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物质累积

干物质累积

干物质累积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45540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云南省烟草学会农业专业委员会2011-2012年学术年会、第十三次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等;干物质累积的相关文献由459位作者贡献,包括岳文俊、张富仓、加孜拉等。

干物质累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5540 占比:99.92%

总计:145652篇

干物质累积—发文趋势图

干物质累积

-研究学者

  • 岳文俊
  • 张富仓
  • 加孜拉
  • 李志军
  • 白云岗
  • 赵正雄
  • 何光华
  • 佟屏亚
  • 凌碧莹
  • 刘冬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海琪; 王荣荣; 蒋桂英; 尹豪杰; 晏世杰; 车子强
    • 摘要: 在北疆气候条件下,为明确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滴灌春小麦叶片光合特性与同化物累积的调控效应,以强筋小麦新春37号(XC37)、中筋小麦新春6号(XC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CK1(300 kg hm^(-2))、A1(255 kg hm^(-2))、B1(210 kg hm^(-2))、CK2(0 kg hm^(-2))施氮水平下,研究施氮量对小麦叶片光合关键酶活性、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及氮肥利用率(NUE)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光合关键酶活性、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地上部干物质累积(SDM)、穗重(SPDM)及产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以A1处理表现出高的RuBPC酶活性、PEPC酶活性、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II))、SDM、SPDM、产量和NUE,比其余处理高出10.51%~30.45%,7.05%~64.95%,7.49%~26.66%,11.61%~63.44%,5.72%~49.85%,1.68%~28.55%,5.00%~46.01%,18.95%~96.45%,22.95%~177.44%,4.15%~46.88%,6.30%~25.42%,胞间CO_(2)浓度(Ci)相比其余处理降低了11.73%~20.9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干物质累积、NUE和P_(n)、G_(s)、T_(r)、ФPSII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i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量和品种互作对RuBPC酶活性在扬花期、PEPC酶活性在扬花至乳熟期、F_(v)/F_(m)和Φ_(PSII)在拔节期和扬花期的互作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新疆滴灌模式下,适量减氮(255 kg hm^(-2))能改善小麦光合性能,在增加干物质累积的基础上,促进光合产物向穗部的分配运输,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 杨德光; 陈庚; 吴宝欣; 金新月; 宋翔雨; 郝天乐; 李威
    • 摘要: 为了研究隔行去雄携带顶叶对被去雄及未去雄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不去雄(CK)、去雄携带0片顶叶(S0)、去雄携带1片顶叶(S1)、去雄携带2片顶叶(S2)共4个处理,其中不去雄(CK)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去雄携带顶叶提高了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增加了被去雄玉米的单穗籽粒产量和千粒质量,降低了秃尖长,但对未去雄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去雄携带顶叶有效增加了冠层内透光率,使玉米冠层内光能分布更加合理;与对照相比,去雄携带1片顶叶(S1)显著提高了被去雄玉米灌浆期、成熟期的SPAD值、P_(n)、LAI、冠层光合能力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未去雄玉米SPAD值、P_(n)、LAI、冠层光合能力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随去雄携带顶叶数的增加而提高,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去雄携带顶叶对玉米干物质分配、穗位高及未去雄玉米株高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被去雄玉米株高。因此,去雄携带顶叶能通过优化冠层光能分布,增加中下部叶片的受光面积,提高光合能力,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获得更高的玉米产量。
    • 黄彩变; 曾凡江; 张波
    • 摘要: 在荒漠生态系统氮沉降背景下,研究退化植被幼苗对水分和氮素变化的响应特征,对实现植被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对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幼苗通过2年的水分(干旱、中水和湿润)和氮素(不施氮、低氮(51 mg/kg)、中氮(102 mg/kg)和高氮(306 mg/kg))添加试验,研究骆驼刺幼苗干物质累积、生物固氮和氮效率对水氮条件变化的响应.结果 表明,骆驼刺幼苗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累积和吸氮效率对水氮条件变化的响应因生长年份而异,但幼苗整株干物质累积和吸氮效率在2个生长年份的变化趋势却相似.在干旱条件下,骆驼刺幼苗的干物质量、吸氮效率和生物固氮量均在低氮处理下显著增加,之后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水氮交互可显著提高幼苗干物质累积、吸氮效率和生物固氮量,其中以中水中氮处理的效果最好.水氮添加有降低骆驼刺幼苗氮素利用效率(NUE)的趋势,但在干旱和中水条件下施氮可显著提高幼苗的生物固氮比例,然而生物固氮比例与NUE仅在第2个生长年份呈显著负相关.在2个生长年份,骆驼刺幼苗干物质量与吸氮效率和生物固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NUE和生物固氮比例并无明显相关性.这表明骆驼刺幼苗主要是通过调节吸氮效率和生物固氮量来适应水氮条件变化,进而影响幼苗干物质累积.
    • 颜安; 宁松瑞; 万江春; 张巨松; 郭仁松
