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减氮

减氮

减氮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0629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第三届农化服务暨新型肥料开发应用交流会等;减氮的相关文献由85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维佳、李敏、江学海等。

减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0629 占比:99.86%

总计:100772篇

减氮—发文趋势图

减氮

-研究学者

  • 周维佳
  • 李敏
  • 江学海
  • 罗德强
  • 蒋明金
  • 姬广梅
  • 梁荣光
  • 袁继超
  • 孔凡磊
  • 张顺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翔宇; 胡鑫慧; 谷淑波; 林祥; 殷复伟; 王东
    • 摘要: 为探究钾肥分期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减氮条件下冬小麦高产高效的钾肥运筹方案,本试验选用高产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5766作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度冬小麦生长季,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水平(240 kg hm^(-2),N1)、减氮20%(192 kg hm^(-2),N2)、减氮40%(144 kg hm^(-2),N3),两种钾肥运筹方案:钾肥全部底施(K1)和分期施钾(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K2)。结果表明,相同钾肥运筹方案下,N2处理的籽粒产量与N1处理无显著差异,N3处理的籽粒产量比N1处理显著降低,降幅达9.0%~11.6%。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分期施钾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与K1处理相比,K2处理显著抑制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增加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籽粒灌浆速率、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常规施氮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1.7%和20.2%,在减氮20%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6.9%和26.2%,在减氮40%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5.2%和21.1%。N3K2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N1K1处理。以上结果说明分期施钾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均能大幅度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即使减氮40%,其籽粒产量仍显著高于常规施氮且钾肥全部底施的处理;采用192 kg hm^(-2)施氮量并配合分期施钾,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效率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亦到达较高水平,是高产高效的氮钾肥运筹方案。
    • 张军; 安礼政; 周冬冬; 许轲; 李必忠; 刘忠红; 周年兵; 方书亮; 张永进; 汤洁
    • 摘要: 当前"减氮"成为优质食味粳稻种植措施之一,但减氮后的氮肥科学运筹方案尚不够明确,需进一步研究.2018—2019年,选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505'和'南粳2728'为材料,前茬麦秸秆全量还田,采用机插方式,在总施氮量较当地常规施氮量减少20%条件下,设置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5:5、6:4、7:3和8:2四种氮肥运筹比例,研究了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精确运筹.结果表明,随着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增加,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7:3处理产量最高,2年达11,134.80~11,280.19 kg hm–2,较CK增产1.23%~2.54%,但差异不显著;7:3处理群体高产,在于能获得充足的群体颖花量、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随着基蘖肥比例增加,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抽穗期、成熟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终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率,呈先增后降趋势,均以7:3处理最高.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通过增加前期施氮肥比例(7:3),能确保群体后期获得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较小,但显著提升了氮素吸收利用率,较CK高14.10%~15.48%,差异显著.减氮后增加基蘖肥比例使优质食味粳稻加工品质变劣,外观品质变优,蒸煮食味品质改善,RVA谱优化.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较常规施肥减氮20%,基蘖肥与穗肥运筹7:3处理优质食味粳稻产量稳定,大幅提升氮素吸收利用率,改善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食味粳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种植目标.
    • 黄奇伟; 卢惠敏; 吴伊鑫; 梁永超; 彭红云
    • 摘要: 为减少氮肥施用和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减氮条件下硅钙钾镁肥对水果黄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两种水果黄瓜(“碧禧”和“夏之光”)为试验材料,在大棚中设置正常施氮和减施30%氮量2个氮水平下的8个处理,重复3次。采收后测定水果黄瓜果实的小区产量、计算氮肥利用率,测定土壤碱解氮和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施硅钙钾镁肥且减施30%氮肥量的两种水果黄瓜,其小区产量和硝酸盐含量均显著降低,小区产量最低为45.47 kg。但在施硅钙钾镁肥且减施30%氮肥量的处理组中,两种水果黄瓜的果实产量、氮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小区产量最高为61.75 kg,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64.92 kg·kg^(-1);硝酸盐含量显著下降,最低为199.57 mg·kg^(-1)。施硅钙钾镁肥后,两种水果黄瓜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相似。综上,减少氮肥施用量时,硅钙钾镁肥能够促进水果黄瓜前中期的生长,提高水果黄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硝酸盐含量,同时缓解过量施氮引起的环境问题。
