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15N示踪

15N示踪

15N示踪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222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五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全国学术交流会等;15N示踪的相关文献由40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进平、涂书新、许汝冰等。

15N示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1.3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7222 占比:98.58%

总计:7326篇

15N示踪—发文趋势图

15N示踪

-研究学者

  • 李进平
  • 涂书新
  • 许汝冰
  • 谢志坚
  • 陈振国
  • 王学龙
  • 邱雨生
  • 陈敏
  • 尹燕枰
  • 张美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永奎; 赵成雷; 陈士更; 晁赢; 胡凌云; 张士刚
    •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15N示踪法,设置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氮素积累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N4处理的氮素积累量最高为281.40kg/hm^(2);小麦吸收的氮素主要积累在籽粒中,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占小麦氮素总积累量的77.82%~80.59%;小麦吸收的氮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氮,来源于肥料氮的部分其追肥氮占比均大于基肥氮,成熟期氮素来源于基肥氮的比例为7.59%~10.51%,追肥氮的比例为11.23%~17.28%,土壤氮的比例为72.21%~81.18%。说明适量施肥,适当提高追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 周群; 袁锐;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 摘要: 旨在探明在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特点。2018—2019年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和常规粳稻品种连粳7号(对照品种1)和常规籼稻品种扬稻6号(对照品种2)种植于大田,设置6种施氮量(0、100、200、300、400和500 kg hm^(-2))处理和^(15)N示踪微区试验。3个供试品种的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甬优2640在施氮量为400 kg hm^(-2)时产量最高,连粳7号和扬稻6号均在施氮量为300 kg hm^(-2)时产量最高。在相同施氮量下,甬优2640的产量高于对照品种。^(15)N示踪试验表明,适量增加施氮量(甬优2640≤400 kg hm^(-2)、连粳7号和扬稻6号≤300 kg hm^(-2)),可以增加成熟期植株和穗中肥料氮积累量、土壤中的残留量、肥料氮对植株地上部氮积累量的贡献率、肥料氮的损失量和损失率,降低土壤氮对植株地上部氮积累量的贡献率、肥料氮的植株吸收利用率和在土壤的残留率。在相同施氮量下,甬优2640的肥料氮吸收量、在穗中的积累量、对植株地上部氮积累量的贡献率均高于对照品种,肥料氮的损失量、损失率、在土壤的残留率均低于对照品种。肥料氮的21.0%~35.7%、6.7%~23.7%和42.3%~72.6%分别被植株吸收、残留在土壤中以及流失到了生态系统中。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与常规高产品种相比,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的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率均较高,氮损失率较低。在本试验条件下,甬优2640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施氮量为300 kg hm^(-2),产量可达13.0 t hm^(-2)。
    • 蒋婷婷; 闫鹏科; 于茹; 马婷慧; 王锐
    • 摘要: 植物在不同时间对氮素营养的需求迥异,为掌握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氮素分布特征和营养需求规律,以7年生“赤霞珠”为研究对象,每株施氮255.10 g(^(15)N-硫酸铵10 g+普通硫酸铵245.10 g)。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施氮后35、70、105、140和160 d采集土壤和酿酒葡萄根、茎(茎分为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果,对其^(15)N丰度和全氮量进行测定分析。计算不同时间各器官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分配率、氮肥利用率、残留率以及损失率。结果表明:根、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和果的干物质量均在施氮后70~105 d明显增加,施氮后105 d的干物质量较施氮后70 d分别增加了95.19%、4.23%、6.51%、58.58%、30.00%和219.84%。在施氮后70~105 d,根、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和果的Ndff值明显上升,施氮后105 d的Ndff值较施氮后70 d分别增加了6.38、5.89、5.87、7.25、4.34和7.01个百分点。根的^(15)N分配率在施氮后35 d高于其他施氮时期,为1.46%。主干、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的^(15)N分配率均在施氮后160 d高于其他施氮时期。根、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和果的^(15)N分配率在施氮后70~105 d均明显增加,施氮后105 d的^(15)N分配率较施氮后70 d分别增加了5.26、0.52、0.24、2.55、3.70和3.21个百分点。综上所述,酿酒葡萄在施氮后70~105 d为氮素吸收峰值期,在此期间应注重氮肥的施入。整个施氮时期酿酒葡萄的氮肥利用率为38.97%,氮肥残留率为17.77%,氮肥损失率为43.25%。
