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硝酸盐

硝酸盐

硝酸盐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6214篇,主要集中在园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11篇、会议论文214篇、专利文献45444篇;相关期刊1310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171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等;硝酸盐的相关文献由13618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臻、汤上、王正银等。

硝酸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11 占比:6.95%

会议论文>

论文:214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45444 占比:92.61%

总计:49069篇

硝酸盐—发文趋势图

硝酸盐

-研究学者

  • 彭永臻
  • 汤上
  • 王正银
  • 邱贺媛
  • 张国基
  • 王淑莹
  • 曾宪锋
  • 曲久辉
  • 陈淑兰
  • 李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黄奇伟; 卢惠敏; 吴伊鑫; 梁永超; 彭红云
    • 摘要: 为减少氮肥施用和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减氮条件下硅钙钾镁肥对水果黄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两种水果黄瓜(“碧禧”和“夏之光”)为试验材料,在大棚中设置正常施氮和减施30%氮量2个氮水平下的8个处理,重复3次。采收后测定水果黄瓜果实的小区产量、计算氮肥利用率,测定土壤碱解氮和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施硅钙钾镁肥且减施30%氮肥量的两种水果黄瓜,其小区产量和硝酸盐含量均显著降低,小区产量最低为45.47 kg。但在施硅钙钾镁肥且减施30%氮肥量的处理组中,两种水果黄瓜的果实产量、氮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小区产量最高为61.75 kg,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64.92 kg·kg^(-1);硝酸盐含量显著下降,最低为199.57 mg·kg^(-1)。施硅钙钾镁肥后,两种水果黄瓜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相似。综上,减少氮肥施用量时,硅钙钾镁肥能够促进水果黄瓜前中期的生长,提高水果黄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硝酸盐含量,同时缓解过量施氮引起的环境问题。
    • 罗阳; 郑凯; 陈宇超; 丁婉莹; 张欢
    • 摘要: 基于氢基质生物膜反应器(H_(2)-MBfR)运行的短期实验,考察了共存NO_(3)^(-)-N和NO_(2)^(-)-N条件下H_(2)-MBfR对水中ClO_(4)^(-)的还原,并建立了电子分配关系。结果表明:随着NO_(3)^(-)-N和NO_(2)^(-)-N浓度在0.5~50 mg/L变化下,ClO_(4)^(-)的去除通量分别从0.020 g·(m^(2)·d)^(-1)、0.021 g·(m^(2)·d)^(-1)下降到0.009 g·(m^(2)·d)^(-1)和0.012 g·(m^(2)·d)^(-1),说明共存硝酸盐体系下会抑制ClO_(4)^(-)的还原;同时结合电子通量分析表明,NO_(3)^(-)-N的电子通量分配随着浓度的升高,从52.9%上升到99.62%,均高于NO_(2)^(-)-N电子分配比例,说明共存硝酸盐体系中NO_(3)^(-)-N比NO_(2)^(-)-N对ClO_(4)^(-)还原的抑制作用更强。
    • 刘佳豪; 李永光; 刘栋; 陈凌冲; 马昕霞
    • 摘要: 综述了纳滤技术去除水环境中硝酸盐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纳滤膜去除硝酸盐的机理(包含道南效应、介电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并介绍了其截留机理的形成原理。重点介绍了纳滤膜在截留硝酸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纳滤膜本身性质、压力、温度、盐浓度、pH和磁场等)并详细分析了纳滤膜截留硝酸盐过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形成的原因。最后,对纳滤膜的截留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
    • 庞利敏
    • 摘要: 在采用LoTO_(x)臭氧氧化脱硝+EDV湿法脱硫除尘的完全再生FCC装置,通过试验极限调变脱硝臭氧量,以考察装置烟气脱硫高盐水中硝酸盐浓度的变化规律,摸索研究装置烟气NO_(x)及外排高盐水中硝酸盐超低近零排放的可行性途径。结果表明:装置O_(3)/NO摩尔比在1左右臭氧脱硝效率可达到90%左右,O_(3)/NO摩尔比在0.2左右时臭氧仍可实现48%左右的脱硝效率;臭氧量由60 kg/h降至0 kg/h,烟脱外排高盐水中硝酸盐占硫酸盐比例由1.063%下降至0.33%,硝酸盐占比基本下降至近零水平。
    • 叶丙聪; 吕布; 周建聪; 张兴志; 郑兴; 顾志峰