    • 蒋明金; 徐文波; 王荣基; 罗德强; 江学海; 周维佳; 徐富贤; 孙永健; 李敏
    • 摘要: 【目的】研究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机插杂交籼稻合理减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品种宜香优2115和F优498为试验材料,基于品种高产栽培施氮量(180 kg/ha,CK),在贵州贵阳和湄潭2个试验点,研究不同减氮量[减氮30 kg/ha(N_(-30))、减氮60 kg/ha(N_(-60))和不施氮(N_(0))]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在贵阳和湄潭试验点,减氮后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减氮程度的增加,机插杂交籼稻群体颖花量和实际产量均逐渐降低,稻谷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而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逐渐增加,综合食味值评分提高。与CK相比,减氮后机插杂交籼稻群体颖花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降低4.43%~35.08%和1.76%~38.77%,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分别降低2.08%~29.58%、3.57%~45.33%和3.10%~21.37%,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分别提高3.89%~49.28%、0.52%~13.24%和0.25%~5.67%;同一减氮处理下两试验点稻谷加工品质变化趋势略有不同,但整体上差异较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实际产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且实际产量和群体颖花量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大多呈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稻米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适宜的减氮量(N_(-30))能改善稻谷加工品质、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且产量仍能维持在9.80 t/ha以上,协同实现机插杂交籼稻稳产和优质;而过量减氮(N_(-60)和N_(0)处理)虽能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但稻谷加工品质有变劣趋势,且产量显著降低,难以实现机插杂交籼稻高产稳产。
    • 邱悦; 杨晓燕; 李天胜; 李文瑞玉; 王唯举; 王海江
    • 摘要: 为探明减氮配施缓释氮肥对棉田土壤酶活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减氮、配施不同比例缓释氮肥对棉花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无机氮含量、氮肥利用率及棉花产量的影响。试验选用“新陆早64号”棉花品种,设置2种施氮方式,分别为常规全施尿素(T2)和缓释氮肥与尿素不同比例配施(US),配施处理按照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不减氮U_(0.8)S_(0.2)(T3)、U_(0.6)S_(0.4)(T4),减氮20%U_(0.6)S_(0.2)(T5)、U_(0.4)S_(0.4)(T6),减氮40%U_(0.4)S_(0.2)(T7)、U_(0.2)S_(0.4)(T8),不施氮肥(T1)为对照,共8个处理。对棉花不同生育期内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无机氮含量及成熟期棉花氮素含量和产量进行测定与分析,并计算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与常规全施尿素相比,配施缓释氮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全氮含量,其中,以缓释氮肥与尿素4∶6配施(T4)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大,较常规全施尿素(T2)在棉花苗期、蕾期、花期、铃期和吐絮期分别提高了14.07%,11.05%,7.58%,6.22%,6.65%;T4处理的土壤全氮在花期显著高于常规全施尿素(T2)处理,达到1.24 g/kg。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T5、T6)处理各生育时期的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铵硝态氮含量与常规全施尿素(T2)间无显著差异,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T5、T6)处理成熟期土壤脲酶活性与硝态氮含量较不减氮T4处理分别减少了28.20%,26.40%和11.13%,8.32%。此外,减氮20%(T5、T6)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全施尿素(T2)处理,分别为62.09%和62.43%,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常规全施尿素(T2)间无显著差异。综上,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T5、T6)处理与常规全施尿素(T2)处理相比土壤酶活性、无机氮含量及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T2处理,可以确保棉花全生育期的氮素供给,避免氮素的大量浪费,达到棉花高产及氮肥高效利用的目的。
    • 李皓; 甄怡铭; 张子旋; 王艳群; 付帅; 刘晓明; 甄文超; 门明新; 彭正萍
    • 摘要: 探究氮肥减量配施有机物质的情况下对氮素利用状况及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为我国华北平原区小麦生产中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实现节肥增效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氮肥(FN)、减氮20%(80%FN)、减氮20%+生物有机肥(80%FN+OM)、减氮20%+生物炭(80%FN+BC),研究小麦生长关键期土壤容重、有机质、NO_(3)^(-)—N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测定小麦产量并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受施入有机物质影响显著,成熟期0—20,20—40 cm的80%FN+OM、80%FN+BC的土壤容重较80%FN分别下降3.83%~4.58%和2.96%~5.07%。成熟期0—40 cm的土壤有机质均以80%FN+OM最高,较其他施氮肥处理提高2.13%~18.81%。土壤NO_(3)^(-)—N受施氮肥影响显著,挑旗期80%FN+OM和80%FN+BC处理的0—40 cm土壤NO_(3)^(-)—N较高;灌浆期80%FN+BC处理的0—80 cm土层NO_(3)^(-)—N均较高;而成熟期FN处理的土壤NO_(3)^(-)—N残留较高。配施有机物质能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细菌OUT数量,平衡各菌门间的相对丰度,使土壤微生态环境更加稳定。80%FN+OM的小麦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1.09%~7.34%和2.78%~41.49%。因此,减氮合理配施生物有机肥和生物炭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小麦产量,且生物有机肥效果优于生物炭,说明科学施用氮肥搭配有机物质可以促进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 常银莲
