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控水

控水

控水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45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园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28719篇;相关期刊222种,包括现代园艺、中国花卉盆景、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8年电力信息化高级论坛、2007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次国际学术会议等;控水的相关文献由349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旭、姚志良、李晓益等。

控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8719 占比:99.90%

总计:329064篇

控水—发文趋势图

控水

-研究学者

  • 赵旭
  • 姚志良
  • 李晓益
  • 侯倩
  • 翟羽佳
  • 胡海明
  • 何祖清
  • 邢洪宪
  • 陈彦洪
  • 张同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武龙; 王玉功; 张进科
    • 摘要: 针对低渗透底水油藏中高含水井见水特征,建立了以水油比导数曲线判断底水井水淹类型的油井底水水淹判别模型,指导底水油井见水特征分析。为提高底水油藏中高含水井控堵水针对性,形成了两种特色的底水油藏控水增产方法,建立了考虑人工裂缝影响的堵剂用量优化计算方法。配套研发了低黏度凝胶堵剂和纳米高强堵剂,其中低黏度凝胶堵剂成胶强度大于30 000 mPa·s(80°C,1.5 s^(-1)),纳米复合高强堵剂抗压强度大于28 MPa(70°C,养护72 h),两种堵剂复合作用可有效提高堵水成功率。2018年该技术在姬塬油田成功开展了现场试验,试验井措施后增油1.66 t/d,含水下降9.4%,取得了较好的控水增油效果。该技术为低渗透底水油藏中高含水井的增产稳产探索了一条新途径,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张永磊
    • 摘要: 随着渤海油田的不断开发,水平井含水率上升问题日趋明显,部分油田的平均含水率更是高达90%以上,水平井高含水问题已成为制约渤海油田稳油增产的主要因素,水平井控水也成为了水平井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以渤海某油田某水平井为例,该井成功应用了ACP环空化学封隔与缆控分层采油控水的组合控水技术,能够实现水平井分段开采功能,对于每个产层的产液量、压力和温度均可实时、长期在线监测,流量可边测边调,对解决渤海油田水平井高含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邹信波; 李志臻; 张译; 麻路; 高云峰; 冯钊
    • 摘要: 为解决海上油田大部分油井快速见水、含水快速上升现象和控水难度大等问题,结合超疏水颗粒JX制备了一种乳液型控水体系。分析了超疏水颗粒JX的润湿性和粒径,验证了超疏水颗粒应用于控水领域的可行性及机理,结果表明:超疏水颗粒JX油相接触角为8.379°,水相接触角为139.402°;粒径主要分布于3~5μm;机理研究证明该颗粒可应用于油田控水领域。将超疏水颗粒JX制备成水包油乳液,并进行体系评价。结果表明:液滴粒径分布范围为0.5~75μm;体系耐温耐盐性可达到温度150°C、矿化度35 g/L;结合岩心驱替试验测得体系注入性良好,水相封堵率为89.02%,冲刷14 PV后封堵压力没有下降,且微观观察其封堵趋势与所设计机理一致。该超疏水颗粒乳液型控水体系可应用于海上油田的控水领域。
    • 庞博
    • 摘要: 控水技术是一个能够有效缓解生产效率并使含水率不至于过快上升的技术,国内经过了大约20年的发展,慢慢的形成了机械的控水、化学的堵水、井下的油水分离以及示踪剂找水等多项控水、堵水的技术,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常规性的控水堵水的需求。但是,在当前情况下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控水的困难,例如控水的时间比较短、堵水的成功率比较低等。伴随着控水方面的外界条件要求越来越为严格,对于控水方面的成本也在慢慢的变高,经过对控水技术不断地深入钻研,逐步形成了适应性很强、有效期变长以及控水的效果慢慢变好的现象。根据当前存在着的各种各样油井进行控水和堵水时的一些问题的发生,要对其慢慢的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新兴技术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对于控水技术进行更好的材料以及工艺方面的加强,希望能够真正的解决控水难的状况。
    • 李敏; 罗德强; 蒋明金; 江学海; 姬广梅; 李立江; 周维佳
    • 摘要: 【目的】探索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水稻减氮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和‘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栽培为对照(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施氮量187.5 kg/hm^(2),T0),设3种减氮栽培处理:单一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减氮10%,T1),增密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4.0×10^(4)/hm^(2)、减氮10%,T2),控水增密减氮(轻干湿交替灌溉、种植密度24.0×10^(4)/hm^(2)、减氮10%,T3)。