肿瘤,疗效和预后差异较大,亟需筛选和研究其预后因子及分子机制.替莫唑胺是广泛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的化疗药物,但脑胶质瘤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自噬的途径来抵抗由替莫唑胺造成的杀伤作用.本文前期在国际TCGA数据库与中国人脑胶质瘤组织芯片中进行研究,寻找在脑胶质瘤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可以作为预后因子的基因.随后,通过表观遗传学手段寻找该预后因子在肿瘤中表达升高的机制,并通过过表达/干扰的方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凋亡及药物干预下细胞毒性的影响并探索该预后因子调节脑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分子机制.综上所述,FDGM2基因可以作为脑胶质瘤独立的预后因子及化疗疗效因子,并通过细胞自噬途径来调节细胞对化疗药物替莫哇胺的敏感程度,该研究可以为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新药研发提供新的依据。
  • 摘要:神经粘附因子2(NRP2)基因位于染色体2q33.3,其编码的NRP2蛋白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作为轴突导向分子信号蛋白的受体,常与VEGFR结合而共同发挥作用.目前发现共有两种神经粘附因子,分别为NRP1及NRP2,在神经系统发育中扮演关键的监管角色.研究证实,NRP2在肿瘤转移中也起重要作用,发挥癌基因功能.研究表明VEGFC及NRP2参与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迁移.针对NRP2特异的RNA干扰能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NRP2的表达水平与消化道癌症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显著相关.利用array-CGH技术检测食管鳞癌手术组织标本,发现2号染色体长臂33.3区段存在较高频率的扩增.通过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证实,其中的NRP2基因在16.7%(5/30)的食管鳞癌存在断裂和缺失.运用3'-RACE技术,进一步鉴定出了NRP2与ANXA13形成额融合转录本,为NRP2基因的前L4个外显子部分与ANXA13的I号外显子之间发生的反向融合.该工作为深入探讨NRP2和ANXA13在食管鳞癌中的意义提供了重要线索。
  • 摘要:HBV长期感染是肝癌发生的原因之一.Pol作为HBV DNA聚合酶在病毒基因组复制,核衣壳的组装等生活周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研究乙肝病毒Pol对肿瘤的产生以及相关的机制如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细胞增殖,细胞癌基因表达的影响.在Trail诱导下,转染pCDNA3.1-Po1-FLAG至Hela细胞,检测Pol的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在caspase3活化情况下验证Pol的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MTT检测在DOX抑制增殖的情况下Pol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癌症的发生、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等与病毒的感染相关,HBV的Pol蛋白能在Trail诱导的凋亡途径中,起抗凋亡作用,推测此作用有可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起维持病毒的作用;DOX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在DOX抑制下,Pol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显示了Pol很可能与HBV感染引起的癌变有关.有文献报道,ROCK,VEGFC,MMP9三个癌基因与癌症的迁移和侵袭有关,当它们高表达时可以促进癌症的迁移和侵袭,所以HBV的Pol在体内与肿瘤的发生具有了相关的途径关系.以上对HBV的POL研究新结果提示进一步提示了POL的多功能效应。
  • 摘要:谷氏菌素(gougerotin)是由禾栗链霉菌产生的一种核苷肽类抗生素,具有抗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及抗病毒等活性.谷氏菌素是由胞嘧啶、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丝氨酸和甘氨酸等小分子前体,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合成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增加谷氏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拷贝数,获得谷氏菌素的高产菌株,并在此基础上添加前体分子,进一步提高禾粟链霉菌中谷氏菌素的产量.利用-red介导的PCR-targeting技术在整合型质粒pSET152Erm上构建了尼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将其导入禾粟链霉菌中,获得在染色体上基因簇倍增的菌株Sgr-Gou。与野生型相比,Sgr-Gou的谷氏菌素产量提高了30%。同时,将基因簇中关键结构基因的启动替换为组成型强启动子,导入禾粟链霉菌中获得重组菌株Sgr-GOUe。与野生型相比,Sgr-GOUe的谷氏菌素产量提高了1.1倍。为了进一步提高谷氏菌素的产量,还研究了不同底物添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培养液中添加三种前体底物(丝氨酸、胞嘧啶、甘氨酸)均能显著提高谷氏菌素的产量。通过增加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拷贝数,结合关键结构基因的启动子替换和前体添加,可以有效提高抗生素的产量,此研究结果为抗生素的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
  • 摘要:核糖核酸酶超基因家族(RNASE A)是进化生物学中研究新基因起源及新功能演变的重要模式系统之一.核糖核酸酶超基因家族中的很多成员表现出基因重复(生)-假基因化(灭)的进化模式,而且在适应性(正)选择的驱动下,发生了功能分化.本文综述了核糖核酸酶超基因家族中各成员在不同动物类群中的进化模式和功能分化的研究进展,包括近年来在基因组水平上开展的适应性进化基因组学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此外,为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这个超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还对NCBI上的14个哺乳动物的基因组进行了该超基因家族的成员分析,发现在不同的物种中该基因超家族的成员数及特定成员的拷贝数明显不同,揭示该基因超家族的基因进化与功能分化比以往的认识更为复杂.揭示在今后的研究中,对更多动物代表类群进行核糖核酸酶超基因家族研究,将有望揭示新的进化机制和功能分化,为系统认识动物适应进化遗传机制奠定基础。
  • 摘要:CRISPR-Cas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原核生物免疫系统,广泛分布于细菌(40%)和古菌(90%)基因组中.目前研究表明该系统通过产生小分子CRISPRRNA(crRNA),指导Cas蛋白降解与之同源的外源核酸分子(如病毒和质粒),然而,获取外源DNA序列(适应)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利用新构建的古菌-病毒互作模型,对古菌CRISPR系统适应新病毒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实验室前期工作表明,极端嗜盐古菌富含CRISPR-Cas系统,且其crRNA的生物加工过程非常活跃。近期,从辽宁葫芦岛的环境样品中分离到了一株西班牙盐盒菌的新病毒HHPV-2,并建立了该病毒的纯化流程.结果发现,在HHPV-2侵染过程中,西班牙盐盒菌携带的CRISPR-Cas系统能成功获取病毒序列,并作为新的repeat-spacer单元插入到CRISPR结构中.通过分析大量新产生的spacer序列,鉴定了I-B亚型系统特有的PAM(pre-spaceradjacentmotif)序列(TTC),并发现了一种基因组位置依赖的链特异性,即对于部分病毒基因组区域,正链序列更容易被获取形成新的spacer,而对于另一部分区域,负链更容易被获取.这一特殊的链特异性暗示,除了PAM序列以外还有其它的因素影响pre-spacer的选择,其背后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发现,crRNA生物合成阶段和干扰阶段的关键Cas蛋白,对于高效的适应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综上,通过研究古菌适应新病毒的过程发现了适应阶段的新的特征,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这一未知机制。
  • 摘要:前噬菌体是细菌基因组中重要组分,在宿主菌的毒力和适应多种胁迫中发挥重要功能.关于分枝杆菌前噬菌体的信息还比较缺乏.本文发现了分枝杆菌中11个新的前噬菌体.这些信息有助于推测分枝杆菌的系统进化.该过程也是有效实施生物信息学教学的良好平台。
  • 摘要:PHA是多种细菌和极端嗜盐古菌在碳源过剩时产生的一类胞内聚合物,作为碳源、能源以及还原力的贮存物.大多数合成短链PHA的细菌在不添加3HV相关碳源时主要积累PHB,而极端嗜盐古菌主要积累PHBV.其中,地中海富盐菌是目前最有潜力生产PHBV的一株古菌,因此被用作嗜盐古菌PHBV代谢研究的模式菌株.对羧基转移酶亚基可能的编码基因accAX进行了共敲除,并对敲除株和野生菌的细胞粗提液进行了酶活测定,结果表明AccAX不仅参与了乙酰-CoA羧化酶的功能,也参与了丙酰-CoA羧化酶的功能,而且后者的酶活要高于前者的酶活。accAX基因的敲除也影响了菌株的形态,在稳定期形态的变化显得尤为明显。组学水平的芯片数据也显示了accAX基因的敲除引起了包括中心代谢途径、电子传递、氧化应激、DNA修复等多方面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显著变化。但是accAX的敲除引起菌体发生全局性变化的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总之,结果表明地中海富盐菌中存在着双功能的乙/丙酰-CoA羧化酶,它对菌体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 摘要:本文通过对ARL15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功能、以及该基因SNPs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结果表明从功能上判断,ARL15对于T2DM合并冠心病的发生十分重要。但其与该病的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还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所以目前只能通过其与低血清脂联素的关系,从而推断其与T2DM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抑制ARLI,在人体中的表达,从而影响血清脂联素的分泌,可能为T2DM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而Q9NXU5,ARLIS也可能成为治疗的T2DM靶蛋白和靶基因。
  • 摘要:为了探讨中国汉族人群CYP1A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易感性的相关性.设定参考文献的选择和排除标准,以"CYP1A1/细胞色素酶1A1"、"polymorphisrn/基因多态性"和"Colorectal cancer/大肠癌"作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3年3月.得到有关中国汉族人群CYP1A1基因3’端Msp I基因多态性和第七外显子Ile-Val多态与大肠癌关联性的相关中英文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突变杂合基因型(T/C)、突变纯合基因型(C/C)与野生基因型(T/T)比较,与大肠癌易感性无统计学差异,合并OR值(95%CI)分别为I.I3(0.79~1.78)和1.17(0.81~1.85);Ile-Val基因多态性(23篇文献累计8826例患者、10855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突变杂合基因型(Ile/Val)和突变纯合基因型(Val/Val),大肠癌的危险分别是野生基因型(Ile/Ile)的1.65倍(OR:1.65,95%CI1.12~1.67)和1.83倍(OR:1.83,95%CI1.17~1.89).结论:CYP1A1基因Msp I多态性与大肠癌催患风险无关;CYP1A1基因Ile-Val多态性与大肠癌催患风险具有相关性。
