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收获指数

收获指数

收获指数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92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2961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北方水稻、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1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全国第十四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收获指数的相关文献由978位作者贡献,包括付立东、柴强、向平等。

收获指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7 占比:1.1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2961 占比:98.81%

总计:23238篇

收获指数—发文趋势图

收获指数

-研究学者

  • 付立东
  • 柴强
  • 向平
  • 任建强
  • 官春云
  • 樊修武
  • 何秀英
  • 刘杏认
  • 岳平
  • 廖耀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晨; 吴倩; 杨宇; 李霞; 侯俊; 杨军; 李继福; 漆栋良
    • 摘要: 【目的】揭示拔节期淹水胁迫下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春玉米"宜单629"为供试作物,采用2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处理为土壤水分状况,包括全生育期适宜水分(CS处理)和拔节期淹水6 d(YS处理);副处理为施氮量,包括0、90、180、270 kg/hm^(2)和360 kg/hm^(2),分别记为N0、N1、N2、N3和N4,测定了春玉米叶片SPAD值、抽丝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籽粒产量。【结果】任一施氮水平下,与CS处理相比,YS处理显著降低玉米叶片的SPAD值、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收获指数、氮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YS处理下植株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收获指数、氮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增加5.2%~41.8%,但氮肥偏生产力减少41.1%~59.4%,氮肥农学利用率先增加后减少;N4处理可以实现氮素转运贡献率和氮素吸收贡献率的协调,但降低氮肥农学利用率。【结论】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拔节期淹水胁迫下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量和吸氮量,且增加二者向籽粒的分配比例,但增加了土壤氮素损失的风险。
    • 张超; 杨博; 张立源; 肖忠春; 刘景森; 马晋齐; 卢坤; 李加纳
    • 摘要: 收获指数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甘蓝型油菜的收获指数偏低,有较大的改良空间,研究油菜收获指数的遗传机理对该性状的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由高、低收获指数亲本衍生而来的包含186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进行收获指数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2016—2018连续3年环境及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值共定位到12个收获指数相关QTL,分别位于A03、A05、A06、A07、A09、C04和C05_random染色体上,单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在1.27%~14.20%之间。同时,利用588份重测序自然群体对收获指数性状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2016、2017、2019年及BLUP值共检测到6个显著关联位点,分别位于A09、C01和C03染色体上,其中2019年环境检测到的位于A09上的S9_25882060与S9_25961704重叠,且与2016年环境检测到的位于A09染色体上的S9_24834640位置接近,此外2016年环境下GWAS检测到的位点2016HI(S9_24834640)位于2017年环境下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的q2017HI-9区段内。对比前人研究,本研究获得的18个位点中有1个位点与收获指数相关位点重叠,有6个位点与产量相关性状位点接近。结合本课题组已有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在QTL区段及显著关联的SNP位点附近筛选出36个重点候选基因,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光合作用、跨膜运输、储藏物质合成及转录调控等。这些研究结果为甘蓝型油菜收获指数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宋英博
    • 摘要: 高产玉米品种并不是某一个品种,而是一类品种。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玉米高产地块品种调查,总结出高产玉米品种所应具有的特征特性,以期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高产玉米品种选择提供依据。近年来,农民为了创造玉米高产,不断尝试和提高栽培措施,但在玉米高产栽培中仍存在问题,经梳理将问题归纳总结。
    • 顾帅磊; 陆建农; 黄家祥; 杨婷; 何晓琳; 李东娜; Akwasi Yeboah; 殷学贵
    • 摘要: 为了提高蓖麻杂交育种效率,研究杂交组合收获指数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观察和测量了133个蓖麻杂交组合的13个农艺性状,即收获指数、单株产量、生物量、百粒重、有效穗数、一级分枝数、株高、茎粗、主茎节数、主穗长、主穗位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133个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蓖麻杂交组合的收获指数差异较大,变幅为0.126~0.644,平均值为0.398;133个杂交组合中收获指数在0.5以上的组合仅占16.54%。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收获指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穗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单株产量、株高、主穗长、有效穗数4个性状对收获指数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育种过程中,选择主穗花序较长、植株相对较高、一级分枝数较多的个体,可提高育成材料的单株产量。
    • 李瑛; 赵永伟; 汪国锋; 陈英; 李文珍; 刘宝文
    • 摘要: 本研究是在播种密度、施肥量及水分管理等不同的栽培条件下探究胡麻收获指数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比较灌水与自然条件下不同处理对胡麻收获指数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 胡麻生长中期追施氮肥影响胡麻出苗。2) 灌水条件对胡麻收获指数的影响显著。3) 灌水条件下收获指数与产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株高、蒴果大小和单株粒重间为主要正相关,其余均为主要负相关,而产量与蒴果大小和每果着粒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为主要负相关,其余均为主要正相关。自然条件下,收获指数与株高、单株有效果、蒴果大小、每果着粒和单株粒重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间为主要正相关,与产量间为主要负相关。而产量与株高和蒴果大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为主要负相关,其余均为主要正相关。
    • 徐富贤; 蒋鹏; 孙永健; 张巫军; 曹厚明; 张林; 冯泊润; 杨从党; 李敏; 曾正明; 郭晓艺