研究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与常规高产栽培(T0)相比,单一减氮栽培(T1)水稻根干重、根系α-NA氧化量、根系伤流强度有显著降低;增密减氮栽培(T2)水稻根干重与T0基本相当,但根系α-NA氧化量、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降低;控水增密减氮栽培(T3)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水稻根系生长指标与T0差异较小,成熟期多显著高于T0。2)与T0相比,T1在拔节、抽穗、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多显著降低;T2和T3在拔节、抽穗期的氮素积累量与T0差异较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穗部氮素分配量均为T3>T0>T2>T1;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3>T2>T1,且T3上述指标均较T0有所提高。3)4种栽培模式的水稻产量表现为T3>T0>T2>T1。T1较T0产量降低6.37%,其中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降低;T2主要降低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因而产量也有所降低;T3较T0增产1.78%,主要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结论】单一减氮显著降低水稻根系生长量和氮素积累量,进而造成显著减产;增密减氮能有效提高水稻根系生长量和氮素积累量,减少产量损失;控水增密减氮栽培能显著提高水稻中后期根系生理活性和氮素积累量,并促进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穗部转运,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减氮高产。
    • 李志臻; 王滨; 苏延辉; 史斌; 麻路; 徐浩
    • 摘要: 二氧化钛超疏水颗粒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已在多领域进行应用,其具有多种优良性质,如超强的亲油性和疏水性,极小的粒径,环境友好性等。针对目前油气田领域的控水需求,结合纳米超疏水颗粒材料的诸多优势,进行了新型超疏水颗粒在油气田控水领域的研究。针对目前油田控水领域存在问题,使用改性二氧化钛颗粒制得新型超疏水颗粒控水体系,并对其控水机理进行分析,实验室内对其接触角润湿情况进行测试,水相接触角为122°,具有良好的疏水性,使用岩心驱替装置对其注入性、封堵性和耐冲刷性进行评价,发现该体系在目标储层岩心中注入性良好,水相封堵率为81.40%,有良好的堵水效果,冲刷40 PV后仍具有封堵性,因此可以看出该技术完全可满足油气田控水作业的要求。
    • 孙帅帅; 赵成龙; 王瑞祥; 张启龙; 石磊
    • 摘要: 渤海XX油田属特高孔渗的疏松砂岩油藏,非均质性强,造成其生产井出砂、出水问题严重,开发矛盾突出。连续封隔体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多功能完井技术,但由于其应用井次较少,尚未对其控流方案设计方法有较深入的认识。因此本文在渤海XX油田进行了连续封隔体完井方案设计现场实验研究。利用油田地质油藏材料,结合油井钻、测资料,对颗粒目数、筛管过滤精度、ICD控流强度及其分布等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预测结果满足工程需求的完井方案设计方法。
    • 周群
    • 摘要: 花期调控是三角梅景观应用的关键技术。于2018年在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对‘小叶紫’三角梅盆栽苗进行控水与8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试验,探讨控水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花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叶紫’三角梅最佳控水时间为15 d左右,能提前盛花期且显著提高花量。在控水条件下,结合喷施CCC、缩节胺、6-BA、B9对‘小叶紫’盛花期无明显影响;PP333300 mg·L^(-1)、GA 50~200 mg·L^(-1)、ETH 50 mg·L^(-1)能提前‘小叶紫’盛花期;CPPU 0.5、1.0、2.0 mg·L^(-1)能推迟‘小叶紫’盛花期。
    • 贾永康; 刘光普; 王晓龙; 王硕; 李晓伟
    • 摘要: 随着开发的延长,水平井开发高含水问题尤为凸显,稳油控水难度日趋加大。国内外学者聚焦水平井控水研究,提出多项筛管完井控水技术,笔者通过充分调研与对比,整理出浮片式智能分流装置、流速控制阀(RCP)控水技术、自动流入控制阀(EquiFlow)控水技术和"Y"型导流装置控水技术等,介绍装置结构及控水原理,为水平井智能控水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 景明; 付新峰;
    • 摘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把黄河流域作为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的先行地,是水利部落实中央精神的重大举措。作为黄河科研的主力军,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迎势而上、顺势而为,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显的困境中,强化责任担当,为打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撑,贡献智慧力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