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施氮量

施氮量

施氮量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2502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6篇、会议论文100篇、专利文献129371篇;相关期刊349种,包括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74种,包括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年泰山学术论坛现代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专题学术会议等;施氮量的相关文献由8162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振文、张洪程、戴其根等。

施氮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96 占比:1.82%

会议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29371 占比:98.11%

总计:131867篇

施氮量—发文趋势图

施氮量

-研究学者

  • 于振文
  • 张洪程
  • 戴其根
  • 易镇邪
  • 许轲
  • 霍中洋
  • 冯跃华
  • 熊洪
  • 王月福
  • 赵继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梦; 张垚; 葛均筑; 周宝元; 吴锡冬; 杨永安; 侯海鹏
    • 摘要: 为探讨施氮量与收获期对华北平原热量资源限制区夏玉米籽粒灌浆与脱水、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本研究采用二因素区组试验设计,因素公顷施氮量为0(N0)、120 kg(N120,2021)、180 kg(N180)、240 kg(N240)、300 kg(N300)、360 kg(N360)和450 kg(N450,2020),因素收获期设为传统收获(normal harvest,NH)和延迟收获(delayed harvest,DH),测定干物质积累量(dry matter accumulation,DM)、籽粒灌浆与脱水、产量(grain yield,GY)及其构成因素、氮肥偏生产力(nitrogen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PFPN)和农学利用效率(nitrogen agronomic use efficiency,ANUE)。与干旱年型(2020年)相比,丰水年型(2021年)DM和粒重(grain weight,GW)显著下降16.3%~81.5%和2.1%~28.1%,穗粒数(ear grains number,EGN)显著减少44.7%~47.4%,导致GY、PFPN和ANUE显著降低31.4%~58.3%、27.2%~30.0%和2.9%~18.0%。与N0相比,施氮显著提高DM,GW提高14.6~82.1 mg grain^(-1),最大灌浆速率(maximum grain filling rate,G_(max))及其生长量(weight increment of G_(max),W_(max))提高0.2~3.4 mg(grain d)^(-1)和10.4~44.1 mg grain^(-1),到达G_(max)时期(time reaching the G_(max),T_(max))提前0.4~7.0 d,GY显著提高51.5%~169.5%(P<0.01),N240增产效应最优;增施氮肥导致PFPN和ANUE比N180/N120显著降低11.7%~57.9%和2.5%~54.9%、19.9%~52.6%和4.9%~37.0%。与NH相比,DH处理DM和GW显著提高0.8%~55.7%和3.4%~79.3%,籽粒含水率(grain moisture content,GMC)显著降低至22.0%~27.9%,GY、PFPN和ANUE显著提高10.6%~18.5%、4.4%~26.8%和1.5%~48.6%。线性加平台模型分析表明,DH处理比NH GY提高11.3%~12.6%(P<0.01),达12.0×10^(3)kg hm^(-2)和7.0×10^(3)kg hm^(-2),但最优施氮量自200~210 kg hm^(-2)增至247 kg hm^(-2)。综之,华北平原热量限制区夏玉米传统收获情景下减氮至200 kg hm^(-2),产量稳定在6.0×10^(3)~10.5×10^(3)kg hm^(-2)以上;延迟收获情景下,降低籽粒含水率,减氮至240 kg hm^(-2),产量达8.0×10^(3)~12.0×10^(3)kg hm^(-2)以上,PFPN和ANUE最优为19.2~49.6 kg kg^(-1)和15.3~20.8 kg kg^(-1),可为区域夏玉米降低籽粒含水率,实现籽粒机收与减氮稳产高效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 王海琪; 王荣荣; 蒋桂英; 尹豪杰; 晏世杰; 车子强
    • 摘要: 在北疆气候条件下,为明确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滴灌春小麦叶片光合特性与同化物累积的调控效应,以强筋小麦新春37号(XC37)、中筋小麦新春6号(XC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CK1(300 kg hm^(-2))、A1(255 kg hm^(-2))、B1(210 kg hm^(-2))、CK2(0 kg