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氢酶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生物化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5篇、会议论文116篇、专利文献341563篇;相关期刊1027种,包括生物学教学、西北植物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07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2015年年会、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过氧化氢酶的相关文献由784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坚、堵国成、华兆哲等。

过氧化氢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75 占比:0.69%

会议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41563 占比:99.28%

总计:344054篇

过氧化氢酶—发文趋势图

过氧化氢酶

-研究学者

  • 陈坚
  • 堵国成
  • 华兆哲
  • 王伟
  • 王家宁
  • 杨春霞
  • 王继德
  • 孙谧
  • 黄永章
  • 刘维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清梅
    • 摘要: 基于"探究酶的高效性"设计系列拓展创新实验,叙述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现学生科学思维进阶,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李艳梅
    • 摘要: 目的探讨颈三针联合四红祛斑汤对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病人皮损改善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宏力医院皮肤科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病人126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针药联合组,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给予颈三针,中药组给予四红祛斑汤,针药联合组给予颈三针联合四红祛斑汤,均治疗2个月。对比三组疗效与治疗前后皮损颜色、皮损面积积分、皮肤状态(皮肤弹性、皮肤水分含量)、血清性激素指标[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氧化应激指标[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针药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针刺组、中药组的71.43%、73.81%(P<0.05);针药联合组治疗后皮损颜色、皮损面积积分分别为(1.16±0.38)分、(1.05±0.34)分,均低于针刺组的(1.57±0.54)分、(1.49±0.50)分、中药组的(1.42±0.49)分、(1.38±0.42)分(P<0.05);针药联合组治疗后皮肤弹性、皮肤水分含量均高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针药联合组治疗后血清LH、FSH、E2水平均低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针药联合组治疗后血清CAT、SOD水平分别为(2.28±0.53)U/mL、(104.48±10.73)U/mL,均高于针刺组的(1.69±0.47)U/mL、(89.52±8.90)U/mL、中药组的(1.85±0.43)U/mL、(93.59±9.26)U/mL,血清MDA水平为(3.52±0.64)mmol/L,低于针刺组的(4.71±0.75)mmol/L、中药组的(4.47±0.69)mmol/L(P<0.05)。结论应用颈三针联合四红祛斑汤治疗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病人可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调节性激素表达,减轻皮损情况,改善皮肤状态,疗效显著。
    • 杜双霞; 张晓红; 苑艳尊; 张盼; 崔铮铮; 刘倩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神经损伤因子水平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3个月后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ADL评分>40分)62例与预后不良组(ADL评分≤40分)18例;入院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神经损伤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力(TAC)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与VD患者MMSE评分、神经损伤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对VD患者预后的影响;以预后不良组作为阳性样本,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单独及联合对VD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MMSE评分及血清BDNF、NGF、SOD、GSH-Px、CAT、TAC水平均降低水平降低而GFAP水平升高(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OD、GSH-Px、CAT、TAC水平与VD患者MMSE评分及血清BDNF、NGF呈正相关,与GFAP呈负相关(P均<0.05)。将其他因素控制后,血清SOD、GSH-Px、CAT、TAC水平与VD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均<0.05)。血清SOD、GSH-Px、CAT、TAC单独及联合预测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8、0.849、0.725、0.804、0.875,联合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77.42%。结论血清SOD、GSH-Px、CAT、TAC水平与VD患者MMSE评分、神经损伤因子水平密切相关,且能辅助临床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 张爱菊; 董娜; 白莹; 戴兴德; 薛林科; 张小林
    • 摘要: 基于Fe^(2+)-H_(2)O_(2)-臧红T褪色体系完成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H_(2)O_(2)氧化臧红T引起吸光度变小,褪色反应又受酶分解反应的抑制,加酶前后吸光度变化(ΔA)与酶活性有相关性。取酶分解反应和褪色反应的最佳条件,CAT活性在0.00~0.02U/mL之间与ΔA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ΔA=-0.0012+9.5528E(U/mL)(r=0.9990),检出限为6.28×10^(-3)U/mL;采用酶失活样品液作空白,可有效排除样品共存还原性物质的干扰。方法用于新鲜大米样品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 许娇霞; 赵勇超; 王兆琛; 白雪; 张楠; 岱红艳; 张家新