  • 摘要:薏苡为禾本科C4植物,起源于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古老的粮药兼用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学价值,在中国至少有6000-10000年的栽培历史,同时具有耐涝、耐盐、耐旱等多抗性.本研究以薏苡为材料,克隆丙酮酸脱羧酶基因(PDC1)序列,应用RT-PCR分析基因对淹水表达的响应.根据玉米、水稻PDC1蛋白保守序列和甘蔗PDC片段设计两对简并引物,分别从薏苡cDNA中克隆出长度为471bp和972bp的两个片段;运用RACE技术克隆了薏苡PDCI3'端编码序列,测序后对序列进行整合,通过分析重叠区的摇摆碱基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确定蛋白序列编码.结果显示:与大麦、玉米PDC3和水稻PDC2相似度最高,分别为98%%%和96%,与玉米和水稻其它PDC蛋白相似度也在80%以上.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以18sRNA为内参,初步研究了薏苡根和叶在淹水胁迫下的表达特点。结果表明:薏苡经淹水处理后,根和叶中PDCI的表达量在0-24h呈上升趋势,并达到最高值,24h后下降。
  • 摘要:牦牛与普通牛的种间杂种犏牛雄性不育机理一直是畜牧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关于犏牛雄性不育机理,国内外学者从解剖生理学、内分泌学、组织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但至今尚未得到确切的、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本研究以犏牛和牦牛的睾丸组织为实验材料,提取总RNA,构建文库,应用超高通量的新一代测序技术(RNA-seq),依托Illumina HiSeqTM 2000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建立综合性的数据分析流程.过对犏牛和牦牛睾丸组织相关信息的差异比较分析,从犏牛和牦牛睾丸组织中分别获得总reads条数51519136和53385024,其中犏牛中约有0.180.28亿条序列为唯一比对到基因组上的序列,占所有产出序列的34.94%54.32%,而在牦牛中约有0.230.30亿条,占产出序列的42.15%55.92%;牦牛和蝙牛分别含有18529和17784个表达基因,在两者中共同表达的基因有17120个,新基因有478个,并且发现表达量最高的基因均与精子发生相关。验证了犏牛雄性不育的最终表现是精子发生过程受阻。本研究还分析了犏牛和牦牛睾丸转录组的差异,其结果加深了对睾丸生精功能分子调控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通过对与生殖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最终揭示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
  • 摘要: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多种微生物在碳源过剩,氮源受限的条件下积累的生物聚酯,是良好的生物可降解塑料.PHA在细胞内一般以颗粒的形式存在,PHA颗粒结合蛋白在PHA合成及颗粒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最近本课题组鉴定了嗜盐古菌地中海富盐菌的部分PHA颗粒结合蛋白,包括PHA合酶两亚基PhaE、PhaC和颗粒结构蛋白PhaP.在地中海富盐菌PHA颗粒上还分离到一功能未知的小蛋白(约12KDa),暂命名为GAP12.蛋白序列分析发现GAP12蛋白C端含可能的DNA结合结构域,推测参与调控.研究表明嗜盐古菌PHA颗粒结合蛋白GAP12是一个可结合自身启动子的自抑制蛋白;GAP12可能以N端结合PHA颗粒、C端为调控功能区的方式来行使功能;且GAP12可影响PHA颗粒的数量。综上推测,GAP12极有可能是嗜盐古菌中负责调节PHA颗粒形成的调控蛋白。
  • 摘要:九零后大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独有的特点:从小普遍接触网络,从网络中接触了大量的信息,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具备更开阔的国际视野与更强大的思维能力.对待这样的学生,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在课堂上与他们良好沟通,提高学生学习遗传课的兴趣,成为授课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遗传学的教学,教学知识点本身具有前沿性和严谨性,而且涉及到的多种交叉学科,课程内容多,教学难度较大.而目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也层次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接受疲劳。此时适当结合一些幽默故事或者采取一些幽默方式,会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单基因病系谱分析家系中再发风险估算时,偶尔有些学生会有懈怠。通过对《医学遗传学》理论课上增加课堂幽默感,教学幽默是教学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授课时把幽默融于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生动活跃课堂氛围,还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学习享受,并且把师生关系调整得更为亲密、平等、和谐。可以说,教学幽默充满了艺术魅力的教学方法。
  • 摘要:甘薯是旋花科番薯属的6倍体植物,主要进行无性繁殖.因其基因组大和遗传结构复杂,它是如何在无性繁殖过程中产生适应环境变化的后代的遗传机制还有待研究.转座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转座导致的基因组改变,提高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利于物种进化.目前有关甘薯的转座子仍知之甚少.利用己有的4个甘薯转录组数据库(徐薯18营养器官和花器官,广薯87块根和京薯6号块根数据库)中所有原始read序列进行合并后从头组装,最终构建了长度大于200bp的转录组数据库,共有118309个转录本,最长转录本达13067bp.通过B1ast2G,功能注释、同源序列比对和亚末端保守序列分析,最终鉴定了1405个转座子序列,含883个反转录转座子和522个DNA转座子.选择了16个转座子进行转座酶基因编码区的克隆与测序,结果显示,实测序列与上述组装序列的相似度达到95%以上,表明了序列组装的可靠性.这些基因的进化树分析显示,甘薯中转座元件与多种双子叶植物间及自身家族间具有亲缘关系.拷贝数鉴定结果表明,这16个转座子在甘薯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在1-3之间,属低拷贝元件,然而它们的表达量都相对较高.在本项研究中,在构建的甘薯整合转录组数据库的基础上,搜寻并鉴定了大量转座子,提供了甘薯转录组中关于转座子的丰富的资源及表达信息,对于研究甘薯基因组进化、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在无性繁殖过程中基因组优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磷素缺乏限制作物产量的提高,水稻低磷胁迫下根系伸长性状的遗传研究,对选育耐低磷品种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利用一套以9311为遗传背景携带日本晴置换片段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为材料,对低磷胁迫下水稻苗期主根伸长性状及相对性状进行了QTL定位.结果表明,两亲本及置换系群体对低磷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利用ICIMapping v2.2软件,共定位到9个QTLs,其中正常磷条件下2个,低磷胁迫下4个及3个相对性状QTLs.9个QTLs中有5个QTLs的加性效应值为负,效应来源于低磷敏感亲本日本晴,其余4个QTLs的加性效应值为正,效应来源于耐低磷亲本9311.在低磷根长和相对性状中共同检测到一个QTL,位于水稻第5染色体上,该位点没有相关QTL的报道.以上结果将为准确鉴定水稻耐低磷胁迫的遗传位点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耐性品种提供依据。
  • 摘要: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从亲代传递到子代过程中遗传与变异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各门学科的核心.双语教学作为教学改革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仅就《遗传学》双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应用好优秀国外原版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科研思维的训练,《遗传学》的双语教学不应停留在介绍专业术语,而应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英文专业术语交流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引导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新培养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遗传学》教学中,利用本课程的特点,不仅教授基本的遗传学理论和规律,同时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入跨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领域,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鼓励他们进行跨学科的知识的融会贯通,尽快适应新环境和新技术的出现.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讲课重点放在问题分析思路、研究途径和方法、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研究热点等方面,把学生引导到该学科的最新科技前沿.稳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 摘要: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处于研究前沿的基础医学科.作为主干课程,其在医学本科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实验教学体现学科特色,满足专业需求,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达到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要求,实现培养专业型医学人才的教育目标.早在2006年就对本科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提出了"医学遗传学科研型实验教学改革"设想,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以科研促进教学,将科研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 摘要:小麦品种望水白是高抗赤霉病的地方品种,利用快中子辐射望水白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干赤霉病突变体.前期研究表明,该突变体由于定位于小麦3B染色体短臂上的主效QTL缺失,导致其感病性提高.为了研究望水白响应赤霉菌侵染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Affymetrix Wheat Genome GeneChip进行基于基因芯片杂交的转录组分析,比较抗感材料中受赤霉菌诱导前后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在望水白中检测到的上调表达基因有1,874个,下调表达基因有1,107个;在NAUH117中检测到的上调表达基因有2,143个,下调表达基因有1,670个.利用Blast2go对上述差异表达基因分别进行功能注释特征分析和GO分析,发现望水白受赤霉菌诱导的上调表达基因中,1,523个具有功能注释信息,753个具有GO信息;NAUH117受赤霉菌诱导的上调表达基因中,1,846个具有功能注释信息,1,041个具有GO信息.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望水白和NAUH117中的上调表达基因中有多个基因参与植物信号转导途径和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等抗病通路。其中,信号转导途径包括植物次生代谢、活性氧爆发、钙离子、磷脂酸分子、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等信号途径;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涉及PTI和ETI反应,推测这些抗病通路参与小麦抗赤霉病反应。染色体电子定位结果表明,望水白受赤霉菌诱导的上调表达基因中,具有定位信息的有231个(12.40%),定位到501个位点;NAUH117受赤霉菌诱导的上调表达基因中,具有定位信息的有197个(9.20%),定位到416个位点。
