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暗管排水

暗管排水

暗管排水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2776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等;暗管排水的相关文献由63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少丽、刘金铜、刘洪光等。

暗管排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2776 占比:99.76%

总计:82972篇

暗管排水—发文趋势图

暗管排水

-研究学者

  • 王少丽
  • 刘金铜
  • 刘洪光
  • 韩立朴
  • 史海滨
  • 罗纨
  • 陶园
  • 于淑会
  • 刘鹏
  • 卜凡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磊; 吕宁; 何帅; 尹飞虎; 高志建; 谭荣欣
    • 摘要: 【目的】评价暗管、竖井工程在新疆南疆次生盐渍化土上的排盐效果,筛选出适宜的暗管布设间距。【方法】以新疆南疆垦区兵团第二师38团撂荒地次生盐渍化土为对象,于2016~2019年设置暗管+竖井田间排水控盐试验,选取3个相邻地块,暗管布设间距分别为6、8和10 m(依次记为T_(1)、T_(2)、T_(3)),每个地块暗管埋深1.2 m,竖井井深20 m、间距120 m。【结果】(1)各处理土壤盐分在排水2年后均显著降低,T_(1)、T_(2)、T_(3)根层土壤电导率较排盐前分别下降了31.83%、50.35%、46.09%;(2)垂直方向上土壤电导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各排盐处理0~0.8 m根层土壤电导率降低幅度显著高于深层土壤,水平方向上距离竖井越近脱盐效果越明显;(3)各处理排水矿化度在排盐1年后均升高,但在排盐2年后T_(1)、T_(2)、T_(3)处理分别下降了21.41%、33.24%、18.57%,排盐后地下水位深度平均降低了1.5 m;(4)脱盐2年后种植玉米,各处理平均籽粒单产达到329.70 kg/667m^(2),单产水平T_(2)>T_(1)>T_(3),降盐效果与玉米产量呈正相关。【结论】优选出布设间距8 m(T_(2))为试验区暗管排盐工程适宜参数。采用竖井+暗管排水控盐模式,通过降低地下水位和排水控盐共同作用,以维持南疆灌区盐渍土改良效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 祁茜; 史海滨; 闫建文; 李仙岳; 高晓瑜; 范理权; 郝云凤
    • 摘要: 为了探明暗管排水条件下不同肥料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氮素环境的影响,明确盐渍化暗管排水农田合理的施肥模式,采用田间试验,设置普通尿素(CK)、控释肥(CF)和有机硅水溶性缓释肥(OF)3个处理,在保证施纯氮量均为225 kg·hm;的情况下,对各处理向日葵生育期间的生长状况、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以及土壤、排水中的氮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CF和OF处理均可提高向日葵各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及产量。其中,CF增产效果最为显著,两年内较OF、CK分别提高了14.07%和40.54%。此外,CF处理有利于0~40 cm土层土壤氮素的持续有效供应,可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更好地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与CK、OF相比,CF可有效减少向日葵收获后期0~160 cm土层NO;-N残留量,降幅分别为14.92%和7.87%。两年试验中各处理之间的暗管排水量、排盐量较接近,但NO;-N及NH;-N流失量差异明显,其中OF、CK处理下的NO;-N流失量分别是CF的1.25、1.50倍,NH;-N流失量分别是CF的1.22、1.95倍。研究表明,控释肥可以更好地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同时还可以降低土壤中氮素的深层淋洗,减少氮素流失量,是暗管排水条件下较为适宜的肥料品种。
    • 郑彦; 杨树青; 张晶; 王文旭; 王雯; 李贺
    • 摘要: 为改善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现状,提高作物产量,在河套灌区下游盐碱地开展暗管排水试验,设置埋深1.2 m、间距30 m(T1)和埋深0.8 m、间距20 m(T2)两种暗管排水埋深间距组合,通过分析土壤盐分和向日葵产量变化,对比不同暗管处理对该区土壤盐分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1)暗管埋设后,表层(0-20 cm)土壤含盐量变化最为剧烈,中层(20-60 cm)次之,深层(60-100 cm)较为稳定,全观测期内暗管排水控制区表层土壤已由中重度盐碱化(含盐量为5-8 g·kg^(-1))降至轻中度水平(2-6 g·kg^(-1));2)与暗管水平距离越近,土壤脱盐效果越好,T1和T2在0-100 cm土层的土壤脱盐率最大值分别为32.04%和42.44%;3)由土壤淋洗曲线拟合方程可知,在相同灌水量和土壤深度下,T2土壤淋洗脱盐效果优于T1,且水平距离暗管越远,土壤盐分淋洗效果越差;4)T1和T2的向日葵产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处理(T0)(P<0.05),分别较T0增产34.29%和53.51%。研究结果为利用暗管排水技术改良河套灌区盐碱地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王少丽; 李益农; 陶园; 李军; 史灵利; 田军仓
    • 摘要: 针对现有太阳能光伏暗管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该研究以宁夏银北灌区平罗县六中乡太阳能光伏暗管排水系统为例,通过该系统控制区域排水量、集水井和排水沟水位、地下水位埋深等的试验监测,分析了现状系统排水能力和虹吸辅助排水的可行性,计算了虹吸辅助排水能力,探讨了该系统排水能力提高方法。结果表明,现有太阳能光伏暗管排水系统排水能力受限,排水率小于等于0.49 mm/d,远小于银北灌区控制盐渍化要求的排水率1.5 mm/d;夜间集水井水位恢复到接近地下水位,并且高于邻近排水沟水位,井沟之间呈现正向水位差达0.3m以上,对于已建太阳能光伏暗管排水系统,为节省投入成本,提出夜间采用虹吸管辅助排水提高现有系统的排水效率,虹吸管直径在0.09 m左右,夜间排水量即可与白天太阳能光伏水泵的抽水量相当;对于新建太阳能光伏暗管排水系统,增设集水井与邻近排水沟之间的水平连通管,实现夜间自流排水。该研究成果可为太阳能光伏暗管排水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 罗纨; 张裕; 杨星; 李印娟; 蔡思成
