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素利用率

氮素利用率

氮素利用率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61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2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296020篇;相关期刊189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新型肥料技术创新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等;氮素利用率的相关文献由227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秋明、贺明荣、赵斌等。

氮素利用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2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96020 占比:99.80%

总计:296619篇

氮素利用率—发文趋势图

氮素利用率

-研究学者

  • 徐秋明
  • 贺明荣
  • 赵斌
  • 付立东
  • 代兴龙
  • 刘鹏
  • 尹斌
  • 崔月峰
  • 张吉旺
  • 张洪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运景; 郑飞娜; 张秀; 初金鹏; 于海涛; 代兴龙; 贺明荣
    • 摘要: 宽幅播种与适宜种植密度合理组配能够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然而,在协同改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同时,宽幅播种对籽粒品质有何影响未见报道.本研究于2018—2019和2019—2020连续2个生长季,选用藁优5766、济麦44、泰山27、洲元9369等4个强筋小麦品种,设置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研究了宽幅播种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播种条件下,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4个强筋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粒数平均增加13.16%,籽粒产量相应提高13.39%.与此同时,宽幅播种强化了整个生育期特别是花后氮素的吸收,整个生育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幅为10.29%,花后氮素吸收量平均增幅为36.83%,进而提高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率,平均增幅分别为12.73%、13.39%.整个生育期特别是花后氮素吸收的增加,保障了籽粒氮素供应,提高了单位面积籽粒氮积累量,且其提高幅度(平均增幅为13.38%)与单位面积粒数(平均增幅为13.16%)和籽粒产量(平均增幅为13.39%)的提高幅度相近,籽粒单粒含氮量和蛋白质含量得以保持不变,籽粒蛋白质构成和籽粒品质保持稳定.综上所述,宽幅播种在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同时,能够通过优化产量形成过程与氮素吸收转运过程的耦合匹配,保持良好的籽粒品质.
    • 廖萍; 孟轶; 翁文安; 黄山; 曾勇军; 张洪程
    • 摘要: 【目的】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但是,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在氮素利用率上的差异尚存争议。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以明确杂交稻对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稻为对照,杂交稻为处理,筛选出56篇文献,建立了包含367对观测值的数据库。利用Meta分析方法,针对不同杂交稻类型、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次数、土壤全氮、土壤碳氮比和土壤质地,探究了杂交稻对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显著提高了产量(+11%)和生物量(+14%),而对收获指数无显著性影响。在各氮肥施用水平下,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均显著提高了产量;然而,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杂交稻的增产优势显著降低。另外,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显著提高了氮素吸收(+8.1%)、氮素生理利用率(+2.9%)和氮素回收率(+3.6个单位)。【结论】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能够提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本研究为评估杂交稻的推广应用对我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撑。
    • 武浩