    • 袁磊; 陈欣; 吕丽萍; 马建; 史奕; 贾竞超; 解宏图; 张旭东; 何红波; 梁超; 鲁彩艳
    • 摘要: 为阐明黑土春玉米田氮素的淋溶风险与阻控机制,运用田间原位15N示踪技术,设常规垄作、免耕无秸秆覆盖和免耕100%秸秆覆盖(秸秆量为7500 kg·hm−2)3个处理,量化了长期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氮素在不同形态氮库中的转化特征、淋溶运移规律和去向。结果表明:农民常规施肥量条件下,常规垄作、免耕无秸秆覆盖和免耕全量秸秆覆盖均已导致东北黑土春玉米田0~300 cm土壤剖面中分别累积461.6 kg(N)·hm−2、450.7 kg(N)·hm−2和439.7 kg(N)·hm−2的矿质氮,且主要是硝态氮(占比分别为84.2%、79.5%和81.7%),存在着氮素的淋溶损失风险。当季施入肥料氮对玉米苗期和抽雄期0~40 cm土层总硝态氮库累积的贡献率平均为60.9%和58.0%,其淋溶损失风险较高。与常规垄作处理相比,免耕全量秸秆覆盖降低了0~40 cm土层肥料氮向矿质氮库的转化,降低比例达20.8%;增加了其向黏土矿物固定态铵和有机氮库的转化,提高比例分别为39.4%和30.5%。0~20 cm土层,黏土矿物对肥料来源铵的固定能力和微生物对肥料来源矿质氮的固持能力基本相当;20~40 cm土层,固持能力前者高于后者,说明外源碳输入的数量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的接触程度共同决定着对矿质氮的固持潜能。通过免耕和秸秆覆盖调控机制,可阻控黑土春玉米田矿质氮在土壤剖面的大量积累,使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均提高9.7%,氮肥的气态损失降低27.7%,延缓肥料氮向深层土壤剖面淋溶运移的速率。
    • 袁磊; 梁超; 鲁彩艳; 陈欣; 吕丽萍; 马建; 史奕; 贾竞超; 解宏图; 张旭东; 何红波
    • 摘要: 为阐明黑土春玉米田氮素的淋溶风险与阻控机制,运用田间原位15N示踪技术,设常规垄作、免耕无秸秆覆盖和免耕100%秸秆覆盖(秸秆量为7500 kg·hm?2)3个处理,量化了长期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氮素在不同形态氮库中的转化特征、淋溶运移规律和去向.结果表明:农民常规施肥量条件下,常规垄作、免耕无秸秆覆盖和免耕全量秸秆覆盖均已导致东北黑土春玉米田0~300 cm土壤剖面中分别累积461.6 kg(N)·hm?2、450.7 kg(N)·hm?2和439.7 kg(N)·hm?2的矿质氮,且主要是硝态氮(占比分别为84.2%、79.5%和81.7%),存在着氮素的淋溶损失风险.当季施入肥料氮对玉米苗期和抽雄期0~40 cm土层总硝态氮库累积的贡献率平均为60.9%和58.0%,其淋溶损失风险较高.与常规垄作处理相比,免耕全量秸秆覆盖降低了0~40 cm土层肥料氮向矿质氮库的转化,降低比例达20.8%;增加了其向黏土矿物固定态铵和有机氮库的转化,提高比例分别为39.4%和30.5%.0~20 cm土层,黏土矿物对肥料来源铵的固定能力和微生物对肥料来源矿质氮的固持能力基本相当;20~40 cm土层,固持能力前者高于后者,说明外源碳输入的数量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的接触程度共同决定着对矿质氮的固持潜能.通过免耕和秸秆覆盖调控机制,可阻控黑土春玉米田矿质氮在土壤剖面的大量积累,使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均提高9.7%,氮肥的气态损失降低27.7%,延缓肥料氮向深层土壤剖面淋溶运移的速率.
    • 李欣欣; 石祖梁; 王久臣; 徐志宇; 江荣风
    • 摘要: 为探明稻茬小麦氮素吸收与转运规律,推动氮肥高效利用,采取大田试验和^(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例(N1/9,N3/7、N5/5、N7/3,施氮量225 kg·hm^(-2))对稻茬冬小麦不同来源氮素吸收与转运、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全生育期小麦植株中肥料氮积累量显著增加,土壤氮积累量则与之呈相反趋势,植株总吸氮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5/5处理最高。小麦植株对基肥氮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越冬至拔节期,对追肥氮和土壤氮的吸收主要在拔节至开花期;成熟期相同处理下,植株中追肥氮积累量高于基肥氮,肥料氮积累量高于土壤氮。成熟期叶片、茎鞘、穗轴+颖壳和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分别为5.6%~8.9%、8.3%~10.2%、6.7%~7.5%、73.7%~78.6%;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叶片、茎鞘氮素分配比例下降,穗轴+颖壳和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升高。植株总氮转运量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先增后降,转运效率为69.72%~74.91%,转运氮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为80.94%~85.81%;植株中基肥氮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均低于追肥氮,肥料氮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均高于土壤氮。籽粒产量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5/5处理产量最高,N1/9,N3/7、N5/5、N7/3处理氮肥回收率分别为46.2%、45.1%、46.7%、41.8%。在225 kg·hm^(-2)的施氮条件下,追肥比例为50%有利于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 韩佳乐; 冯涛; 朱志军; 李鹏飞; 张阿凤; 同延安; 王旭东
