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3年内共计35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49813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第十五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第12届全国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等;氮素利用效率的相关文献由153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鹏、张振华、曹卫星等。

氮素利用效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8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9813 占比:99.90%

总计:350154篇

氮素利用效率—发文趋势图

氮素利用效率

-研究学者

  • 刘鹏
  • 张振华
  • 曹卫星
  • 宋海星
  • 张富仓
  • 张洪程
  • 戴其根
  • 许轲
  • 霍中洋
  • 魏海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翔宇; 胡鑫慧; 谷淑波; 林祥; 殷复伟; 王东
    • 摘要: 为探究钾肥分期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减氮条件下冬小麦高产高效的钾肥运筹方案,本试验选用高产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5766作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度冬小麦生长季,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水平(240 kg hm^(-2),N1)、减氮20%(192 kg hm^(-2),N2)、减氮40%(144 kg hm^(-2),N3),两种钾肥运筹方案:钾肥全部底施(K1)和分期施钾(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K2)。结果表明,相同钾肥运筹方案下,N2处理的籽粒产量与N1处理无显著差异,N3处理的籽粒产量比N1处理显著降低,降幅达9.0%~11.6%。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分期施钾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与K1处理相比,K2处理显著抑制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增加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籽粒灌浆速率、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常规施氮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1.7%和20.2%,在减氮20%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6.9%和26.2%,在减氮40%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5.2%和21.1%。N3K2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N1K1处理。以上结果说明分期施钾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均能大幅度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即使减氮40%,其籽粒产量仍显著高于常规施氮且钾肥全部底施的处理;采用192 kg hm^(-2)施氮量并配合分期施钾,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效率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亦到达较高水平,是高产高效的氮钾肥运筹方案。
    • 陈嘉军; 林祥; 谷淑波; 王威雁; 张保军; 朱俊科; 王东
    • 摘要: 小麦开花后叶面喷施氮肥能延缓衰老、提高产量,但其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个叶面喷施尿素的时期,分别为开花后7 d(S)和21 d(T),设置4个尿素溶液浓度(0、2%、6%和10%),探索开花后叶面喷施尿素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及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随喷施尿素溶液浓度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2%浓度水平下达到最高(比对照增产5.1%),这主要得益于千粒重的增加(比对照提高3.3%)。开花后不同时间喷施2%浓度尿素溶液均促进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中的再分配,亦增加了开花后同化氮素输入籽粒量,平均增幅分别为8.8%和21.1%;单位面积籽粒氮积累量及氮素收获指数的增幅分别为10.9%和7.9%,进而显著提高了籽粒含氮量、蛋白质含量及氮素利用效率。采用2%的尿素溶液叶面喷施,将喷施时间由开花后7 d推迟至开花后21 d,籽粒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增幅更大。综上所述,开花后叶面喷施2%的尿素溶液可促进强筋冬小麦花后氮素的吸收及营养器官临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从而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增加籽粒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灌浆中后期喷施比灌浆前期喷施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幅度更大。
    • 王琰; 陈志雄; 姜大刚; 张灿奎; 查满荣
    • 摘要: 增施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但高氮肥投入所增加的植株氮素积累大部分滞留在营养器官中,对产量的促进作用有限.叶片是氮素储存的主要器官及籽粒氮素的主要供给源.为了明确植株中氮素分配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将拟南芥铵转运蛋白基因AtAMT1.2在水稻韧皮部特异表达,促进叶片氮素输出,检测转基因水稻植株在不同氮肥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显示,高氮下pOsSUT1::AtAMT1.2转基因水稻分蘖数、氮素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叶片中糖输出量增加,分蘖芽中独角金内酯途径相关基因OsTB1、OsD14表达水平下调.研究说明增加叶片氮素输出能够增大叶片中糖向分蘖芽的转运量,促进分蘖生长,从而提高了有效分蘖数并带来了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