hm^(-2))施氮水平下,研究施氮量对小麦叶片光合关键酶活性、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及氮肥利用率(NUE)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光合关键酶活性、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地上部干物质累积(SDM)、穗重(SPDM)及产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以A1处理表现出高的RuBPC酶活性、PEPC酶活性、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II))、SDM、SPDM、产量和NUE,比其余处理高出10.51%~30.45%,7.05%~64.95%,7.49%~26.66%,11.61%~63.44%,5.72%~49.85%,1.68%~28.55%,5.00%~46.01%,18.95%~96.45%,22.95%~177.44%,4.15%~46.88%,6.30%~25.42%,胞间CO_(2)浓度(Ci)相比其余处理降低了11.73%~20.9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干物质累积、NUE和P_(n)、G_(s)、T_(r)、ФPSII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i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量和品种互作对RuBPC酶活性在扬花期、PEPC酶活性在扬花至乳熟期、F_(v)/F_(m)和Φ_(PSII)在拔节期和扬花期的互作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新疆滴灌模式下,适量减氮(255 kg hm^(-2))能改善小麦光合性能,在增加干物质累积的基础上,促进光合产物向穗部的分配运输,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 肖广敏; 茹淑华; 孙世友; 赵欧亚; 侯利敏; 王策; 王凌; 刘蕾; 张国印
    • 摘要: 氮淋溶是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土壤硝态氮通过淋溶进入水体会造成人体中毒和水体富营养化,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为探明我国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化肥施氮量、作物种类和监测方法等因素对硝态氮淋溶量的影响,利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英文数据库(WoS),收集1980—2020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硝态氮淋溶领域的相关文献,采用回归方程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作物种类和监测方法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硝态氮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化肥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季和玉米季硝态氮淋溶量均呈指数增长趋势.小麦季和玉米季平均施氮量差异不显著,但小麦季硝态氮淋溶量和淋溶率显著低于玉米季(P<0.01).在施氮量接近的条件下,采用渗漏计法和溶液提取器法测得的硝态氮淋溶量和淋溶率没有显著差异,两种方法均可作为监测硝态氮淋溶的可靠方法在田间应用.回归方程对施氮量和硝态氮淋溶量的拟合在施氮量低于300 kg?hm-2时较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拟合精确度降低.玉米季硝态氮淋溶风险大于小麦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玉米季的硝态氮淋溶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 袁锐; 周群; 王志琴; 张耗; 顾骏飞; 刘立军; 张伟杨; 杨建昌
    • 摘要: [目的]探明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方法]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常规粳稻连粳7号和常规籼稻扬稻6号种植于大田,设置6种施氮量处理(0、100、200、300、400、500 kg/hm2)和15N示踪微区试验.[结果]在0~400 N kg/hm2范围内,甬优2640的稻谷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连粳7号和扬稻6号的产量则是先增加后降低,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相同施氮量下,甬优2640的产量均高于连粳7号和扬稻6号.甬优2640产量较高,这得益于地上部较高的干物质量和库容量(总颖花量).适量增施氮肥提高了籽粒中15N积累量,但其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甬优2640穗中的15N分配比例高于连粳7号和扬稻6号.高施氮量降低水稻氮收获指数.增施氮肥明显提高3个水稻品种穗分化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酶活性;相同施氮量下,甬优2640的各种酶活性显著高于连粳7号和扬稻6号.[结论]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较常规水稻品种具有更强的氮素吸收与利用能力.
    • 袁嘉琦; 张洪程; 刘艳阳; 许轲; 李国辉; 陈天晔; 周虎毅; 郭保卫; 霍中洋; 戴其根