    • 摘要: 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因素中,肥料用量和种植密度占据重要比重,分析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于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是促进水稻科学栽植和施肥的重要依据。选择华优2号、B优827、丰优香占及Q优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种植试验。通过统计和分析不同品种在不同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下的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率情况等特征,得出结论,使用常规氮肥和中密度种植方案可以确保水稻高产,上述4个水稻品种在中氮高密度下的产量比在中密度和常规氮量下的产量低,但对提升水稻氮肥利用率有积极作用。相对于常规施氮用量,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并适当减少氮肥用量的种植方案下,水稻产量变化并不明显,但是可以提升氮肥利用率。综合来看,增密减氮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水稻生产模式。
    • 张玉霞; 王鑫; 张庆昕; 斯日古楞; 郭园; 杜晓艳; 王月林
    • 摘要: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生境下不同饲用燕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对氮素水平的响应,为该地区饲用燕麦高产栽培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以燕王、牧王、甜燕1号和牧乐思4个饲用燕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0,100,200,300 kg/hm^(2),依次用N_(0)、N_(100)、N_(200)、N_(300)表示)对其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燕王和牧王茎、叶、穗及全株干物质积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以N_(200)处理燕麦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甜燕1号和牧乐思茎、叶、穗及全株干物质积累则逐渐增加,均以N_(300)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氮肥处理。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4个饲用燕麦品种茎、叶、穗及全株的氮素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N_(200)处理下氮素含量最高。3)燕王和牧王茎、叶、穗和全株及甜燕1号茎、叶、穗的氮素积累量均在N_(200)处理下最高。4)在N_(200)处理下,甜燕1号和牧乐思的氮素干物质生产率(NDMPE)高于燕王和牧王,但其干物质生产效率(DMPE)、氮素农艺效率(NAE)、氮素表观回收率(NRE)均低于燕王和牧王,在N_(300)处理下,甜燕1号和牧乐思的DMPE和NAE则高于燕王和牧王。【结论】燕王和牧王属于低氮高效型饲用燕麦品种,甜燕1号和牧乐思属于高氮高效型饲用燕麦品种。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燕王和牧王的氮肥适宜施用量为200 kg/hm^(2),甜燕1号和牧乐思的氮肥适宜施用量为300 kg/hm^(2)。
    • 郑文
    • 摘要: 为了探究差异化尿素对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选用普通小颗粒尿素、普通大颗粒尿素、多肽大颗粒尿素、聚谷氨酸尿素等4种化肥进行肥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多肽大颗粒尿素、聚谷氨酸尿素在玉米穗行数、行粒数方面表现出增产作用,均能促进玉米根系生长;聚谷氨酸尿素可促进玉米籽粒的氮素吸收;常规用量且分底肥与返青追肥的施肥模式是适用于聚谷氨酸尿素的施用模式。
    • 张姼; 柴晓娇; 沈轶男; 付颖; 白晓雷; 王显瑞
    • 摘要: 通过研究不同的水溶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比与常规追肥对谷子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的影响差异,明确水溶肥与微生物菌剂的最佳配施方式,为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协调谷子高产与环境保护关系提供技术支撑。以赤优金苗1号为试验材料,随机区组排列,共设置11个处理,采用浅埋滴灌大小垄种植模式,前期不施肥,拔节期施肥,每小区标记长势基本一致的5株,调查不同生育阶段株高,记载生育期,每个小区随机取5株代表性植株,取地上部分洗干净,先在105°C下杀青30 min后在80°C下烘48 h至恒质量称质量。成熟时,室内测定穗长、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小区实收测产。结果表明,同一微生物菌剂处理,随着水溶肥的增加,生育期延长,株高、穗粒质量、产量上升达峰值后不再显著增长,不同处理千粒质量和穗长差异不显著。其中,配施75 kg/hm^(2)水溶肥和150 kg/hm^(2)微生物菌剂处理,较不追肥处理生育期缩短5 d左右,与常规追肥差异不显著;产量最高达6304.5 kg/hm^(2),比不追肥增产29.45%,比常规追肥增产10.11%,比其他各处理增产0.30%~18.24%。同一水溶肥处理,随着施肥量增加,谷子各时期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至极值后不再变化,氮素农艺效率呈抛物线型,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微生物菌剂的增加而增大,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水溶肥的增加而降低。结合产量结果,配施75 kg/hm^(2)水溶肥和150 kg/hm^(2)微生物菌剂的氮肥利用效率最高,显著高于常规追肥。
    • 冯博; 刘丹
