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素吸收

氮素吸收

氮素吸收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9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7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58091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学术研讨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氮素吸收的相关文献由158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余龙、张洪程、戴其根等。

氮素吸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7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8091 占比:99.35%

总计:58469篇

氮素吸收—发文趋势图

氮素吸收

-研究学者

  • 王余龙
  • 张洪程
  • 戴其根
  • 董桂春
  • 许轲
  • 霍中洋
  • 杨文钰
  • 雍太文
  • 魏海燕
  • 黄建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宝档; 王朝贤; 董作为; 陈伟龙
    • 摘要: 以普通尿素施作基肥和2次追肥(简称一基二追)常规施肥模式为对照(CK),研究缓/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时期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含氮量和施肥效率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缓/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时期配施在株高、收获指数、千粒重、氮素内部利用方面与前者无显著差异,但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基肥中氮肥占80%来源于缓释肥,孕穗拔节期追肥氮肥占20%来源于尿素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穗长、每穗粒数、籽粒和秸秆中氮含量.缓/控释尿素一次基施或与普通尿素不同时期配施的产量、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内部效率与CK相近,总产量均超过7000 kg·hm-2,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的施肥目标.
    • 陈文伟; 曹雪仙; 陈晓萍
    • 摘要: 研究氮肥施用对水稻-冬小麦一年两熟轮作体系作物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水稻和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平均只有6510和675 kg·hm^(-2),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的产量。氮肥的增产贡献率为46.9%。而且旱季高于水季。在不施肥条件下,水稻和冬小麦地上部吸氮量分别为98和18 kg·hm^(-2)。施肥显著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吸收,而且旱季施氮肥的效果好于水季。在施氮肥条件下,每吸收1 kg氮可生产水稻籽粒59 kg、小麦43 kg。连续2季不施氮肥造成麦季氮肥表观利用率高达81.3%。轮作体系地上部吸氮量与施氮量的比值为87.5%,这说明施入的氮肥绝大部分是被作物吸收利用了。
    • 王宝档; 王朝贤; 董作为; 陈庆梅
    • 摘要: 在2个试验地点,以早籼杂交稻陵两优0516号为试材,设不施氮肥(PK)、80%缓释氮肥+20%尿素氮肥一次基肥(T1)、70%缓释氮肥+30%尿素氮肥一次基肥(T2)及常规施肥模式基肥+2次追肥(简称一基二追)(NPK)为对照,研究缓/控释肥料和普通尿素不同比例组合一次基施对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植株氮含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一基二追常规施肥模式相比,在2个试验地点缓/控释肥料与普通尿素不同比例一次基施在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植株中氮含量、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方面无显著差异。而在仙居,T2处理籽粒吸氮量比常规施肥处理高31%,差异显著(P<0.05);水稻吸收的氮绝大部分被储存在籽粒中,而秸秆中氮累积量只占地上部吸氮量的20%~30%。在施氮肥条件下每生产100 kg籽粒,早稻平均需要吸收氮2.11 kg,需要施氮2.4 kg。本试验条件下,缓释肥料与普通尿素按不同比例一次基施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与常规一基二追相近,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的施肥目标。
    • 王建国; 唐朝辉; 张佳蕾; 高华鑫; 尹金; 李新国; 万书波; 郭峰
    • 摘要: 【目的】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播期与施氮量对不同类型花生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利用的影响,为花生高产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择普通型大花生品种‘花育22号’和高油酸花生品种‘冀花16号’为材料,设3个施氮水平:0、120、240 kg/hm^(2)(分别表示为N0、N120、N240);4个播期: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和5月30日(分别表示为SD1、SD2、SD3、SD4)。于花生苗期、花针期、结荚期、饱果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植株干物质量和叶绿素含量,在成熟期测定不同器官氮含量和籽仁品质。【结果】1)播期和施氮显著影响花生产量性状和产量。两品种单株结果数、百果重和荚果产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SD1产量比SD2、SD3和SD4分别提高5.5%~7.3%、12.8%~20.2%和30.7%~44.9%。施氮显著增加两品种单株结果数和百果重,分别提高15.9%~33.3%和5.9%~7.1%。