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籽粒产量

籽粒产量

籽粒产量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242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0篇、会议论文231篇、专利文献9961篇;相关期刊196种,包括种业导刊、作物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66种,包括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全国第十五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等;籽粒产量的相关文献由3640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振文、向平、郭天财等。

籽粒产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0 占比:8.85%

会议论文>

论文:231 占比:2.07%

专利文献>

论文:9961 占比:89.08%

总计:11182篇

籽粒产量—发文趋势图

籽粒产量

-研究学者

  • 于振文
  • 向平
  • 郭天财
  • 王东
  • 石玉
  • 张永丽
  • 朱云集
  • 王晨阳
  • 朱新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翔宇; 胡鑫慧; 谷淑波; 林祥; 殷复伟; 王东
    • 摘要: 为探究钾肥分期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减氮条件下冬小麦高产高效的钾肥运筹方案,本试验选用高产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5766作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度冬小麦生长季,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水平(240 kg hm^(-2),N1)、减氮20%(192 kg hm^(-2),N2)、减氮40%(144 kg hm^(-2),N3),两种钾肥运筹方案:钾肥全部底施(K1)和分期施钾(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K2)。结果表明,相同钾肥运筹方案下,N2处理的籽粒产量与N1处理无显著差异,N3处理的籽粒产量比N1处理显著降低,降幅达9.0%~11.6%。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分期施钾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与K1处理相比,K2处理显著抑制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增加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籽粒灌浆速率、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常规施氮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1.7%和20.2%,在减氮20%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6.9%和26.2%,在减氮40%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5.2%和21.1%。N3K2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N1K1处理。以上结果说明分期施钾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均能大幅度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即使减氮40%,其籽粒产量仍显著高于常规施氮且钾肥全部底施的处理;采用192 kg hm^(-2)施氮量并配合分期施钾,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效率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亦到达较高水平,是高产高效的氮钾肥运筹方案。
    • 宋杰; 王少祥; 李亮; 黄金苓; 赵斌; 张吉旺; 任佰朝; 刘鹏
    • 摘要: 于2019—2020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农科所以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在统一氮、磷肥用量(N 225 kg hm^(-2)、P_(2)O_(5)110 kg hm^(-2))的条件下,设置5个K_(2)O施用量,分别为0 kg hm^(-2)(K0)、150 kg hm^(-2)(K_(1))、225 kg hm^(-2)(K_(2))、300 kg hm^(-2)(K_(3))和375 kg hm^(-2)(K_(4)),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钾量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籽粒产量,2年均在225 kg K_(2)O hm^(-2)时增幅最高,2019年和2020年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3.64%和15.27%;施钾显著提高了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干物质向穗部转运的强度,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玉米氮、磷、钾积累量及花后氮、磷积累比例,但当施钾量>225 kg hm^(-2)时增效降低。玉米养分转运量随施钾量的增加也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施钾300 kg hm^(-2)时养分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施钾也提高了夏玉米养分利用效率。225 kg K_(2)O hm^(-2)时玉米养分收获指数,氮、磷、钾肥表观利用率和钾肥农学利用率都维持在较高水平,施钾量超过300 kg hm^(-2)后肥料利用效率则明显下降。适量施钾可促进夏玉米地上部生长,显著提高植株生物量和夏玉米氮、磷、钾素吸收效率与积累量,并优化花后养分积累与分配,提高养分转运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贡献率,进而提高了夏玉米产量与养分利用率。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养分积累与转运及肥料利用等因素,本试验条件下以施钾量为225 kg hm^(-2)较为适宜。
    • 陈嘉军; 林祥; 谷淑波; 王威雁; 张保军; 朱俊科; 王东