    • 摘要: 【目的】比较电化学氧化法和臭氧氧化法两种氧化法对模拟水产养殖废水中营养盐的净化效果。【方法】通过将添加药物的模拟养殖废水随机分成电化学实验组和臭氧实验组,利用电化学和臭氧两种氧化法对模拟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分别监测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以及正磷酸盐随时间延长的去除效果。【结果】电化学和臭氧两种氧化法对废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以及正磷酸盐分别处理15 h后,其质量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净化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在处理6 h后,臭氧处理组的亚硝酸盐质量浓度显著低于电化学处理组(P<0.01),分别为2.96 mg/L和18.63 mg/L;在处理13~15 h时,臭氧处理组的硝酸盐质量浓度显著低于电化学处理组(P<0.05),分别为3.45 mg/L和10.68 mg/L;在处理1 h后,臭氧处理组氨氮质量浓度始终显著低于电化学处理组(P<0.05);而正磷酸盐的质量浓度在处理15 h后,电化学处理组质量浓度显著低于臭氧处理组(P<0.05),分别为114.98 mg/L和134.30 mg/L。【结论】较之电化学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对模拟海水养殖废水营养盐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处理效果更好,而对正磷酸盐处理效果相对较差。
    • 梁凯旋; 刘菲; 张莉
    • 摘要: 高氯酸盐(ClO_(4)^(-))是一种小分子量、有毒的无机络阴离子,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由于其分子大小与碘离子相似,会干扰人体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因此其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选取污染场地的天然河沙为试验材料,主要通过柱实验对地下水中ClO_(4)^(-)自然衰减过程进行研究,考察了铁氧化物、NO_(3)^(-)对ClO_(4)^(-)自然衰减过程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氯酸盐自然衰减过程主要由微生物驱动,天然河沙可去除2 mg/L的ClO_(4)^(-),但其过程缓慢且还原量有限,长期去除率不超过10%,其限制因素为缺乏电子供体;铁氧化物可以促进ClO_(4)^(-)自然衰减,但当溶解性铁的浓度低于5.5 mg/L时,衰减过程开始受到影响;地下水中的NO_(3)^(-)会抑制ClO_(4)^(-)的降解,当NO_(3)^(-)低至10 mg/L或以下时,ClO_(4)^(-)才开始明显降解。
    • 张满成; 吕宗祥; 付益伟; 邱成浩; 王水
    • 摘要: 针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开展基于树脂的可渗透反应墙(PRB)技术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树脂对硝酸盐的吸附平衡时间为4 h,吸附速率快,平衡吸附量为125.01 mg/g;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浓度为1.2 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树脂中硝酸盐的脱附效率可达90.91%,经过14次吸附-再生重复利用后树脂再生率仍大于87.08%。当PRB柱试验的进水质量浓度为100 mg/L,流速为2.44 mL/min时,PRB柱运行稳定,穿透体积为339.74 BV(BV为树脂床体积),树脂的吸附容量为153.99 mg/g.研究表明ND2树脂能够应用于地下水硝酸盐去除。
    • 彭钰卓; 王亚娥; 李杰; 王鹏; 任爽
    • 摘要: 反硝化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废水脱氮技术。但由于其常需要外加碳源作为电子供体而导致了成本高和二次污染的问题。寻找新型的电子供体解决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一般来讲,铁型反硝化技术是以还原态的零价铁和二价铁作为电子供体,污染物为电子受体进行脱氮。由于铁作为电子供体更易获取且成本低,更适用于低C/N比废水处理。本文对零价铁和二价铁介导的两种反硝化过程的脱氮机理,以及目前铁型反硝化的应用状况进行阐述。旨在推进实验室对铁型反硝化生物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官庆松
    • 摘要: 三门峡黄河湿地属于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珍禽白天鹅的栖息地及重要水源涵养地。为了解湿地沉积物氮的垂直分布(0~50 cm),定性判断硝酸盐的来源,通过对河水理化参数化及不同剖面沉积物中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特征值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水体硝酸盐主要为无机氮,占比为95%,硝酸盐同位素特征值为14.89‰~15.95‰,10.78‰~13.60‰,与粪便污水相似;沉积物TON(0.01%~0.02%)和TOC(0.07~0.2%)含量较低,垂直分布变化不显著;沉积物中氨氮占无机氮的比例为68%~98%,表层沉积物中氨氮含量高于底层。沉积物δ^(15) N-NO^(-)_(3)垂直变化较大但无规律,特征值范围为-1.96‰~15.98‰,δ^(18) O-NO^(-)_(3)垂直变化较小,特征值范围为14.77‰~26.64‰,同位素特征值说明:沉积物中硝酸盐来源为混合源,其中,大气降雨和硝态氮肥为主要贡献源。
    • 徐超; 郑瑞文; 武斌
    • 摘要: 为研究季节性因素和不同类型自然湿地对硝酸盐去除效率的影响,2019—2020年通过构建一级水动力学模型,分季节评估鹊山水库人工强化湿地和生态促进湿地2种湿地的脱氮效能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全年估计,人工强化湿地硝酸盐面积去除速率常数(k)为(0.285±0.170) m·d^(-1),高于生态促进湿地[(0.144±0.143)] m·d^(-1)。(2)非汛期黄河水硝酸盐浓度[(3.86±0.61) mg·L^(-1)]较汛期[(2.52±0.66) mg·L^(-1))]显著升高。汛期2种湿地k均显著高于非汛期(P<0.01)。(3)非汛期温度(T)和溶解氧(DO)浓度显著影响自然湿地的性能(P<0.05),但在汛期只有溶解氧促进了硝酸盐去除(P<0.05)。人工强化湿地采用分区交替混合种植的设计,具有较高的植物种群密度和多样性,可以提高脱氮效能。黄河下游硝酸盐浓度和湿地效能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汛期的脱氮效能较高。在4×10^(5)m^(3)·d^(-1)的引水量下,2种湿地作为缓冲区可以持续有效地去除硝酸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