‘花育22号’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后降,N120产量最高,较N240提高6.1%;‘冀花16号’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两施氮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随着播期推迟,两品种籽仁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施氮提高了籽仁中粗蛋白质和脂肪含量。3)早播花生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速率慢,后期积累快,且向荚果转运得多。晚播花生生长特性与早播相反。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SD1>SD2>SD3>SD4。施氮可显著提高叶片SPAD值和促进各生育期植株干物质积累,提高干物质向荚果的分配比例(6.9%~8.7%),降低根、茎、叶干物质分配比例。4)适当早播和施氮均可促进植株对氮素吸收,根、茎、叶和荚果中氮含量显著增加。早播花生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晚播处理,且荚果中氮素分配比例高。各器官氮素积累和荚果氮素分配比例基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荚果氮素分配比例在N120和N24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5)两品种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氮肥偏生产力以SD1最高,较SD2、SD3和SD4分别提高5.3%~6.8%、12.5%~19.6%和31.4%~45.7%,不同播期间差异显著。【结论】两种不同类型花生适宜播期为4月30日至5月10日,施氮量为120 kg/hm^(2)。该技术条件下,有利于花生植株生长和氮素吸收,提高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增加单株果数和百果重,进而提高荚果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 张永奎; 赵成雷; 陈士更; 晁赢; 胡凌云; 张士刚
    •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15N示踪法,设置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氮素积累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N4处理的氮素积累量最高为281.40kg/hm^(2);小麦吸收的氮素主要积累在籽粒中,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占小麦氮素总积累量的77.82%~80.59%;小麦吸收的氮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氮,来源于肥料氮的部分其追肥氮占比均大于基肥氮,成熟期氮素来源于基肥氮的比例为7.59%~10.51%,追肥氮的比例为11.23%~17.28%,土壤氮的比例为72.21%~81.18%。说明适量施肥,适当提高追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 严红梅; 段秋宇; 彭霄; 李虹桥; 郭世星; 吴永成
    • 摘要: 【目的】探究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方法】选用矮秆油菜MJ01(V_(1))和高秆油菜川油36(V_(2)),设置两种密度(2株/盆,4株/盆)处理,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开展了盆栽试验研究。【结果】V_(1)品种的成熟期植株干重和籽粒产量均低于V_(2)品种,经济系数则相对较高;V_(1)品种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V_(2)品种,氮收获指数则相对略高;V_(1)品种茎秆和角果壳中^(15)N的分配比例均低于V_(2)品种,而籽粒中^(15)N的分配比例则略高于V_(2)品种。增加密度,降低了肥料^(15)N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但显著提高了肥料^(15)N在茎秆中的分配比例。相同密度下,V_(1)品种的标记^(15)N回收率(41.8%~42.0%)显著大于V_(2)品种(36.8%~37.7%),标记^(15)N损失率(19.3%~25.1%)则显著低于V_(2)品种(32.3%~34.0%)。密度对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氮收获指数、植株^(15)N积累量和籽粒^(15)N的分配比例和标记^(15)N回收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盆栽条件下,油菜对肥料^(15)N的当季吸收比例为36.8%~42.0%,植株吸收的^(15)N在茎秆、角果壳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13.07%~16.49%、13.70%~17.77%以及66.52%~70.53%,肥料^(15)N损失率为19.3%~34.0%。
    • 曹雪仙; 陈晓萍; 陈文伟
    • 摘要: 为探求水稻-油菜轮作高产体系和高效简化的施肥技术,本研究通过两季试验,采用水稻-油菜轮作一年两熟生产的土壤条件及栽培管理措施,分别以不施肥(CK)、普通尿素施1次基肥和2次追肥(一基二追)常规施肥模式(CK1)为对照,研究缓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时期配施模式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地上部氮素累积量、氮素内部效率和土壤水解性氮含量等指标的影响。两季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季,氮肥中基肥占80%来源于缓释肥、分蘖肥(油菜苗期)追肥占20%来源于尿素(T3)和氮肥中基肥占80%来源于缓释肥、孕穗拔节期(油菜蕾薹期)追肥占20%来源于尿素(T4)处理在水稻籽粒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素内部效率方面与常规施肥模式无显著差异,而缓释肥一次性基施(T1)和氮肥80%来源于缓释肥、20%来源于尿素基施(T2)处理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常规施肥模式。油菜季,各缓释尿素处理在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素内部效率方面均不低于常规施肥模式,表现出较好的施肥效果,尤其是80%氮来源于缓释肥做基肥、20%氮来源于尿素在苗期(T3)或蕾薹期(T4)作追肥,增产优势更强。油菜收获后缓释肥一次性基施、氮肥80%来源于缓释肥、20%来源于尿素基施和氮肥中基肥占80%来源于缓释肥、孕穗拔节期(油菜蕾薹期)追肥占20%来源于尿素土壤水解性氮水平与常规施肥模式无显著差异,但氮肥中基肥占80%来源于缓释肥、分蘖肥(油菜苗期)追肥占20%来源于尿素的显著低于缓释肥一次性基施的。本试验条件下,水稻-油菜轮作体系采用氮肥80%来源于缓释肥、20%来源于尿素做基施的处理产量、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内部效率与常规施肥相近,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的施肥目标。
