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养分释放

养分释放

养分释放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9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8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5104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全国第37次新型肥料技术年会暨第三届黑龙江肥料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第二十二届全国磷复肥行业年会、福州市科协2014年学术年会等;养分释放的相关文献由136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增文、张晓曦、张民等。

养分释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8 占比:1.33%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25104 占比:98.58%

总计:25466篇

养分释放—发文趋势图

养分释放

-研究学者

  • 刘增文
  • 张晓曦
  • 张民
  • 向元彬
  • 李峰
  • 杨玉盛
  • 王艳
  • 郭剑芬
  • 周健民
  • 宿庆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頔; 满秀玲; 刘思琪; 徐志鹏
    • 摘要: 【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凋落物在非生长季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可为寒温带地区森林养分循环及森林生产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寒温带地区4种典型森林(白桦林、山杨林、兴安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埋袋法进行分解试验,分析秋季、冬季和春季冻融期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变化。【结果】秋季是非生长季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养分释放最高的时期,4种林型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在17.50%~30.60%之间,白桦林凋落物分解最快,兴安落叶松林分解最慢。冬季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在0.52%~5.12%之间,春季冻融期在3.12%~7.65%之间。非生长季白桦林分解最快,分解速率达1.37 g/(kg·d),兴安落叶松林最慢,为0.87 g/(kg·d)。4种林型秋季凋落物中C、P、K元素均处于释放状态,且释放率在17.45%~65.90%之间,其中白桦林C、P释放率最大,分别为28.14%、65.90%,山杨林K释放率最大为58.19%。冬季4种林型凋落物中C、P、K释放率大幅降低,N呈现累积状态,累积率在1.44%~51.54%之间。春季冻融期间,凋落物养分释放率有所回升,但不同林型受土壤温湿度影响,波动性较大。【结论】寒温带4种林型在非生长季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在21.60%~42.37%之间,除山杨林N整体上呈现累积状态外,其他林型凋落物C、N、P、K元素均表现为释放,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元素C、P、K释放均以秋季为主,而N释放则以春季为主。
    • 王文艳; 刘亚青; 赵贵哲
    • 摘要: 【目的】探明不同缓控释肥料的氮(N)、磷(P)释放及淋溶损失规律,为缓释肥料在农业上的应用及解决缓释肥料养分利用率低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盆栽淋溶损失试验研究含氮磷钾脲甲醛基缓控释肥料(PSRF)、含氮磷钾硅脲甲醛基缓控释肥料(GSRFEx)、具有吸水保水功能的含氮磷钾脲甲醛基半互穿聚合物网状缓控释肥料(SI-PSRF/SAP_(CS))、含氮脲甲醛缓控释肥料(S-UF)及含氮磷钾硫包衣尿素复混肥(S-CRF)共5种缓控释肥料的氮(N)、磷(P)释放及淋溶损失。【结果】在5种缓控释肥料中,热稳定性SI-PSRF/SAP_(CS)最高,S-CRF相对较低;S-CRF的N累积释放率及最终N累积淋溶损失占累积释放的比率最高,分别为40.19%和47.23%;所有缓控释肥料的P累积释放率过高,为86.64%~97.46%,但最终P累积淋溶损失占累积释放的比率在10%左右。【结论】5种缓控释肥料最终N累积淋溶损失率控制在10%左右最佳;4种缓控释肥料最终P累积淋溶损失率在10%左右,淋失率较低,释放出的磷大部分被固定在土壤中。
    • 李雪; 王淳; 王静; 程瑞明; 赵金满; 韩馨悦; 张志东
    • 摘要: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L)、华北落叶松和白桦(LB)、华北落叶松和蒙古栎(LQ),以及华北落叶松、白桦和蒙古栎(LBQ)的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凋落叶养分和细菌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720 d分解过程中,不同混合凋落叶养分变化趋势大致相同,N和P含量呈上升趋势,C和K含量呈下降趋势,pH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分解过程中,混合凋落叶的C和K释放率均高于华北落叶松凋落叶,N和P释放率则相反。华北落叶松凋落叶pH显著低于混合凋落叶。凋落叶分解初期,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蓝细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随分解时间延长,变形菌门和蓝细菌门相对丰度逐渐降低,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变化趋势则相反。凋落叶pH和N与细菌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相关。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细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呈上升趋势。分解600 d后,华北落叶松凋落叶细菌丰富度低于混合凋落叶。华北落叶松、白桦和蒙古栎凋落叶混合,能够提高部分养分释放率,提高细菌群落多样性。