    • 摘要: 小麦开花后叶面喷施氮肥能延缓衰老、提高产量,但其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个叶面喷施尿素的时期,分别为开花后7 d(S)和21 d(T),设置4个尿素溶液浓度(0、2%、6%和10%),探索开花后叶面喷施尿素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及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随喷施尿素溶液浓度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2%浓度水平下达到最高(比对照增产5.1%),这主要得益于千粒重的增加(比对照提高3.3%)。开花后不同时间喷施2%浓度尿素溶液均促进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中的再分配,亦增加了开花后同化氮素输入籽粒量,平均增幅分别为8.8%和21.1%;单位面积籽粒氮积累量及氮素收获指数的增幅分别为10.9%和7.9%,进而显著提高了籽粒含氮量、蛋白质含量及氮素利用效率。采用2%的尿素溶液叶面喷施,将喷施时间由开花后7 d推迟至开花后21 d,籽粒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增幅更大。综上所述,开花后叶面喷施2%的尿素溶液可促进强筋冬小麦花后氮素的吸收及营养器官临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从而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增加籽粒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灌浆中后期喷施比灌浆前期喷施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幅度更大。
    • 穆心愿; 齐建双; 赵霞; 唐保军; 马智艳; 张兰薰; 付景; 刘天学; 丁勇; 夏来坤; 张凤启; 张君
    • 摘要: 探讨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光合荧光特性、授粉结实能力及产量构成对花期高温胁迫及恢复的响应,以期为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夏玉米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人工模拟增温试验,选取2个耐热型玉米品种('浚单20'和'郑单958')和2个热敏感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农华101')为试验材料,设置花期高温胁迫和大田常温对照2个处理,研究花期高温胁迫及恢复对不同耐热性玉米叶片光合荧光特性、授粉结实能力、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玉米穗粒数,增加了空秆率,进而导致籽粒产量显著下降,且耐热型品种产量下降幅度小于热敏感型品种.与对照相比,花期高温胁迫下耐热型和热敏感型品种穗粒数分别降低22.25%和67.18%,百粒重分别降低2.03%和5.00%,空秆率分别增加206.37%和283.00%,籽粒产量分别降低31.84%和67.33%,其中穗粒数、空秆率和籽粒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花期高温胁迫使得4个玉米品种有效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光系统Ⅱ受损,光合性能显著下降;高温胁迫结束后,光系统Ⅱ部分参数有所恢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恢复至对照水平.花期高温胁迫对雌穗总小花数、雄穗总小花数和雄穗分枝数影响较小,但使得散粉持续期缩短,开花吐丝间隔期拉长,造成雌雄不遇,结实率显著降低.花期高温导致的授粉持续期缩短是结实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花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4个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向穗(粒)的分配比例;高温胁迫后,耐热型和热敏感型品种成熟期的单株干物质量分别降低16.40%和25.73%,籽粒干物质分配比率分别降低7.08%和46.80%,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花期高温胁迫导致玉米光合性能下降,雌雄穗协调发育受到抑制,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使得结实率下降,穗粒数减少,籽粒产量显著降低.花期高温胁迫对热敏感型品种的产量形成、光合荧光特性、雌雄穗发育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均高于耐热型品种.
    • 冷明珠; 金月; 童喻浩; 侯建军; 裴惠民
    • 摘要: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分析在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下,稻作季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及麦作季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对下茬麦田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供肥、保肥水平。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的效应对比分析明确,在水稻-小麦二熟制条件下,经过两年秸秆全量还田后,水稻秸秆还田1/3(即每667 m^(2)227 kg)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土壤养分明显增加。
    • 摘要: 日前,中国水稻研究所张健研究员团队与胡培松院士团队合作,首次揭示了“植物胰岛素”6-磷酸-海藻糖(Tre6P)调控水稻碳源分配与籽粒产量的机制,为作物高产遗传改良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团队在水稻中鉴定了一个调控Tre6P积累的糖诱导表达转录因子基因Os NAC23。Os NAC23可直接结合在Tre6P磷酸酶基因Os TPP1的启动子区域,抑制Os TPP1的转录,促进Tre6P的累积。
    • 申丹丹; 牛轶男;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 摘要: 为探讨稻茬小麦的氮硫肥施用技术,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0、195和270 kg·m^(-2)3个施氮水平和0、30和60 kg·hm^(-2)3个施硫水平,研究氮、硫肥配旅对小麦氣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和品廣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显著增加,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但施氮量达270 kg·hm^(-2)时氮肥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显著下降,籽粒支链淀粉、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降低。增施硫肥可使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并提高籽粒支链淀粉、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相比其他氮、硫肥组合处理,施氮195 kg·hm^(-2)配合施硫60 kg·hm^(-2)提高了总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该组合处理下籽粒产量比仅施氮270 kg·hm^(-2)处理提高了5.7%。此外,195 kg·hm^(-2)施氮量配施硫60 kg·hm^(-2)还提高了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蛋白各组分含量。这说明氮硫合理配施可提升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起到提高籽粒产量、改善籽粒蛋白品质和粉质质量的作用;减氮条件下通过适量配施硫肥可作为小麦优质高效生产的栽培途径。
    • 叶盛嘉; 郑晨萌; 张影; 刘星