  • 摘要: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基因(MSTN)是一种抑制骨骼肌生长发育的生长因子,为TGF-β超家族成员.其不仅在骨骼肌中表达,在肝脏,乳腺组织,脂肪组织等器官也有少量存在.现已有研究表明MSTN参与机体蛋白质、糖类以及脂肪等物质代谢的调节.本课题准备从动物水平上研究了MSTN与肝脏脂肪代谢之间的关系.首先利用TALEN方法构建了MSTN基因突变小鼠模型,并利用HRM方法对突变的效率进行快速检测.同时利用HRM对TALEN敲除细胞、小鼠的效率进行检测以及对构建的动物模型进行筛选,结合测序,表明HRM在突变的大量筛选检测方面非常方便有效,节约了大量时间与成本.结果建立了HRM的基因突变检测快速方法.MSTN TALEN质粒转染细胞以及小鼠尾静脉快充检测突变效率分别约为20%和5%.TALEN RNA注射单细胞期小鼠受精卵150枚,移植入假孕母鼠代孕,最后共产子45只,出生率为30%.其中,6只小鼠在MSTN基因靶标位置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编辑效率为13.3%,且基因突变可以稳定遗传,在第三代时已经得到突变纯合子.在高脂饮食一个月左右,杂合子与突变纯合子肌肉发达程度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均有增加,且突变纯合子更明显.MSTN基因敲除小鼠的肌肉与正常小鼠相比超常发达,TALEN系统可以用于高效,快速的构建MSTN-/-小鼠模型,HRM方法可用于突变快速检测,为进一步研究MSTN在脂代谢作用提供了动物模型。
  • 摘要:RNA沉默是植物和昆虫等物种中一种保守的抗病毒机制.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病毒产生的形成双链RNA(dsRNA)会被细胞核酸内切酶Dicer识别并产生病毒siRNA,这些病毒siRNA被组装入效应分子Argonaute蛋白中,形成有活性的沉默复合体RISC切割或降解病毒的RNA,从而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清除病毒.在前期研究中,在细胞水平上阐明了果蝇与模式病毒FHV的互作机制,但FHV病毒与果蝇成虫的互作机制尚不清楚.以野生型和RNA沉默通路突变体果蝇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感野生型FHV和B2突变体FHVAB2病毒后病毒基因组RNA和小RNA累积情况.深度测序表明在RNA沉默路径正常的果蝇中,FHVOB2感染后病毒RNA不能有效复制,同时细胞内产生低丰度的依赖Dicer-2的病毒siRNA,并且来源于正链和副链病毒RNA的病毒siRNA比例大致相当。在遗传突变或因病毒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子B2作用导致的RNA沉默机制缺陷的果蝇中,FHVOB2感染后病毒RNA能大量复制,感染后期产生大量来源病毒正链RNA的病毒小RNA,推测这种病毒小RNA的偏向性是大量积累的病毒正链RNA随机降解产物。
  • 摘要: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最早称为IFN-γ诱导因子,分离自小鼠肝脏,在疮疱丙酸杆菌和LPS刺激下能够诱导IFN-γ大量表达.研究发现IL-18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可诱导T细胞、NK细胞增殖、成熟,刺激Thl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增强Fas/FasL介导的细胞毒活性.在临床上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抗感染和抗肿瘤的多肽制剂.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研究大熊猫免疫功能对于保护大熊猫有重大的意义.本实验室以成都动物园成年大熊猫血液样本淋巴细胞为材料,利用大熊猫基因组数据,构建本地Blast库,克隆得到全长cDNA和基因组gDNA,命名为AmIL-18.多序列对比显示,AmIL-18无典型信号肽区域,在Asp-Tyr位点酶切后形成活性成熟肽.其与各种哺乳动物同源性为62%-86%,与鱼类同源性仅有23%-26%。进化树显示其遗传距离与犬最为接近,该结果与物种进化关系一致.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并注入小鼠体内检测其对免疫应答的影响.经过数周取样分析发现该质粒佐剂能过明显提高小鼠Thl免疫应答效应和T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同时CD4+和CD8+细胞比例也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该基因佐剂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免疫增强剂。
  • 摘要:精原干细胞(SSCs)的自我更新与分化调控障碍是F1代雄性犏牛精子发生阻滞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运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对健康成年的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了两者中参与调控SSCs自我更新与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状况.结果表明:①Gdnf、Erm、Fgf2、Egf、Lhxl、Bcl6b、Ngn3、Plzf、Taf46等基因具有抑制SSCs分化或促进SSCs自我更新的功能,它们在犏牛睾丸组织中均显著表达上调;②Scf、c-Kit、Tpt1基因在犏牛睾丸组织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而SSCs特异的SCF/c-Kit信号和Tpt1蛋白分别行使介导抑制能诱发细胞凋亡的p53通路和促使Oct4、Nanog基因表达上调,维持SSCs多能性的生物学功能;③Stra8基因在哺乳动物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起始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Nanos2是其重要的表达抑制因子.前者在犏牛睾丸组织中表达下调,而后者表达显著上调;④视黄酸RA与RAR和RXR形成的异源二聚体结合直接激活Stra8基因表达,其还能促进两个减数分裂标志基因-Sycp3和Dmc1及c-Kit的表达.在犏牛睾丸组织中,RA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如Raldh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且RA代谢酶基因Cyp26b1表达明显增加.综上所述,与牦牛睾丸组织表达谱比较分析,认为犏牛睾丸组织中SSCs具有更强的自我更新和抗细胞凋亡的能力;但该细胞的分化严重受阻,该过程与细胞核中RA含量降低及Stra8基因表达抑制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分析调控SSCs自我更新与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为揭示犏牛雄性不育和精子发生机制以及耗牛杂交改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摘要:微观进化描述的是物种在环境变化时在分子水平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而宏观进化描述的是在大尺度水平物种起源、进化、分化、分布等生物学特征.如何系统综合微观进化与宏观进化一直是进化生物学上的难题.近几年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推动了基因组学的发展,也将对进化的理解视野从过去的个别基因扩展到全基因组整体水平.在过去的数年里,本课题组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多种生物类群进行了基因组序列的解读,物种范围覆盖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旨在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手段在多个方面对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进行系统的解读,从而建立对微观进化以及宏观进化两个层次的理解.对鸟纲进行了广泛的采样,对每个目的鸟类选取出代表物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利用全基因组序列对整个鸟纲进行了彻底的全基因组范围系统发生树的重构工作,极大的改变了之前对鸟类进化的理解。此外,通过群体水平和跨物种水平的基因组比较,可以对物种的关键性状进化、物种种群变迁、环境适应、以及人工选择的作用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系统阐述。
  • 摘要:转录因子7类似物2(TCF7L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TCF4,属于含有高迁移率族(HMG)DNA结合域的转录因子家族,在Wnt信号传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合成与分泌,进而降低血糖.该基因突变导致GLP-1合成与分泌减少,抑制糖原合成,促发血糖持续增高,导致2型糖尿病(T2DM).2000年,Duval等采用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将TCF7L2基因定位于10q25.3,TCF7L2基因包含18个外显子和17个内含子,共编码596个氨基酸.最新研究证明TCF7L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DG10S478、rs12255372、rs7903146、rs7901695、rs290487、rs7895340、rs11196205和rs11196218能显著增加T2DM的发病风险.本文将针对TCF7L2基因生物学特性、该基因的SNPs与T2DM相关性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 摘要: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Smad4作为抑癌基因在胃癌中常出现缺失,突变或者表达下降.以前的研究发现微环境如T细胞Smad4对于维持胃肠道上皮稳态至关重要.但上皮细胞Smad4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利用Cre-loxp系统介导的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在小鼠腺胃上皮细胞特异性敲除Smad4基因,并研究Smad4基因敲除对胃癌发生及发展的影响.首先研制了一种新的胃上皮细胞特异性Cre重组酶转基因小鼠,该小鼠利用肿瘤蛋白52(TPD52)的启动子指导Cre重组酶在胃上皮细胞特异性表达.BrdU标记实验表明Smad4敲除导致胃上皮细胞增殖旺盛。在分子水平上,发现Smad4敲除导致其下游靶分子cyclinDl,c-myc和Sppl表达上升以及其他信号通路如Akt和ERK的激活.综上所述,研制出了一种新的胃上皮细胞特异性的Cre重组酶转基因小鼠,并利用此转基因小鼠阐明了胃上皮细胞Smad4在维持胃上皮细胞稳态、抑制胃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该胃癌小鼠模型也为进一步确切研究胃癌的发生机制和药物筛选提供了理想工具。
  • 摘要:医学遗传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中一门主干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实验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全国高等院校在遗传学教学改革方面展开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对遗传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验教学作为遗传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环节.自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以来,实验室重新进行装修和设计,实验设备得到了更新和引进,使实验教学更方便更合理化.实验考评是实验教学中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教学成效.学生通过实验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会寻找和探究规律的方法。将抽象的遗传学知识与丰富多彩的临床医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医学遗传学课程更贴近临床,日益成为医学遗传学教育的主要方向。设计与临床疾病相关的实验内容是优化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将医学遗传学的实验方法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理念的手段之一。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的同时建立其初步的科研意识,为今后临床工作中的遗传病预防、诊断、治疗奠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科研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转录因子7-类似物2(TCF7L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T2DM)及原发性高血压(EH)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设计,利用SnaPshot单碱基延伸方法检测TCF7L2基因SNP rs11196205(C/G)、rs11196218(G/A)的基因型.