    • 王瑞; 李刘泽木; 张震; 唐炜; 王湘南; 何之龙; 陈隆升; 刘彩霞; 陈永忠; 李安亮
    • 摘要: 【目的】为促进油茶幼苗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7月,以1年生油茶新品种‘朝霞’芽苗砧嫁接苗为材料,以施用氨基酸(甘氨酸、赖氨酸、丙氨酸)态氮和硝态氮(硝酸钾)为处理,以无氮处理为对照,在温室中采用液体(3 mmol/L)浇灌的方式进行施肥。当年11月,测定油茶幼苗生长及氮素吸收等相关指标。【结果】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均可显著提高油茶幼苗的高和地径。其中:施用赖氨酸态氮处理的幼苗高生长最佳,为13.72 cm,比对照提高了41.88%;其次为施用甘氨酸态氮处理,苗高为13.41 cm。施用甘氨酸态氮处理的苗木地径生长最佳,为3.39 mm,比对照提高了25.09%;其次为施用赖氨酸态氮处理,地径为3.31 mm。施用赖氨酸态氮处理的油茶幼苗叶片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10.60。施用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均可显著提高油茶幼苗叶片的SPAD值和GS活性,其中均以施用赖氨酸态氮处理为最高。施用赖氨酸态氮处理的幼苗叶片SPAD值为67.90,比对照提高了50.99%;幼苗叶片GS活性为65.31μmol/(g·h),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提高了70.03%。不同氮源处理的叶片GOGAT活性间差异不显著。施用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均可以显著提高叶片中铵态氮含量,其中施用丙氨酸处理的油茶叶片铵态氮含量最高,为2.27 mg/g,比对照(0.51 mg/g)提高了3.45倍;所有处理的叶片中硝态氮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施用氨基酸态氮处理的叶片中硝态氮含量均低于硝态氮处理,施用硝态氮处理的油茶幼苗叶片硝态氮含量最高,为3.24 mg/g,比对照提高了16.55%,比施用氨基酸态氮处理提高了3.09%~19.56%。【结论】施用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均可以促进油茶幼苗生长及吸收氮素,施用赖氨酸态氮可显著提高油茶苗木的高、地径、叶片数量、叶片SPAD值和GS活性。丙氨酸态氮比其他氮源更有利于提高油茶幼苗叶片的铵态氮含量。在油茶苗木繁育过程中,用含有赖氨酸的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化肥的使用。
    • 吴红艳; 于淼; 高晓梅
    • 摘要: 为探明玉米秸秆添加量对设施土壤氨挥发和辣椒氮素累积的影响,采用室内盆栽的试验方法,以蔬菜大棚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辣椒为试材,设置4个处理,即在常规施肥(N 100 kg·hm^(-2)、P_2O_5 70 kg·hm^(-2)、K_2O 80 kg·hm^(-2))的条件下不添加秸秆(CK)和加入秸秆量分别为4 500 kg·hm^(-2)(S1)、9 000 kg·hm^(-2)(S2)、13 500 kg·hm^(-2)(S3)。采用通气法对盆栽辣椒土壤原位氨挥发进行监测,并在不同时期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辣椒地上部总氮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监测期内不同秸秆添加量土壤的氨挥发量和氨挥发速率均在第7天达到峰值,S2的氨挥发量较CK、S1、S3分别减少了43.0%、12.8%和17.9%,氨挥发速率平均值分别降低了30.0%、7.5%和20.0%;土壤铵态氮含量各处理均在第7天达到峰值,S2较其他3个处理分别减少了24.2%、11.5%和14.8%,且S2与CK差异极显著;硝态氮含量在第21天达到峰值,S2较其他3个处理分别增加62.8%、25.8%和47.2%,且处理之间均差异显著;辣椒成熟期地上部总氮含量在第60天时,S1、S2、S3较CK增加了13.7%、19.1%和9.3%,且S2与CK、S1、S3均呈显著差异(P<0.05);S2处理辣椒产量与CK相比增加14.3%;在监测期内土壤氨挥发累积量与植株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辣椒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表明,秸秆添加量为9 000 kg·hm^(-2)时能够显著减少设施土壤氨挥发量,有效降低土壤铵态氮含量,提高硝态氮含量,对植株氮素累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 肖钰鑫; 王明明; 庄伟伟
    • 摘要: 为明确土壤水分含量对荒漠生态系统短命植物生长及氮素吸收偏好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4种优势短命植物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 orientale)、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hinchum)、琉苞菊(Centaurea pulchella)和卵果鹤虱(Lappula patula)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水实验,设定3个水分梯度分别为:干旱处理(W,土壤含水量2%)、正常水分处理(W,土壤含水量8%)和湿润处理(W,土壤含水量14%),利用N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水分对4种植物生物量及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4种短命植物的地上、地下、总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在正常水分处理时增速最快,且同一生活型不同物种之间的生物量累积速率不同;而4种短命植物的根冠比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2)在不同水分处理下,4种短命植物对不同形态的N吸收速率表现为:硝态氮>铵态氮>甘氨酸,对3种形态氮素以及总氮的吸收速率均随着水分梯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3)在干旱处理时,硝态氮是4种短命植物最偏好吸收的氮形态,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东方旱麦草、琉苞菊的氮素形态偏好性不会改变,而在水分持续增大至湿润处理时,铵态氮对尖喙牻牛儿苗和卵果鹤虱的氮素吸收的贡献率超过硝态氮,成为这2种植物最偏好吸收的氮形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