    • 摘要: 江苏沿海垦区农田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冬小麦生长易受到渍害的影响;为探究不同暗管排水条件影响下冬小麦产量的变化,该研究根据在江苏东台试验站实测的气象、土壤、地下水埋深等数据,联合运用田间水文模型DRAINMOD和作物模型AquaCrop模拟不同暗管排水条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DRAINMOD模型可准确模拟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变化,与作物模型AquaCrop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预测不同水文年排水条件对冬小麦生长情况的影响;一般年份及湿润年内,涝渍胁迫是影响研究区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冬小麦生长季降渍保证率达到85%的条件下,排水暗管的最优布局为埋深1.5 m、间距20 m左右,以此可实现研究区较为理想的小麦生产目标。研究可为当地暗管排水系统建设及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李顺; 陈嘉琪; 李东欣; 高欣颖; 夏小龙
    • 摘要: 探明不同反滤层对暗管排水流量和排水后土壤盐分的影响,为多滤层暗管排水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设置暗管包裹土工布不设置反滤层(T_(1)处理)、暗管上方布设砂石反滤层(T_(2)处理)、暗管上方布设砂石及其上覆盖玉米秸秆反滤层(T_(3)处理),定量分析土壤饱和后,滴灌条件下铺设不同反滤层对暗管排水排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_(1)处理、T_(2)处理、T_(3)处理最大排水流量分别为44 mL/min、117 mL/min、127 mL/min;与T_(1)处理比较,T_(2)处理、T_(3)处理暗管周围土壤平均盐分含量减少33%、41%。铺设反滤层可增加暗管排水流量,从而增加排出土体盐分,铺设多层反滤层的效果更优。
    • 薛期颖
    • 摘要: 暗管排水的综合效益好于明沟排水,但在长泰县农田水利工程中还较少应用,部分原因在于排涝能力的不足和管道淤堵后清理困难的问题。本案例从设计和后期管护方面提出几点解决思路,并进行了实例应用,可供类似项目参考。
    • 李杰; 王红雨; 王亚; 马明泽; 马俊毅
    • 摘要: 农田暗管排水循环利用是缓解灌溉水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具备净化水质作用的暗管外包滤料是保障回归水质量的关键。选取宁夏银北灌区暗管排水工程现场基土,配以3种吸附性材料和当地通用的1种无纺土工布,设计了仅敷裹土工布和铺设土工布+单一吸附性材料的初设方案,利用课题组研发的土柱渗透试验装置进行筛选试验并根据初试结果,进一步设计出土工布+混合吸附性滤料的改进方案。试验中分别测试了外包滤料不同铺设型式下的流量衰减过程、渗透系数变化规律、盐分去除率及吸附量达到饱和的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在排水性能方面,铺设土工布+10 cm厚吸附性滤料的方式优于仅敷裹土工布方式;铺设土工布+混合吸附性材料的方式优于土工布+单一吸附性材料的敷设方式。在净化水质方面,经水洗处理的秸秆与炉渣混掺铺设,去除水中盐分效果明显,吸附量达到饱和历时长,能够同时满足滤土排水和净化水质的要求。
    • 刘嘉斌; 田军仓; 张萌; 王金鹏; 杨振峰; 赵广兴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砂滤料暗管排水对稻田盐碱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探明暗管排水最佳砂滤料,为稻田盐碱地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当地暗管排水现状及以往过滤经验,采用对比试验设计,研究细砂粒、细砂粒和细碎石混合(1∶2)、细碎石3种不同砂滤料暗管排水条件下土壤水分、盐分运移规律。【结果】暗管砂滤料采用细砂粒和细碎石(1∶2)混合处理在水稻灌水期可以有效降低0~6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提高土壤脱盐率;在水稻停水晒田期可以有效缓解0~60 cm土壤水分流失,抑制土壤返盐。【结论】暗管排水砂滤料选用细砂粒和细碎石(1∶2)混合适宜稻田重度盐碱地治理。
    • 付同刚; 蒋莞艳; 刘鹏; 高会; 梁红柱; 韩立朴; 刘金铜
    • 摘要: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现象非常严重,而对于在盐碱地治理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层农户,其参与意识及影响因素仍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参与式调查方法,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农户的种植结构、管理方式、盐碱地认知程度及参与盐碱地治理意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利用相对感知强度和多元逻辑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农户盐碱地治理的参与意识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套灌区长期采用大水洗盐的灌溉方式,施肥类型以化肥为主,有机肥施用较少。大水洗盐导致地下水位普遍偏高,春季返盐现象严重;较少施用有机肥不利于土壤结构的改良,可见河套灌区农户没有通过改变种植和管理方式来治理盐碱地的意识。有54%的农户认为自家的耕地土壤盐渍化较为严重,但是很少有农户主动采取治理措施。有7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投入资金治理盐碱地,但能接受的投入成本较低(不超过750元·hm^(-2))。影响农民参与盐碱地治理意识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程度(P<0.05),另外投入成本过高、缺乏技术支持等也是重要因素。因此,调整农作物管理模式、加强宣传教育、增加对农户的补助及技术支持是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的必要方式。该结果可为扩大盐碱地治理的群众基础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