共收集T2DM患者181人(朝鲜族93人,汉族88人),EH患者99人(朝鲜族49人、汉族50人);正常对照组310人(朝鲜族83人,汉族99人).结果:1.延边汉族TCF7L2基因rs11196205-G等位基因频较朝鲜族有增高趋势(8.6%VS.3.6%,p=0.052),携带CG基因型频率汉族显著高于朝鲜族(17.2%VS.7.2%,p=0.044),具统计学意义,未发现GG基因型个体;rs11196218-A等位基因频朝鲜族较汉族有增高趋势(30.7%VS.29.3%,p=0.088),3种基因型GG/AG/AA频率朝鲜族和汉族之间未见差异(p>0.05).2.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结果:在汉族T2DM患者携带rs1 1196205多态的CG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6.8%VS.17.2%),降低罹患T2DM风险2.83倍[p=0.031,OR=2.83(95%CI:1.064-7.547)],但未发现该位点等位基因频率、3种基因组频率EH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在朝鲜族也未发现该位点等位基因频率、3种基因组频率T2DM和EH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rs11196218-A位点等位基因频率、3种基因型GG/AG/AA频率在朝鲜族、汉族T2DM和EH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TCF7L2基因rs11196205位点等位基因G频率延边朝鲜族显著低于欧洲人(CEU)、中国北京汉族人(HCB)、东京人(JPT)、约鲁巴(YRI)(p<0.01),延边汉族显著低于CEU、HCB、JPT(p<0.01),低于YRI(p<0.05);延边朝鲜族rs11196218位点等位基因A频率高于JPT(p<0.05),显著高于YRI(P<0.01),汉族低于HCB、JPT(p<0.05),显著低于YRI(p<0.01).结论:1.TCF7L2基因rs11196205多态G因子可能是延边汉族T2DM保护基因,但与汉族EH不相关,与朝鲜族T2DM、EH及汉族EH不相关;2.rs11196218多态性可能与朝鲜族、汉族T2DM、EH易感性不相关;3.TCF7L2基因rs11196205多态存在民族、种族及地域差异,而rs11196218仅存在种族和地域差异。
  • 摘要:随着现代生物学和现代遗传学研究技术的蓬勃发展,医学模式及疾病谱的改变,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医学遗传学教学也需要不断改革以适应学科发展和学生培养的需要,应将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上来.为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水平,切实达到培养目标,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本文就医学遗传学教学进行了新的改革和探索,尝试运用PBL教学与经典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知识结构,获得较系统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在课外根据PBL教学模式的特点组织活动小组教学,以“遗传性疾病”课外活动小组为突破口,将基础学科知识与临床病例联系起来,探讨了PBL教学法于《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运用。实践证明PBL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扩大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还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是,自律性差的学生不能充分被调动主观能动性,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机会;指导教师缺乏,不能及时地指导学生讨论;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不能适应PBL。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套用PBL,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创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摘要:遗传学作为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与之相关的教材建设自然已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因此,构建系统和完整的遗传学知识体系对于遗传学教材编写和遗传学学习及推动学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从遗传学发展的阶段性、遗传规律认知的动态性和遗传研究策略与手段的日臻完善等三个方面对遗传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展开了思考,指出通过遗传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使学生有规律可寻,从多角度地理解遗传学知识,同时对于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及对遗传学学科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在本科遗传学教学中,一般只在介绍隐形致死基因的时候提到小鼠毛色遗传的例子.经过查阅资料,深入挖掘和整理了小鼠皮毛颜色遗传的分子机制,把这个例子用于讲解经典杂交实验、介绍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因功能、基因互作、基因结构、基因调控、基因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数量性状遗传等,做到了用同一个例子贯穿本科遗传学教学,培养学生建立系统的遗传分析能力,既逐步解答学生的疑问,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凸显本门学科的前沿性和完整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而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课程.基因工程技术涉及基因片段的获取、基因克隆、基因转化、基因的体外修饰、转基因技术、基因表达及表达产物下游的大规模生产等,所以基因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基因工程实验课教学是基因工程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纵观国内各大高校基因工程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一般主要包括DNA的提取、PCR扩增、感受态细胞制备与转化、质粒DNA提取以及DNA的酶切鉴定等与基因克隆相关的基础实验.本科生转基因斑马鱼基因工程综合实验也可以与本科生提前进研究室开展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相结合。因此,将转基因斑马鱼的制备引入基因工程实验课堂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可以在有条件的院校推广应用。
  • 摘要:疼痛是在人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所产生的感觉,神经性疼痛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发病机理不是十分清楚.本研究收集并鉴定两个发作性神经疼痛遗传病大家系,选取先证者,对其进行直接测序分析排除已知的三个疼痛致病基因SCN9A,SCN10A和TRPA1.运用微卫星标记的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将这两个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在同一个新的遗传位点.对其中一个大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在定位区间内发现S基因一个突变c.C>T/p.R>C.对在另个家系先证者进行该基因的Sanger测序,发现S基因第二个突变c.C>G/p.A>G.这两个突变均不能改变限制性内切酶位点或产生新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利用错配碱基(CRS)产生酶切位点的方法对患者和正常对照进行RFLP实验,发现这两个突变分别与对应家系疾病共分离,在1021个正常汉族人群中未发现这两个改变.结果在遗传上说明了S基因可能是发作性疼痛的致病基因。对S基因进行电生理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其功能增强加,诱发感觉神经元生理活性增加,使患者对痛觉更敏感而致痛。
  • 摘要:中国大鲵虹彩病毒(CGSIV)是从患病的中国大鲵体内分离得到的一株病毒.它是驯养大鲵死亡的致病感染原之一.研究CGSW病毒的基因结构、表达形式和功能对病毒的感染机制和分子生物学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对CGSIV的丝氨酸苏氨酸磷酸激酶基因(STPK)进行研究,以探讨该基因的生物学信息和表达方式,在病毒粒子和病毒周期中存在的情况,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基本材料.本文利用PCR从CGSN病毒基因组上扩增出基因编码序列,并将此克隆至PET-22b(+)原核表达载体上,大肠杆菌表达纯化蛋白.再将纯化的蛋白注射小鼠,制备了针对该蛋白的特异性抗体.然后CGSIV病毒感染细胞,CHX和AraC抑制实验条件下,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TPK的表达时序,表明CGSIV的STPK基因属于早期表达基因.将CGSIV病毒感染细胞,检测了STPK蛋白在宿主细胞内的定位情况.结果表明STPK蛋白存在于细胞质中.对CGSIV病毒粒子进行了分离纯化,并且检测表明STPK蛋白存在于成熟的病毒粒子上.同时研究利用反义吗啉环寡核苷酸KD技术下调CGSIV ORF65的表达,检测STPK蛋白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
  • 摘要:Recently,CMYAS was suggested as a susceptibility gene for schizophrenia based on twoindependent studies utilizing differentethnic samples.We designed a case-controlstudy to examinewhether 21 SNPs containedwithin CMYA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disorder in a western HanChinese sample comprised of 488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nd 516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Theallele distribution of SNPs rs7714250,rs16877135 and rs13158477 showe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with schizophrenia(P=0.008,P=0.04,and P=0.009,respectively);the genotype distribution ofSNPs rs7714250 and rs13158477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thedisorder(P=0.00004,and P=0.038,respectively).Analysis of haplotypes comprised of two haploblocks(rs16877133-rs16877135-rsI3158477 and rs28362541-rs3828611-rs12514461)showed significantassociation with schizophrenia(global P=4.91×10-7),a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for thecommon haplotype CTGTCGG(P=0.0033).Replicationof the association of CMYAS withschizophrenia across var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it is very likely a potential commonschizophrenia-related gene worldwide.Functional studies correlating CMYAS with DTNBPI andPKA warrant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his gene in relationship to the signaltransduction pathways)underl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schizophrenia.