    • 摘要: 苏中地区为稻麦两熟制地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稻虾综合种养规模扩大的影响,水稻迟播迟栽现象较为普遍,使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等与光、温资源不匹配,成为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迟播迟栽(6月12日播种、6月30日移栽)条件下,采用毯苗机插方式,设置4个纯氮施氮量(N0:0 kg hm–2;N240:240 kg hm–2;N300:300 kg hm–2;N360:360 kg hm–2)、3个穴栽苗株数(D3:3株苗、D4:4株苗、D5:5株苗)处理,以适播适栽期(5月29日)常规施氮量和穴栽苗株数处理(N300D4)为对照(CK),探究氮肥水平与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提升苏中地区迟播迟栽粳稻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较CK相比,迟播迟栽条件下各处理产量均下降,主要原因是迟播迟栽处理群体颖花量显著降低,2年最高群体颖花量分别较CK分别降低11.94%和8.12%;迟播迟栽条件下温光资源利用率降低,植株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导致干物质积累量降低.迟播迟栽条件下,除处理N360D5外,随着施氮量和穴栽苗株数的增加,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群体颖花量,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高效叶比例,延长了生育期,从而提高了温光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缓解产量下降;另外,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N300D5处理氮肥利用率最大.因此,迟播迟栽条件下应首先考虑增加穴栽苗数,再适量增加氮肥施用量,可以缓解产量损失,并提高氮肥利用率.
    • 谢呈辉; 任广鑫; 马海曌; 许宏伟; 徐郗阳; 阮国兵; 郭峥岩; 宁永培; 冯永忠; 杨改河
    • 摘要: 为明确不同施氮量下糜子生长规律、产量表现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分析糜子形态特征与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关系,同时确定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糜子的适宜施氮量,本研究于2019年和2020年以宁糜9号为材料,2019年设0(N0)、90(N1)、120(N2)和150 kg hm–2(N3)纯氮水平,2020年增设180(N4)和210 kg hm–2(N5)纯氮水平,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氮显著促进糜子各生育时期株高、茎粗、叶面积、根系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但当施氮量超过150 kg hm–2时,除茎粗和叶面积外,其余各生长指标出现下降趋势;根冠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再略微下降趋势,多数生育时期在N2处理根冠比达最小值,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为0.119、0.087、0.054和0.052.施氮显著促进糜子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增加,并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略微下降趋势,N2、N3处理促进效果最佳;N2、N3处理糜子产量分别为2979.41 kg hm–2、3084.67 kg hm–2,较N0处理分别增产76.22%、83.21%.糜子的氮素收获指数、氮肥表观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在N2处理表现较好,分别为60.23%、61.81%、10.77 kg kg–1、24.83 kg kg–1.进一步分析发现,糜子产量与各生长指标显著正相关,各生长指标之间显著正相关,根系形态特征与氮素积累量显著正相关,表明施氮可以通过改善糜子根系形态特征来促进氮素吸收,进一步促进冠层的生长,从而有利于产量的形成.因此,适量施氮明显改善糜子生长状况、提高产量,并且有效平衡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综合来看,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糜子的合理施氮量为120~150 kg hm–2.
    • 刘梦; 葛均筑; 杨永安; 侯海鹏; 张垚
    • 摘要: 研究明确不同降雨年型下施氮量对夏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规律,可为夏玉米抗逆品种选育及不同降雨年型下优化施氮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支撑。以‘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采用公顷施氮量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测定不同年型下夏玉米植株性状、雄穗性状和雌穗性状。结果表明,与正常年型(2020)相比,多雨年型(2021)下夏玉米株高(PH)、穗位高(EH)和茎粗(SW)显著降低33.8%~44.7%,59.7%~67.6%和38.0%~57.7%,穗株比(E/P)降至0.20~0.22(P<0.01),降幅达41.1%~46.9%;雄穗一级分枝数减少到1.5~3.8个(P<0.01),败育分枝数增至1.3~5.7个(P<0.01);雌穗穗长(EL)和穗粗(EW)显著降低4.4%~18.3%和8.0%~11.7%,秃尖长(EBTL)增长至3.26~4.16 cm。与N_(0)相比,施氮后夏玉米PH、EH和SW显著提高8.5%~30.6%,9.1%~36.9%和8.0%~69.2%,多雨年型氮肥调控效应高于正常年型。正常年型下,施氮后E/P提高2.8%~8.3%,N_(240)处理PH、SW和E/P显著高于其它施氮水平。多雨年型下,施氮后雄穗分枝数增加119.2%~155.9%,N_(120)雄穗分枝败育数比N_(0)增加21.4%,N_(360)败育数最少比其它处理显著降低69.2%~76.5%,EL和EW显著提高13.9%~48.7%和12.9%~21.1%,EBTL显著降低16.6%~61.5%,N_(240)处理以上EH、EL和EW无显著差异。综上,多雨年型下雄穗分枝数量减少导致花粉量减少,雌穗秃尖增长,华北平原夏玉米在施氮为240 kg·hm^(-2)可以满足植株发育要求,形成夏玉米丰产基础。
    • 潘晨; 吴倩; 杨宇; 李霞; 侯俊; 杨军; 李继福; 漆栋良