    • 任秋韵; 田云录; 刘晓岚; 余珺; 唐伟杰; 陈高明; 林之希; 李静; 王春明; 万建民
    •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新的高效利用氮素基因,以改良水稻品种。[方法]通过对117份水稻地方品种的耐低氮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了1个水稻氮素利用相关基因OsTPP6,对野生型‘Dongjin’和OsTPP6 T-DNA插入突变体进行氮素利用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对硝态氮的响应和硝态氮^(15)N吸收速率进行分析;在苗期和大田对野生型和突变体进行表型验证和籽粒表型观察,并分析其淀粉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和籽粒淀粉理化性质。[结果]低浓度硝态氮显著诱导了OsTPP6的表达。与野生型相比,OsTPP6 T-DNA插入突变体与硝态氮利用相关的基因均显著上调表达,T-DNA插入突变体硝态氮响应高于野生型。低氮田中,OsTPP6 T-DNA插入突变体相较于野生型有效分蘖数、结实率、千粒重均下降。此外,OsTPP6 T-DNA插入突变体籽粒表现为高垩白,与淀粉代谢相关的基因均显著上调表达。[结论]OsTPP6参与硝态氮利用相关途径,影响籽粒淀粉代谢。
    • 解文艳; 周怀平; 杨振兴; 刘志平; 白雪; 程曼
    • 摘要: 在山西省春玉米主产区连续3年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覆盖(CK)、覆盖渗水地膜(SS)、覆盖光降解地膜(GJ)、覆盖生物降解地膜(SJ)、覆盖普通地膜(PE)5个处理,研究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的综合效应,为筛选出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春玉米种植的地膜覆盖类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PE、SS、GJ和SJ处理5 cm土层土壤温度较CK分别提高3.5、2.5、2.3和1.1°C。春玉米全生育期0~100 cm土层3年平均土壤贮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GJ、SJ、SS、PE、CK;(2)地膜覆盖处理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高于不覆盖处理,其中SJ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较CK处理增加了0.30 g/kg。地膜覆盖处理显著降低0~3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SJ处理累积量最低,为455.53 kg/hm^(2)。(3)地膜覆盖处理能明显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SJ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CK处理分别提高24.35%和7.46 kg/(hm^(2)·mm)。(4)地膜覆盖处理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素吸收。与CK处理相比,地膜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春玉米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5.83~23.27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3.81~9.73 kg/kg,且均以SJ处理最高。生物降解地膜在增温保水、改善土壤耕层养分、促进春玉米高产、水肥高效利用及缓解残膜污染等方面效果显著,有利于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较为有效、合理的覆盖种植方式。
    • 杜梦旗; 卢锐; 张哲; 李鹏辉; 金秀勤; 罗新宁
    • 摘要: 针对南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棉花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在棉花的不同生育时期,分别取样后按不同器官分样烘干后称重粉碎,测定棉花植株对氮素吸收利用量。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棉花皮棉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施氮量处于317~395kg·hm^(-2),棉花对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棉花i NUE、NRE、a NUE、p NUE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降低的趋势。综合分析,最高产量施氮量为361.2kg·hm^(-2)时,最高皮棉产量为2942.37kg·hm^(-2)。
    • 刘泰; 王洪媛; 杨波; 魏静; 贺鹏程; 王玉龙; 刘宏斌
    • 摘要: 为探究不同用量粪肥增施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在等氮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开展盆栽试验,通过系统分析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水稻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以及水稻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田面水无机氮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对粪肥增施的最佳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尿素(192.8 kg·hm^(-2),以N计)的基础上,增施0.75倍粪肥(相当于增施N 115.1 kg·hm^(-2))的效果最佳,秸秆产量、籽粒产量、穗数、分蘖数、株高、秸秆吸氮量和籽粒吸氮量等指标均达到最高,与单施尿素相比,分别提高36.2%、46.4%、12.1%、16.1%、0.7%、48.5%和56.3%;氮素利用指标(氮素利用率、氮肥贡献率、氮肥农学效率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得到显著优化(P<0.05);追施穗肥后田面水中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的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0.4%和10.3%,表明适量增施粪肥会有效降低田面水中氮素的流失风险。另外,增施粪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铵态氮含量随粪肥增施量的增加而提高。研究表明,在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0.75倍粪肥,可最大程度实现水稻增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时降低氮素流失风险。研究结果可为水稻生产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的确定提供参考。