  • 摘要:分子鉴定技术已成为鉴别中药材的常用手段,但普遍认为加工炮制过程会破坏药材DNA,所以不适用于汤剂和成药产品.这项研究,为探讨汤剂中会否存有药材的DNA,并建立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CR)及DNA测序法以识别有关中药材.研究对象包括人参汤剂、西洋参汤剂,以及含人参的中药材复方汤剂.比较不同的药材粉末大小,DNA提取法,煮制时间,特异性引物长度,以确立PCR扩增的成功条件.结果表明,经长时间煮制,药汤内仍保留可用于鉴别的特异DNA.此项发现,首次表明DNA鉴定技术适用于中药材汤剂,对推广应用DNA鉴别中药材至为重要。
  • 摘要:遗传学是生物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遗传学实验在遗传学整个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紧密结合专业方向调整遗传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遗传学实验课的内容与实验材料.实验课内容在保留经典遗传学实验的同时,增加"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等综合性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验技能.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除使用遗传学实验的经典实验材料洋葱(Allium cepaL.)、玉米(Zea maysL.)、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等外,增加了葱(Allium fislulosum L.)、大蒜(Allium sativum L.)、摇蚊(Chironomus)等具有特色的实验材料.此外,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记录遗传学实验结果,将数码相机、有照相功能的手机的镜头直接对准显微镜、解剖镜的目镜拍照,记录在显微镜和解剖镜下观察到的生物制片和组织器官,此方法便于掌握,不需要额外资金投入,能简便、快速、真实地记录在显微镜和解剖镜下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为大、中专院校,以及中学等一些基层教学单位提高生物学相关课程的实验课教学质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 摘要:皮纹和基因、脑结构有着精确的对应关系,且为多基因遗传,在多基因中有一主导基因在起决定作用.对皮纹征与认识能力相关性进行了25年研究,调查多国30多个地区,500多所学校,测量取样50000多人.只要识译皮纹智力遗传密码,代入皮纹智力参数公式就可计算出智力高低、智力类型、艺术和体育天赋、性格特长和最佳学习方式等.智力的密码已在皮纹生物识别层面被破译.物理和生理测量智力的方法已研究成功.并且已可初步进行智力遗传规律的分析.研究表明:皮纹与认知能力高度相关。
  •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Hippo信号通路可通过其最下游的效应分子YAP/TAZ,抑制Wnt/β-catenin的信号传递.MST1是Hippo通路最上游的激酶,而CK1ε可通过磷酸化DVL蛋白传递Wnt/β-catenin通路的上游信号.通过TAP(tandem affinitypurification)串联亲和纯化和LC/MS-MS蛋白质谱分析,发现CK1ε可与MST1结合.缺失突变表明二者的结合区域均位于它们的激酶结构域.Pulldown实验显示MST1激酶的激活会增加二者的亲和力.为排除MST1通过促进YAP/TAZ磷酸化而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干扰,建立了多个WW45稳定下调的细胞株.在这些细胞中,MST1的诱导激活未导致YAP磷酸化水平增加,表明YAP/TAZ信号通路被阻断.在WW45稳定下调的细胞中, MST1的激活可削弱CK1ε和DVL2的结合从而抑制Wnt3A诱导的DVL2的磷酸化,而Wnt/β-catenin通路下游的激活可有效补救MST1引起的细胞生长抑制效应.另外,作为MST1高度同源且功能互补的激酶,MST2同样可以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总之,发现除了YAP/TAZ外,Hippo通路还可以通过MST1/2和CK1ε的直接结合来抑制CK1ε对DVL2的磷酸化,进而抑制Wnt/β-catenin通路.
  • 摘要:弱精症是不育男性的一种常见病症,但是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NF-kB的内源抑制因子IκBα和精子发育异常有紧密联系.在本研究中,进行了IκBα和抽烟与精子活动力的关联性分析.利用Taqman方法,筛查了IκBα的两个功能性多态位点,rs696和rs2233406,在338个弱精症患者和342个正常对照中的分布情况.发现在弱精症患者中,rs696AA的基因型明显增多(21.60%vs14.33%,p=0.013)而rs696GG基因型明显减少(28.99%vs37.13%,P=0.024),相关性分析显示rs696AA和弱精症有显著相关性(P=0.019,OR=1.616).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抽烟个体中,这种相关性被削弱,而在非抽烟个体中,这种相关性不受影响,表明抽烟状态对精子活动力有影响,能够通过IκBα的活性调节来改变精子活力.本研究首次证明了IκBαrs696基因多态和人类弱精症有关联性,表明NF-kB信号途径在精子活动力的形成和维持中有重要作用。
  • 摘要:放线菌作为独特的微生物类群,不但编码为数众多的活性天然产物和酶类,而且具有复杂的形态分化和发育过程,同时具有非凡的环境适应能力.长期的传统遗传学研究已经鉴定出多个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和酶编码基因,也不同程度揭示了与化学分化和形态分化相关的途径专一性、多效性和全局性的调节因子,为放线菌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主要以重要的农用抗生素井冈霉素产生菌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的比较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为例,展示和讨论放线菌特定性状的遗传学基础的一些研究模式.井冈霉素工业菌株的发酵产量可达15克/升/天,其生物合成具有明显的温度调控现象。本研究尝试分别从井冈霉素的温度调控、高产菌井冈霉素合成的调控机理以及基因簇转录调控的三方面阐释井冈霉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提出了井冈霉素高产的多种可能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产量显著提高的工业产生菌衍生菌株。
  • 摘要:运动发酵单胞菌(ZM4)是一种乙醇发酵微生物,具有发酵周期短、耐受高浓度底物等特点.但在250g/L的葡萄糖时,生长和乙醇产率显著下降并延迟.为了明确运动发酵单胞菌耐受高浓度葡萄糖底物的分子机制,在20g/L葡萄糖下正常生长到对数中期的细胞中,加入葡萄糖到250g/L,然后继续培养;分别在停滞生长后(约2h)和逐渐恢复生长后的早期(约12h)取细胞样品,利用ZM4菌株包括所有基因组编码区的寡核苷酸芯片,进行了高糖胁迫前后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1)ZM4菌株在正常生长情况下,共有超过90%的基因发生转录;低于检测阙值的未转录基因有189个,其中主要包括质粒编码的基因116个,以及12个固氮基因和6个膜蛋白等.2)高糖处理后在生长停滞期(2h)有近160个基因转录上调或下调,其中在能够注释的差异基因中主要包括编码膜转运蛋白的基因、固氮基因、质粒编码的一些基因、和一些胁迫响应的转录调控基因;在未分类的差异基因中也出现一定数量的转运蛋白、肤酶等。此外,高浓度葡萄糖胁迫下,大多数固氮基因簇的基因启动转录。
  • 摘要:前期的研究在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中发现了一个脊椎动物溶质转运家族成员SLC10A7的同源蛋白-CaRch1,它是一个新的细胞质内Ca2+稳态的调节蛋白.本研究中证明了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ScRCH1基因是CaRCH1基因的功能同源物.ScRCH1基因的缺失可以增加缺失ScPMR1基因的细胞对钙离子的敏感性,也可以提高这些细胞应对外界钙离子的钙信号途径活性.此外,过表达ScRCH1能够提高野生型菌株和pmr1缺失株对钙离子的耐受性,但是不能提高pmc1缺失株的钙离子耐受性.荧光显微镜观察和细胞亚组分离心分离结果表明,外界高钙离子条件诱导ScRch1的表达,ScRch1定位在细胞质膜上.缺失突变的功能分析显示ScRch1的C末端跨膜结构域是其功能和亚细胞定位所必须的.启动子突变分析发现钙信号途径通过ScRCH1启动子上的唯一CDRE原件对其转录表达进行正调控.因此,与CaRch1相似,细胞质膜蛋白ScRch1通过反馈抑制钙离子内流调控细胞质内的钙离子稳态。
  • 摘要:PolynikA为杂合的核苷肽类抗真菌抗生素,是前期工作中由可可链霉菌的多氧霉素(polyoxin)生物合成部分基因与圈卷产色链霉菌尼可霉素(nikkomycin)生物合成部分基因通过组合生物合成得到的一个全新结构的次级代谢产物,它具有比多氧霉素活性高及比尼可霉素化学稳定性好的特性.由于该抗生素为真菌几丁质酶竞争性抑制剂,其机制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因此拟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重新设计、优化及合成该杂合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并使该抗生素可以在大肠杆菌底盘细胞中进行异源高效生物合成.本研究已设计并合成了调控元件及适合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两种不同报告基因,并以此为基础组装成简易功能模块,成功完成了在大肠杆菌中双荧光蛋白(GFP,mCherry)同时高效表达的预实验,验证了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方法的可行性。进一步通过聚合酶拼接法(PCA)合成了部分结构元件的基因序列,拟进一步完成结构元件库的构建,然后将通过Gibson法进行体外元件拼接组装,形成功能模块的表达质粒,目前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 摘要:16p11.2微缺失指16p11.2区带长约500kb的基因组拷贝数缺失,属于再发性微缺失,是儿童一系列神经精神发育疾病(孤独症、智力低下、语言迟缓、注意力不足运动障碍综合症)的潜在致病因素,但具体致病原因不明.本研究利用微阵列芯片的方法对前期收集的200个中国神经精神发育异常的患儿进行筛查,发现2个16p11.2微缺失中国患儿家系,检出率约为1%.对其中一个家系患儿及患儿兄弟(正常发育者)开展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的研究,获得1453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FC>1.5),发现16p11.2缺失区域的HIRIP3、MAPK3、KCTD13基因表达下调,这与以前的报道是一致的,再次在16p11.2微缺失病例中验证了基因的的剂量效应。