    • 摘要: 【目的】揭示拔节期淹水胁迫下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春玉米"宜单629"为供试作物,采用2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处理为土壤水分状况,包括全生育期适宜水分(CS处理)和拔节期淹水6 d(YS处理);副处理为施氮量,包括0、90、180、270 kg/hm^(2)和360 kg/hm^(2),分别记为N0、N1、N2、N3和N4,测定了春玉米叶片SPAD值、抽丝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籽粒产量。【结果】任一施氮水平下,与CS处理相比,YS处理显著降低玉米叶片的SPAD值、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收获指数、氮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YS处理下植株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收获指数、氮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增加5.2%~41.8%,但氮肥偏生产力减少41.1%~59.4%,氮肥农学利用率先增加后减少;N4处理可以实现氮素转运贡献率和氮素吸收贡献率的协调,但降低氮肥农学利用率。【结论】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拔节期淹水胁迫下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量和吸氮量,且增加二者向籽粒的分配比例,但增加了土壤氮素损失的风险。
    • 张建军; 党翼; 赵刚; 王磊; 樊廷录; 李尚中
    • 摘要: 【目的】以抗逆性强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研究施氮量、覆膜时期及其互作对陇东旱塬玉米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陇东旱塬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11月至2019年11月,连续设置覆膜时期(春季覆膜和秋季覆膜)和施纯N量(0、75、150、225、300、375、450 kg·hm^(-2))两因子的长期定位裂区试验,分析不同处理玉米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覆膜结合合理施氮可提高玉米光合速率和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延长叶片持绿期,有效协调源库关系,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年份、施氮量及年份与施氮量互作均极显著影响玉米产量、穗粒数和百粒重,三者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黄土旱塬玉米产量在施氮量150—450 kg·hm^(-2)范围内均显著高于75 kg·hm^(-2)的产量,以施氮量300 kg·hm^(-2)最高,为15142.5kg·hm^(-2),与施氮量225 kg·hm^(-2)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施氮75 kg·hm^(-2),施氮量进一步增加,增产效应逐渐降低,甚至减产。降雨年型及关键生育期降雨量与产量变化关系密切。尤其是7—9月降水量,特别是7月上旬(玉米抽雄—吐丝期)降雨量及降雨年型对陇东旱塬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年份、覆膜时期、施氮量及年份与施氮量互作也极显著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秋覆膜较春覆膜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8.6%。与施氮300 kg·hm^(-2)相比,施氮225 kg·hm^(-2)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8.6%、20.1%,平均氮肥利用率从34.8%提高到35.8%,可实现产量和氮素效率的同步提高。【结论】覆膜结合施氮150—225 kg·hm^(-2)可作为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较理想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干旱年份秋覆膜的增产效应更突出,生产中建议结合气象预测预报的降雨年型选择适宜的施氮量和覆膜时期。
    • 马兴东; 郭晔红; 李梅英; 于霞霞; 徐英杰; 朱文娟; 冯洁
    • 摘要: 为明确干旱区栽培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抗旱生理对施氮(N)的响应,以尿素(含氮量46%)为氮源,于2018—2019年,设置0(CK)、50(N1)、100(N2)、150(N3)和200 g·株^(-1)(N4)共5个施氮量梯度,在干旱胁迫0(土壤含水量30.8%和29.3%)、15(土壤含水量21.7%和21.1%)和30 d(土壤含水量11.2%和9.7%),对黑果枸杞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黑果枸杞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以提高黑果枸杞叶片中SOD、POD、CAT活性和Pro、SS含量,降低MDA含量;当施氮量为150~200 g·株^(-1)时,叶片中SOD、POD和CAT活性与SS含量较高;当施氮量为100~150 g·株^(-1)时,叶片Pro含量较高,MDA含量较低。对黑果枸杞抗旱性的综合评价表明,适量施氮有利于增强黑果枸杞的抗旱性,在干旱胁迫0和15 d时,黑果枸杞在100~150 g·株^(-1)施氮量时抗旱能力最强;在干旱胁迫30 d,施氮量为100 g·株^(-1)时黑果枸杞的抗旱能力最强,为干旱区黑果枸杞的栽培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