    • 摘要: 为了探索豫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减氮潜力,构建适宜的作物养分管理体系,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化学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土壤性质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10个处理,包括完全不施肥(CK)、农户常规施氮量(100%CNF)、农户常规施氮量递减20%(80%CNF、60%CNF和40%CNF)、单施有机肥(OF)、农户常规施氮量配施有机肥(100%CNF+OF)及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80%CNF+OF、60%CNF+OF和40%CNF+OF)。分析各处理间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不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均以80%CNF处理最高。与100%CNF相比,80%CNF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9.67%~10.55%和30.53%~35.76%,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28.06%~51.42%和29.62%~41.27%。有机肥施用进一步扩大氮肥减量空间,60%CNF+OF和40%CNF+OF处理小麦产量较80%CNF处理无差异,60%CNF+OF处理玉米产量较80%CNF处理无差异。减氮及其配施有机肥并不影响土壤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pH,但大幅降低硝态氮含量,对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因处理不同而异。与100%CNF相比,减氮配施有机肥增加土壤脲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但降低了β-葡萄糖苷酶活性,对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能够改善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60%CNF+OF和40%CNF+OF处理辛普森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100%CNF均显著增加。减氮配施有机肥也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且氮肥减量相较有机肥施用效果更为突出。在门水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是细菌群落优势成员,减氮配施有机肥较100%CNF处理显著降低放线菌门平均相对丰度为10.92%~14.39%;在属水平,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unclassified Gp6和Sphingomonas平均相对丰度,但降低了Nocardioides、Kribbella、Lechevalieria、Promicromonospora、Massilia、Glycomyces和Dongia平均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最重要的2个土壤理化因子。共发生网络分析也证实,化学氮肥减施增强了细菌群落成员的互作强度,提高了细菌互作网络的复杂性和连通性。本试验条件下,小麦和玉米季农户常规施氮量分别减少60%和40%并各配施3000 kg∙hm^(−2)有机肥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轮作生产力,这不仅能够实现最大减氮潜力,同时还能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 胡红; 高俊锋; 吴杰; 毛益进; 卢劲竹; 李青涛
    • 摘要: 针对玉米机械化中耕追肥作业过程中入土部件造成玉米根系损伤的问题,通过人为断根方式模拟开沟条施追肥造成玉米根系受损的情况,2015-2016年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断根时期(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断根方式(单侧断根和双侧断根)、断根侧距(5 cm、10 cm和15 cm)和断根深度(5 cm、10 cm和15 cm)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断根初期各处理玉米生长受抑制;2)拔节期断根后,玉米茎粗和株高均小于对照(CK),但20 d左右能赶上或超过CK;3)大喇叭口期断根后,玉米茎粗和株高始终小于CK;4)差异最大的处理是T8(大喇叭口期断根、双侧断根、断根侧距5 cm、断根深度15 cm),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断根处理影响玉米根系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和总干重,拔节期断根后根系总干重增加,0-10 cm土层深度根系比例提高5%,总干重增量最大的处理为T2(拔节期断根、双侧断根、断根侧距10 cm、断根深度10 cm),增幅为11.6%;大喇叭口期断根后根系总干重减少,10-20 cm土层深度根系比例上升15%左右,根干重降低幅度最大的处理是T8,达到53%。断根对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和百粒重实现,总体上降低了玉米产量,减产最大的处理是T8,减产19.1%,处理T3(拔节期断根、单侧断根、断根侧距15 cm、断根深度15 cm)的产量最大,与CK相比增产0.43%。结果表明,于大喇叭口期或之前断根,断根侧距越小、断根深度越大,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越大,且双侧断根比单侧断根影响大。通过研究不同断根处理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适宜机械化中耕追肥方式提供参考。
    • 付佳祥; 党红凯; 李晓爽; 柴春岭; 高惠嫣; 王晓玲; 刘宏权
    • 摘要: 为明确灌溉制度和品种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20—2021年选取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衡4399、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在田间设置5个水分处理(不灌水对照处理-CK,1水-W1,2水-W2,3水-W3,4水-W4),每次灌水定额为75 mm,研究了冬小麦的穗部性状、生物量、产量及构成要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穗长随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加,结实小穗数在W3处理最大,不孕小穗数在W2处理最小;茎的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叶和穗则随之增加,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的生物量显著高于衡4399;冬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受灌溉制度影响显著,穗粒数在W3处理达到虽大,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的千粒重在W3处理最大,衡4399在W4处理达到最大;W1、W2、W3和W4处理较CK处理籽粒产量增加68.15%、98.68%、120.76%和136.85%,衡麦28较衡4399、衡4444和石麦22籽粒产量增加12.53%、6.33%和6.55%;衡4399在W3处理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为2.39 kg/m^(3),衡麦28、衡4444和石麦22均在W2处理达到最大2.49、2.48和2.43 kg/m^(3)。综上,衡麦28搭配W2灌水处理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