  • 摘要:目的: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是一类罕见的累及多器官系统的遗传异质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特殊面容、胎儿宫内及出生后生长迟滞、多毛症、上肢复位缺陷,常见的器官异常包括上睑下垂、近视、肠旋转不良、隐睾、尿道下裂、幽门狭窄、先天性膈疝、室中隔缺损、癫痫和听力丧失等.患者通常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问题.该病有65%的患者由NIPBL,SMC1A和SMC3这三个基因突变所导致,其中NIPBL基因突变占50-60%.本实验室收集到临床诊断为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的患儿一例,旨在对致病基因进行突变分析,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学咨询提供依据.方法:经知情同意后采取患儿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Trizol法提取总R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反转录PCR、DNA测序对NIPBL基因编码序列进行突变分析,并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100名正常人进行该位点突变检测.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NIPBL基因第13内含子发生杂合突变IVS13-3C>G.对先证者cDNA进行RT-PCR检测发现患儿NIPBL基因14外显子发生剪切改变,产生两个转录本,一种为野生型转录本,一种为缺失14外显子的转录本.该突变在国内外未见报道,对80个正常个体进行该位点突变筛查,均不存在相同突变.结论:NIPBL基因剪切突变IVS13-3C>G是导致此患儿患病的致病突变;此突变为国际尚未报道的突变,丰富了NIPBL基因突变数据库,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 摘要:溶菌酶是动物体内十分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参与多种免疫防护反应,具有杀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减轻炎症等多种功效,有着潜在的研究价值和商业前景,本实验室首次对牦牛胃溶菌酶基因进行了真核表达研究.参照GeneBank中牦牛胃溶菌酶基因的序列号(GenBank:EU780011.1),根据实验需要设计并合成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牦牛胃组织总RNA中扩增获得特异性基因片段,将所获得的目的片段克隆至pMD@19-T Vector.重组子测序结果表明,牦牛胃溶菌酶基因序列大小为441bp,其中前54个密码子翻译成信号肽,成熟肽分子量大小为14.1kD.对具有较高抗性的菌株进行甲醇诱导表达,经SDS-PAGE分析鉴定,并用藤黄微球菌对表达产物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重组表达菌株分泌的重组蛋白均与预期大小一致;在72h时表达产物活性最高,为480U/ml;体外抑菌检测显示,毕赤酵母表达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抑菌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牦牛胃溶菌酶基因在毕赤酵母X33中得到可溶性表达,构建了相应的工程菌株,并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同时表明耗牛胃溶菌酶在消除胃内有害细菌方面发挥重要的免疫作用。
  • 摘要:黄曲霉毒素(AF)是主要由Aspergillus flavus和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一种高度氧化的聚酮类次级代谢物,其合成代谢通路已经成为研究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模式通路.没食子酸(GA)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研究表明GA抑制AF的产生,且在其菌丝中可检测到NOR的产生. 本文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GA抑制AF合成的分子机理进行了探究。GA处理72h后,黄曲霉中有420个基因发生显著表达差异(Q<0.05),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包含在氧化还原和膜转运等生物过程,以及氧化还原酶活性、单加氧酶活性、双加氧酶活性、催化活性和转运活性等分子功能。在GA处理后,AF合成代谢基因簇中与氧化还原相关的基因均出现下调表达,而调控因子aflR和aflS以及次级代谢总转录调控因子LaeA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表达。根据研究结果推测GA降低了黄曲霉胞内的氧化压力,并通过调节胞内初级代谢通路使胞内的NADPH水平增加并大量累积乙酰辅酶A,增加了ARC从而促使乙酰辅酶A转向脂肪酸的合成,进而抑制AF的合成同时刺激黄曲霉菌丝的生长;根据黄曲霉菌丝中NOR的检测结果,说明仍有部分乙酰辅酶A进入AF合成通路,但是由于AF合成代谢基因簇中的aflG和aflX基因的表达在GA处理后受到明显抑制,从而阻断了AF的合成。
  • 摘要:以往的miRNA芯片研究结果显示,miR-27b在人类心脏疾病标本和压力负荷引起的小鼠心肌肥厚模型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其在心脏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为研究miR-27b在心脏组织中的功能,文章建立了在心肌细胞特异性α-肌球蛋白重链(α-MHC)启动子(5.5kb)控制下过表达miR-27b的转基因小鼠.通过Real-timePCR检测,发现miR-27b前体和成熟体表达水平在转基因小鼠心脏组织中明显升高.miR-27b转基因小鼠不仅出现心肌肥厚,还表现出明显的心肌纤维化.迸一步研究表明心肌纤维化的关键调节分子金属基质蛋白酶13(MMP13)是miR-27b的靶分子,在miR-27b转基因小鼠中MMP13显著下调,胶原分子Ⅰ和 Ⅲ则显著上调.此外,还发现miR-27b转基因小鼠会出现心脏超微结构的损伤.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iR-27b可能通过抑制MMP13促进心肌纤维化。
  • 摘要:溶菌酶是富含半胱氨酸的抗菌蛋白之一,在哺乳动物非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克隆了藏绵羊LZM基因eDNA序列,并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α/LZM,得到高效稳定表达的BL21菌株,抗菌实验表明重组LZM有较强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由LZM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物种进化关系与动物分类关系基本一致,其中藏绵羊乳腺LZM与山羊LZM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结果表明,藏绵羊乳腺LZM在乳腺中表达量最大,在气管、皱胃、小肠和肝中也有表达.为将来进一步研究LZM奠定了基础。
  • 摘要:高血压影响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其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及中风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高血压的发生由遗传及环境共同作用而产生,其中遗传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多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利用大样本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高血压的遗传因素进行了研究.但因为人群起源及所受环境压力的不同,不同群体的导致高血压的遗传多样性是不同的.因此,对这些GWAS的研究结果在不同群体中的再次验证仍然非常有必要.本研究选取了在东亚人群GWAS研究中的统计阳性基因,利尿钠肽受体C(NPR3)基因作为研究对象.在450例子中国傣族及484例中国蒙古族中对此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傣族群体中rs1173766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发生相关(χ2=6.87,P=0.0088),而另外的标签SNP分析并未得到阳性结果.结合东亚群体中NPR3基因3’端有一个紧密连锁区块,本研究组推测在NPR3后5个外显子中存在改变NPR3基因结构或表达的突变的可能性较大.而在蒙古族群体中这些SNP并未与高血压的发生相关联,这也显示了高血压遗传因素的群体异质性。
  • 摘要:目的:了解海口地区人群地中海贫血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采用Gap-PCR、PCR-RDB技术检测海口地贫人群3种缺失型、3种非缺失型α-地贫;17种β-地贫.结果:海口地贫以α-地贫为主,α-地贫占总病例63.82%,三种缺失型地贫病例数相对均衡,α-地贫等位基因-SEA/:-α3.7/:-α4.2/=1.49:1.40:1;β-地贫病例占总病例31.74%,检出9种基因型,排前5位的突变位点依次是CD41-42、IVS-Ⅱ-654、-28、CD17、CD71-72,这5类病例占总β-地贫病例的93.55%;α-合并β-地贫病例占较大比重,达4.44%.结论:海南地贫基因型有地域特点,应重视地贫防控。
  • 摘要:黑色素是一类化学结构复杂的非均质类多酚聚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生物体内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可提高生物生存、竞争的能力,具有广泛的开发应用价值.中间气单胞菌WS是近年来本实验室从东湖水域中分离到的一株黑色素高产菌株,该菌具有黑色素形成能力强、时间短的特点.采用HPLC的方法对该菌黑色素形成的中间产物进行检测,结果发现L一多巴和尿黑酸同时存在,而其它黑色素形成细菌通常仅能检测到其中一种,说明该菌的黑色素形成方式比较特殊,可能同时存在二条代谢途径.己知该基因的作用是在尿黑酸途径中通过代谢L-Phe以合成L-Tyr,通过增加黑色素合成的底物提高色素产量.将野生株WS的phhA进行定向敲除,再次观察到了产黑能力大幅度下降的表型,而在培养基中额外补加L-Tyr后,突变株的色素产量能得到回复,说明该基因确实与WS菌株的黑色素代谢途径密切相关。
  • 摘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利用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SNP)芯片,对全基因组范围内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SNP进行检测,通过多中心、独立的大样本量验证,进而发现与疾病或表型相关的遗传位点.本研究目的是寻找与食管癌预后相关的SNP.第一阶段,共募集了1331例食管癌患者,所有患者进行长达5年以上随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全基因组近66万个SNP进行生存关联分析,发现SLC39A6基因5,-UTR的rs7242481G>A变异与患者生存相关,携带A等位基因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只有16个月,显著短于携带G等位基因患者的32个月.为了阐明SLC39A6基因及其变异的生物学功能,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rs7242481G>A变异由于破坏了转录抑制因子与SLC39A6启动子区的结合,导致SLC39A6基因表达上调。SLC39A6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将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可能是食管癌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的机制之一。