    • 王吉高; 柳鑫; 汪依妮; 金宝成; 赵学春
    • 摘要: 凋落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养分循环的重要途径,为探明草地凋落物对土壤养分的贡献,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采用土钻法、收集器法和分解袋法研究3种石漠化(潜在、中度和强度)草地凋落物的产量、组成、分解、养分释放及对石漠化的响应。结果表明:3种石漠化草地的凋落物组成以叶为主,占比84.39%—89.73%;凋落物产量随时间均呈现先增大再降低的趋势,在9月达到峰值;凋落物年产量相对较低,为157.16—222.40 g·m^(-2);凋落物分解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年分解率分别为59.20%、50.38%、41.24%;凋落物养分释放共有4种模式,其中有机碳释放模式为“淋溶—释放”,氮、钾释放模式为“淋溶—富集—释放”,磷释放模式为“淋溶—富集—释放”和“富集—释放—富集—释放”两种;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等4种主要营养成分的年归还量分别为15.04—34.51 g·m^(-2)、0.25—0.57 g·m^(-2)、0.025—0.06 g·m^(-2)、0.085—0.15 g·m^(-2);相关分析显示凋落物年产量、分解速率和养分归还量随石漠化程度加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 唐红琴; 李忠义; 韦彩会; 董文斌; 曾成城; 苏利荣; 蒙炎成; 何铁光; 莫永诚; 黄东
    • 摘要: 选用广西常见的拉巴豆、紫云英、光叶苕子、紫花苜蓿及黑麦草作为试验材料,利用尼龙网袋法,研究其在柑橘覆盖还田方式下腐解及养分动态。结果表明,5种绿肥前期腐解速率快,0~20 d是绿肥的快速腐解期,随后进入缓慢腐解期,到100 d时,5种绿肥的累计释放率为拉巴豆>紫云英>黑麦草>紫花苜蓿>光叶苕子,分别达到84.28%、78.38%、74.01%、60.59%、44.68%。养分累计释放率具有一定差异,经过100 d的腐解,5种绿肥养分累计释放率表现为钾>氮>碳≈磷。其中,碳累计释放率表现为拉巴豆>紫云英>黑麦草>紫花苜蓿>光叶苕子,分别为87.67%、81.69%、80.93%、63.15%、53.43%。氮累计释放率表现为拉巴豆>紫云英>黑麦草>紫花苜蓿>光叶苕子,分别为92.16%、87.35%、85.92%、79.83%、71.56%。磷的累计释放率为拉巴豆>黑麦草>紫云英>光叶苕子>紫花苜蓿,分别达到91.39%、89.36%、66.46%、60.66%、52.01%。钾的累计释放率表现为拉巴豆>紫云英>黑麦草>光叶苕子>紫花苜蓿,分别为99.52%、97.87、91.95%、91.22%、95.21%。拉巴豆的累计腐解率以及养分释放率均为全组最高,试验结束时,拉巴豆累计腐解率和碳累计释放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绿肥品种。
    • 邓素芳; 杨有泉; 徐国忠; 应朝阳
    • 摘要: 为明确不同翻压量细叶满江红(Azolla filiculoides)在非淹水土壤中的腐解过程差异,以玻璃纤维滤纸与尼龙网袋结合的方法开展翻压模拟试验,研究了3个翻压量(萍土质量比为5 g·kg^(-1),10 g·kg^(-1)和15 g·kg^(-1))下细叶满江红的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翻压量细叶满江红的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均为前期(0~10 d)快、后期(20~60 d)慢,最终(60 d后)的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随翻压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养分释放总量随之增加,各翻压量养分释放率均为磷>钾>碳>氮。养分释放率(y)和释放速率(v)与腐解时间(x)的关系分别符合幂函数y=ax^(b)(P碳>钾>磷;随着翻压量的增加,各养分的最大释放速率均显著提升(P<0.05),但速率衰减速度也随之加快。可见,增加细叶满江红翻压量并不能增加养分持续供应能力,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后茬作物的需肥特性选择适宜的还田翻压量,避免过量翻压造成养分浪费。
    • 谢帅; 梁鑫宇; 宋明丹; 韩梅; 李正鹏
    • 摘要: 【目的】研究小麦秸秆、毛叶苕子及二者混合物料在耕层土壤还田后的腐解和养分释放规律,以期为青海高原有机物料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将毛叶苕子(G)、麦秆(S)和麦秆+毛叶苕子混合(G+S)3种有机物料自然风干后,切成2 cm长,放入尼龙网袋,埋入20 cm深土壤中自然腐解,地表撂荒。在埋入土壤后的第7、14、28、42、72、117、162天取样,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各处理干物质累积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随腐解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升高,升高趋势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试验结束时均表现为G>G+S>S,3种有机物料的累积腐解率分别为81.93%(G)、51.65%(S)、64.17%(G+S),碳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5.30%(G)、46.66%(S)、62.77%(G+S),氮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8.29%(G)、31.83%(S)、66.78%(G+S),磷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1.30%(G)、62.66%(S)、68.24%(G+S),钾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8.24%(G)、94.62%(S)、97.40%(G+S)。