    • 摘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绵羊附睾不同部位附睾液和附睾精子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模式,采集6只10~12月龄、健康小尾寒羊的睾丸,利用ABTS法、WST-8法、NADPH法和酶标仪检测附睾不同部位附睾腔液和附睾精子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从附睾头到附睾尾,附睾液中的T-AOC呈上升趋势,其中附睾尾液体中T-AOC显著高于附睾头和附睾体;附睾尾的液体中SOD、GSH-Px和POD活性显著高于附睾头和附睾体,但CAT活性变化不显著。对于附睾不同部位的精子,从附睾头到附睾尾,T-AOC呈上升趋势,其中附睾尾精子中T-AOC显著高于附睾头和附睾体;附睾尾精子中GSH-Px和POD活性显著高于附睾头,但附睾尾精子中SOD显著低于附睾头,在附睾精子中未检测到CAT活性。总之,绵羊附睾液和精子的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区域特异性变化,不论附睾液还是附睾精子,在附睾尾部的总抗氧化力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说明随着精子不断成熟和附睾环境的变化,储存在附睾尾的精子需具备更高的抗氧化能力。
    • 陈盛; 黄达; 章二子; 朱建彬; 郭相平
    • 摘要: 【目的】秸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宝贵的生物质资源,资源总量丰富,利用潜力巨大,其中秸秆还田为最主要利用方式。研究确定秸秆隔层埋深以及最优的水氮组合,为秸秆还田资源化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秸秆埋深(表面覆盖、埋深20 cm、埋深30 cm)配合不同灌水量(80%Iw、Iw、120%Iw,其中Iw为灌水定额)和不同施氮量(180、225、270 kg/hm^(2))下,在番茄不同生育期土壤无机氮量及和酶活性受到的影响,对比分析秸秆埋深、灌水量和施氮量耦合作用下对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量和脲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和影响效果。【结果】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施氮量和秸秆埋深显著影响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P<0.05),高施氮量和秸秆埋深20 cm可显著提升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P<0.05);灌水量对下层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量影响显著(P<0.05),增加灌水量有利于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向下层土壤运移;秸秆埋深对上、下层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影响显著(P<0.05),秸秆埋深20 cm可有效提升上、下层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结论】秸秆埋深20cm具有较优保水保肥作用。综合考虑土壤无机氮量、酶活性、作物生长特点和节水需求,当前水肥管理模式下,秸秆埋深20cm,灌水量80%Iw,施氮量270 kg/hm^(2)为最优组合。
    • 李万瑞
    • 摘要: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两个教具"酶与底物的反应器",优化"探究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的材料、试剂等,并通过预实验和正式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发现红薯块中过氧化氢酶在pH7.4和温度为50°C时活性最高.通过师生合作设计实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科学思维.
    • 王颖; 张志祥; 董路遥; 陈文荣
    • 摘要: 为探索不同模块、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应用,采用光电比色法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比较了马铃薯、鸡肝和猪肝三种材料的实验效果。结果表明:相同实验条件下,马铃薯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肝脏组,显色明显,在pH 4.0—8.0范围内,马铃薯的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并在pH 6.0附近达到最大。
    • 金桂芳; 余河汉; 陆晓华; 黄子高; 杨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细叶远志皂苷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神经元和线粒体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将4月龄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40只分为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细叶远志皂苷20 mg/kg、40 mg/kg、80 mg/kg灌胃,1次/d),每组10只,连续给药90 d,另选取4月龄雄性野生型小鼠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使用等体积0.3%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变化、Western blot定量分析小鼠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比色法检测血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荧光酶标仪检测脑组织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细胞损伤明显,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水平显著增加(P<0.05,P<0.01),脑组织线粒体膜电位下降(0.34±0.04 vs 0.77±0.03),脑组织Bax蛋白表达增加(1.14±0.03 vs 0.85±0.04),而Bcl-2蛋白表达减少(0.31±0.01 vs 0.8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给药组小鼠海马CA1区细胞形态均有明显改善;中、高剂量给药组小鼠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高剂量给药组小鼠脑组织线粒体膜电位显著提高(P<0.01),脑组织Bcl-2/Bax比值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 细叶远志皂苷对APP/PS1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及丢失具有改善作用,这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保护线粒体功能,调节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 王瑞苓; 吴春华; 刘祥义; 刘建祥; 郑志锋
    • 摘要: 本研究将一种营养型增脂剂施用于云南松,检测其增脂效果及其对松针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5~10月份施加增脂剂后,云南松增脂率最高可达41.08%,平均增脂率34.76%。云南松松针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总量和可溶性蛋白均有所增加,最高分别可增加11.02%、10.26%、13.03%和40.96%;松针细胞三大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有所增加,从而增加了云南松的抗逆性;松针中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减少,增加了细胞内膜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云南松抵御逆境的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