  • 摘要:SRY是多数哺乳动物雄性性别决定基因,位于Y染色体.目的:对牦牛SRY基因的深入研究有望在分子水平上实现人为控制牦牛的性别,为今后遗传育种在分子方面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克隆测序SRY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序列进行分析,利用DNAStar和CodonW分析软件分别研究麦洼牦牛、普通牛、绵羊、山羊、猪、小鼠、鸡和人该基因编码区的同源性及密码子偏好性.结果:麦洼牦牛SRY基因序列长721bp,含一个690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229个氨基酸;其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普通牛、绵羊、山羊、猪、小鼠、鸡、人相应序列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9.9%、93.9%、91.2%、96.5%、43.3%、21.4%、69.1%.经聚类分析,麦洼牦牛首先与普通牛聚在一起,绵羊与山羊聚为一类,这两类相聚后再依次与猪、人、小鼠相聚;最后与鸡聚为一类,其结果与以往的生物学分类结果一致.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式为C1155H1827N351O348S11,相对分子质量为2655.0,理论等电点PI为9.55,亲水性平均数为-0.855.其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显示,T3s为0.2905、C3s为0.3240、A3s为0.3728、G3s为0.2963,第3位碱基中G和C含量占第3位碱基总量的48.0%,同义密码子数为61.结论:麦洼牦牛SRY基因编码序列与普通牛、绵羊、山羊、猪、人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属于较为保守的序列.该基因对含A的密码子有较高的偏好性,尽量避开以G结尾的密码子.同时该基因对碱性氨基酸的偏好大于酸性氨基酸,并且SRY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属亲水性蛋白。
  • 摘要:植物病毒是导致粮食、油料、蔬菜、果树、花卉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劣的重要原因,由于在农业生产上对植物病毒病的防治非常困难,植物病毒病素有"植物癌症"之称.植物病毒成功侵染寄主植物之后,从最初侵染的细胞移动到相邻的健康细胞而完成局部侵染,随后经输导组织进行快速的长距离运输,引起系统侵染.最近的研究发现,拟南芥WRKY8基因在调控植物病毒TMV-Cg系统侵染、运输和积累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其主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表达分析发现,拟南芥WRKY8基因受ABA及伤害诱导表达,而受病毒TMV-Cg抑制表达,同时WRKY8基因突变后促进了植物病毒TMV-Cg在植株系统性叶片中的运输和积累,这些结果暗示WRKY8基因作为正调控因子参与抗病毒响应过程.WRKY8因子与VQ9蛋白在细胞核内相互作用形成蛋白复合物。VQ9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也受高盐胁迫的强烈诱导。体外结合试验(EMSA)证实,VQ9蛋白能降低WRKYB因子的DNA结合能力,从而拮抗WRKY8的转录激活功能。表型分析表明,VQ9基因突变后植物耐高盐胁迫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结果表明WRKY8能直接调控抗性相关基因RD29A.此外,WRKY8与VQ9还参与调控了植物在高盐胁迫下的Na+/K+离子动态平衡。
  • 摘要: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主食,其高产稳产是维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优良株型是水稻获得高产的关键.已报道的水稻理想株型模式都要求后期功能叶夹角较小且挺直,这样利于植株提高光合效率和增加产量.本研究对来源于泰国香籼"Khao Dawk Mali105"辐射诱变产生的一份叶夹角变小、叶片短而直的突变体进行了植物激素敏感性试验和基因定位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SER的株型在整个生育期中表现为前期较披散,后期(5叶1心)叶夹角变小、直立的有利于群体光合与产量提高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虽然后期性状与水稻D1基因表达性状类似,但SER突变体对赤霉素敏感而对油菜素内酯不敏感.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位于水稻第5号染色体标记RM3437和RM5454之间,距离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3cM和1.ScM,而与标记RM18532共分离。通过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与克隆该基因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解析水稻叶夹角变化机制和选育高产理想株型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支撑和基因资源。
  • 摘要:长期大田实验发现,喷施低浓度ABA水溶液(2mg L-1)可以有效提高番茄的抗病性.在此基础上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ABA处理的番茄进行了RNA-seq测序,结果显示抗病相关基因,PAL,PPO,POD,甲壳质酶等的表达显著上调,同时和抗病相关的水杨酸、乙烯,茉莉酸信号通路上的基因也上调.为ABA诱导抗病研究及其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为全面分析和了解基因的表达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研究测序产生了212.78million高质量reads,拼接形成50,616转录本。其中43,856转录本可以在NR数据库中有注释,31,107转录本在GO数据库中分为57个功能类,14,371个转录本在KEGG数据库分配到310个通路。分析对照和处理组的表达情况,21,712个转录本显示了差异表达,包括2,787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外源ABA影响了ABA信号通路中的基因表达。ABA处理上调了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几丁质酶等基因,以及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信号通路上的一些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和通路已经被广泛证明与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密切相关。可见,外源喷施ABA可以有效提高番茄的抗病性。研究结果加深了对ABA信号传导及受其调控基因的认识,也为在番茄和其他植物中进一步发掘抗病基因提供了遗传资源库,为ABA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在现代人类中,彼此长期隔离的人群在近期发生大规模基因交流新产生的人群,在遗传组成上和表型特征上都具有混合的特征.这些混合人群为研究人群的迁移历史和环境适应提供了天然的材料利用群体遗传学和统计学手段,推断混合人群基因组成分的祖先来源,并基于这些基因组局部祖先信息进一步估计人群混合后发生的重组事件.进一步地,一方面利用这些重组信息研究人群的迁移和扩张历史,另一方面利用祖先信息在基因组的分布检测曾经发生在人群形成和迁移历史当中经受过的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
  • 摘要: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核小体定位,也就是核小体相对于DNA序列的位置,可以影响转录因子与DNA的结合,从而有效地调控基因的转录.对核小体定位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表观遗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国际上有学者基于核小体对DNA序列的偏好性提出"核小体密码"的观点,认为核小体的定位主要是由DNA序列信息所决定的.前期的工作通过将体外组装的核小体定位信息与细胞内的核小体定位信息进行比较,系统的评估了DNA序列对核小体定位的影响.通过对高通量数据的比较发现,细胞内与体外组装的核小体定位之间存在实质性区别:首先,细胞内核小体在基因转录起始位点周围存在规律性的周期排布,而体外组装的核小体定位缺乏这一特征;其次,细胞内核小体之间的连接区长度大致相等,而体外组装的核小体缺乏规律;此外,细胞内核小体定位信号的稳定性要显著高于体外组装的核小体.这个工作针对"核小体密码"的观点提出了相反的证据,表明DNA序列本身对于核小体定位影响较小;而转录和转录因子结合等调控事件会对其具有较大影响。
  • 摘要:以150个不同形态类型的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分别用4种腐霉菌进行接种鉴定,筛选抗病性,并用256个SSR标记对不同抗性类型大豆品种进行基因组扫描,分析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同时用TASSEL软件中的GLM方法对大豆4种腐霉菌的抗性进行关联分析,T检测检验差异显著位点,进而发掘各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基因.结果表明:1.餐食品中与256个SSR位点存在广泛的连锁不平衡,而且共线位点D'衰退较快,适合于连锁不平衡分析.SSR数据结构和亲缘分析表明餐食品中分为7个亚群.2.用关联分析方法得到与4种腐霉菌抗性关联的引物25个,T检验和抗性验证找到差异显著的关联等位变异位点12个,他们在参试品种中都有较大的效应值.3.关联分析鉴定差异显著的等位变异位点与实际品种抗病性结果高度吻合.其关联分析中可信度高的等位变异位点和T检测中显著地等位变异位点相吻合.即与P.aphanidermatum抗性关联的位点为Satt191-1、Satt584-1和Satt584-2;与P.irregulare 抗性关联的位点为Satt602-1和Satt042-4。