    • 张洁雯; 刘建国; 蔡墩旭; 陈日远; 朱云娜; 宋世威
    • 摘要: 碳、氮代谢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两大代谢,对作物生物量积累与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生产中,多依赖增加施肥量来提高作物产量,导致环境污染与不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选育高氮素利用效率的作物品种。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不仅依靠提高植物对氮肥的吸收能力,还需要考虑协调碳、氮代谢之间的关系。作为协调靶基因整个应答网络表达的主要调节因子,转录因子能影响整个应答网络中所涉及的代谢物变化。DNA结合单锌指蛋白(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Dof)转录因子是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参与调控植物组织分化、种子萌发、物质代谢等生理生化过程。重点综述Dof转录因子在植物碳、氮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在植物碳代谢中,Dof转录因子主要参与光合作用途径中关键基因和光合代谢产物的调控;在氮代谢中,Dof转录因子主要通过调控氮的吸收、转运和同化途径的关键基因促进氮同化,并通过协调碳氮代谢的平衡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改善植物的品质和产量,这给利用Dof转录因子协调植物碳氮代谢关系、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农艺性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徐富贤; 蒋鹏; 孙永健; 张巫军; 曹厚明; 张林; 冯泊润; 杨从党; 李敏; 曾正明; 郭晓艺
    • 摘要: 【目的】为了提高水稻生产氮肥利用效率,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对环境污染,并为水稻大面积生产选择氮高效率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利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作为鉴评方法,筛选出的氮高效率品种进入区试而审定的20个杂交中稻品种及对照品种宜香2115(迟熟品种)和辐优838(中熟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其衰减指数、产量、地上干物重、收获指数与氮素利用效率等研究指标。【结果】中迟熟品种13个、中熟品种7个,与区试对照品种相比,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4.22%-54.32%、2.58%-8.35%、2.59%-8.51%、3.80%-19.02%和5.62%-25.73%,其中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与SPAD值衰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828**-0.941**)。进一步证明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利用水稻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鉴评氮素利用率是完全可行的。20个审定品种中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的迟熟品种有内6优103、内6优1787,中熟品种为德优润禾、渝糯653、内香优1025,可作为大面积重点推广氮高效率品种。【结论】可将收获指数作为氮高效利用品种的初步筛选方法。
    • 赵吉霞; 禹妍彤; 周芸; 李永梅; 范茂攀
    • 摘要: 有机肥替施部分化肥是实现我国化肥零增长并保持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等养分条件为基础,研究不同比例有机肥等氮替代基施化肥对玉米产量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云南红壤坡耕地有机肥的合理利用及玉米施肥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设置不施肥处理(CK)、施用100%化肥处理(NPK)及4个基施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处理,替代率分别为10%(T_(1)),20%(T_(2)),30%(T_(3)),40%(T_(4)),分析玉米产量、吸氮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等指标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籽粒、秸秆生物量,玉米籽粒产量提高达6.07%~19.53%,秸秆生物量提高达2.16%~21.76%,且有机肥替代30%的化肥处理下的玉米籽粒产量和秸秆生物量最高,分别达到7653 kg/hm^(2),16530 kg/hm^(2),较其他施肥处理有一定的显著性;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处理均提高了玉米籽粒和秸秆的吸氮量,各施肥处理下的玉米地上部氮素平均积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T_(3)(292 kg/hm^(2))>T_(2)(248 kg/hm^(2))>T_(1)(212 kg/hm^(2))>T_(4)(203 kg/hm^(2))>NPK(176 kg/hm^(2))>CK(52 kg/hm^(2)),T_(3)处理较NPK,T_(1),T_(2),T_(4)处理下的玉米地上部分吸氮量分别提高了39.90%,27.37%,15.01%,30.38%;与NPK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处理均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贡献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提高比例分别为5.00%~21.80%,2.44%~9.48%,20.48%~94.02%,7.54%~32.86%,且T_(3)处理下的各氮素利用率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综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提高玉米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且提高玉米的吸氮量及氮素利用效率,且以有机肥等氮替代30%基施化肥的配施效果最好,可作为云南红壤坡耕地玉米增产和氮肥增效的合理施肥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