    • 摘要: 针对小麦生产中氮肥过量问题,本试验设置5个不同氮肥施用量,研究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减少,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呈逐渐降低趋势,但是氮肥用量减少9.09%和18.18%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且能够保持较好的小麦品质。氮肥用量减少27.27%和36.36%时,产量显著降低,蛋白和面筋含量下降。由此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氮肥用量能够稳定小麦产量,确保小麦品质。
    • 姜恒鑫; 黄恒; 汪源; 赵灿; 王维领; 霍中洋
    • 摘要: 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迟熟)和南粳5718(中熟)为材料,以常规施氮300 kg/hm^(2)、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7∶3处理为对照,分别设计侧深基施缓释尿素量(施氮量)较对照基蘖氮肥量减少0(A)、10%(B)、15%(C)、20%(D)、25%(E)、30%(F)6个处理,不施分蘖肥,穗肥施氮量同对照,研究缓释尿素减量侧深施用对长江中下游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缓释肥侧深施技术在农业中更好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缓释尿素侧深施能够促进水稻生长,显著提高水稻产量,2个水稻品种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1.63%和10.61%,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但降低稻米的食味值。在5个减氮处理中,随着施氮量的减少,2个水稻品种生长变慢,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降低,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降低,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提高。与对照相比,B—D处理总体上能促进2个水稻品种生长,显著提高产量,改善加工、外观品质;B、C处理降低食味品质,提高营养品质;D处理提高食味品质,降低营养品质;E、F处理延缓2个水稻品种生长,显著降低产量,降低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其中,D处理2个水稻品种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54%和2.16%,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得到改善,且稻米的食味品质提高,是一种优质稳产的施肥方式。
    • 方辉; 范贵强; 高永红; 丁银灯; 张永强; 周安定; 贾中立; 黄天荣
    • 摘要: 【目的】研究减氮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为氮高效利用型小麦品种资源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大田滴灌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品系)新冬20号、新冬40号、新冬57号、新冬60号、新粮801、新粮802和新粮803为材料,分析不施氮肥(N_(0))和正常施氮(N_(1))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减氮处理后,7个小麦品种的SPAD值表现为新冬60号>新粮803>新粮802>新冬20号>新冬40号>新粮801>新冬57号,新粮801的光合速率最高,达到17.07μmol/(m^(2)·s),新粮803的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为最高,分别达到8.19 mmol/(m^(2)·s)、310.15μL/L和0.53 mol/(m^(2)·s);初始荧光强度(F_(O))最高的是新冬20号,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最高的是新粮803,产量则以新粮801和新粮802较高。【结论】减施氮肥显著降低了7个小麦品种的SPAD值,灌浆期的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新粮801、新粮802和新粮803在减氮处理时有着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新粮803有较强的叶绿素荧光利用效能。
    • 李敏; 罗德强; 蒋明金; 江学海; 姬广梅; 李立江; 周维佳
    • 摘要: 【目的】探索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水稻减氮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和‘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栽培为对照(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施氮量187.5 kg/hm^(2),T0),设3种减氮栽培处理:单一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减氮10%,T1),增密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4.0×10^(4)/hm^(2)、减氮10%,T2),控水增密减氮(轻干湿交替灌溉、种植密度24.0×10^(4)/hm^(2)、减氮10%,T3)。研究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与常规高产栽培(T0)相比,单一减氮栽培(T1)水稻根干重、根系α-NA氧化量、根系伤流强度有显著降低;增密减氮栽培(T2)水稻根干重与T0基本相当,但根系α-NA氧化量、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降低;控水增密减氮栽培(T3)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水稻根系生长指标与T0差异较小,成熟期多显著高于T0。2)与T0相比,T1在拔节、抽穗、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多显著降低;T2和T3在拔节、抽穗期的氮素积累量与T0差异较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穗部氮素分配量均为T3>T0>T2>T1;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3>T2>T1,且T3上述指标均较T0有所提高。3)4种栽培模式的水稻产量表现为T3>T0>T2>T1。T1较T0产量降低6.37%,其中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降低;T2主要降低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因而产量也有所降低;T3较T0增产1.78%,主要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结论】单一减氮显著降低水稻根系生长量和氮素积累量,进而造成显著减产;增密减氮能有效提高水稻根系生长量和氮素积累量,减少产量损失;控水增密减氮栽培能显著提高水稻中后期根系生理活性和氮素积累量,并促进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穗部转运,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减氮高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