各处理的快速腐解期均为0~42天,各养分的快速释放期不同,碳是在0~7天,氮是在0~28天,磷是在0~14天,钾是在0~42天。通过双库指数衰减模型模拟发现,G、S、G+S处理易分解干物质量,分别占总质量的79.25%、53.62%、64.16%,各处理碳、氮、磷和钾的易分解比例均以G处理最高,钾的易分解比例以S处理最高。G+S处理的实测值(OBS)相较于预测值(EXP)提高了干物质量、碳、氮、磷和钾的易分解部分比例,分别提高了1.47%、6.02%、22.77%、5.41%和0.20%,并增加了碳、氮的平均周转天数,降低了磷、钾的平均周转天数。【结论】毛叶苕子、麦秆的累积腐解率分别为81.93%(G)、51.65%(S),二者混合后可达64.17%,毛叶苕子中的碳、氮、磷和钾的累积释放率高于麦秆。毛叶苕子中易分解部分的比例为79.25%,且碳、氮、磷和钾在易分解部分中的比例高于麦秆。毛叶苕子与麦秆混合后,调节了易分解部分比例以及其中的碳、氮、磷和钾含量,增加了碳、氮的平均周转天数,降低了磷、钾的平均周转天数,更有利于后茬作物对养分的利用。
    • 于翊鹏; 黄兴成; 李渝; 杨胜玲; 张艳; 刘彦伶; 蒋太明; 陈兴良
    • 摘要: 【目的】探究埋藏深度对茶树修剪物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的影响,为茶树修剪物还田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个埋藏深度处理,包括表层覆盖(T1)、埋藏10 cm(T2)和埋藏20 cm(T3)。采用尼龙网袋法,在盆钵中进行周年腐解试验,评估不同埋藏深度对茶树修剪物腐解率及养分归还特征的影响。【结果】埋藏20 cm处理下,茎腐解最快,周年腐解率为45.99%;埋藏10 cm处理下,叶和茎叶混合腐解最快,周年腐解率分别为58.79%和51.89%。周年腐解后,茎、叶的养分富集系数差异明显,叶与茎叶混合的养分富集系数则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表层覆盖处理下,茎中氮和磷的富集系数分别增至1.46和1.36,叶中钾的富集系数降至0.64;埋藏10 cm处理下,茎中钾的富集系数降至0.23,叶中磷的富集系数增至1.41,碳和氮的富集系数下降为0.81和0.80,钾仅为0.22;埋藏20 cm处理下,茎中氮的富集系数增至1.30,钾降至0.27,叶中碳、氮和钾的富集系数分别降为0.77、0.88和0.24。养分释放率方面,埋藏10 cm处理下,碳和氮养分释放较快,叶的碳、氮释放率分别为66.7%和67.1%,显著高于茎的碳、氮释放率(P<0.05,下同);埋藏20 cm处理下,茎的磷释放率为50.7%,高于叶的磷释放率(48.6%);钾的养分释放率受还田方式影响较大,叶在埋藏10 cm处理下钾的养分释放率为90.6%,显著高于表层覆盖处理(62.5%)。【结论】深埋会促进茶树修剪物茎叶的腐解,叶的腐解速率更高;深埋可提高修剪物碳氮磷钾养分释放,其中钾元素释放最快,氮和磷较缓慢。在实际生产中可将茶树修剪物茎叶混合后深埋至10~20 cm耕层进行还田,以改良茶园土壤。
    • 毛小红; 李正鹏; 严清彪; 韩梅
    • 摘要: 为了解绿肥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L.)在青海高原地区对土壤的培肥效果以及为农作物提供养分情况,在田间利用尼龙网袋法,研究毛叶苕子腐解特性和氮磷钾等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绿肥毛叶苕子在翻压后50 d内腐解速度较快,腐解率达38%,后期腐解速度缓慢,在取样结束后,累积腐解率为86.39%;整个腐解过程中氮磷钾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氮>钾>磷,氮和钾的养分释放趋势存在一致性,在52 d内快速释放,养分释放率分别为56.54%、74.27%,后期释放速率缓慢,在腐解结束时,其养分累积腐解率达91.31%、99.04%;磷的释放速率缓慢,且波动性较大,在腐解周期内磷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取样结束后,累积腐解率为75.71%。绿肥毛叶苕子的干物质累积腐解率、养分累积释放率与腐解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线性函数和对数函数拟合。预测本试验处理可为后茬作物地块提供氮素172.80 kg·hm^(-2)、磷素10.93 kg·hm^(-2)、钾素139.63 kg·hm^(-2)。
    • 王吉高; 汪依妮; 陈超; 李舟; 王昭懿; 金宝成; 张乾; 赵学春
    • 摘要: 细根分解和周转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为探明不同石漠化程度天然草地细根对土壤养分的贡献,于2017年3月至次年1月,采用土柱法和分解袋法,研究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天然草地的细根生物量、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及对石漠化的响应。结果表明:3种不同石漠化程度下草地的细根生物量随季节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潜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草地的细根生物量分别为3355.65、2944.02 g/m^(2)和1806.80 g/m^(2)。细根分解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分解300天后的残留率均低于50%。细根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的释放过程具有显著不同,释放模式最终均表现为“释放”,潜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草地细根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的年归还量分别为32.46—161.08、0.24—3.88、0.08—0.32、0.15—2.78 g/m2。随石漠化程度的加剧,细根生物量和分解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全氮归还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