    • 摘要: 为提高果树氮肥利用率,探索一种简便易行的氮肥利用评价方法,该研究以田间5年生延长红("长富2号"芽变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生长模型和15N示踪技术对比分析不施氮肥(CK)、常规高氮(N800,800 kg/hm2化肥氮)、优化减氮(N400,400 kg/hm2化肥氮)和有机无机配施(N200+O200,化肥氮和有机氮各200 kg/hm2)处理下苹果树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情况以及各器官氮素的分配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苹果的产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31.7~37.3 t/hm2);各施氮处理基于生长模型和15N示踪技术的果树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3.13%~31.94%和11.64%~32.40%;基于生长模型,N400和N200+O200处理果树的氮肥利用率比N800处理高84.92%和143.26%;基于15N示踪技术,N200+O200处理的果树氮肥利用率比N800和N400高178.35%和69.28%;不同施肥处理对各器官氮素分配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两种评价方法对于果实和叶片的氮肥利用率、各器官氮素的分配情况分别存在显著差异(P<0.05)和极显著差异(P<0.01),但对植株总体氮肥利用率的评价结果无显著差异,平均仅相差3.10%.基于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利用生长模型可以估算苹果树的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可为农田管理措施改善以及果树氮肥利用率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 刘耀斌; 徐聪; 汪吉东; 王磊; 韩笑; 纪程; 张永春
    • 摘要: 明确土壤N2O排放来源是阐明N2O产生机制、估算氮肥排放系数的关键.为探究外源氮施用对土壤-作物系统N2O排放的影响,以潮土为研究对象,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未施氮肥未种植玉米(N0P0)、未施氮肥种植玉米(N0P1)、施氮肥未种植玉米(N1P0)、施氮肥种植玉米(N1P1)4个处理,采用15N示踪方法区分N2O排放来源,定量解析N2O排放规律.结果 显示,与未施氮处理相比,外源氮施用显著增加土壤N2O排放总量(P<0.05),土壤本底及氮肥对N2O排放总量的贡献分别为22.5%和77.5%.种植玉米和未种植玉米处理外源氮施用后土壤本底N2O排放均显著提高,增加比例为162% ~ 460%(P<0.05).施氮后增加的土壤本底N2O排放量(以N计)为4.16~6.98 mg·m-2,约占N2O总排放的13.7%~18.1%.施氮处理土壤CO2排放量显著高于未施氮处理(P<0.05),且CO2排放量与施氮导致的土壤本底N2O排放增加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O1),说明施氮促进土壤本底N2O排放与土壤有机质周转加快有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氮与种植玉米的交互作用对N2O排放及其来源影响显著(P<0.01).相比N1P0处理,N1P1处理N2O总排放量显著降低55.0% (P<0.05),但施氮促进土壤本底N2O排放比例增加.N1P0处理土壤无机氮(NO3-N和NH4+-N)总含量显著高于N1P1处理,而其中的NH4 +-N含量显著低于N1P1处理(P<0.05),表明玉米种植显著影响土壤氮素去向及转化过程.在土壤-作物系统中,外源氮施用除导致大量N2O直接排放外,还会显著提升土壤本底N2O排放量及排放比例,且作物生长对N2O排放来源影响显著.在集约化种植的潮土区,除控制肥料源N2O排放外,还应重视土壤本底N2O排放风险.
    • 陈丽楠; 韩晓日; 孙占祥; 刘秀春
    • 摘要: 为探讨局部根区交替灌溉与不同氮水平的耦合效应,采用盆栽试验,以两年生巨峰葡萄幼树为试材,利用15N标记示踪技术,设不同灌溉方式(传统双侧滴灌、固定根区滴灌、交替根区滴灌,分别记为CDI、FDI、ADI)和施氮水平(施氮量为0.4、0.8、1.2 g·kg^(-1)土,分别记为N1、N2、N3),研究局部根区交替灌溉与不同氮水平耦合对葡萄生长指标、氮素的吸收与分配及15N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DI相比,FDI和ADI葡萄新梢修剪量平均显著降低21.3%和13.5%,同一灌溉方式下,葡萄新梢修剪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果实干物质量和当年生物量均表现为ADI>CDI>FDI,FDI和ADI的果实干物质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CDI的果实干物质量在N2最高。ADI果实的Ndff值明显高于CDI和FDI,主蔓和根砧等贮藏器官的Ndff值于不同灌溉方式间差异较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葡萄各器官Ndff值降低。ADI的15N肥料利用率最高,分别比CDI和FDI平均显著提高1.3和6.0个百分点,且15N肥料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总之,根区交替灌溉(ADI)与中等施氮量(N2)耦合既能协调葡萄的生长,获得较高的果实干物质积累,又能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本研究为葡萄高产与水氮高效协调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