    • 摘要: 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粮食体系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有65%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但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种植水稻的制约因素增多,限制了水稻产量的增长。由张金恒、唐延林共同编撰的《高光谱技术在水稻氮素营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一书,是课题组经多年研究水稻氮素营养高光谱的成果总结。
    • 夏文; 林涛; 褚晓升; 丁奠元; 颜安; 尔晨; 汤秋香
    • 摘要: 【目的】地膜覆盖时间影响着棉田养分的迁移及氮素利用效率,我们尝试利用根区水质模型(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version 2,RZWQM2)评估新疆绿洲棉田不同地膜覆盖时间下土壤氮素迁移特征和作物吸收利用率,为优化地膜覆盖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在新疆进行了棉花田间试验,设覆膜时间分别为40、55、70、85、100天和常规全生育期覆盖对照共6个处理。在苗期-吐絮期测定0-80 cm土层贮水量和硝态氮含量,成熟期测定棉花氮素吸收量。利用全生育期土壤贮水量、硝态氮含量及植株氮养分吸收量的实测数据校正了基于气候因素的RZWQM2模型参数,利用地膜覆盖时间处理的实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验证,最后利用建立的模型计算了2017和2018年棉花生长55~105天期间,地膜覆盖每延长3天棉田土壤剖面的氮素平衡和植株氮素利用率。【结果】以全生育期覆盖处理数据校正后的RZWQM2模型,模拟的2017、2018年不同地膜覆盖时间土壤贮水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实测值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14~2.87 mm、2.05~17.28 mg/kg,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在6.61%~20.08%、0.06%~0.57%;与棉株氮素吸收量实测值吻合度均较高,氮素吸收峰值分别出现在94~96和97~99天,最大氮素吸收增长率均出现在85~90天;依据校正后的RZWQM2模型计算,氮素总损失量(氨挥发+反硝化+渗漏)随地膜覆盖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地膜覆盖时间达94~99天时氮素渗漏损失最低;氮肥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相较氮素回收率对地膜覆盖时间的变化响应更明显。利用该模型计算的2019和2020年度棉花氮素吸收和利用率随地膜覆盖时间的变化,2020年气温高、降水少,变化曲线趋于抛物线,而2019年更接近于直线。【结论】经过校正与验证,根区水质模型RZWQM2模拟的土壤氮素动态和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相对误差(MRE)值均在允许范围之内。利用该模型模拟的棉花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随地膜覆盖时间变化的差异反映了气象和土壤因素的影响,因而该模型是新疆棉花生产适宜的地膜覆盖时间的客观和可靠的评估方法。在新疆地区地膜覆盖时间为94~99 d时有利于降低氮素淋溶损失风险,提高棉株氮素利用率
    • 张翰林; 郭惠宝; 杨业凤; 施俭; 陆利民; 吕卫光
    • 摘要: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麦产量结构、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T20%处理稻、麦产量比RT处理高3.3%和4.3%,但各施肥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各施肥处理间稻季氮素偏生产力无显著差异,全年氮素农学利用率差异显著,依次为OT20%>RT>OT40%>OT60%;OT60%处理速效钾含量在麦季与RT处理无显著差异,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RT处理,OT20%处理稻季脲酶和全年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著高于RT处理。综上,在上海稻麦轮作地区,采用有机肥替代20%化肥,可以在稳产的基础上,提高氮素利用率,同时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
    • 孙文星; 田伟; 肖峰; 高叶敏; 敖和军
    • 摘要: 为探明粒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选用早稻株两优819和陆两优996,晚稻湘晚籼13号和玉针香为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CK不施肥、F1施粒肥、F2不施粒肥、F3齐穗期施粒肥、F4灌浆期施粒肥),分析各处理间水稻产量、产量构成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结果表明,在基蘖穗肥基础上增施粒肥和单独施用粒肥均有一定增产效果,其中施粒肥(F1)平均增产24.84%,齐穗期单独施用粒肥平均增产9.95%,灌浆期单独施用粒肥平均增产5.06%。施用粒肥在提高水稻每穗粒数的前提下协调千粒重和结实率以达到高产,且增施粒肥后增产效应可高达8.22%。增施粒肥对维持水稻生长后期氮素吸收利用率和氮素积累量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水稻栽培过程中齐穗期适当地增施粒肥可以促进水稻每穗粒数的增加和氮素吸收利用进而实现水稻高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