    • 摘要: 为确定新疆盐胁迫棉田水肥一体化的最佳养分配比模式,在南疆盐胁迫膜下滴灌棉田开展小区试验,设置7种代表性水肥一体化养分配比模式(N:P2O5:K2O):CK(不施追肥,0:0:0),A(1:1:1),B(1:0.25:1.25),C(1:0.4:0.27),D(1:0.23:0.20),E(1:0.34:0.23)和F(1:0.17:0),研究水肥一体化养分配比对盐胁迫棉花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及收获指数与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随棉花生育期的推移,不同处理的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过程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在苗期最小,在铃期达到最大值;棉花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在铃期、吐絮期达到最大.与CK相比,A、B、C、D、E和F处理的籽棉产量分别增加了14.46%、5.79%、15.20%、10.41%、17.98%和9.97%.F处理的棉花收获指数最大,B处理的收获指数最小.与CK相比,A、B、C、D、E和F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14.46%、5.79%、15.20%、10.41%、17.98%和9.97%.E处理的肥料农学利用效率最大(2.42 kg/kg),B处理的肥料农学利用效率最小(0.78 kg/kg).综合考虑棉花生长特征、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等因素,建议南疆盐胁迫水肥一体化棉田采用1:0.34:0.23的养分配比.
    • 岳文俊; 何文学; 丁春梅; 柏宇; 周英杰; 奚辉
    • 摘要: 水氮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设施农业中,广大农户为了追求高产而进行盲目地灌水和施肥,导致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土壤盐碱化、地力破坏等问题.本文针对杭嘉湖地区温室甜瓜灌水和施肥不合理的问题,采用膜下滴灌施肥技术,研究不同水氮输入量对温室甜瓜干物质累积量与养分吸收分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温室甜瓜优质高产及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温室内小型气象站数据,采用彭曼-蒙特斯(Penman-Monteith)修正公式计算作物需水量(ETc),设置ETc的60%(W1)、ETc的80%(W2)、ETc的100%(W3)3个水分水平和70(N1)、105(N2)、140 kg·hm-2(N3)3个氮素水平,另设传统沟灌施肥CK(ETc,140 kg·hm-2)为对照,共10个处理,应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与传统沟灌施肥(CK)相比,滴灌施肥下W3 N3处理的甜瓜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52.3%和39.0%.成熟期干物质增加了40.96 g,增幅为39%.整株氮、磷、钾累积量分别增加了75.40%、88.20%、67.08%;产量增加了6.78 t·hm-2,增幅为35.27%.滴灌条件下,提高灌水和施氮均能够显著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干物质累积量和养分吸收量,进而提高产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甜瓜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综合主成分能够反映出全部品质指标的91.27%,综合评价最高的处理为中水中氮(W2 N2).温室甜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达到提质增产和水肥高效利用的目的,滴灌施肥条件下,施氮量为N3(140 kg·hm-2),灌水量为W3(1.0 ETc)时,甜瓜干物质累积量、养分吸收量和产量均为最高.当同时追求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时,高水中氮(W3 N2)处理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当追求甜瓜品质和水分利用率时,中水中氮(W2 N2)处理能获得最大的V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 韩固; 苗芳芳; 王楠; 侯贤清
    • 摘要: 针对宁南旱区年际降水变率大、马铃薯产量和降水利用率低等问题,连续3a秋作物收获后分别采用深松覆盖秸秆、深松覆盖地膜、深松不覆盖3种深松覆盖模式,以传统翻耕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不同深松覆盖模式对休闲期和生育期土壤水分、马铃薯干物质累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覆盖模式可改善休闲期土壤水分状况,以深松覆秸秆处理效果最佳,0?200cm层平均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显著增加6.41%.与对照相比,深松覆秸秆和深松覆地膜处理下休闲期0?200cm层平均土壤蓄水量和降水补给率分别显著提高49.85%、121.85%和46.82%、83.73%.深松覆盖模式可改善马铃薯生育期0?200cm层土壤含水量,调控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深松覆秸秆处理对生育前期(播种后0~60d)60?100cm层土壤保水效果显著,而对照处理该阶段耗水量最高,深松覆地膜处理次之,而深松覆秸秆处理最低;深松覆秸秆处理对生育中期(播种后60~120d)0?60cm(2016年)和140?200cm(2015年)层土壤保水效果较好,而深松覆地膜处理生育中期耗水量最高,深松覆秸秆处理次之,对照处理最低;深松覆秸秆处理对生育后期(播种后120~150d)0?40cm层土壤蓄水效果最佳,其阶段耗水量也最高,深松覆地膜处理次之,对照处理最低.深松覆盖模式下马铃薯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生育前期以深松覆地膜处理效果较好,而生育中后期以深松覆秸秆处理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深松覆盖模式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深松覆秸秆处理最高,平均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49.33%、43.80%.可见,休闲期深松覆盖可改善休闲期土壤水分状况,有利于提高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调控马铃薯阶段耗水量,从而增加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实现作物的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以深松覆盖秸秆处理效果最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