    • 摘要: 【目的】为了提高水稻生产氮肥利用效率,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对环境污染,并为水稻大面积生产选择氮高效率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利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作为鉴评方法,筛选出的氮高效率品种进入区试而审定的20个杂交中稻品种及对照品种宜香2115(迟熟品种)和辐优838(中熟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其衰减指数、产量、地上干物重、收获指数与氮素利用效率等研究指标。【结果】中迟熟品种13个、中熟品种7个,与区试对照品种相比,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4.22%-54.32%、2.58%-8.35%、2.59%-8.51%、3.80%-19.02%和5.62%-25.73%,其中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与SPAD值衰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828**-0.941**)。进一步证明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利用水稻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鉴评氮素利用率是完全可行的。20个审定品种中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的迟熟品种有内6优103、内6优1787,中熟品种为德优润禾、渝糯653、内香优1025,可作为大面积重点推广氮高效率品种。【结论】可将收获指数作为氮高效利用品种的初步筛选方法。
    • 刘剑锋; 方鹏; 陈琳; 张喜旺
    • 摘要: 为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反演冬小麦收获指数,以河北省馆陶县为例,使用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3年冬小麦生长期内的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并基于农学观点和冬小麦生理机制,提出了一种构建收获指数(HI)相关参数的新模型HI_(MEAN),并与已有相关模型HI_(NDVI)和HI_(NDVI_SUM)进行比较,最后建立了收获指数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与收获指数参数模型HI_(NDVI)和HI_(NDVI_SUM)相比,模型HI_(MEAN)的精度最高。进一步反演了2018年河北省馆陶县的冬小麦收获指数,与实测冬小麦收获指数对比,其r^(2)为0.6329,说明收获指数参数模型HI_(MEAN)在反演冬小麦收获指数时,理论基础更加合理,同时也具有最高的精度。同时,收获指数参数模型HI_(MEAN)构建也为后续的以及其他作物收获指数提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 陈军; 张海军; 韩明明; 蒋方山
    • 摘要: 为解决黄淮海夏直播玉米成熟期短、脱水慢、栽培密度高(≥7.5×10^(4)株/hm^(2))导致的冠层光温利用率低等因素造成的减产问题,以籽粒机收夏玉米‘迪卡517’为试验材料,利用2种生长调节物质与行距模式配置的综合效应,分析其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灌浆速率及脱水速率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机收夏玉米生产用调节剂的选择及种植模式优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7.5×10^(4)株/hm^(2)密度下氨基酸水溶肥处理,无论等行距或宽窄行模式,均能以较小的叶面积指数、较低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授粉15天后随着高效的灌浆速率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及产量,相对于等行距模式差异不显著的脱水速率,宽窄行模式有利于将高效的籽粒脱水峰值提前至授粉后35天,且灌浆周期提前至花后45天,但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仍不低于32%;而甜菜碱处理受宽窄行模式影响,生物产能过大,虽然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仍显著低于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建议黄淮海鲁中地区夏玉米‘迪卡517’推广70 cm+50 cm宽窄行栽培模式,6叶期喷施富锌氨基酸水溶肥提高收获指数与产量,若要实现籽粒机收,需通过延缓收获期来完成籽粒含水率不大于26%的脱水指标。
    • 吴鑫雨; 李海叶; 刘振洋; 郑毅; 汤利; 肖靖秀
    • 摘要: 为进一步揭示间作小麦养分高效利用机理,通过2年田间试验,探究不同供氮水平下(记为N_(0)、N_(1)、N_(2)、N_(3))小麦施氮量分别为(0、90、180、270 kg/hm2)单作和小麦蚕豆间作不同行小麦的氮素吸收累积分配特征及氮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蚕豆条带间作种植主要提高了拔节期间作边行小麦(IW_(1))的茎叶氮含量,内行小麦茎叶氮含量与单作无差异。但是,N_(0)、N_(1)、N_(2)水平下,间作条带内小麦麦穗的氮含量整体高于单作,表现为IW_(1)(间作边行小麦)>IW_(2)(间作第2行小麦)>MW(单作小麦)=IW_(3)(间作内行小麦)。其次与单作相比,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小麦麦穗的氮素累积量,尤其在成熟期,4个氮水平(N_(0)、N_(1)、N_(2)、N_(3))下IW_(1)、IW_(2)麦穗氮累积量显著高于MW,增幅分别为40.23%~21.84%和31.78%~10.13%;IW_(1)和IW_(2)麦穗氮素分配率提高19.74%~9.87%和37.09%~4.65%。间作小麦氮素吸收累积优势最终导致间作任一行小麦氮肥利用效率总是高于单作,2年间IW_(1)、IW_(2)、IW_(3)的氮肥利用率平均比MW提高了17.26%、18.20%、19.52%;氮素收获指数整体表现为IW_(1)=IW_(2)>IW_(3)>MW。总之,小麦蚕豆间作对小麦茎叶氮含量、累积量影响较小,间作种植主要是提高了小麦麦穗氮含量、促进了氮素由茎叶向麦穗中转移,边行优势和内行效应共同作用是间作促进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原因。优化氮肥用量增加间作内行优势,可以进一步扩大间作氮节约效应。
    • 时荣超; 佟玲; 杜太生; 李栋浩; 秦永辉; 何柳月; 白小锐
    • 摘要: 模拟不同水分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作物产量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种植模式进而保障中国水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AquaCrop-KR模型采用非线性方程拟合地上生物量和作物蒸腾间的关系,并利用水分生产函数模拟收获指数,从而提高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作物产量的模拟精度,但尚未涉及种植密度这一因子。该研究以西北旱区制种玉米为研究对象,于2013-2016年在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了田间试验,引入密度因子修正了AquaCrop-KR模型中的标准化水分生产力(Normalized Water Productivity,WP^(*))和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校准结果表明HI与种植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抛物线关系,并且HI在营养生长期、开花期和生殖生长期的水分敏感指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WP^(*)随累积标准化作物蒸腾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并且WP^(*)的最大值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与之相对应的累积标准化作物蒸腾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AquaCrop-KR模型低估籽粒产量测量值5%,决定系数、相对均方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模型效率和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7、0.079、0.057、0.750和0.942,表明该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制种玉米的籽粒产量。研究为模拟不同水分和种植密度下的作物产量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