  • 摘要:将两个或更多DNA片段按照设计组装在一起一直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一步.在启动子和外显子功能研究、蛋白质功能研究以及基因操作等传统领域中DNA连接技术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在合成生物学这门新兴学科中,DNA连接更是成为许多研究必不可少的核心步骤.本文开发的一种新型DNA连接技术,该技术通过利用Taq DNA连接酶的耐热性和连接特性在复数次热循环中配合单链寡核苷酸helper实现目的片段的特异性连接和产物的指数增长。结果表明TLCR技术能够高效实现DNA片段的一次性定向连接;在连接片段数量、连接长度等方面有着优良的表现;在平末端片段连接和混杂体系特异性捕获上有独到之处;相较于传统方法有更高的自由度。
  • 摘要:白化病(albinism)是一组由黑素合成相关的基因突变导致眼或眼、皮肤、毛发黑色素缺乏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全身各部位均有色素缺乏的称为眼皮肤白化病(OCA),由于基因缺陷导致黑色素生物合成减少或完全缺乏,主要表现为眼、皮肤、毛发黑色素缺乏和弱视等.患者全身皮肤呈白色或粉红色,毛发呈白色或淡黄色,具有视力低下、畏光、眼球震颤等表现.本文应用PCR技术扩增酪氨酸酶(TYR)基因外显子区域,DNA序列测序技术分析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基因突变,确定致病性突变,并对再次怀孕的先证者母亲进行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先证者TYR基因型为c.929_930insC,其父母分别为TYR基因c.929_930insC突变杂合子,符合常染色体隐形遗传规律.先证者母亲再次怀孕8周,待其孕20周后抽取羊水,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本研究对白化病相关基因诊断、产前基因诊断、携带者检测及遗传咨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水稻茎秆的机械强度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在水稻的抗倒性、产量以及秸秆利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茎杆的机械强度主要是由细胞壁提供.目前关于水稻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和调控机理并不完全清晰,需要发掘、鉴定和解析更多的新基因.水稻脆性突变体是研究细胞壁合成代谢机制的重要材料.通过离子束诱变技术创建了水稻脆秆突变体hk06,其植株的脆性表现出组织特异性,仅茎秆脆性显著,而叶片、谷粒、穗部枝梗等不表现脆性;与野生型相比,hk06株高略微降低,分蘖数增加,单株穗重提高.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hk06田间生长状况良好,无倒伏现象发生,能够适应人工栽插和管理.成熟时使用普通收割机进行收割,发现突变体hk06的秸秆能够被收割机轻易粉碎,并均匀地洒在田中;秸秆长度大约在Scm-lOcm范围,达到了秸秆还田的标准:机械收获时油耗比对照减少了15%左右,节约了成本;产量比对照增加5%左右,品质优良.2012年在安徽省7个试验点安排了150亩的大田示范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适应农户的粗放种植方式.另外,粉碎的秸秆也可以收集起来直接作为牲畜饲料,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于揭示水稻细胞壁生物合成和机械强度形成的分子机制,从品种源头上解决水稻秸秆还田难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抗真菌、抗癌、降血脂和保护心脑血管等多种药理活性,已成为植物界和医药界的研究热点.青稞因在成熟期稃皮与籽粒分离,在植物学上称为裸大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主要原料,并富含黄酮和各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成分.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位于苯丙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分支点上,催化4-香豆酸及其衍生物生成相应的硫酯酰CoA,直接参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黄酮和木质素合成.本研究采用RT-PCR结合RACE方法,克隆了青棵4一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4CL)的全长,并利用QRT-PCR对该基因在青棵胚乳发育期的时空表达情况进行研究,青棵4CL基因cDNA全长序列2107bp,其中5-UTR为156bp,3-UTR为289bp,开放阅读框(ORF)1662bp,编码553个氨基酸。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青棵的4CL基因与短二柄草、柳枝稠、摸黎草和玉米的4CL基因亲缘最近,同属于单子叶4CL基因簇。定量表达结果表明,4CL基因在青棵胚乳发育不同时段和不同组织的表达丰度不同,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和籽粒。籽粒中4CL基因表达量在授粉后4天((4DAP)最高,而后逐渐降低;茎中4CL基因表达量则在授粉后16天((16 DAP)达到峰值;而叶中4CL基因表达量在授粉后12天到16天有一个急剧升高的过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与青棵黄酮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 摘要:谷氏菌素是禾粟链霉菌产生的核苷肽类抗生素,具有抗细菌、支原体及抗病毒和肿瘤等活性.谷氏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包括1个调控基因gouR和1个转运蛋白基因(gouM)和13个结构基因(gouA-L和gouN).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部分阻断突变株中积累的中间产物分析,初步阐明了其生物合成途.为了提高谷氏菌素的产量,将基因簇中关键结构基因的启动子替换为hrdB启动子。在异源宿主S.coelicolorM1146中,谷氏菌素的产量提高了10倍;在禾粟链霉菌中,谷氏菌素产量提高了2.5倍。本研究极大的促进了对谷氏菌素生物合成和调控的研究,并提供了一个高效、易于操作的提高抗生素产量的方法。
  • 摘要:糖代谢是细胞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基础,在白念珠菌形态发生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白念珠菌具有两种典型的形态转换系统:酵母-菌丝形态转换及白菌-灰菌形态转换.前期工作发现CO2和O2可以诱导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白灰形态转换.为了进一步揭示糖代谢与白灰形态转换之间的调控关系,选择了HGT7(糖酵解途径),IDP2(三羧酸循环),MLS1(乙醛酸循环)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基因进行研究.分别构建了各基因的缺失突变株,回补株及过表达菌株.对各突变株进行细胞生物学分析发现,IDP2和MLS1基因的敲除可显著增加白灰形态转换效率,而其回补菌株的白灰转换效率与野生型一致.说明糖代谢过程中的三羧酸循环和乙醛酸循环均参与了白灰形态转换的调控,对于其具体调控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另外,前人的研究已证实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乙酰葡萄糖胺(G1cNAc)可促进白念珠菌白-灰形态转换,本研究发现多种二碳化合物在白灰形态转换方面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它们均与G1cNAc具有协同作用,推测这一现象与细胞内的糖代谢过程密切相关。
  • 摘要:单链DNA结合蛋白是专门负责与单链DNA结合的一种蛋白质,在DNA复制、重组和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腾冲嗜热厌氧杆菌(MB4T)中有三个单链结合蛋白,其中的Tte0829被本实验室在体外实验证实不仅具有结合单链DNA的活性,而且具有内切单链DNA的活性,将其命名为EndoTT.为了阐明EndoTT的体内功能,构建了EndoTT的阻断突变株和过表达株.利用Illumina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60℃生长的野生株、EndoTT的阻断突变株和过表达株的转录组,结果显示:腾冲嗜热厌氧杆菌2588个CDS中有2455个CDS有表达,野生株与EndoTT阻断突变株相比,有360个基因表达上调,401个基因表达下调;野生株与EndoTT过表达株相比,有129个基因表达上调,117个基因表达下调;其中145个基因在EndoTT阻断突变株和过表达株都发生了变化。
  • 摘要:Natrinema J7-2,J7-1及CJ7是本实验室保存的Natrinema属的三株J7系列嗜盐古生菌,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这三株菌的染色体序列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是其携带的质粒不同.J7-1含有约16Kb的pHH205,而J7-2中的含有95Kb的pJ7-I,CJ7则不含有任何质粒.迄今为止尚无涉及Natrinema属遗传操作系统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以上述三株菌为材料,尝试构建适合该属的遗传操作系统.构建了以Mev为选择标记,含有pHH205全长序列的E.coli-Natrinema穿梭载体pUC19-Mev-pHH205 i8,后者转化J7-2及CJ7后均成功得到了具有Mev抗性的转化子并能提取到相应的质粒。进一步在pUC19-Mev的基础上构建得到了一系列含有pHH205部分片段的穿梭载体。其中含有8.715Kb的4号片段及2.706Kb 16号片段被证实也具有在J7-2及CJ7菌株中进行自我复制的能力,但它们的转化效率及质粒拷贝数均不及pUC19-Mev-pHH205i8.采用PEG转化方法,野生型J7-2基因组,或相关基因的PCR产物或其克隆质粒均可使相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恢复成原养型。证实线性片段和环状质粒一样可经人工转化导入J7系列菌株。与此同时,还发现来自其它古菌的外源α-淀粉酶基因被克隆到相应质粒载体中后可随目标基因的同源重组被整合到转化子的基因组上,并能成功表达淀粉酶活性。
  • 摘要:脓肿分枝杆菌是一种新出现的快生型分枝杆菌(RGM),其可以引起假结核性肺部疾病,一般患有膀胱纤维症的病人(CF)最容易感染.本文首先对快生型致病性脓肿分枝杆菌和快生型非致病性耻垢分枝杆菌进行了一个简单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脓肿分枝杆菌中参与致病,疾病和宿主免疫的基因所占比例要高于耻垢分枝杆菌.此外,Dot Plot分析揭示,与其他分枝杆菌比较,脓肿分枝杆菌与无毒耻垢分枝杆菌,慢生型致病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和海分枝杆菌比较接近.随后,对目前已知的分枝杆菌毒力因子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在脓肿分枝杆菌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阐明脓肿分枝杆菌毒力来源提供线索。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